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36章 偶遇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郑仪走过去,王菊立即起身:

  “郑处长!”

  郑仪示意她坐下:

  “不用拘束,我就是来随便聊聊。”

  王菊微微一笑,姿态大方:

  “您想聊什么?”

  郑仪看着她,直接问道:

  “我看了你之前在东川市团委搞的青年创业项目,很感兴趣。你是如何协调那么多部门资源的?”

  王菊合上笔记本,认真回答:

  “其实关键不在于协调,而在于让每个部门都看到这件事对自己的价值。”

  她的声音温和但条理清晰:

  “比如人社部门关心就业率,我们就强调创业带动就业的数据;财政部门关心资金效益,我们就突出创业项目的税收回报……”

  郑仪点点头:

  “所以你并没有硬性要求他们配合?”

  王菊摇头:

  “硬性要求只会让人完成任务,但不会让人真正投入。我们是用数据和实例去说服,再通过试点让他们看到效果,自然就愿意参与了。”

  郑仪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又问道:

  “如果遇到确实不愿意配合的领导呢?”

  王菊眨了下眼睛:

  “那就想办法绕过他。”

  郑仪眉毛微挑:

  “哦?”

  王菊嘴角弯了弯:

  “比如某个部门负责人不愿意参与,我们就直接找他手下的年轻干部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要效果出来了,领导自然会跟上来。”

  郑仪忍不住笑了:

  “这招不错。”

  王菊轻声说道:

  “其实很多政策推进的难点不在基层,而在中层——既不够高到能看到全局,又不够低到能感受一线实际困难。”

  林鹤鸣在一旁点头:

  “确实如此。”

  郑仪看向王菊:

  “你在团委工作四年,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王菊略作思考,回答道:

  “年轻人可以激进,但政策不能冒进。”

  郑仪饶有兴趣:

  “怎么说?”

  “我们提倡创新,但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王菊解释道:

  “很多看似时髦的理念,放在基层未必适用。所以我的做法是——小步快跑,及时调整。”

  郑仪微微颔首,忽然问道:

  “这次青干班结束后,你有什么想法?”

  话里有话。

  王菊看了郑仪一眼,谨慎地回答:

  “服从组织安排,但我希望能去更基层的地方锻炼。”

  郑仪点点头,不再多问。

  他站起身,对林鹤鸣说道:

  “走吧,让王处长好好休息。”

  离开休息区后,林鹤鸣忍不住问道:

  “郑处,王菊怎么样?”

  郑仪没直接回答,只是说:

  “她很适合去区县挂职。”

  林鹤鸣若有所思:

  “那范破呢?”

  “招商系统或者改革部门。”

  郑仪语气肯定。

  “他的思路适合干具体业务,不适合统筹全局。”

  “那我呢?”

  林鹤鸣忽然问道。

  郑仪停下脚步,看着他的眼睛:

  “你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

  “你需要的位置,不是组织部能决定的。”

  郑仪语气平淡。

  “得看你自己能不能抓住机会。”

  林鹤鸣愣住了。

  郑仪拍拍他的肩膀,转身离去,留下一脸思索的林鹤鸣站在走廊上。

  郑仪回到省委组织部大楼时,已是下午三点。

  电梯里碰巧遇到干部二处的马国伟,对方神色尴尬地点点头。

  “今天党校结业典礼怎么样?”

  马国伟干笑着寒暄。

  郑仪笑了笑:

  “挺好的,发现几个不错的苗子。”

  走出电梯,严明已经在走廊等候多时。

  “郑处,李处长让你一回来就去他办公室。”

  郑仪点点头,快步走向李长庚办公室。

  推门而入时,李长庚正在审阅一份红头文件。

  看到郑仪进来,他摘下老花镜。

  “怎么样,青干班那几个人才?”

  郑仪在李长庚对面坐下,简明扼要地汇报了林鹤鸣、范破、王菊三人的表现。

  李长庚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燃一支烟。

  “林鹤鸣可以用,但要用在合适的岗位。”

  郑仪点头赞同:

  “他适合去问题多的地方,当‘救火队长’。”

  “范破呢?”

  “业务型人才,适合招商或者改革部门。”

  “至于王菊……”

  郑仪略作停顿:

  “可以考虑放到区县班子挂职锻炼。”

  李长庚看着郑仪,似笑非笑地吐出一口烟圈:

  “对了,李远这个人......可以多接触接触。”

  郑仪微微一怔,立刻会意。

  这是李长庚在暗示他要经营关系——李远既然是临州市新任的常务副推荐人选,其背后显然有人支持。

  而李长庚特意提及,说明这层关系值得重视。

  “我会安排一次正式的考察谈话。”

  郑仪语气平稳。

  “争取全面了解这位同志。”

  李长庚满意地点点头:

  “年轻人,眼光要放长远些。”

  他顿了顿,补充道:

  “明天李明远来部里汇报工作,你好好准备一下。”

  郑仪心领神会:

  “明白。”

  离开办公室后,郑仪立刻翻开李远的完整档案仔细研究。

  档案显示,李远是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上来的干部。

  早年曾在乡镇担任办公室主任、副镇长,后来调到县里,先后任发改局局长、副县长,五年前调任临州市财政局局长,去年升任副市长。

  郑仪特别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李远在任财政局长期间,曾推动临州市财务公开制度改革,当时还上了《江东日报》头版。

  “倒是个会抓亮点的......”

  郑仪喃喃自语。

  他又翻到社会关系一栏,发现李远的妻子是临州市政协办公室副主任,岳父曾在临州市委工作,现已退休。

  这层关系不显山不露水,但放在位置上却刚刚好——既有一定的影响力,又不至于太过招摇。

  典型的“实力派”背景。

  郑仪合上档案,思索着明天的谈话策略。

  既然李长庚特意交代要“多接触”,就说明李远背后的人脉值得重视。

  但作为组织部干部,又不能表现得太热情,否则有失身份。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许建林的号码:

  “李远明天的谈话,安排在小会议室吧。”

  “好的郑处。”

  许建林问道:

  “需要准备什么特别材料吗?”

  “不必。”

  郑仪斟酌着词句:

  “按正常程序来,但要......周到些。”

  这个“周到”二字,就是暗示要做得不着痕迹地重视。

  “明白了。”

  许建林也是老机关,一点就透:

  “我会安排好的。”
  http://www.bixia5.cc/book/11509/23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