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32章 《武监教育论奏议》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32章 《武监教育论奏议》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实校?

  苏泽看向高拱,这是要办专科学校?

  近代教育意义上的大学,实际上有两个流派。

  一个是实用为主的专科学校,这些学校有的是官办,有的是民办,但是设立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专门的人才。

  另外一种则是由王室或者教会赞助设立大学,这类学校和国子监类似,都是专门培养官僚的文法学校。

  这两类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吸收更多的学院,最后就变沉了综合性的大学。

  高拱一下子抓到了问题的关键,要兴实学,还是要从学校开始。

  某种意义上来说,吏科班和登莱海务教习所,就是专科学校,前者培养的是基层小吏,后者培养的是航海的专门人才。

  高拱若有所思,但是也没有再问苏泽,示意让他回去起草奏疏。

  《武监教育论奏议》。

  苏泽奏疏中写道:

  “伏惟陛下圣德浩荡,开武监以育将材。前者兵部合议,谓武监当以德育为先,授忠君爱国之念,次及兵法韬略。臣反复思量,窃以为此议虽谋国深心,然于武监教学殊有未合,故敢陈愚见,伏请圣裁。”

  苏泽首先搬出实学:

  “武监之学,重在实学,首宜重智育。”

  “查武监学制,仅限两年。若先德育而后智育,则生员无暇深究军务。兵法韬略,乃实学之要。如料敌庙算、布阵行军,皆为战场胜负之枢机。此等知识,非精研不能奏效。”

  “定远伯戚继光进献《纪效新书》,足为教学之本。臣愚以为,武监之旨,在于速成干才,非为空谈。若耽于仁义忠孝之辩,反损实学之基。”

  紧接着苏泽又提出了预科的构想。

  “论德育之重,当别为预科,非可混一。”

  “臣非轻德育也。仁义忠孝,固为立身之本,然心智已熟者,道德之教可权以他途。请置未满十四岁者于国子监预科,专授四民道德、君臣大义,期年为期;俟年满十四,方入武监就学。如此,幼者先正其心,长者后习其事,两者各得其所。”

  苏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

  “臣观今日京师,商贾云集,百业繁兴,人心之变,非复从前。此诚古今所未有之大变局,教育之道,亦当与世推移。”

  “若拘执旧章,唯德育是重,恐致群臣士子效仿,推之于各地讲学,则实学新制将亡于空谈。故智育之重,非仅武监一事,实关国朝兴衰。”

  苏泽写完了奏疏,就放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模拟开始】——

  《武监教育论奏议》当日送到内阁,你主张在武监实行“智育优先”政策,内阁高拱和赵贞吉赞同。

  皇帝批准了你在奏疏,在武监推行智育优先,以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作为教务大纲,编写了武监的教学课程。

  大明武监培养的军官,成为历史上一批近代意义上的军官团体。

  大明武监,成为各国在变法中首先考察的对象,大明武监成为今后几百年军校制度的典范。

  武监培养的进步军官团体,深远的影响了大明政局。

  国祚不变。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点:230点】

  【本次模拟不消耗次数,剩余2/2】

  这份奏疏皇帝果然立刻就同意了。

  但是看样子这个进步军团团体,要在百年后成为影响大明国祚的一股力量啊。

  苏泽关闭系统,“世间本无万全法”,他今日提出设立武监,是为了富国强军,也管不了百年以后的事情。

  百年以后的事情,只能依靠后人的智慧了。

  反正在近期来看,这个团体还要依附在大明体制之下,很长时间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

  苏泽夹着奏疏,又在晚上拜访了赵贞吉,次日找到了工地山的定国公徐文壁。

  徐文壁简单看完了奏疏,大笔一挥署名签字,然后敦促苏泽尽快将奏疏送到通政司。

  ——

  在上疏后,詹事府还在放假,要等到二月末的时候才会开学。

  苏泽又回到报馆,开始摸鱼的日子。

  只是摸鱼的日子还没有多久,二月二十二日,中旬旬休后的一天,沈一贯就冲进了报馆。

  罗万化一脸难办的走进报馆,他看到苏泽后说道:

  “子霖兄,这两篇文章你看怎么办?”

