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地窝子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彭援朝知道周景明的意思。

  一伙人毕竟是临时组织起来的,相互都不够熟悉、信任。

  干活之前让他们亲眼见到真金白银,一是要解除众人不相信在这里能淘到金子的疑惑,证明找金苗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安心。

  二是要刺激大伙的劳动积极性,能踏踏实实干活,少惹事儿。

  只要见了金子,这些心里怀着小心思的新手,撵他们走都不会走,肯定什么意见都没了。

  彭援朝看看沙坑里的粪便,让徐有良送来一个还没楔上把的铲子,他亲自动手,将粪便铲出来,甩进河道里,又把回填的泥沙铲除出来倒在一边,直到见底。

  周景明则是让武阳拿来一个金斗子,等着彭援朝用铲子在坑里凿出一些泥沙,铲入金斗子,这才朝着河边走去。

  所有人立马都跟了上来。

  周景明蹲在河边浅水中的一块卵石上面,将金斗子放入冰凉的水里,贴着水面轻轻摇晃,泥浆化成浑水漂走,大点的砾石、沙子扒拉到外面,最后金斗子底部剩下的一小撮乌砂随着晃出金斗子的水散开,露出三小粒黄澄澄的金砂。

  这是那些新手这辈子第一次见到天然的金子,既新奇又兴奋。

  周景明把那三粒金砂拢在一起,用指头递给武阳,几个新手立刻围了过去,这个接过来看看,那个接过去瞧瞧,眼睛凑得老近近,偏又连呼吸都有意控制着,像是怕出气出大了,把金砂吹出手心。

  看着他们一副小心翼翼的新奇模样,周景明觉得好笑。

  但想想自己当初刚接触到金砂时的情形,何尝不是这样。

  别看只是三粒麦麸皮大小的金屑,但金子真的很重,能明显地感觉到它压着手皮那“沉甸甸”的份量。

  在几人看得差不多的时候,彭援朝从兜里掏出上次用来装金粒的青霉素小玻璃瓶子,将金砂接过去,跟踩点时弄到的那两粒金砂放在一起,盖上橡胶皮塞,挨个在几人耳边晃晃。

  金砂碰撞玻璃发出的清脆声音,拨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

  “好好干吧,同志们!这山里的河道,很多地方都含有金砂,但像这种随便一小铲子泥沙就能淘出金子的地方,还真不多,以后这地儿,能不能守住,就要看大家伙的了。”

  彭援朝将玻璃瓶装入自己的衣兜:“接下来,咱们要做的事儿,就是安营扎寨,抓紧时间,能不能早点住上一个能遮风避雨的暖和地儿,就看大家卖不卖力了。”

  见了金子,一个个都显得很兴奋,好像忘了身上的疲惫,纷纷点头。

  随后,彭援朝让武阳和徐有良领着其余人去山坡的林子里,挑选些木把,把带进山的铲子、十字镐楔上把子。

  等到几人拿了斧头往小半岛后边的林子钻进去以后,彭援朝给周景明递了支烟:“兄弟,你觉得地窝子建在这小半岛什么地方好?”

  “不能建岛上,要建咱们建在坡脚,离河岸高一些的位置。”

  周景明转头看着背后的山坡:“就扼住上小半岛的地方就行。”

  彭援朝看看山坡,又看看小半岛:“有四五十多米,会不会远了一些?要我说还是小半岛上好,方便看东西。”

  “远点无所谓,只是几步路的事儿,又不是看不见。这山里边不同那些戈壁滩,虽然降雨也很少,但等进入六到八月的雨季,还是出现接连几天雨的情况,甚至出现大暴雨,要是下得太大,涨了洪水,建在小半岛上的地窝子可能会进水,到时候,连容身的地方都没有。”

  “这小半岛我觉着挺高了,应该不会有那么大的水吧?这山里的水能涨那么大?”

