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权势巅峰:分手后,我青云直上 >第一卷 第237章 在他的视角之下,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一卷 第237章 在他的视角之下,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第二天上午九点,李远准时出现在组织部大楼。

  他穿着深蓝色西装,白衬衫配藏青色领带,整个人看起来干练而不失稳重。

  许建林亲自在一楼大厅迎接,热情但不过分:

  “李市长,欢迎!郑处长已经在等您了。”

  李远微微一笑:

  “麻烦许科长。”

  两人乘坐电梯上楼时,李远看似随意地问道:

  “郑处长最近工作忙吗?”

  许建林滴水不漏:

  “郑处一直很忙,但听说您要来,特意调整了时间。”

  这话既抬高了李远,又维护了郑仪的权威。

  来到小会议室,郑仪起身相迎:

  “李市长,欢迎!”

  两人握手时,郑仪能感觉到李远的手掌厚实有力,握持时间恰到好处——既不显得敷衍,也不过分热情。

  “郑处长,久仰了。”

  李远的态度恭敬又不卑不亢。

  三人落座后,许建林拿出记录本,准备记录谈话内容。

  郑仪开门见山:

  “李市长,按照组织程序,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您的工作情况。”

  “应该的。”

  李远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材料:

  “这是我准备的简要工作汇报。”

  郑仪接过材料,快速浏览了一遍。

  内容很扎实,既谈成绩也不回避问题,更没有夸夸其谈。

  单从这份材料就能看出,李远是个办事稳妥的人。

  “李市长,您在报告中提到'打造阳光财政‘,能具体说说吗?”

  郑仪放下材料问道。

  李远点点头:

  “我在财政局工作期间,发现很多矛盾源于信息不对称。”

  “群众不了解财政支出情况,就容易产生误解甚至不满。”

  “所以我们就建立了’三公开'制度——预算公开、执行公开、决算公开。”

  “大到市政工程,小到部门办公经费,全部都在政府网站上公示。”

  郑仪若有所思:

  “阻力不小吧?”

  “确实。”

  李远坦诚道:

  “刚开始很多部门反对,认为这是自找麻烦。”

  “但实际操作下来,反而减少了不必要的信访投诉。”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最好的信任建立方式。”

  郑仪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这样的干部不多见,既有改革意识,又懂得实际操作的策略。

  “您平时经常下基层吗?”

  “每周至少两天。”

  李远回答得很自然:

  “我觉得坐在办公室听汇报,永远了解不了真实情况。”

  谈话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涉及工作思路、个人经历、家庭情况等多个方面。

  郑仪一边问,一边观察李远的言谈举止。

  没有夸夸其谈,没有回避问题,更没有试图通过关系套近乎。

  整个谈话下来,李远展现出的完全是一个务实、正派的干部形象。

  临结束时,郑仪终于提起一个略微敏感的问题:

  “李市长,您对临州当前的班子建设有什么看法?”

  李远略作沉吟:

  “总体上团结务实,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

  “比如班子成员之间的沟通机制还可以更加制度化。”

  李远选择了一个既点出问题又不伤和气的角度:

  “有时候信息传递不够及时,会影响工作效率。”

  郑仪点点头,没有再追问。

  他起身伸出手:

  “谢谢李市长的配合,我们的谈话就到这里。”

  李远也站起来,与郑仪再次握手:

  “郑处长客气了,这是我应该做的。”

  许建林送李远离开后,郑仪陷入了沉思。

  李远确实是个难得的干部,有思路、有实绩、作风正,而且背景干净。

  难怪李长庚会特意交代要多接触。

  这样的人才,无论是从公心还是私交的角度,都值得深入交往。

  但郑仪也清楚,在组织部这个位置上,任何私人往来都必须慎之又慎。

  他拿出手机,斟酌了一下,给李长庚发了一条简短的信息:

  “已与李远谈过,印象很好。”

  很快,李长庚回复:

  “晚上六点,老地方。”

  李长庚说的“老地方”,是组织部几位核心处长偶尔小聚的一个私人会所。

  李长庚邀请他去那里,显然是有更深入的交流。

  下班后,郑仪换了一身便装,驱车前往位于城郊的“静心园”。

  这是一家不起眼的小院,外表朴素,内里却别有洞天。

  走进预订的包间,李长庚已经在座,面前摆着一壶清茶。

  “坐。”

  李长庚示意郑仪关好门。

  “李远这个人,你怎么看?”

  郑仪斟酌着词句:

  “专业、务实、正派,是个难得的实干型干部。”

  李长庚笑了笑:

  “就这些?”

  郑仪顿了顿:

  “他背后......”

  “他是老书记当年在临州时亲手培养的苗子。”

  李长庚直接点明:

  “虽然老书记退了,但影响力还在。”

  郑仪恍然大悟。

  老书记虽然已经退休,但在江东省的人脉网络依然深厚。

  难怪李长庚会如此重视。

  “我明白了。”

  “你明白什么?”

  李长庚意味深长地看着他:

  “我叫你来不是让你去攀附关系,而是要告诉你——”

  “像李远这样既有能力又有背景的干部,是我们组织部必须重点关注的。”

  “既不能因为他的背景特殊对待,也不能刻意回避。”

  郑仪点头:

  “我明白了,坚持组织原则,实事求是。”

  李长庚满意地笑了:

  “这还差不多。”

  两人一边品茶,一边聊起了近期干部调整的一些情况。

  临别时,李长庚突然说道:

  “对了,下周临州市有个重点项目观摩会,省委组织部要去个人,你去吧。”

  郑仪心头一动:

  “好的。”

  “李远是项目负责人,你们可以再深入交流一下。”

  李长庚意有所指:

  “组织部考察干部,不能只看档案和谈话,还要看实际工作表现。”

  郑仪心领神会:

  “我明白,一定会全面了解。”

  “记住。”

  李长庚最后叮嘱道:

  “组织部的人,走到哪里都要堂堂正正。”

  郑仪郑重点头:

  “您放心,我知道分寸。”

  离开静心园,郑仪在心里默默规划着接下来的安排。

  李长庚虽然强调要“堂堂正正”,但特意安排他去临州观摩会,显然是有意为他创造与李远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这种关系的经营,不需要言语上的客套,而是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建立互信。

  郑仪很清楚,在体制内,真正可靠的关系不是靠酒桌上的称兄道弟,而是在共同的工作中建立的专业认可和人格信任。

  他需要做的,就是以一个组织部干部的专业和公正,赢得李远的尊重。

  至于更深层次的联结,则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水到渠成。
  http://www.bixia5.cc/book/11509/23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