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奠基陇东 政委归建
推荐阅读:
夏若雪叶辰孙怡
都市狂枭
美女总裁爱上小保安:绝世高手
桃源绝世医神
状元郎
离婚后她惊艳了世界
权贵巅峰:我居然是世家子弟
重生到七零,我娶了个古代媳妇
回到过去做财阀
八零日常:小辣椒一人干翻全村!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第58章奠基陇东政委归建庆阳独立旅旅部的作战会议室内,整编方案的墨迹未干,新一轮关于根据地巩固与建设的议题便被提上了日程。巨大的陇东地图上,代表红军控制区的红色区域已从吴起一隅,扩展至囊括庆阳、环县、元城(已并入华池区域管理)及吴起本部在内的广阔地带。这片土地沟壑纵横,民风淳朴而又因长期压迫显得闭塞贫困,既是独立旅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未来东出抗日的战略后方。
王林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划过这四个县的范围,神色凝重地对王光道、钟光邦以及刚刚被任命为各团团长的陈阿海、李云龙等人说道:
“同志们,整军砺剑,是为了更好的出击。但剑再利,也需有坚实的剑鞘和握剑之人。我们现在控制的这片区域,人口逾二十万,土地贫瘠却幅员辽阔。马鸿宾的军事威胁暂时解除了,但如何将这片新区真正变成我们红军的铜墙铁壁,变成源源不断为我们提供兵员、粮秣、民夫支持的稳固根据地,是比打赢一场战役更复杂、更艰巨的长期斗争。”
政委王光道深以为然,接口道:“团长说得对。军事胜利只是打开了局面,真正的根基在于群众,在于政权。我们过去在吴起搞‘三化’建设、群众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如今地盘扩大了数倍,情况更复杂,任务也更重。单靠我们军队抽人兼管,必然是捉襟见肘,难以深入。我们必须有一套完整可行的施政方案,更需要大批精通地方工作、善于发动和组织群众的党政干部来牵头落实。”
“我们需要一个总体的建设方案,”王林总结道,“这个方案要符合党中央的土地政策、经济政策,又要结合我们陇东本地的实际情况。目标很明确:迅速安定社会秩序,深入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为我们独立旅提供最坚实的支撑。”
会议决定,由政委王光道主要负责,钟光邦、各团政委以及旅政治处、后勤处的得力干部参与,立即着手起草《关于巩固与发展庆(阳)、环(县)、华(池)、吴(起)新苏区的建设方案》。
接下来的几天,旅部灯火通明。王光道组织人员,结合中央苏区的经验、陕甘边区的政策以及陇东地区的实地调查情况,废寝忘食地研讨、起草方案。王林虽主要负责军事整编,但也时常参与讨论,从军事需求的角度提出建议,例如重要道路的修缮(便于部队机动和物资运输)、战略物资的储备、地方武装的建设标准等。
数日后,一份详尽的方案草案摆在了王林面前。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政权建设:
建立四级苏维埃政权体系:迅速成立庆环华吴边区政府(暂名),作为最高地方行政机关。其下,庆阳、环县、华池、吴起四地分别成立县苏维埃政府。县以下,区、乡、村三级苏维埃政权要尽快普遍建立起来。
政权组成原则:坚决贯彻党的阶级路线,保证苏维埃政权掌握在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其他劳苦群众手中。广泛吸收在土地革命和反霸斗争中涌现出的积极分子、本地有威望的贫雇农代表进入各级苏维埃。
职能明确:各级政府需明确职责,设立土地、粮食、财政、军事、文化教育、卫生等委员会或部门,管理地方各项事务。
二、土地改革:
普遍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在已初步发动的地区深入进行,在新解放区迅速铺开。坚决没收地主土地、牲畜、农具和多余的粮食、房屋,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生产资料。
分配原则:以乡为单位,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按人口平均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农、雇农、红军家属。中农土地不动,并欢迎其加入贫农团参与分配讨论,保护其利益。
颁发土地证:分配完成后,由县苏维埃政府颁发土地证,从法律上确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激发其生产积极性。
三、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
恢复农业生产:发放种子、农具贷款(以缴获物资为主),组织劳动互助社、变工队,提高耕作效率。兴修小型水利,抗旱防涝。推广养殖场经验,鼓励农户饲养家畜家禽。
发展手工业与商业:保护正当工商业,鼓励恢复和发展纺织、榨油、制盐、铁木器具等家庭手工业和作坊。建立消费合作社,公平买卖,抵制奸商盘剥,活跃根据地经济。
