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虚实之间的镜像追寻》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黐埋镜像》(粤语诗)文/树科
望到咗佢
噈行近佢……
佢唔喺铜度
唔系玻璃嘅……
佢唔喺水影
唔系虚嘅相……
你唔啱重现
嘟唔好抄作……
佢噈系佢嘞
你唔喺佢嚟……
之要钟意佢
你噈扑向佢……
扑向意境,黐梗意象
噈系喺度拥抱住自己!
《树科诗笺》2025.4.8.粤北韶城沙湖畔
《虚实之间的镜像追寻》
—— 论树科《黐埋镜像》的诗学建构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的多元图景中,树科的粤语诗《黐埋镜像》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与深邃的哲学意蕴,构建起一座充满张力的诗学迷宫。粤语作为极具地域特色的语言载体,在诗歌创作中既保留着古汉语的音韵美,又浸润着岭南文化的市井烟火气。诗人以 “镜像” 为核心意象,通过虚实相生的书写策略,将个体对自我、对存在的追问熔铸于简短的诗行之中,展现出后现代语境下诗歌艺术的独特生命力。
一、粤语方言的诗性转化:语言本体的突围与重构
《黐埋镜像》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其对粤语方言的创造性运用。粤语作为古汉语与南越文化融合的产物,保留着中古汉语的九声六调,其词汇中大量的俚语、俗语与古雅词汇并存,形成独特的语言张力。诗中 “噈”“唔系”“嘟” 等粤语口语词汇的使用,打破了传统诗歌书面语的桎梏,赋予文本强烈的现场感与地域标识。这种语言选择并非简单的方言移植,而是对诗歌语言边界的主动拓展。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的 “复调理论”,强调语言的多声部性与对话性。在《黐埋镜像》中,粤语方言的使用创造出独特的 “语言复调”。当 “望到咗佢 / 噈行近佢……” 以粤语特有的语调吟诵时,日常口语的直白与诗歌韵律的内在节奏形成奇妙共振。这种共振消解了传统诗歌语言的神圣性,将诗歌拉回生活现场,同时又通过诗意的重组,使方言获得超越地域的美学价值。
粤语中保留的大量古汉语词汇,如 “铜度”(铜镜)、“水影” 等,在诗中构成了历史与当下的对话。这些词汇不仅承载着文化记忆,更在与现代口语的碰撞中,形成时间维度上的语言张力。诗人通过这种语言策略,使诗歌既是当下情感的即时表达,又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载体。
二、镜像意象的多维解构:存在之思的诗性言说
“镜像” 作为贯穿全诗的核心意象,在哲学与文学的双重维度上展开丰富的诠释空间。从柏拉图的 “洞穴寓言” 到拉康的 “镜像理论”,镜子始终是人类认知自我的重要隐喻。在《黐埋镜像》中,诗人通过对镜像的否定性描述 ——“佢唔喺铜度 / 唔系玻璃嘅…… 佢唔喺水影 / 唔系虚嘅相……”,解构了传统镜像意象的确定性与单一性。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 “庄周梦蝶” 的命题,质疑现实与虚幻的界限。诗中对镜像本质的追问,与庄子的哲学思考形成跨时空的呼应。当诗人否定镜像存在于铜镜、玻璃、水影之中时,实则在否定传统认知框架下对自我与世界的简单对应关系。这种否定不是虚无主义的消解,而是为更深层次的认知开辟道路。
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是个体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但这个 “自我” 本质上是虚幻的 “理想自我”。诗中 “你唔啱重现 / 嘟唔好抄作…… 佢噈系佢嘞 / 你唔喺佢嚟……” 的表述,似乎在批判这种虚假的自我建构。诗人强调 “佢噈系佢嘞”,即事物的本真性,反对对自我或他者的刻意模仿与复制,这与海德格尔 “向死而生” 的存在主义哲学中对本真存在的追求不谋而合。
三、诗学悖论的美学建构:虚实之间的诗意栖居
《黐埋镜像》在诗学层面构建起一个充满张力的悖论空间。诗人一方面否定镜像的物质载体与虚幻本质,另一方面又鼓励 “之要钟意佢 / 你噈扑向佢…… 扑向意境,黐梗意象 / 噈系喺度拥抱住自己!” 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实则蕴含着深刻的诗学智慧。
中国古典诗学中的 “意境说” 强调 “情与景会,意与境谐”(王世贞语)。诗中 “意境” 与 “意象” 的提出,将对镜像的追寻引向超越物质与虚幻的精神层面。当诗人鼓励读者 “扑向意境,黐梗意象” 时,实际上是在倡导一种诗意的认知方式 —— 通过对意象的沉浸与融合,实现对自我与世界的重新理解。这种理解不再依赖于传统的认知工具,而是通过诗意的直觉与体验。
在西方现象学美学中,海德格尔提出 “诗意地栖居”,强调通过诗歌重建人与世界的本真联系。《黐埋镜像》中对镜像的追寻过程,本质上是一个通过诗意语言与意象建构,实现存在之思的过程。当诗人说 “噈系喺度拥抱住自己” 时,这种 “拥抱” 不是对某个固定自我的确认,而是在诗意体验中不断生成、不断流动的自我认知。
四、结语:后现代语境下的诗歌突围
在图像与信息爆炸的后现代语境中,《黐埋镜像》以其独特的语言实验与哲学探索,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粤语方言的创造性运用打破了诗歌语言的同质化倾向,镜像意象的多维解构回应了当代人对自我与存在的困惑,而诗学悖论的美学建构则展现了诗歌作为一种认知方式的独特价值。
这首诗提醒我们,诗歌的生命力不在于对现实的简单摹写,也不在于对传统的固守,而在于其能否通过语言的创新与意象的重构,为读者打开新的认知维度。当我们 “扑向意境,黐梗意象” 时,实际上是在参与一场诗意的冒险 —— 在虚实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存在之镜。
喜欢粤语诗鉴赏集
http://www.bixia5.cc/book/22873/81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