  “这可难说,要是不会被冲,这小岛上的卵石啥的,是怎么来的,总不可能是被人搬上来放着的吧?其实你看看两岸水流切割的留下的土坎就知道,水有可能涨多大……建一次地窝子要不少力气,咱们还是考虑得周全一点,有备无患。

  再说了,刨出的地窝子,离水近,底下也容易潮,时间长了容易病,不是什么好事儿。

  还有,要是被人针对,你是愿意被人围在这小半岛上,被逼无奈,选择跳水,还是在山坡林子边缘,有个遮挡,有个退路!”

  听到最后这句话,彭援朝脸色也跟着变得凝重:“有道理,就按你说的来……你看小半岛正对着的那一小片林间的草地咋样?”

  周景明看了看:“我也觉得那儿不错!”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只是挑选几根木棒楔工具,对于农村出来的人,是经常干的事儿。

  武阳等人进去没多长时间,就砍了十多根木棒出来,然后就在林子边缘,用斧头进行简单修理、楔把。

  等到楔好两把十字镐和两把铲子的时候,彭援朝去圈定了挖地窝子的位置,分出四人先刨着。

  地窝子,是在沙漠化地区一种简陋的居住方式。

  五零年代,建设兵团进驻疆域屯垦戍边,本着不与民争地、争利的原则,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天山南北兴建了一大批团场。

  很多企业和新城镇就是在这些地方的基础上诞生的。

  他们所居住的地窝子也成了当年艰苦创业的标志。

  地窝子的挖制方法比较简单,就是从地上向下挖一个深两米左右,长六米左右、宽四米的土坑,上面用粗树干做檩条,用细树枝做椽子,铺上树条或芦苇,撒上一层麦草,盖上一些碎土,然后糊上一层厚厚的草泥,最后从坑边挖出条斜波伸到地面作为进出的通道,就算大功告成。

  不过,淘金队伍所需的地窝子,只是住上小半年的临时住所,并不需要像长期住房那样,要装门、抹泥浆、夯土墙。

  像这样弄的,在现在这年头,大概也就只有牧民会这么做。

  牧民游牧转场,南北反复穿梭上千里,逐水而牧,逐水而居。

  阿勒泰的冬天漫长寒冷,暴雪狂风肆虐,在炎热的夏牧场还能住在毡房里,可到了冬季,就只能住在地窝子。

  也正是因此,在冬牧场上,能看到不少每年冬季使用的,修筑得比较好的地窝子。

  能容纳十人居住的地窝子,面积太小不行,这也就注定,所需要挖掘的土方量不少。

  等到工具楔上木把,十人齐上阵,或是铲土,或是挖掘。

  在这流金淌银的河边,一个个精神亢奋,想不卖力都不行。

  整整挖了三天时间,算是清理出一个面积差不多十平米,深两米的土坑,砍来桦树木杆做檩条、椽子,用河边割来的干枯芦苇铺上厚厚一层,又往上面盖上带来的塑料布,糊上一层草泥,算是完成了建造。

  在地窝子里边靠墙的位置,就用留下的土台子来作为睡觉的床。

  在靠近出入通道位置的左侧,则是用沙滩上捡来的石块,和着稀泥糊了一个土灶用来做饭,并斜着凿出一个土洞作为烟道,在外面又用石头、稀泥加高烟囱。

  还在地窝子中间位置,留了个窗,让外面光线得以进来。

  不然,就这地窝子里边,大白天都昏暗一片。

  有透明的塑料布绷着窗框,倒也不用担心雨雪进来,到了天热的时候,还能开窗透气。

  因为是在地下的坑里,为防止雨季雨水灌入,还专门在土灶一角,凿了个土洞通往低矮处,用于排水,地窝子周边,也提前挖了排水沟。

  周景明他们建造的地窝子,算是在淘金队伍里边,弄得比较讲究的。

  那些不讲究的队伍,往往弄得很粗糙,恐怕还没口里人挖个墓穴弄得好。

  也正是因此,在外面露宿了三天的一帮子人,总算有了个遮风避寒的地方。

  晚上躺在铺了厚厚干草的土床上,那一刻的舒坦,让众人觉得这几天所出的大力气都是值得的。

  也就在这一晚,越渐阴霾的天气,终于落下了早在两天前就觉得会来的雨雪。
  http://www.bixia5.cc/book/24089/3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