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粤语诗鉴赏集 >第498章 《游弋于存在之隙的诗意栖居》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98章 《游弋于存在之隙的诗意栖居》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游弋于存在之隙的诗意栖居》

  ——论树科《臩一臩》的生存论诗学

  文\/文言

  在当代诗坛的多元探索中,树科的《臩一臩》以独特的粤语韵律与存在主义哲思,构建起一座通往生命本真的语言迷宫。这首看似散漫的游走之诗,实则蕴含着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深刻洞察,其语言游戏背后涌动着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生存论暗流,又以东方禅意消解了西方哲学的硬度,在行止动静的辩证法中,完成了一次对存在本质的诗意叩问。

  一、解构与重构:语言迷宫中的存在显现

  诗歌开篇\"逛逛,企企,行行\"以粤语特有的叠韵修辞,构建出三重递进的生存姿态。\"逛\"之漫无目的、\"企\"之短暂驻足、\"行\"之机械移动,恰似现代人被异化的生存状态图谱。这种看似无意义的动词罗列,实则暗合了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移本身即是存在的原始显现。当诗人写道\"有心嚟,冇意趯\",粤语\"趯\"(跳跃)的突然闯入,打破了前述动作的平庸节奏,在\"有意\"与\"无意\"的悖论中,揭示了存在选择的困境:我们越是刻意追寻意义,越容易陷入虚无的深渊。

  第二诗节\"望望,????,睇睇\"的视觉三重奏,将存在体验推向更深的层次。\"??\"(窥视)的介入,使观察行为本身成为值得审视的对象。云之\"黐云撕\"的矛盾修辞,恰似德里达解构主义笔下的\"延异\"游戏,既粘连又撕裂的云朵,成为存在不确定性的完美隐喻。而\"水沙鱼虾,我啊倒影\"的并置,则构建出多重镜像:自然物象与主体倒影的互文,暗示着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与\"世界\"的共在关系,沙湖畔的每一粒沙都在诉说着存在的共时性。

  二、行止辩证法:东方智慧中的生存智慧

  \"彳彳亍亍\"的反复咏叹,将全诗推向哲学高潮。这个源自《诗经》的古老词汇,在树科笔下获得了现代性重生。彳亍不仅是空间移动的微缩,更是时间绵延的具象化。当诗人宣称\"自然灵识\",实则暗合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思想。在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中,现代性分裂的主体性得到疗愈,存在的碎片在自然整体中重新拼合。

  值得玩味的是诗中\"倒影\"意象的反复出现。不同于柏拉图洞穴寓言中虚幻的影子,这里的倒影是存在确证的媒介。当\"我\"与水中倒影对视,恰似拉康镜像阶段的东方变奏,在虚实交织中完成主体建构。这种建构不是笛卡尔式\"我思故我在\"的理性确证,而是王阳明\"心外无物\"的直觉体认,在沙湖的粼粼波光中,存在获得了诗意的安顿。

  三、声韵哲学:粤语方言的诗学突围

  作为一首粤语诗,《臩一臩》的语言实验具有双重革命性。在语音层面,诗人充分利用粤语九声六调的韵律优势,\"逛逛\"(gwong2 gwong2)的平仄交替,\"????\"(ngaa ngaa)的鼻音绵延,构建出独特的声景空间。这种听觉维度上的游走,与诗歌主题形成完美互文,使阅读过程成为存在体验的具身化过程。

  在语义层面,方言词汇的创造性运用打破了普通话诗歌的语义垄断。\"趯\"(tek6)字的选用堪称神来之笔,这个在现代汉语中近乎消失的古雅词汇,在粤语口语中仍保留着鲜活的生命力。当诗人用\"冇意趯\"表达存在的偶然性时,既实现了对现代性困境的精准指涉,又完成了对方言诗学的现代转化,正如赵元任所言\"方言是诗歌的活水源头\"。

  四、虚无与超越:在废墟上重建诗意栖居

  面对现代性的虚无深渊,树科没有选择加缪式反抗或贝克特式等待,而是以东方智慧开辟第三条道路。\"自然灵识\"的提出,将存在论追问引向生态诗学维度。当诗人将自我消解为\"倒影\",实则践行了海德格尔后期\"诗意栖居\"的理想,在沙湖畔的彳亍中,实现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终极诉求。

  这种超越性在诗的结构设计中可见一斑。全诗看似松散的三个诗节,实则遵循着\"解构-重构-升华\"的经典三段论。从动作分解到视觉观察,最终抵达灵性顿悟,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认知循环。这种循环不是黑格尔式辩证法的简单重复,而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方式展开,在螺旋上升中趋近存在本真。

  五、余韵:在方言褶皱里打捞诗性之光

  当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下重读《臩一臩》,其价值愈发凸显。在普通话霸权与英语霸权的双重挤压中,树科以粤语为舟楫,在方言的褶皱里打捞着失落的诗性。这种书写不是地方志式的保守回望,而是具有世界主义视野的创造性转化,正如史蒂文斯在《弹蓝色吉他的人》中所言:\"事物并不重要,唯有词语重要。\"在树科的诗行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粤语的生命力,更是汉语诗歌在现代性困境中的突围可能。

  结语:树科以《臩一臩》完成了一次精妙的诗学实验,在彳亍行止间丈量着存在的深度,在方言韵律中探寻着诗性的真谛。这首诗犹如沙湖水面的一粒石子,激起的不仅是语言的涟漪,更是对现代性生存的哲学反思。当我们在倒影中辨认自我,在彳亍中体认存在,或许能如诗人所示,在虚无的深渊上架起诗意的桥梁,抵达那\"自然灵识\"的彼岸。
  http://www.bixia5.cc/book/22873/80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