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疫地记者的77天 >第三十三章 好想念大馒头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三十三章 好想念大馒头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一直盼着闺女承父业的于乐山眼巴巴地望着闺女,却换来一个否定的摇头。

  女大不由爹,那就先由着她折腾两年吧,于乐山带着满腹委屈,撅着嘴跑去卧室找夫人给安慰了。

  不过于珊珊明显没了刚才那股轻松劲,她知道自己终究要去继承老爹给她打下的江山。

  “郭主任,我可以请教您一个问题吗?”

  “可以啊,你说。”

  “怎么样才能变得像您一样优秀?”于珊珊虽然一直不想接老爸的话茬,但自打去年以来,于乐山竟然显出了些许老态,这让于珊珊有些于心不忍,但她仍然想在转行之前,能写出一篇能拿的出手的作品,起码算是她当记者的留念。

  “其实我认为,你作为一名入门记者,已经进步很大了。而且你是专业出身,水平素养比非专业出身要高出很多。”郭安安想了想,又发过来一段话:“如果你是抱着在这个行业里出人头地的想法来的,那就去选择最热门、最容易出爆款文章的门类去努力;如果你是想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那就扑下身子,踏踏实实去真采访,去找出让你眼前一亮的故事。”

  “可是这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故事怎么找?”

  “你仔细回想一下,之前看到的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报道,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于珊珊仔细想了想,肯定的答道:“标题好,能让人不由自主的点进去。”

  “没错,题好文一半。但这个题好,还是建立在内容上的。”郭安安在给人传授经验方面就从来没保留过,她总是把自己从业以来的经验尽数告知别人,但是对别人有没有帮助,她是不敢保证的,毕竟每个人的学习领悟能力有限。

  “要想把内容做好,第一要看选题,这类之前你都经过专责培训,我就不多说了。第二,选题确定后,去找亮点,做新闻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写好新闻故事,而这个亮点就是一个突破口,也就是说先找到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如果你觉得不太懂,就去搜索一下针尖理论,一根针之所以能轻易地穿透物品,就是因为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了锋利的针尖上,这个亮点就是新闻选题的针尖。第三,用合适的表达方式来把亮点转化为生动的新闻故事,那些让人读起来流畅而没有距离感的语言,往往最能吸引读者,你可以想想小时候读过的格林童话,那里面的语言简洁、直白,这种方法应用在新闻写作中,也是非常有用的。”

  于珊珊仔细读完郭安安发过来的话,上面的每句话她都懂,但是应用在实战中,却不知道要怎么操作。不过她是个听话的好学生,马上就翻出书架上的童话书,摆到自己床头。

  “但是我还是不太懂,亮点要怎么找?”

  郭安安挠挠头发,学生太好学了,着实也比较费头发:“打个比方吧,有一位伐木工,每天到森林里伐木,伐得速度又快、质量又高,是伐木界的劳模。你觉得这类算是新闻吗?”

  “这不是他的本职工作嘛!”

  “没错,但是如果有一天,他突然放弃了这份工资很高的工作,跑去山上种树苗了,还把一座光秃秃的山变成了座绿山。这类算是新闻吗?”

  “算!”于珊珊斩钉截铁。

  “伐木工伐木,是份内工作,但伐木工不伐木了,这其中就有亮点可以挖了。”郭安安说完,感觉自己已经点得足够明白了。

  于珊珊盯着郭安安发过来的话,像是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脉:“我懂了!”

  郭安安总算长吁一口气,起码的话没有白说。

  至于于珊珊,她捧着本格林童话,看了一夜,又是激动又是兴奋。入行大半年,她总算能摸到门槛了。

  第十二天

  “2月4日,星期二,来到疫区的第十二天。市内最大的体育馆被改建为‘方舱医院’,终于可以缓解患者和医院的入院压力了。在湖汉的日子像是被按了加速键,每天不知不觉就又到了第二天,能健健康康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是一种幸福。”

  摘选自:《战疫日记》作者:郭安安

  郭安安又一次在闹钟响之前醒来,明明睡眠时间还不足六个小时,但大脑到了时间就开始自动开机。郭安安总感觉心中似乎有一根弦被绷得紧紧的,紧到偶尔会有种让人窒息的感觉。

  最近几天,援汉英雄群里除了彭伟的日常提醒和临时通知外,几乎很少有医护人员在里面主动发声,与最初时的相互加油打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七点刚过,彭伟又往群里发送了新版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的PDF文件,疫情防控小组的专家们一直在根据病情发展情况来调整诊疗方案和护理方案,每当有了更新,彭伟便会及时传到微信群,供医护人员们内部传阅。

