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社会体系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

  沈曼是有点惊讶的,觉得这样的处理很有意思,这不就是现在地球上常用的那什么...诶,有个专有名词的,叫...对,‘产销分离’。

  卖东西就一直卖东西,做东西就一直做东西,组织上把制造和销售分开了。

  这样不说别的,就沈曼那点脑子就想到了这几个好处。

  政治上上有过相似的题目,她记得大概是这样的。

  请问,苹果的制造外包和富士康的代工厂,此类的举措有什么优缺点?

  她是记得优点的,应该是下面几点。

  第一点,专业化程度提升,因为大家一直都在干擅长的事情。

  第二点,效率提升,因为大家一直都在干熟悉的事情。

  第三点,降低制造端和销售端的应对复杂度,因为专业的人在干专业的事情。

  第四点,可以灵活应对市场,商行先判断产品是否可以流通嘛,不能流通,或者不好流通就不会量产,至于苹果他们好像是有个预售,这点不太一样。

  第五点,成本控制,富士康那边应该是人口红利,但这边的话就是不让制造者随意生产一些流通不起来的东西,确保资源没有太浪费。

  “有点意思。”

  沈曼如是说道,曾叔只管笑笑,“哪里有意思?”

  他好像也没说什么特别的东西。

  “这样工坊和商行就能平衡发展并互相照拂,顺便物价也能合理掌控。”

  曾叔听后微妙的点点头,这孩子从哪里得到的这些想法,他不太懂,但出于好奇,他多问一嘴。

  “怎么个理解法?”

  沈曼振振有词,“工坊只管做东西,商行只管卖东西,各司其职。”

  “至于物价,因为做东西是工坊的事情,商行那边就不存在原材料,人力,物力,此类主要成本相关的问题。”

  “影响的因素少了,也就是说,在一定区间内,商品的价格可以趋于相对稳定。”

  工坊那边的人力和物力,包括原材料的变化,无论怎么样都不会影响到成品价格。

  民众的生活基本不会受到物价的影响。

  而且这边府衙高度管控,工坊那边生产遇到困难,府衙可以提前介入。

  他请外面的人帮忙也好,还是请周边的城区提供方便也好。

  他可以在早一点的阶段就接触问题并及时处理问题。

  顺便府衙还能把补贴和支援原原本本的送进初级制造业,送到一级‘工人’的手中,确保‘基础’不被影响。

  这样,商人进货的时候基本都是一个价,就不存在说因为成本提高而涨价,把压力转嫁给消费者这样的事情。

  府衙提前把这条路给堵死了,所以商行和商人们做生意就不得不本分。

  曾叔没懂,但不妨碍他觉得沈曼好玩。

  早前就有这种感受了,如今更是。

  这孩子脑袋瓜子里想法就是多。

  “一天天的想法真多,还挺佩服你的,我告诉你啊,你要是去下城区买东西可得早点,他们关门早。”

  “好嘞!”

  沈曼挥手和曾叔告别,心里还在回味刚刚的认知。

  一般来说,生产水平较为落后的年代,受制于技术和社会结构,商业模式更多是分散式和小作坊。

  但这边的城区无论大小,抛开农渔等一级资源部分单独设置管理,其他的工商等二级转化资源部分似乎都在严格执行上总下分结构。

  每个城区只有一个工坊,但可以有很多个商行。

  顺便农渔此类的配置全部都在府官的管理之下,属于直接管理。

  府衙可以说是所有农副产品的总经销商,渔民卖鱼给府衙,府衙再卖鱼给商行,府衙给渔夫发钱。

  所以之前才有府官安排临近城区进行粮食调度的事情。

  他们有第一手资料,知道自己这边还有多少缺口,所以才能提前发出请求。

  同样,对方也因此才能在保持自己城区生活稳定的前提下分拨粮食给其他地区进行结构性支援。

  这一套,不得不说,很适合这边的小城区的管理。

  在一个有大王的集权年代里,工农产业的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

  顺便直接消灭了大商团垄断和地主阶级产生的可能性。

  毕竟那些个玩意可以产生的基本原因是资源的高度集中和土地兼并。

  这边一级资源和一级劳动力都在府衙的手中,商人和中间商能干涉的东西很少。

  嗯嗯,沈曼内心咋舌,这就很难评,这要她怎么认知这个世界比较好。

  一个封建王朝,还是说...一个‘健康’政府。

  嘛...她索性是个新客,还属于对这个社会一知半解的阶段。

  但无论怎样,沈曼可以说,除了有人在追捕她之外,不考虑这个,就先不考虑这个...

  这里的世界大体上还是一个很安泰的世界。

  当然小部分‘杂种’的坏水姑且不论,那些个玩意哪个社会都有,防不胜防。

  不甘于落后消亡又没有合适的渠道晋升,暴力和伤害就不可避免。

  心理学里说了,进取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精神特质,在能力和环境缺失的情况下,进取心就会变质,变成对同类的欺压和折辱。

  一条线很长,有些人在注定超越不了那条线的前提下,为了取胜,极大可能的选择就是把那条长的线擦掉,破坏掉来确保自己优势地位。

  换句话说,这也叫做‘人之常情’,只不过变质了。

  呵!

  沈曼表示理解,但她不接受。

  ...

  猛地沈曼摇摇头,作死的,她的思维为什么总是那么跳跃。

  咦...干正事,干正事要紧。

  ...

  第二次去下城区,沈曼依旧不太认得路,期间问了不少路人,终于在差不多一个小时后找对了地方。

  这店的位置也讲究,就开在一个疙瘩地里,周围都是民居房,就和人家巷弄里的小卖铺似的。

  店铺没牌子,但写明了卖的东西。

  沈曼还认不全大多数的字,决定还是直接问好了。

  看店的是一个大娘,这点也和小卖铺的配置对上了。

  “大娘,我想粘黏渔网,有什么趁手的东西没?”

  大娘眯着眼睛,嘴巴张了张,沈曼觉得她是不知道的。

  果不其然,她顿了一分钟之后安抚沈曼等一下。

  “你等一下,我叫一下我们家大郎。”

  她从后面拐进去叫人了。

  想来这店就是他们自己家开的。

  沈曼耐心等着,期间观察人家小店里的东西。

  真就是一些工具用品,钻子,针,磨刀石,打火石,此类...多数是拿来做手工的。

  沈曼还看到几个圆竹筒,她觉得里面该是装了东西。

  一会儿,大娘带着她家大郎来了。

  来了一个差不多五十多岁的中年汉子,十分朴实,面容几乎毫无修饰,胡子拉碴,布满了风霜的痕迹。

  “店主好。”

  “小公子要啥,和我说就行。”

  “我要可以黏渔网的东西。”

  大郎店主想了想,尝试发问,“你可是要黏胶?”

  ...
  http://www.bixia5.cc/book/23612/19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