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纳土纳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其中某款烈酒,瓷瓶上还特地以汉字标注“医用”字样。

  这是75%酒精,都是以精致的小瓷瓶包装,朱祁镇的本意,是作为一款消毒药品。

  可是,还是有许多人将其作为烈酒。

  不过,很多医馆很快便发现了酒精的妙用,一时间,两广地区因创伤感染致死者迅速下降,与之一并下降的还有产妇致死率。

  婴儿成活率,则有了明显提升。

  兰芳花布同样远销整个南洋。

  从飞梭到珍妮机再到水力纺纱机,武安州的纺织厂一步到位。

  这条件可比漠北草原爽多了,和林除了牛马和苦力,几乎没有可以利用的自然之力。

  就算修风车,戈壁的风也过于大了。

  几个月时间,安南朝廷已经从卧薪尝胆,转变到躺平认命。

  安南人发现,海寇这效率……不服不行。

  割让出去的土地,安南人已经“人滚地留”了,剩下的只是苦力和所谓“越奸”,而且兰芳公司的移民越来越多,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鸠占鹊巢,已成定局。

  不过,对朱祁镇来说,这可不是鸠占鹊巢,而是破镜重圆,故土重归。

  不用土地承载力逐渐饱和,再过一年半载,武安州与安南国的边境,雨后春笋般的民团必将为安南人带来惊喜。

  搞摩擦,朱祁镇是专业的。

  安南遭遇痛打,在中南半岛,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周边国家纷纷打探消息。

  尤其是占城,可以说既高兴,又担忧。

  高兴的是宿敌终于倒大霉了。

  担忧的是,唇亡齿寒,安南都不安全了,占城还会安全吗?

  于是,许多“商人”以通商名义,前来拜访兰芳公司,并暗自打探消息。

  朱祁镇有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人来海防逛一圈,不仅亲身感受到了所谓“兰芳海贼”的强大,还发现了许多新商机。

  只是,各类厂房刚刚草创,产能优先供给自己人。

  倒是水力印刷机印刷的大量秘戏图,成为远销南洋各国的拳头产品。

  秘戏图,倭国人称春画,以图画为主。

  在古代,这是大户女子出嫁压箱底的宝贝,甚至可以作为一份嫁妆。

  而且,这同样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着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赵孟頫,都曾经画过许多这类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朱祁镇这些秘戏图,质量远超当下流行款。

  首先是纸张精良,得益于安南的优质林木与朱祁镇超前的技术,准工业化生产的纸张,整洁光亮,纤维纹理均匀,很是坚韧。

  其次是画工精湛,绘画相当写实。明朝虽然已经有少量彩色印刷,彩色木版年画之类,但大部分书籍仍然是黑白色。这些秘戏图采用眼下尚未大规模普及的套色叠印工艺,每一幅都色彩鲜明,形象逼真。

  而且,中国古代绘画更侧重写意,相较人物画,山水画更多。而且即便肖像画,也不是高度写实。

  但朱祁镇会现代绘画啊,复现了那么多小说,朱祁镇也转到了绘画这一新赛道。

  于是,无数形态各异的人物浮现在画卷上,或明媚皓齿、或花容月貌、或秀色可餐、或吹弹可破……为亿万黎民苍生提供美味可口的精神食粮。

  因此,虽然这些图册卖的很贵,甚至是那些武侠小说的十数倍,但仍然供不应求。

  而且很多书贩子想盗版,也没有那个技术。

  ……

  几个月时间,夜莺岛基地,逐渐稳固。

  竹筋与土法混凝土,将小岛变成一座黑黝黝的堡垒。

  水泥粘合砖石,一栋栋营房仓库等建筑整齐有序。

  面向大海的开阔位置,是一处处炮位。混凝土堡垒只有微小开口,却有着极其宽广的射界。

  纳土纳大岛上,不速之客越来越多。

  岛上本就地广人稀,此时猴子还在树上啃香蕉,还没有实现几百年后的大规模移民。

  因此,岛上种群结构相当单一,全是下南洋的华人。

  朱祁镇派去的人,与这些人相安无事。

  起初他们只是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比如修筑营地、勘探测绘等等。

  随后,人越来越多。

  观望十几日,岛上的人逐渐坐不住了。

  这些人乘大船而来,带武器,全是青年男子。

  原本与世无争的岛民,不由得心里发毛。

  最终,几个老者,战战兢兢前去拜访。结果却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他们也是大明人,不会对岛民怎样。

  坏消息是纳土纳群岛以后是有主之地了,他们会接管所有无主之地,但对岛民的房屋、耕地等私有财产,他们会予以妥善保护。

  “唉,跑到了南洋,还是没有脱离被管的命运。”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唉声叹气。

  老人姓何,出生在广州,少年时随家人出海。

  眼下,他已年逾古稀,儿孙满堂。

  父辈祖辈,早已在此入土为安。

  其他几个老人也是连连叹息,朝廷,终于还是将手伸过来了。

  虽然那些人没明说,但除了朝廷,谁的手伸的那么长?

  说实话,好不容易找到的无忧无虑的桃花源,突然变成被官府骑在头上的小村落,任谁心里也不高兴。

  “没办法,往好处想想,有了官军,至少不怕海盗了……”

  一个老人自我安慰道。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有没有一种可能,咱大明官军,还不如海盗呢……”

  “或者,他们就是假扮官军的海盗呢……”

  “老兄弟们,还是多往好处想想吧,如果他们有恶意,眼下咱们早就没了。”

  “就是就是。”

  于是,岛上的百姓,除了日复一日的耕作、捕鱼之外,经常好奇地看着这些人。

  他们发现,这些人肤色、相貌和自己一样,可穿着打扮,却有明显不同。

  所有人都穿相同制式的服装,但据老人回忆,大明官军,不是这种服饰。

  他们手中的兵器看起来也颇为精良。所有刀枪,大小重量分毫不差。

  他们的甲胄精美华丽,看上去质地极佳。

  这些人果真是秋毫无犯,有孩子主动打招呼,他们也是笑脸相迎。

  而且,总有一些白色军帽的士兵不时巡逻,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些人是军纪官。

  曾有几个士兵在村子里偷了鸡,刚在林中糊上泥巴生好火,军纪官便如同神兵天降。

  结果,几个倒霉蛋手中抱着糊满泥巴的鸡,被军纪官押回案发现场。

  赔钱、道歉,随后,军纪官解开长鞭,每人结结实实三鞭子。

  岛民们看呆了,几个妇女纷纷上来劝解,甚至鸡的主人也急忙说不用追究。

  军纪官们不为所动,这几个倒霉蛋,每人结结实实吃了三鞭子。

  这件小插曲之后,这些人在岛上居民眼中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了起来。
  http://www.bixia5.cc/book/28004/13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