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终极死亡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时间一晃过去了半年的时间。

  半年的时间也让天幕下各时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生产力这一块发生的变化,土豆和番薯在隋以后的朝代开始出现,种植技术也逐步趋向熟练。

  在天幕的背书下,许多民众对于这些新粮种的种植不仅不抗拒,反而热情高涨。

  诚然他们的土豆和番薯没有经过现代一代代培育后亩产那么的恐怖,但作为辅助性粮食已然够用了。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土豆和番薯并不挑地,也不需要精心的伺候,在干旱时节传统农作物欠收的时候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起码真的让许多人活了下去,各朝人口也开始出现较大规模的增长。

  再就是民智被开启,这个事情对于封建王朝来说有利有弊。

  好处在于明智打开后对国力的增长十分有好处,大量的人才如井喷一般汹涌而出。

  但坏处就是对于那些比较荒唐的朝代的统治十分不利。

  百姓是真的不好糊弄了。

  有不少时空下的王朝就此被彻底覆灭,历史出现拐角走向了一个未知的方向。

  最后就是天幕所教导的思维方式让许多人开始认真思考世界万物背后隐藏的规律

  开始系统性的总结过往的技术、思想。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凡是多问一个为什么。

  简简单单一句话所引起的连锁反应是巨大的。

  各种天幕不曾教导过的技术被提出了构想,甚至取得了一些成果。

  就如同不少人对于后世将画面保存下来,并且制作成故事的技术十分感兴趣。

  经过不少人认真研究后真让他们研究出了一点东西。

  望远镜、玻璃这些技术开始出现在一些时空中。

  这些巨大的变化也让社会矛盾逐渐变得激烈,他们正在倒逼朝廷做出改变。

  对于这种变化有人欣喜,有些人则觉得痛恨。

  当官的要干的事情比以前多多了,贵族世家们也没有办法和以前那样关起门来独自享受。

  可即便他们再如何不情愿,也只能被裹挟在时代的浪潮之中前进。

  要么变,要么死!

  ......

  这一天天幕再次亮了起来。

  各时空下无数人的注意力也再次被吸引,就在他们思考这一次要放的是什么故事的时候,一道声音响起在天穹之上。

  【死亡究竟是什么?】

  【对于死亡你又了解多少?】

  死亡?

  不少人眉头微皱,对于这个两个字本能带着反感。

  从皇帝到王公贵族,再到平民百姓,即便身份贵贱不同,但没有多少人可以坦然面对死亡。

  所谓蝼蚁尚且偷生不外如是。

  在华夏漫长的岁月中,对于死亡的思考也从未有过一刻停止。

  面对死亡无数人都无法保持平静,他们眼中带着希冀和狂热看向了天幕。

  天幕这样神奇的东西都能存在,那么永生是不是也有可能呢?

  【死亡这两个字无疑是十分沉重的,它代表着生命的逝去,在华夏古代许多哲学家对于死亡也有着各种不同的认知】

  【同时历代各朝也都十分重视死亡】

  【所谓国家大事,在祀在戎,戎便是战争、祀便是祭祀】

  【任何一朝都将这两件事视为最重要的国事活动】

  【战争在于肉体的安稳,而祀就是为了寻求心灵上的寄托,是国家、血脉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的认知细分下又有许多不同的观念】

  【如儒家追求的是重生轻死,慎终追远,希望以死亡维系现世伦理,他们将死亡视为伦理和秩序的延伸】

  【孔曰:未知生,焉知死,孟曰:舍生取义】

  【同时儒家的道德观念强调厚葬久丧,他们认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并非相信灵魂永存,而是通过仪式追求精神的寄托】

  “夫子,您真的认为死后世界不存在吗?”子路看着孔子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孔子平静的笑了笑,“存在又如何不存在又如何?”

  “人活在世首先要考虑如何做好活着的事情,如果连生都做不好,便是有死后世界又能怎样?”

  子路对着孔子行了一礼,“受教。”

  【而道家认为生死齐一,顺应自然,老子提出:出生入死,认为生命从无中来,最终也会回归于无,死亡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庄子则认为生死齐一,不论是生或死都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提倡薄葬反对儒家的厚葬】

  【后道教吸收道家思想衍生出对于长生不死的追求,希望通过修炼超越生死的循环】

  老子点了点头,对于这位庄子的理念十分认同。

  死亡应该是自然的一部分,从天地而来,最终回归于天地间。

  至于道教吸收道家的思想怎么歪到长生不死去了,他属实有点没弄明白。

  【墨家则是相信鬼神的存在,所谓鬼神实有且能赏善罚恶,既反对儒家的厚葬,又不认同道家的薄葬,而是节葬,属于在两人之间取了一个中间值】

  【其实厚葬不厚葬对于普通人来说本就是没有选择的,能有一口薄棺就已经够可以了】

  【这种观念的影响上至王孙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莫不是如此,如同我们在许多影视剧中都见过卖身葬父的情节】

  【包括朱元璋大家也都了解过,当年他爹娘大哥死了也都没有地方埋,后来邻居刘继祖动了恻隐之心,给了他一块山坡地,朱元璋才得以将亲人安葬】

  朱元璋:“......”

  “这种事情就没有必要放到天幕来说了吧。”

  朱元璋简直无语了,他那么多光辉事情一件没讲,专逮着他那些不堪的事情去说。

  【在先秦至汉代时期,当时社会对于生死的认知为灵魂二分,人死之后代表精神和意识的魂归于天,会在宗庙中接受祭祀,保佑后代】

  【代表肉体、形态的魄归于地,因此需要为魄准备陪葬品,如食物、工具、奴隶,让魄在地下继续生活】

  【到了汉代进一步发展出地下黄泉的概念,世人认为地下还有一个巨大且完善的世界,所以汉代帝王贵族墓葬的陵墓规格十分豪华,就是为了让魄继续享受尊荣】

  【随着佛教的传入,这种观念被进一步完善,引入了六道轮回与因果地狱】

  【通过构造出一个相对完善的规则概念,让世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会经过地府审判,根据生前的善恶决定去向,善者升天或投入人道转世,恶者入地狱受刑】

  【即今生的业影响来世的果,到了明清时期这种观念被更加的细化,地底世界形成了多神共治的图景】

  【各种更详细的细化习俗也随之出现,如烧纸钱、祭祀、供奉城隍判官,各个地区又有不同之处】

  天幕下。

  各时空的先辈都听着迷了。

  他们对于这些神神鬼鬼的话题真的十分感兴趣,就像是在探索一种禁忌,探索未知的事物。

  秦汉时期许多人听到这里的时候眼睛一亮。

  不少人都觉得这所谓的六道轮回因果地狱一说十分有趣,也非常有道理。

  本就应该是这样的才对,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作孽太多死后会接受惩罚,而不是继续享受。

  王公贵族们听到这里的时候脸直接煞白,即便他们不愿意相信,但理智告诉他们这或许就是对的。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他们一辈子作了这么多孽,以后死了还不得受老罪?!

  【每个阶层所对应的诉求也各不相同,帝王贵族希望死亡是权力的延续,追求不朽】

  【平民百姓则以实用主义为主,相信死后有灵,通过祭祀保佑后代】

  【道士、僧人则寻求超脱】

  【而到了现在也引申出了一个新的观点】

  即死亡不是终点,被遗忘才是。

  这才是终极的死亡!
  http://www.bixia5.cc/book/8674/49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