财政税收:建立统一的财政制度,征收统一的累进税,废除国民党的一切苛捐杂税。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支持革命战争和苏维埃政府运行及民生改善。
文化教育与卫生:开办列宁小学、夜校、识字班,扫除文盲,普及革命道理。建立简易诊所、医院(以旅野战医院为基础扩展),培训卫生员,为群众防治疾病。
四、地方武装与群众组织:
普遍建立赤卫队和少先队:各村、乡、区普遍建立不脱产的赤卫队(基于男青年)和少先队(基于青少年),配备旧式武器和少量步枪,负责站岗放哨、清查特务、协助红军作战和维护地方治安。
组建脱产的县区游击队:从赤卫队和红军后备力量中抽调骨干,组建规模不等的脱产游击队,归县军事部或区苏维埃指挥,负责本地区的游击作战和剿匪。
加强群众组织:建立健全贫农团、雇农工会、妇女代表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使其成为苏维埃政权的有力支柱。
五、请求中央支援:
方案最后,特别强调了面临的困难:新区面积大,干部极度缺乏,现有军队干部擅长军事却缺乏地方工作经验。因此,恳请中央紧急派遣一批有丰富地方工作经验的党政干部,特别是能主持边区政府工作的主要领导干部,来陇东领导根据地的全面建设工作。“唯有如此,”方案中写道,“我独立旅方能从繁重的地方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于军事整训与备战,随时准备执行中央赋予的新的战略任务。”
王林仔细审阅了这份方案,提笔在一些细节上做了修改和补充,尤其强调了交通运输线和战略物资储备库的建设。他长出一口气,对王光道说:“老伙计,方案很全面,就看中央能否支持我们了。特别是这个主政的人选,至关重要,必须是一位原则性强、经验丰富、能压得住阵脚的老同志。”
“是啊,”王光道点头,“我们这边,会尽快以独立旅党委的名义,将方案和请求一并上报中央。”
延安,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暨中共中央驻地。
窑洞里烟雾缭绕,中央领导们正在传阅独立旅发来的捷报、整编方案和刚刚收到的这份《关于巩固与发展庆、环、华、吴新苏区的建设方案》。
“好嘛!这个王林,真是给我们送上一份又一份的大礼!”首长拿着根据地建设方案,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仗打得好,这根据地建设的思路也很清晰嘛!政权、土地、经济、武装、民生,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很符合我们党的政策,也结合了当地的实际。”
“独立旅现在控制的地盘不小啊,”另一位首长看着地图,“庆阳、环县、华池、吴起,连成一片,背靠陕北苏区,面向陇东、关中,战略位置很重要。把这里建设巩固了,不仅解决了独立旅的后顾之忧,更为我们将来东进抗日,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前进基地和物资兵源补充地。”
老总更关注军事层面的意义:“他们请求中央派干部,特别是主政干部,这个要求非常合理,也很迫切。军队不能长期代替政府,那样既分散精力,也搞不好地方工作。必须派得力的干部去,把政权建设和群众工作真正抓起来,这样才能把根据地巩固住,让独立旅这把尖刀磨得更锋利。”
“问题是,派谁去呢?”一位领导人沉吟道,“陇东那地方,情况复杂,民族关系、阶级关系交织,又刚经过大战,百废待兴。这个边区政府主席,必须是一位党性极强、经验丰富、善于处理复杂局面、能团结各族群众的同志。”
窑洞里安静下来,几位领导人都在思索着合适的人选。这时,一位领导人忽然开口道:“我想到一个人选,你们看合不合适——程翠林同志。”
“程翠林?”几位领导人的目光都投了过来。
“对,原红三十四师的政委!”那位领导人进一步解释道,“他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党性原则强,在湘江战役中身负重伤,历经磨难,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经过这段时间在中央的后方休养和学习,他的身体已经基本康复。他对独立团有感情,这支部队的前身就是三十四师的种子,他去工作,容易得到王林、王光道等原三十四师干部战士的认同和支持。而且,他性格沉稳,处事公道,善于做群众工作和团结干部,正是主持一方工作的合适人选。”
首长听后,缓缓点头,又深吸了一口烟,思索片刻道:“程翠林同志……是个好同志啊。湘江血战,三十四师几乎全军覆没,他和陈树湘同志都是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让他去主持陇东新区的建设,某种意义上,也是让红三十四师的旗帜在那片新的土地上重新树立起来,很有意义嘛。”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我看可以。程翠林同志原则性强,经验丰富,足以担当此任。让他去,我们放心。同时,再从中央机关、陕北苏区抽调一批有地方工作经验的干部,组成一个工作团,由程翠林同志带队,尽快奔赴庆阳,帮助独立旅把根据地的架子搭起来,把各项工作开展起来。”
“同意!”
