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时砂遗楼 >第701章 时空修复行动中的志愿者行动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701章 时空修复行动中的志愿者行动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1913 年的晨曦刚染亮庙宇的飞檐,村口的老槐树旁就挤满了志愿者。绸缎庄的王掌柜带着伙计们扛来三十匹云锦,布料在晨光中泛着柔光,边角料已提前剪成能量符的形状;药铺的李大夫背着半人高的药箱,里面艾草、薄荷、苍术按 1967 连传来的配方分类打包;连最调皮的孩童都提着竹篮,里面装满从田埂边采的野菊花 —— 据说能中和反冲能量带来的浊气。“周先生,这些云锦您看够不够?” 王掌柜抹着额头的汗,看着守护者们用布料覆盖镇砂爵,“不够我再让绣娘们连夜赶制,保证不耽误仪式。” 老者握着他的手,发现对方掌心磨出的茧子还沾着丝线:“这不是普通的布,是你们裹着心意的守护衣啊。”

  运输玄石的队伍里,志愿者们自发组成 “人链”。挑夫们的扁担用艾草绳缠了三层,既能防滑又能稳定能量;农妇们用围裙兜着玄石碎片,脚步虽缓却稳,怕颠坏了这些 “地脉的骨头”;教书先生则在队伍前方引路,手里的罗盘是用青铜爵碎片拼的,能避开能量紊乱的区域。“小心脚下!” 当队伍经过布满青苔的石板桥时,挑夫老张突然喊停,他放下担子,用衣袖擦去桥面的露水,“1938 年的张姑娘说,玄石怕潮,咱们得让它们走稳路。” 桥那头,孩童们正用朱砂在路边的石头上画符,符纹连成的线条像条红色的安全带,护着运输队一路前行。后来 1967 年的监测显示,这批玄石的能量损耗比预期低 15%,江浅在报告里写道:“是志愿者的脚步,稳住了能量的心跳。”

  1938 年的山谷里,志愿者们在炮火间隙搭建能量防护棚。裁缝铺的老板娘带着学徒们,用缴获的日军军布拼接成巨大的篷布,边角缝着 1913 年传来的能量锦碎片;木匠们用被炸毁的房屋木料,按 1967 年的图纸打造支撑结构,榫卯连接处特意刻上 “平安” 二字;连寺庙的僧人都扛着锄头,在防护棚周围挖排水沟,沟里种的菖蒲能吸收硝烟中的有害物质。“赵队长,这棚子能扛住炮弹吗?” 木匠老李敲着最后一颗钉子,木屑在能量流中凝成细小的五芒星,“我们按您说的‘战时标准’做的,梁子都是双层的。” 赵队长拍着他的肩膀,指着远处正在展开的篷布:“比战壕还结实!你们用木头和布,给我们搭了座能量堡垒。”

  战地医院的帐篷外,志愿者们的身影穿梭不息。女学生们用生理盐水清洗铜徽章结晶,指尖冻得发红却没一句怨言;老鞋匠坐在小马扎上,为士兵们修补被能量流烧破的鞋,鞋底偷偷垫上艾草鞋垫;说书先生则在伤员床边讲故事,说的是 1913 年守护者驯服反冲能量的传奇,让疼痛中的士兵暂时忘记战场的残酷。“张姐,这位伤员的绷带该换了!” 女学生小林举着消毒棉跑过来,她的校服袖口沾着血渍,却笑得格外明亮,“我们昨天学了 1967 年的包扎法,保证又快又好。” 张姐看着她熟练的动作,突然想起自己的妹妹 —— 如果不是战争,这孩子本该在教室里读书,而不是在这里学着与死神赛跑。

  1967 年的实验基地外,志愿者们组成 “24 小时服务岗”。退休教师戴着老花镜,在登记台核对跨时空物资清单,每笔记录都用三种笔迹标注 ——1913 年的毛笔字、1938 年的钢笔字、当代的电子笔,确保三方信息无误;程序员们自发开发 “志愿者调度 App”,能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配任务,比如让有驾驶经验的人负责运输,学医的人支援医疗组;甚至还有宠物主人带着训练有素的搜救犬,这些狗能通过嗅觉发现能量泄漏的区域,比仪器还灵敏。“江博士,这是今天的志愿者排班表,” 退休教师递过打印好的表格,上面用荧光笔标出重点任务,“有三十个大学生申请夜间巡逻,说想为修复行动守夜。” 江浅看着表格上密密麻麻的签名,突然觉得这些名字比任何能量晶体都耀眼 —— 那是普通人用热情点亮的希望。

  物资分发点的志愿者们发明了 “时空接力” 模式。1913 年的志愿者将艾草、云锦打包好,通过跨时空信道传给 1938 年;1938 年的志愿者加上铜徽章结晶和战地药品,再转交给 1967 年;而 1967 年的志愿者则附上玄石涂层和能量检测仪,形成完整的支援链。“注意,这批 1913 年的艾草要优先给战地医院,”1967 年的志愿者小吴对着对讲机说,他的手指在全息屏幕上划过物资流向图,“1938 年的张姐说,伤员们用了艾草熏洗,伤口愈合速度快了一倍。” 当最后一批物资抵达 1913 年时,志愿者们发现包装上贴着不同时空的便签 ——1938 年的士兵画了个笑脸,1967 年的大学生写着 “加油”,1913 年的孩童则盖了个朱砂手印,像颗跨越时空的红心。

  反冲能量最强烈的那天,志愿者们没有退缩。1913 年的挑夫们用身体护住玄石,任凭能量流掀起衣角,却没让一块石头落地;1938 年的女学生们冲进摇晃的防护棚,将散落的铜徽章结晶紧紧抱在怀里;1967 年的程序员们守在服务器前,用身体挡住掉落的设备,确保通讯不中断。“快躲起来!” 当能量冲击波袭来时,1913 年的老鞋匠突然将孩童护在身下,自己的后背却被能量流灼伤,留下淡淡的印记,“这些娃是未来的希望,不能出事。” 后来江浅在整理志愿者档案时,发现每个受伤的志愿者都笑着说:“这点伤算啥,能为修复时空出份力,值了。”

  时空裂缝闭合那天,三个时空的志愿者们通过全息投影相遇。1913 年的王掌柜展示着新织的能量锦,1938 年的老李举起修复好的铜徽章,1967 年的小吴则播放了志愿者们的合影视频。“我们来自不同时代,却做着同一件事,” 江浅的声音在虚拟空间里回荡,看着屏幕上无数张笑脸,“你们用双手、用汗水、用心意,证明普通人的力量也能照亮时空的裂缝。” 志愿者们同时举起右手,1913 年的云锦手套、1938 年的帆布手套、1967 的橡胶手套在光中重叠,形成巨大的 “心” 形 —— 这是时空修复行动中,最温暖的能量符号。

  夜幕降临时,志愿者们的身影仍在忙碌。1913 年的孩童在稻田里插下写有志愿者名字的木牌,1938 年的女学生在防护棚上系满红绸,1967 年的程序员们则在 App 上写下祝福。江浅站在实验基地的顶楼,看着三个时空的灯光连成线,突然明白:“修复时空的不仅是无怨器和能量晶体,更是这些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志愿者,他们用最朴素的奉献,编织了一张跨越时空的守护网,让每个时代都不再孤单。”
  http://www.bixia5.cc/book/24595/79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