  “郭主任,今天队里这几位队员休息,你可以找时间对他们进行采访。”彭伟给郭安安发来几个看起来比较熟悉的名字和电话号码。

  “好的,谢谢彭院长。”郭安安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有两天没对同队医护人员进行采访了,这个频率确实低了一些。

  “我应该谢你,因为你的报道,好多问题已经开始解决了,之前困扰我的一些问题也都有了好的解决办法,太感谢了!”彭伟真心实意道谢,他刚来时那些担心和顾虑也渐渐有所缓解。

  名单中给出了五位成员的信息,彭伟的意思很明确,至少也让自己的队员们在公众面前露露脸。难为他们抛家舍业每天跟确诊病人们打交道,其他队医生有的荣誉,彭伟也想给自己的队员争取。

  郭安安早就添加过所有队员的微信,对他们的名字也早就烂熟于心,只不过暂时还有好多人名字和脸不能对上号。

  “陈小平,前几天采访的那位钢铁直男?”郭安安想起他那耿直的话语,就忍不住想笑。

  郭安安按名单顺序点开医护人员的名字,第一件事,先去看看他们的朋友圈。

  很多人当初都是瞒着自己的家人报名来前线,虽说家人们最初时也有不同意的,但是面对国家大义,他们选择了支持和相信,所以这些医护人员也不想让家人担心,往往只在朋友圈内报喜不报忧。

  女护士的朋友圈大多设置了一个月可见或三天可见,大多数人除了每天报个平安,甚至连湖汉两个字都没有提起,生怕父母看到后心里难过。

  陈小平的朋友圈却显得跟旁人与众不同,一首首打油诗给紧张的救援团队增添了一抹与众不同的生机。

  “庚子鼠年闹新冠,守在洞中度新春。一朝病毒败阵跑,拖个鸡蛋回洞啃。”配图是一个好想吃荷包蛋的表情。

  如果单纯看他的发圈文字,压根看不出这是一位正在湖汉前线治病救人的医生,这心态,也真是绝了。

  挨个给这五位医护人员发送采访邀请后,郭安安便开始等待他们的回信。大概是好不容易休息一天,都在尽力补觉,郭安安等了好久都没有动静。

  半小时后,郭安安终于收到了第一条回复,竟然又是陈小平,上一次秒加好友的也是他。

  “小美女,不是前几天刚采访过嘛,怎么又采访一遍?”陈小平对上一篇稿子非常满意,他压根没想到,自己写得跟柴火一样干枯的内容,到了郭安安手里就跟有魔力一样,吸引着他一口气读到底,虽然都是他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他却像是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打那以后,不管他从医院回来再累再辛苦,只要有郭安安的报道,他立马静下心来仔细阅读,真的难以想象,一个小姑娘体内竟然有这么强大的能量,让他既佩服又羡慕,所以每次下夜班回来,他总希望能够再次在宾馆门口遇到郭安安,哪怕只是有机会说声嗨,他也就满足了,只可惜再也没遇到过。

  “现在这不是了解到你这边有了最新的进展,所以又来跟你约稿啦!”郭安安初步了解了陈小平的逗比属性,说话也就没了那些严肃的味道。

  “您只要一声令下,我们所有的稿子任由支配!不过嘛,现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存稿呀!”

  郭安安一脸黑线,那个耿直人设又回来了吗?

  不过陈小平一向是乐天派,他一个语音电话就给郭安安打了过来,“美女记者,你想要什么方面的内容?只要你要,只要我有,肯定不会隐瞒的。”

  郭安安打开一旁的录音笔,瞬间进入工作状态。

  “来到湖汉第十二天了,你有什么感受吗?”

  “感受啊,我想想,感受就是我好想念家乡的大馒头,还有水饺,还有……”陈小平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从小吃馒头长大,在这里吃了十来天米饭,总觉得吃不饱。

  郭安安挺他絮叨着那些想吃的美食,光听都听饿了,难怪陈小平的朋友圈都是很多跟吃有关的打油诗,一说起来满嘴都是好吃的的人,也真难为他坚持吃了这么久的盒饭。

  “小美女,你写的时候一定要夸夸咱们鲁省的大馒头,是真香,我觉得等疫情结束回家,我能一顿吃八个!”
  http://www.bixia5.cc/book/3070/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