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大唐凌烟志 >第45章 王世充二次攻打李密再失利,翟让因自负死于“双十一”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5章 王世充二次攻打李密再失利,翟让因自负死于“双十一”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唐王李渊处理完眼前棘手的事情后,这几日在大丞相府中操碎了心。

  他现在身兼要职,辅佐朝政,考虑的事情也多了起来。身份突然转变,从义军首领向主导天下大势的核心人物迈进,诸多的权衡与谋划都需要细致入微的考量。

  在用人方面,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礼贤下士,广纳贤才,朝中旧臣如裴寂等得以重用,他们在稳定关中局势上贡献颇多。然而,李渊也在积极寻觅那些有不凡才能却尚未崭露头角的年轻人。他深知新政权如同新生的树苗,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才能茁壮成长。

  于军事而言,虽然李渊的大军节节胜利,但他时刻不敢松懈。各地的割据势力犹如暗礁隐藏在即将统一的航道上。他对李建成、李世民、李神通等家族人员委以重任,李渊放手让他们去开拓疆土,平定各方。但同时,他也担心战争会造成过多的人员伤亡和民生凋敝,所以在军令中不断强调尽可能减少对百姓的侵扰。

  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李渊还得巧妙地处理各方势力之间的关系。他既要安抚隋朝旧官僚中那些可能投靠自己但又心存疑虑的群体,给予他们适当的地位和待遇;又要防范关陇集团内部潜在的反对势力,防止内部的分裂与争斗。在他的大丞相府中,常常是各方谋士云集,他们各抒己见,为李渊出谋划策。

  在经济上,李渊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他明白战争时期百姓的负担过重的话,极易引发民乱。于是,他鼓励农耕,发放种子和耕牛给贫苦的百姓。同时,他还对商业进行一定程度的扶持,确保物资的流通,维持市场的稳定,使百姓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衣穿有饭吃。

  外交上,他派出使者与周边少数民族部落接触,试图通过和平的手段建立友好的关系或者结成联盟。他深知在统一天下的进程中,如果能够减少边疆的军事压力或者得到少数民族武装力量的支持,那对于他的宏伟大业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李渊在这身份转变后的重重挑战之中,一步一步向着建立自己新政权的方向稳步迈进。

  这日,正在大丞相府中忙碌的李渊忽然接到驿卒报告,称王世充又和李密干了一仗,再次战败。驿卒又报告李密杀掉了翟让。

  听到这个消息,大丞相李渊唏嘘不已,感慨又一英雄人物成为了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前文讲过,王世充自黑石战役兵败后,逃亡至河阳城,紧闭营门,避战不出。他知道自己如今的处境就像在狂风巨浪中的一叶孤舟,只能暂避锋芒,绝不敢轻易涉险再战。

  留守洛阳城中的越王杨侗知道王世充此举一方面是战败心虚,另一方面是为了保存实力。但如今天下大乱,局势动荡不安,各个势力犹如汹涌暗流,若此时王世充再有什么变故,那这摇摇欲坠的局势恐怕会更加失控。为了稳定时局,杨侗决定派人前去慰劳王世充。

  然而,王世充却因杨侗的慰劳而感到更加恐慌,他担心自己的怯战行为,再加上兵败之事造成的巨大损失,会被越王杨侗追责问政。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王世充决定主动出击。他想,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再赌一把。于是,他咬咬牙,上表越王杨侗,请求再次亲自率军前去攻打李密,试图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和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在这乱世之中重新站稳脚跟。

  公元617年十一月九日,王世充与李密在石子河(位于今河南巩县东南)两岸摆开阵势。深秋的阳光洒在石子河两岸宽阔的战场上,却丝毫带不来一丝暖意。

  李密的军队如长龙般绵延十多里,气势磅礴。翟让作为瓦岗军的先锋将领,率先与王世充交战。

  翟让一马当先,率领着士兵如离弦之箭般冲向王世充的军队。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杀气,口中大喊:“瓦岗军的将士们,今日定要击溃敌军,建功立业!”

  瓦岗军骑兵在前,步兵在后,若狂涛巨浪般向隋军席卷而去。两军撞在一起,厮杀声响彻天际,石子河水很快被血水染红,仿佛大地流出的血泪,控诉着战场上的刀剑无情。

  然而,激战片刻后,翟让的军队便看似逐渐不支,节节败退。李密这边击起退军战鼓,示意翟让率军撤兵。

  翟让不敢恋战,下达了撤退命令,部队开始开始有序回撤。

  王世充看到翟让败退,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他挥舞着手中的长剑,大声喊道:“将士们,乘胜追击,今日定要让瓦岗军有来无回!”

