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时砂遗楼 >第623章 对铁匠能力的测试与确认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623章 对铁匠能力的测试与确认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1913 年谷雨的南京临时实验室,八盏煤油灯在青砖地面投下摇曳的光晕。江浅指挥着三名助手安装时空能量装置,铜制的线圈在木架上缠绕成螺旋状,每个节点都嵌着从敦煌经卷上取下的时砂样本。铁匠局促地站在房间中央,粗布工装裤的裤脚还沾着皖南山区的泥点,左臂的印记在灯光下泛着淡金色的微光。

  “放松些,就当是在打铁。” 江浅递给铁匠一杯热茶,搪瓷杯壁上印着的五角星已经被时砂染成青铜色,“这些线圈会模拟时空裂隙的能量场,你只需要告诉我,哪里的‘气’不对劲。” 她特意用了铁匠熟悉的词汇 —— 在皖南方言里,“气” 既指炉火的温度,也指事物的内在能量。

  铁匠捧着茶杯的手指微微收紧。当第一组线圈通电时,他突然偏过头,目光精准地落在西南角的装置上:“那里的‘气’在打转,像被风堵住的炉膛。” 江浅的瞳孔骤然收缩 —— 那组线圈确实因为接线错误导致能量湍流,连监测仪都需要三分钟才能识别出异常,而他只用了两秒钟。

  助手们迅速调整线路,房间里的空气突然震颤起来。铁匠的喉结上下滚动,左臂的印记浮现出清晰的星图,北斗七星的勺柄正指向装置中央的时砂容器。“它们在往外跑。” 他突然伸手在空中虚抓,那些肉眼不可见的能量流仿佛被无形的手牵引,监测仪上剧烈跳动的波形竟渐渐平稳,“就像烧红的铁要从砧子上跳下来,得按住。”

  江浅示意助手增加能量输出。当电流强度达到额定值的 150% 时,线圈周围的空气开始扭曲,时砂样本在容器里翻腾成青铜色的旋涡。铁匠的额角渗出冷汗,印记的光芒忽明忽暗,但他始终稳稳地站在原地,掌心对着旋涡的方向。三分钟后,旋涡奇迹般地平息了,监测数据显示,能量泄露量比理论值减少了 72%。

  “你能看见能量的颜色?” 江浅的笔记本上已经画满了波形图,笔尖在 “异常稳定期” 几个字下反复划线。铁匠摇摇头,又点点头,粗糙的手掌在空气中比划着:“不是颜色,是温度。顺畅的‘气’是暖的,打旋的是烫的,像淬火星子时的铁屑。” 他突然指着墙角的备用线圈,“那个还没通电的,里面藏着点‘冷气’,像冬天冻住的河。”

  后续的测试持续了整整两天。在蒙眼实验中,铁匠能仅凭触感就分辨出不同年代的时砂样本 ——1913 年的带着铁锈味,1938 年的混着硝烟气,1967 年的则泛着机油的冷香。当江浅将 1938 当重庆兵工厂的螺栓放在他手心时,印记突然爆发出红光,螺栓表面的锈迹竟自动剥落,露出锃亮的金属本色。

  “这是‘物质溯源’能力。” 江浅用镊子夹起螺栓,上面还残留着淡淡的螺旋纹路,“古籍记载的‘执锤者能辨金石之龄’,原来不是夸张。” 她突然想起 1967 年纽约少年用沙粒重现历史的场景,不同时空的守护者似乎都拥有与物质对话的天赋,只是表现形式因职业而异。

  第三天的测试移到室外。江浅在紫金山的竹林里布置了二十七个微型能量源,组成与《伏尼契手稿》星图相同的阵列。晨雾中的竹叶凝结着青铜色的露珠,那是时砂与水汽结合的产物。铁匠闭上眼睛,左臂的印记在雾气中勾勒出荧光轨迹,他每一步落下的位置,都恰好踩在能量源的节点上。

  “这里的‘气’像老槐树的根。” 他在阵列中心停下脚步,脚下的泥土突然冒出细小的气泡,里面混着闪烁的时砂,“它们从地底下钻上来,顺着叶尖往天上跑。” 江浅的地质雷达显示,此处正是南京地磁场的异常点,与 1938 年李四光发现的地磁异常带完全重合,而他仅凭体感就找到了这条隐藏的能量通道。

