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大唐凌烟志 >第73章 皇泰帝养虎不成反为患,王世充翻身做主人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73章 皇泰帝养虎不成反为患,王世充翻身做主人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唐高祖李渊不愧是一代圣君,其确有高瞻远瞩之能,他所分析的李密、王世充、杨侗三方势力之事,皆切中要害,可谓冠绝一时。没过多久,东都洛阳城中果真风云突变,顿陷混沌之局。

  先是李密战胜宇文化及后,又与东都洛阳政权握手言和,自此解除了后顾之忧。此后,李密与周边割据势力屡次交锋,挥军再战,皆所向披靡,捷报频传。为表忠心于东都皇泰主杨侗,李密每次得胜,必遣使驰驱,快马加鞭,将捷音速报东都。洛阳城内臣民闻此喜讯,无不欣然雀跃,好似马上就能见到河清海晏、天下升平之盛景,尤其是在元文都等政客心中,李密仿佛成了东都的“救世主”。

  其实李密主动向皇泰主报捷,是一种政治低姿态的展示,他要告诉外界自己既然归顺皇泰主的统治权威,便是隋朝的臣子,而非独立的割据势力,这有助于推动他立足于隋朝旧有政治体系中的合法地位,避免被其他势力排斥。

  另外,李密希望通过多请示多汇报,进而从皇泰主那里得到更多的政治支持和信任。例如,获得朝廷的物资补给、兵力增援或者是正式的官职任命等。他深知在乱世中,合法的政治身份和朝廷的支持对于巩固自己的势力至关重要。

  皇泰主如果对李密的胜利给予积极的回应,如嘉奖、封官等,李密就可以再次借此提升自己在军队和地方势力中的威望,进一步扩充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然而,李密每有捷报必遣使驰往皇泰主处报捷,却没有料到此举会引发王世充的警惕和不满。

  在当时的局势下,各方势力都在为争夺天下而角逐。王世充作为一股强大的势力,一直觊觎更高的权力和地位。李密频繁向皇泰主报捷,意味着李密将在朝廷中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会使皇泰主更加倚重李密,从而削弱王世充在朝廷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而王世充也渴望获得正统性的认可,李密的这一急功近利的行为,对于同样想在乱世中树立自己正统地位的王世充来说,是一种挑战。他担心李密凭借与皇泰主的密切联系,在未来的政治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从而影响自己的发展。

  于是,正如唐高祖李渊所料,东都政治格局伴随着李密势力的加入,矛盾接踵而至。王世充私下对其麾下将士说道:“元文都诸人,不过皆为弄文舞墨之刀笔吏耳!”

  王世充所言“刀笔吏”是一个汉语成语,最初指的是古代掌文案的官吏,这些官吏常常随身带着小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竹简上的错讹。后来引申为讼师,即专门帮人打官司、写状纸的人。这些人在法律和文书处理上有着高超的技巧,能够巧妙地运用法律条文和文字游戏来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

  刀笔吏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更详细一点则要追溯到青铜时代的一种器物——“削”。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小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刀笔吏的形象常常被描绘成擅长文书操作、文笔犀利但手段复杂的人物。例如,《水浒传》中描述宋江时,就提到“他原为山东郓城县一刀笔小吏。”

  王世充接着对众将说道:“当今之势,若我军与李密仍僵持不下,元文都等人恐难保自身安危,终将为李密所擒。且我军士卒与李密数次激战,伤亡惨重,父兄子弟倒于阵前者不计其数。若我们屈服于李密,诸位恐将性命难保,万劫不复。”

  王世充此言一出,如投火之石,激起了隋军部众心中波澜,人人皆愤懑难平。

  很快,王世充的言论便传到了元文都耳朵里。元文都知道王世充为人阴险阴鸷,毒辣至极,闻听王世充之言,他惶恐万分,辗转难安,如临大敌。为求自保,他立即找到卢楚等人密谋筹划,欲趁王世充入朝面见皇泰主之时,张设伏兵,将其一举诛杀,断无养虎遗患之念。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元文都忽略了身边的段达,此人上了年纪,就变成庸懦之辈,胆小怕事。段达听了元文都等人的计谋后,内心惶惶,深恐事败自己会受牵连。

  于是段达本着“宁可屈己,不可举事”的念想,暗中安排侄子张志前往王世充府中,将卢楚等人的阴谋和盘托出。

  王世充得知元文都等人想要暗杀自己,怒火腾然而起,心想:“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还是先下手为强吧!”

  公元618年七月十五日,夜色沉沉,万籁俱寂。此时三更已过,王世充亲率精锐之卒,如虎豹之师般迅猛出击,攻袭含嘉门(古洛阳城东城城墙南面的城门)。

  元文都见突发变故,惊慌失措,束手无策,急忙入宫迎奉皇泰主杨侗至乾阳殿。入殿后,他匆忙下令宫内士兵布防,紧闭城门,准备抵抗。

  元文都首先命令将军跋野纲率军出战,跋野纲率兵刚出城门,便与王世充的兵卒于城门前列阵相逢。

  皇泰主听闻此言,心中悲痛万分,不禁恸哭失声,却也无回天之力,救不得元文都。

  乱兵押送元文都出了紫薇门,待他们行至兴教门时,元文都与卢楚一样被乱刀砍死。不仅如此,卢楚和元文都的子弟们亦未能逃过此劫,皆被诛杀殆尽,家族血脉就此断绝,那惨烈的景象,令人痛心疾首,喟叹不已。

