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时砂遗楼 >第656章 数据异常点的分析与讨论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656章 数据异常点的分析与讨论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1967 年立夏的晨光透过实验室的百叶窗,在全息屏幕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江浅的指尖停在金怨器能量曲线的第 38 分 17 秒处,那里本该平滑上升的波形突然出现锯齿状跳跃,像被石子打乱的水流。“放大这段数据。” 她的声音打破了会议室的寂静,屏幕上立刻展开更细密的时间轴,每个跳跃点都对应着 0.3 秒的能量骤升,“这不是仪器误差,是真实的能量‘震颤’。”

  陈默将同步录制的实验视频切到对应时间。画面里,张念正在进行金怨器的 “画” 环节,朱砂笔在陨铁匕首上勾勒雷纹时,手腕有个不易察觉的抖动。“就在这里。” 他用红色箭头标出抖动瞬间,能量曲线恰好在此刻偏离预期轨迹,“1938 年陈守义的笔记里写过,画符时‘腕若松则气散,腕若僵则气阻’,这个抖动让能量流出现了 0.2 秒的中断。”

  负责木怨器监测的李教授推了推老花镜,指着自己负责区域的异常点:“我的情况更奇怪。” 青铜鼎的能量曲线在低 51 分钟突然垂直下落,与视频里他弯腰捡掉落的桃木剑完全同步,“当时剑穗勾住了长袍下摆,我下意识用左手扶了鼎沿 —— 难道接触方式不对也会引发异常?” 他调出 1913 年周正明的打铁记录,发现有十七处类似记载:“握锤不正,则铁不成器”。

  艾伦的量子计算机正在进行模拟推演。他将仪式步骤分解为 217 个动作单元,逐一测试每个单元的误差对能量流的影响。当模拟到 “祭” 环节的站位偏差 30 厘米时,五怨器的同步率瞬间从 89% 跌至 41%,与实验数据中的异常点高度吻合。“空间位置的影响比我们想的更大。” 他放大模拟图中扭曲的能量流,“就像无线电通信,差一米就可能串台 —— 古籍说的‘方位不差分毫’,其实是精准的空间定位要求。”

  张念突然想起奶奶教案本里的插图。她翻到那页泛黄的纸,上面用朱砂画着五个小人,每个小人的脚尖都踩着细细的横线。“奶奶标注过,这是‘踏罡步斗’的基准线,偏差超过一指宽就会‘罡气紊乱’。” 她对照实验视频,发现王队长的右脚确实超出基准线约 2 厘米,对应土怨器的能量曲线出现明显波动,“1938 年的仪式都在地面画刻度线,我们这次用的是全息投影,可能导致视觉误差。”

  讨论进行到中午,团队将异常点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可追溯到人为操作的 “显性异常”,如动作偏差、站位不准;另一类是找不到明确原因的 “隐性异常”,如水怨器在第 67 分钟突然出现的能量激增,视频里没有任何操作失误。“这让我想起 1966 年的时空裂隙。” 江浅调出当年的监测数据,发现有五处类似的无因异常,“当时以为是仪器故障,现在看来可能是器物自身的‘脾气’。”

  陈默的便携式光谱仪对准水怨器的液态金属,屏幕上显示出复杂的元素图谱。除了已知的 23 种元素,还有一种未知成分在异常点出现时浓度骤升。“这是什么?” 他放大图谱中的峰值,发现其原子结构与 1938 连重庆防空洞的石砂样本有 67% 的相似度,“难道水怨器在吸收环境中的时空能量?” 这个猜测让会议室瞬间安静 —— 如果器物能自主吸收能量,之前的所有理论都要重新审视。

  周先生带来了意外发现。他在清洗金怨器基座时,发现玄武岩表面有微小的凹坑,显微镜下可见螺旋状的侵蚀痕迹。“这是能量过载的表现。” 他对比凹坑的分布与能量异常点,发现两者完全吻合,“就像河床被洪水冲出的沟壑,这些凹坑记录了能量冲击的轨迹 —— 五怨器可能在自主调节能量输出,并非完全受仪式控制。”

  下午的模拟实验专门针对隐性异常。团队让执行者保持绝对静止,只启动时空能量发生器。当模拟强度达到 8 级时,火怨器的琉璃盏突然迸出火星,能量曲线再次出现不规则跳跃,与实验中的隐性异常完全一致。“是外部能量触发了器物的自我保护机制。” 江浅盯着屏幕上的能量交换模型,“就像人遇到危险会本能躲闪,五怨器在感知到过量时空能量时,会自主调整输出 —— 这就是古籍说的‘器有灵性’。”

  王队长突然想起自己祖父的经历。1938 年长沙大火时,祖父保管的青铜镜突然无故炸裂,后来才知道是提前预警了时空裂隙。“老物件都有‘脾气’。” 他看着火怨器的全息投影,“它们不像机器那样听话,有时候会按自己的节奏来 —— 这或许不是异常,是另一种形式的‘提醒’。” 他的话让团队陷入沉思,或许他们一直用机械思维看待充满灵性的器物。

  傍晚的总结会上,江浅在白板上画了两个重叠的圆圈。左圈写 “人为误差”,右圈写 “器物自主反应”,重叠部分标注着 “待验证的交互影响”。“显性异常可以通过强化训练解决。” 她指着左圈,“隐性异常则需要我们重新理解人与器的关系 ——1913 年的铁匠会和工具‘说话’,1938 年的守护者会给器物‘喂能量’,或许我们太依赖数据,反而忽略了这种默契。”

  艾伦的团队连夜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在封闭空间增加器物单独运行的对照组,测试五怨器在无仪式干预时的能量变化;同时给执行者配备动作捕捉紧身衣,将操作误差控制在 0.1 毫米以内。“明天我们会找到答案。” 他看着屏幕上闪烁的异常点,那些不规则的曲线此刻仿佛变成了五怨器的 “表情”,“就像读懂一个人的微表情,我们也能读懂这些异常背后的语言。”

  离开会议室时,张念最后一个关掉全息屏幕。黑暗中,五怨器的轮廓在月光下若隐若现,水怨器的液态金属表面泛起细小的波纹,像在回应白天的讨论。她突然明白,这些异常点或许不是 “错误”,而是五怨器在告诉他们:真正的配合不是机械的精准,是像 1913 年的铁匠与铁、1938 年的守护者与符纸那样,达到 “人器合一” 的默契 —— 这种默契无法用数据衡量,却能让能量流自然而然地找到最顺畅的路径。
  http://www.bixia5.cc/book/24595/74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