  最关键的测试在暴雨中进行。江浅将一组不稳定的时空裂隙模拟器架在玄武湖边,当装置制造出半米宽的裂隙时,湖水突然掀起巨浪,青铜色的沙粒在浪尖组成狰狞的漩涡。铁匠的印记此刻亮如白昼,他抓起岸边的一块玄武岩,按在裂隙边缘的地面上。奇迹发生了 —— 沙粒旋涡像遇到坚冰的潮水般退去,裂隙在十分钟内缩小到不足十厘米。

  “石头里的‘气’能镇住它。” 铁匠的声音带着疲惫,却异常坚定,“就像俺们村口的老槐树,能挡住山风。” 江浅抚摸着那块玄武岩,发现它的磁场强度是普通岩石的三倍,而这种 “镇邪石” 的传说,恰好存在于皖南山区的民俗中,只是没人知道背后的科学原理。

  测试结束的深夜,江浅整理着厚厚五本数据记录。铁匠的能力在不同场景下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对时空能量的感知精度达 0.3 立方米,能量引导效率超过最先进的屏蔽装置,物质修复能力尤其对金属有效。当她将这些数据与古籍记载的 “五金守护者” 特征比对时,发现吻合度达到了 98%。

  “跟我说说那块陨石。” 江浅递给铁匠一碗姜汤,炉火在他布满老茧的手背上投下跳动的光斑。铁匠捧着碗沉默了片刻,说起祖父讲过的故事:道光年间,他们家族的铁匠铺曾三次遭遇山洪,每次都是地基下的陨石发光,让洪水绕着铺子流走。“俺小时候贪玩,把陨石敲下一小块做弹弓,结果那天铺子的铁全成了豆腐渣。” 他的指尖划过印记,“后来俺爹把弹弓埋回去,第二天铁水就恢复了黏性。”

  江浅突然明白,所谓 “守护印记” 并非凭空出现。铁匠家族世代与金属打交道,长期接触陨石释放的时空能量,逐渐激活了基因中的特殊序列。就像 1938 年云南的彝族少年能感知地下水系,1967 年的纽约少年能与星图共鸣,环境与天赋的结合,才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守护者。

  黎明时分,江浅将最终报告发给日内瓦总部。在 “结论” 一栏,她写下:“确认 1913 年皖南铁匠为首位觉醒的时空守护者,其能力符合古籍记载的‘能量感知、物质溯源、裂隙稳定’三大特征,建议纳入全球守护者网络。” 窗外的紫金山在晨光中泛着青铜色的光晕,铁匠正在院子里用时砂练习塑形,那些青铜色颗粒在他掌心变成了一把迷你的钥匙 —— 与《伏尼契手稿》中描绘的 “时空之钥” 分毫不差。

  当杜邦的全息影像出现在实验室时,老人的眼睛里含着泪光。他举着刚修复的 16 世纪星图,皖南山区的标记旁,用拉丁语写着的 “首位觉醒者” 下方,有人用朱砂添了一行小字:“其力如炉,能熔时空。” 这行字的笔迹,与 1938 与闻一多先生在《楚辞章句》上的批注惊人地相似。

  “该让他见见其他同伴了。” 江浅望着铁匠专注的背影,他正在用能量修复一把 1913 年的断剑,断裂处的金属像有生命般自动愈合。远处的竹林里,晨雾正在散去,那些被时砂覆盖的竹叶,在阳光下露出新生的翠绿 —— 就像这个在守护者力量中重获平衡的世界,正从青铜色的沙暴里,透出希望的光芒。

  铁匠放下修复好的剑时,剑身上映出的星图恰好与他左臂的印记重叠。江浅知道,测试虽然结束,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首位守护者的觉醒,就像在漫长黑夜中点起的第一盏灯,接下来要做的,是让更多的灯火亮起,直到所有的光汇聚成照亮时空裂隙的星河。
  http://www.bixia5.cc/book/24595/7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