  段达见事情已发展到这步田地,又借以皇泰主的命令,命人打开紫薇城大门,迎接王世充入宫。

  王世充入宫后,如入无人之境,毫不客气地将宫中的宿卫人员悉数更换,换上了自己忠实的手下。而后,他才缓缓进入乾阳殿拜见皇泰主。

  乾阳殿是隋唐时期洛阳城紫微宫中的主殿,隋大业元年(605年):乾阳殿始建,是隋唐洛阳城紫微宫中的主殿,规模宏大,是隋炀帝时期的重要建筑。

  唐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攻占洛阳后,因看到宫殿过于奢华,心中气愤,下令焚毁乾阳殿。唐显庆元年(656年)在乾阳殿旧址上重建,称为乾元殿,高度略有降低。武则天时期又拆除乾元殿上层,建造明堂(万象神宫),后来明堂被焚毁,武则天又重建明堂。唐开元五年(717年)复拆除明堂上层,改建为乾元殿。

  乾阳殿东西宽101.4米,南北深51.7米,高50米,是隋唐时期规模最大的宫城正殿。乾阳殿采用三重檐结构,是中国古代宫殿建制的最高规格。殿基高九尺,文掍镂槛,栾栌百重,楶拱千构,云楣绣柱,华榱璧珰,穷轩甍之壮丽。

  乾阳殿采取天文学与建筑的结合,乾阳殿的命名体现了古代天文学与建筑学的结合,象征着天帝居所。乾阳殿的建筑形式对后世宫城建筑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北宋汴梁的宣德门和明清北京故宫的午门。

  皇泰主杨侗见到王世充,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与愤怒,质问王世充道:“汝擅自杀戮大臣,却未曾奏报于朕,此乃何为?汝欲凭借强大之武力,竟敢如此放肆,目无朝廷,岂有此理!”

  王世充拜伏在地,涕泪横流,言辞恳切地谢罪道:“臣蒙先皇之知遇之恩,予以重用。先皇之恩情,臣虽肝脑涂地,亦难报万一。元文都等人,心怀祸心,实乃奸佞之徒。他们暗中勾结,妄图召来李密,进而危及国家社稷。且他们忌恨臣与他们意见不合,时常心怀猜疑,甚而嫌弃臣。臣当时迫于自保之需要,仓促间未能及时奏报陛下。若臣心中果有邪念,辜负陛下龙恩,定让臣全家灭绝,绝子绝孙,断绝后嗣。”

  其言辞与眼泪一同涌出,尽显他此刻的悲愤与“忠诚”。

  皇泰主听后,心中竟信以为真。他下意识地引王世充进入上殿,与他交谈良久,仿佛在寻求一种心安与解脱。随后,皇泰主又与王世充一同前往拜见皇太后。

  在殿前,王世充披散头发,神情庄重,指天为誓,郑重发誓,表示自己对皇室绝对忠诚,绝无二心,“至死靡它”。

  皇泰主见王世充如此表态,心中的疑虑稍稍消散。于是,他任命王世充为左仆射,总督内外诸军事,试图以此来平衡局势,稳定朝堂,欲使纲纪咸张。

  等到中午时分,王世充又奉命令军士擒获了赵长文、郭文懿二人,随后将他们残酷杀害。而后,王世充率领侍从,开始巡视城墙。他站在城楼上,面对众多士兵和百姓,故意大声宣告诛杀元、卢二人的用意,试图让自己显得正义无比,仿佛是为国家和皇室的稳定而除奸除恶。

  此后,王世充从含嘉城迁至洛阳城中尚书省(负责全国行政事务的府衙),居住于此。他开始逐渐结党营私,大肆扩张自己的势力,广施恩威之举,以拉拢人心。

  此外他还任人唯亲,任用他的兄长王世恽为内史令,让其入宫居住,以便更好地掌控皇宫中的局势。同时,他让自己的子弟都掌管兵权,手握重兵,使其成为自己在朝廷中的坚实依靠。不仅如此,王世充还将政事分为十个部分,全都让自己的亲信党羽主持。

  一时间,王世充的势力震动朝野内外,权倾朝野。无数人为了自保或者谋求发展,纷纷趋炎附势,拜倒在他的脚下。而此时的皇泰主,虽身处皇位,却对王世充的肆意妄为无能为力,只能徒叹奈何,望着王世充的专横跋扈,长吁短叹,满心无奈。

  王世充叛乱后主持朝政,真是应了那句“养虎不成反为患。”想当初,隋末的王世充不过是一方小将,在乱世中逐渐崭露头角。隋炀帝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使得天下民不聊生,各地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王世充却凭借着自身的军事才能和狡黠的政治手腕,在这乱世中坐大。

  后来,留守洛阳的杨侗试图拉拢他为其所用,给他高官厚禄,任其扩充兵力,本以为可以利用他抵御李密,却未曾料到这就像是在身边养了一只张牙舞爪的猛虎。

  随着王世充权力的膨胀,他暗中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朝廷中的忠臣良将被他一个个铲除,本就已经成为残烛的隋朝残余政权,变得更加摇摇欲坠。那些原本期待朝廷拨乱反正的百姓们,又一次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

  王世充叛乱后推行的政策完全是为一己之私,横征暴敛,使得民怨沸腾。曾经看似被把控的局势已彻底失控,那只曾经被当作守护力量的猛虎彻底变成了肆虐的恶兽,而杨侗这样的朝廷代表,也在这养虎不成反为患的错误策略下走向了崩溃的边缘,历史也被改写成了一篇满是血腥与动荡的篇章。

  至于皇泰帝杨侗的命运,我们下章再接着讲述。

  喜欢大唐凌烟志
  http://www.bixia5.cc/book/23882/7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