第365章 大宝不做作业1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大宝突然就不做作业了,想尽各种办法都不做,该怎么办呢?

  破解孩子“作业拖延症”:从对抗到合作的科学引导指南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做作业”几乎是每个家长都会遭遇的“高频难题”。当家长一遍遍催促“快写作业”,孩子却磨磨蹭蹭玩橡皮、发呆,甚至直接拒绝时,焦虑、烦躁的情绪很容易爆发,最终演变成“家长怒吼、孩子哭闹”的僵局。但事实上,孩子不做作业并非单纯的“偷懒”或“不听话”,背后往往藏着他们未被察觉的需求——可能是觉得题目太难产生畏难情绪,可能是长时间学习后想放松,也可能是希望通过“拖延”获得家长的关注。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强迫孩子服从”,而是通过建立清晰规则 正向引导,让孩子从“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逐步养成自主完成作业的习惯。以下将从“共情沟通”“制定计划”“正向反馈”三个核心步骤展开,结合具体场景与实操方法,帮助家长破解孩子的“作业拖延症”。

  一、先“共情”再“沟通”:读懂孩子抗拒背后的真实原因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不做作业时,第一反应是“指责”——“你怎么又不写作业?”“别人都做完了,就你磨蹭!”但这种带有批评性的语言,只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要么沉默对抗,要么反驳“我就是不想写”,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其实,孩子的“拒绝”本质上是一种“信号”,家长要做的第一步,是放下指责,用“共情”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愿意说出不做作业的真实原因。

  (一)用“共情语言”打破对抗,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共情的核心是“先接纳情绪,再解决问题”。当孩子表现出不想写作业的态度时,家长不要急于纠正,而是先认可他们的情绪,让孩子知道“你的感受是正常的,妈妈\/爸爸理解你”。比如,看到孩子趴在书桌前发呆,手里把玩着铅笔,家长可以蹲下来,轻声说:“宝贝,妈妈看到你现在对着作业发呆,是不是觉得有点累,不想马上开始写呀?”而不是直接说“别玩了,赶紧写!”。

  这种“共情式开场白”能瞬间降低孩子的防备心。就像成年人工作累了不想加班时,领导一句“我知道你今天辛苦了”,远比“必须把活干完”更让人愿意配合。孩子也是如此,当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看见、被理解,才会愿意放下对抗,跟家长交流。

  (二)用“开放式提问”引导孩子说出原因,避免“封闭式追问”

  在孩子情绪缓和后,家长需要通过“开放式提问”,引导他们说出不做作业的具体原因。所谓“开放式提问”,是指用“为什么”“怎么了”“你觉得”等词语,让孩子有机会完整表达想法,而不是用“是不是”“对不对”这类“封闭式提问”,把孩子的回答限定在“是”或“不是”里。

  比如,家长可以问:“你不想写作业,是今天在学校学的内容有点难,不会做吗?还是觉得作业太多,担心写不完呀?”或者“如果现在不想写,你能告诉妈妈,你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吗?”通过这样的提问,家长能快速排查孩子抗拒的原因,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三类:

  - 畏难情绪:比如数学题不会做、语文生字太难写,担心做错被批评,所以干脆不写;

  - 渴望放松:白天在学校已经上了一天课,回家后想先玩一会儿,缓解学习压力;

  - 注意力分散:书桌周围有玩具、零食,或者家里有人看电视、玩手机,无法集中精力写作业。

  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表达时,家长要保持耐心,不要中途打断或否定。比如孩子说“作业太多了,我写不完”,家长不要立刻反驳“别人都能写完,就你觉得多”,而是说“哦,原来你觉得作业有点多,那我们一起看看,哪些作业可以先做,哪些可以后做,好不好?”只有让孩子充分表达,家长才能精准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三)根据不同原因,给出“针对性回应”,避免“一刀切”

  当孩子说出不做作业的原因后,家长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给出回应,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爸爸在帮我解决问题,而不是在逼我”。

  - 如果是“畏难情绪”:家长可以说“没关系,不会做的题目我们可以一起看看,妈妈陪你先从简单的开始,做完一道再做下一道,慢慢就会了”;

  - 如果是“渴望放松”:家长可以说“妈妈知道你想玩,那我们约定好,先花20分钟写作业,写完后就可以玩15分钟积木,这样好不好?”;

  - 如果是“注意力分散”:家长可以说“那我们一起把书桌上的玩具收起来,把电视关掉,这样你写作业时就不会被打扰了”。

  共情沟通的关键,不是“说服孩子写作业”,而是让孩子明白“家长和他是一伙的”,从而愿意主动配合。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抗拒心理就会大大减少,这为后续制定作业计划打下了重要基础。

  二、一起制定“简单计划”:让孩子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参与”

  很多家长习惯替孩子安排作业:“你先写数学,再写语文,最后写英语,今晚8点前必须写完!”但这种“家长单方面制定的计划”,孩子往往不会认真执行——因为他们没有参与感,觉得“这是妈妈让我做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因此,解决孩子不做作业的第二步,是和孩子一起制定“简单、可行的作业计划”,让孩子成为计划的“主人”,从而主动承担起完成作业的责任。

  (一)制定计划前,先“拆解作业任务”,降低孩子的畏难感

  孩子之所以抗拒写作业,有时是因为看到“一堆作业”就觉得压力大,产生“我肯定做不完”的想法。这时候,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把作业“拆解成小步骤”,让孩子觉得“每一步都很简单,只要慢慢做就能完成”。

  比如,孩子晚上有数学口算(20道)、语文生字抄写(10个)、英语课文朗读(1遍)三项作业,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把任务拆解开:

  1. 第一步:先做数学口算,每天做10道,分2天完成,今晚先做10道;

  2. 第二步:再写语文生字,每个生字写3遍,写完一个就画个“√”;

  3. 第三步:最后读英语课文,读2遍,读熟后可以给妈妈当“小老师”,教妈妈读。

  拆解任务时,要注意“难度由易到难”“时间由短到长”。比如先让孩子做擅长的科目,再做不擅长的科目,这样孩子能快速获得“我能完成”的成就感;每次安排的作业时间不要太长,低年级孩子每次15-20分钟,高年级孩子25-30分钟,避免孩子因长时间学习产生疲劳感。

  (二)用“可视化工具”让计划更清晰,孩子更容易执行

  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单纯的“口头约定”很容易忘记,因此制定计划时,最好用“可视化工具”,比如“作业计划表”“打卡表”,让孩子能直观地看到“自己要做什么”“做完了什么”。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一张“作业计划表”,表格里列出“作业内容”“预计时间”“完成情况”“奖励”几列,让孩子自己填写或画符号。比如:

  作业内容 预计时间 完成情况(画√) 奖励

  数学口算10道 15分钟 休息5分钟

  语文生字10个 20分钟 吃一颗糖果

  英语课文读2遍 10分钟 玩15分钟

  也可以用“打卡贴纸”的方式:准备一张卡通贴纸,孩子每完成一项作业,就贴上一张贴纸,集齐3张贴纸,就能获得一个小奖励(比如周末去公园玩、多看10分钟绘本)。这种可视化的方式,能让孩子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度,每完成一项就有“成就感”,从而更有动力继续做下去。
  http://www.bixia5.cc/book/22163/36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