“同意!”
“就这样决定!”
会议很快形成了一致决议。
数日后,一份来自中央的电报送到了庆阳独立旅旅部。
王林和王光道迫不及待地阅读电文。中央首先对独立旅报送的《根据地建设方案》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方案甚好,切合实际,望坚决执行”。接着,电文宣布了中央的决定:
“为加强庆、环、华、吴新区之领导,迅速巩固该区域,兹决定:
一、成立陕甘边区庆环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注:此时仍多用苏维埃称号,但为统战考虑,有时也会采用此类名称,实质不变),统一领导庆阳、环县、华池、吴起四县政务。
二、任命程翠林同志为庆环分区党委书记兼行政督察专员。
三、由程翠林同志率中央工作团(由五十名经验丰富的党政干部组成)不日前往庆阳赴任。
四、独立旅应全力协助程翠林同志及工作团开展工作,军事斗争与地方建设相配合,共同巩固新区。”
“老政委!是程政委!”王光道看完电文,激动地差点跳起来,眼眶瞬间湿润了,“中央派程政委来主政!太好了!这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王林也是心潮澎湃,用力一拍桌子:“好!太好了!有老政委来坐镇,我们可就彻底放心了!这下,军队的事情归军队,地方的事情归地方,我们可以甩开膀子搞训练了!”
他想起了湘江边那个重伤垂危却意志坚定的身影,想起了道县城里手术后的艰难恢复,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敬意。程翠林的归来,仿佛让独立旅的灵魂更加完整。
他立刻对王光道说:“老伙计,立刻把这个好消息传达下去!让全旅都知道,老政委要回来了!同时,我们抓紧准备,要以最高的规格,迎接程政委和中央工作团的到来!要把我们最好的窑洞腾出来,物资准备好,一定要让老政委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是!”王光道响亮地回答,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
消息传出,独立旅中那些原红三十四师的老兵们无不激动万分,奔走相告。程政委的归来,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来了一位高级领导,更是象征着一种传承和回归。
几天后,一支风尘仆仆的队伍出现在庆阳城北的道路上。程翠林走在队伍最前面,他虽然比过去清瘦了些,但目光更加深邃沉稳,步伐坚定有力。他的身后,是五十多名精神抖擞的中央工作团干部。
王林、王光道率领独立旅全体团以上干部,以及庆阳城内组织的群众代表,早早地出城迎接。
“老政委!”
“程政委!”
王林和王光道快步上前,郑重地敬礼,然后紧紧握住了程翠林的手。
程翠林看着眼前这两位早已独当一面、战功赫赫的老部下,看着他们身后军容严整、气势雄壮的部队,看着城头上飘扬的鲜艳红旗,百感交集,千言万语最终化作一句:
“同志们,辛苦了!我回来了,这次,我们一起,把咱们的家建得更好!”
“欢迎回家,政委!”王林和王光道异口同声地说道。
阳光下,三双有力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军队与地方,战刀与犁铧,在这片饱经沧桑的陇东大地上,即将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独立旅的根,必将因此而扎得更深、更稳。
http://www.bixia5.cc/book/27905/5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