  王世充的军队如洪水般汹涌追击,势如破竹,所过之处瓦岗军的士兵纷纷倒下。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瓦岗军的王伯当和裴仁基犹如神兵天降。他们率领着军队从侧面如闪电般截断了王世充的后路。

  王世充的士兵们看到背后突然出现的敌军,顿时阵脚大乱。王世充这才发现中了敌军的疑兵之计。

  李密见时机已到,立即指挥中军主力,会合翟让前军,一同从正面向隋军发起猛攻。

  李密杀害翟让这一举动,虽然残忍而血腥,但也是为了在乱世之中迅速整肃军纪,集中权力,让瓦岗军在与隋朝以及其他诸侯势力的对抗中更具竞争力。然而,这种内部的自相残杀,也在一定程度上损耗了瓦岗军的元气,为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比如徐世勋虽在事件中侥幸逃过一劫,但脑袋差点离开自己的身体,受到了重伤,这使他对李密产生了深深的戒心。其他瓦岗军的旧部元老通过此次事件,心中也已渐渐有了异心。

  翟让的死讯传到王世充耳中,他深感失望。他原本寄希望于翟让和李密之间的矛盾能够拖垮李密的军队,从而为自己创造机会。然而,现在翟让已经被杀,李密的军队反而会更加团结和稳定。

  王世充感叹道:“李密天资聪颖,有决断力,未来的发展难以预测啊!”

  在当时的局势下,各路英雄豪杰纷纷崛起,争夺天下。李密作为其中的一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他必须要做出明智的决策,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翟让的死,虽然让李密失去了一位曾经的兄弟,但也让他消除了一个潜在的威胁,为他的大业扫清了一道障碍。

  同时,翟让的死也反映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许多曾经的兄弟和朋友往往因为利益而反目成仇。这也提醒后世人们,在面对权力和利益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以免因一时的得失而失去最宝贵的东西。

  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许多像瓦岗军这样雄心勃勃的将领和势力集团,在面对权力的诱惑时,往往难以保持初心,最终走向分裂、内耗甚至灭亡,这也让整个隋末局势更加混乱不堪。他们的抉择和行动就像一颗颗投入湖水的石子,泛起层层涟漪,不断改变着周围的一切。

  翟让死后,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势力日益壮大,在河南地区极具影响力。

  河南地区其他隋末郡县看到李密狠起来连自己曾经的大哥都敢杀,何况自己这些地方小吏?又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和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因素后,都选择归附于李密。

  然而荥阳太守郇王杨庆庆和梁郡太守杨汪却依旧坚守立场,继续为隋朝效力。

  李密深知若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荥阳和梁郡这两块地方是必须要拿下的。可是,李密与梁郡太守杨汪有着新仇旧恨,此刻智取劝降是不可能的。李密前期因参与杨玄感叛乱兵败被通缉,隋炀帝杨广下令梁郡通守杨汪负责抓捕李密,杨汪接到命令后,派兵包围了李密可能藏匿的王秀才家,但李密因外出而幸免,导致杨汪扑了个空。尽管存在敌对关系,李密不久前通过书信表达了对杨汪的尊重,并试图拉拢他。李密任命杨汪为上柱国、宋州总管,并通过书信表达了对杨汪的善意,可是杨汪并不买账,据守梁郡誓死抵抗李密的势力扩张。

  没办法,李密只能从驻守荥阳的郇王杨庆入手。李密派人给杨庆送去一封信,在信中,他先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为杨庆分析当下的形势对自己和他所坚守的隋朝带来的各种利弊关系。

  接着,李密在信末抛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信中写道:“您家的世系呀,其实是有着特殊之处的。您的家族原本居住在山东,而且最初是姓郭的,并非现在的杨姓家族。这就好比芝草被焚毁的时候,蕙草也会为之哀叹,它们虽然不同种类,但却有着相似的境遇。您现在为隋朝坚守,可实际上您与隋朝皇室杨氏并没有真正的紧密联系,从根源上来说,您和隋朝的联系是微薄的。”

  原来,杨庆是河间王杨弘的儿子,他的爷爷是周朝的杨元孙,原籍在河南弘农。杨元孙自幼丧父,是个孤儿,随母亲郭氏寄养在舅舅家中。在隋武元皇帝杨忠与周太祖在关中起义时,杨元孙在邺城,因和杨忠存在亲戚关系,害怕被齐人杀害,因而假借外祖父家的姓氏,改姓郭。北周灭亡后,恢复杨姓,成为河间王杨弘的父亲。

  杨庆看到李密的信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和选择。一方面,他意识到自己家族与隋朝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关系,并非像自己之前认为的那般紧密和理所当然;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李密势力的强大以及周围郡县纷纷归附的趋势。如果继续坚守下去,他不知道自己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也许会被孤立无援地对抗强大的李密势力,最终走向覆灭。

  在这种惶恐不安的情绪下,经过短暂的思考,杨庆觉得归附李密或许是自己目前最好的选择。于是他不再犹豫,立即率领着荥阳郡城的所有力量投降了李密。

  这一事件也反映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各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利益和生存面前人们的抉择。

  那么,在这紧张的局势下,此时李渊已升级为唐王占据长安城,辅佐傀儡小皇帝杨侑以号令天下,李密因被随军牵制,尚未攻下东都洛阳,未得名分,其余各方势力又将会有何发展呢?

  我们在下一章节将继续接着讲述。

  喜欢大唐凌烟志
  http://www.bixia5.cc/book/23882/4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