  一边说,罗万化一边将两份文章递给苏泽道:

  “这是高阁老的文章,署名‘求实’,高阁老倡议天下兴办实学学校,培养专才。”

  苏泽看着高拱的文章,高拱也学会走群众路线了,先从报纸上发文章试探风向,然后推动实校的建设。

  这要比原本历史上高拱莽撞的性格改了不少,难道是受了自己的影响?

  罗万化说道:

  “这篇是张阁老的文章,署名‘司粟’,这是抨击南直隶书院乱象,认为这些书院聚集读书人却不授科举,而是互为朋党议论朝政,空谈误国,主张禁毁书院。”

  罗万化等苏泽看完两篇文章后,无奈的看着苏泽说道:

  “子霖兄,这两篇文章怎么登?”

  内阁四位阁老,都会隔一段时间在《乐府新报》上发文章。

  宣传自己的政治纲领,传播自己的政治理念,报纸自然是最好的渠道。

  阁老们也没有金手指,一些政策也要通过文章试探民间反应,针对性的做出修改。

  但对于报纸的读者来说,如果一位阁老长时间不发文章,读者们都会怀疑他们是不是已经失势。

  上次李春芳病休,一个月没有发文章,京师谣言四起,还有说李阁老已经罢官的,气的李春芳这么好的涵养,也派儿子冲到报馆,发了一篇总结汉初政治的政论文章来彰显存在感。

  可两位阁老一同投稿,这版面要如何安排?

  而且这两篇文章意见相左,这样刊登出去,指不定又要有什么谣言出来,说是高张两人不合。

  虽然苏泽也知道两人的政治思想还是有差异,原时空最后也变成了政敌。

  但是如今好不容易有一个内阁平稳期,苏泽自然也不愿意高拱和张居正闹翻。

  “下一期报纸是两天后对吧?”

  罗万化连连点头。

  印刷坊张毕经过研究,终于改进了印刷机。

  张毕使用泥活字后,发现泥活字的强度太低,在印刷的时候还容易断裂。

  于是张毕开始尝试金属活字。

  最终确定的配方,是铅八成,铜和锡各一成的配方。

  铜作为硬化剂,可以增强铅活字的硬度。

  张毕又发明了油墨,使用桐油、松节油作为底料,混合墨汁制作的油墨,比水墨的附着能力更强。

  报纸编辑完毕后,由张毕在滚筒活字印刷机上排版后,使用连续的纸张,就可以一次性印刷出大量的报纸。

  这些报纸再用铡刀切开,就是分开的版面了。

  现在印刷坊的人力,主要放在了推动滚筒上。

  滚筒印刷需要均匀的滚动圆筒,张毕也尝试过畜力或者水力,但是都不如人力稳定。

  张毕还请求举行了一次比试试。

  张毕带领机器队,和一众经验丰富的老雕版印刷工匠比试,一方用铅活字滚筒油墨印刷印刷,另一方还用传统的雕版水墨印刷。

  最后自然是机器队大获全胜,无论是印刷效果还是印刷速度,都要远胜人工队。

  有了新的印刷技术,《乐府新报》的印刷效率提升了数倍,这还是因为目前活字排版的工作只有张毕能做,滚筒铅活字油墨印刷只有一台。

  如果能培养更多能够排版的工匠,制作更多的新式印刷机,那印刷坊的印刷量还能翻倍。

  苏泽想了想,无论两位阁老是怎么想的,但是苏泽觉得还是不能同时刊登两份文章。

  到时候就算是高拱张居正本身没有政见不合,在舆论的裹挟下也要不合了。

  苏泽想了想,对着罗万化说道:

  “一甫兄,本期增印一版如何?”

  罗万化苦着脸说道:

  “增印又如何?这两篇文章?”

  苏泽说道:

  “我去请李首辅和赵四辅也发文,就德育智育之论也发文,四位内阁辅臣都各抒己见,也就显得高张两位阁老的文章没那么尖锐了。”

  罗万化一听连忙拍手说道:“子霖兄这个办法好啊!不过距离刊印就剩下两天了,两位阁老能写吗?”

  苏泽叹息说道:

  “苏某只能勉力一试了。”

  罗万化立刻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苏泽,满朝大臣,能够在内阁有这样影响力的,也就只有苏泽的。

  苏泽也叹了一口气,他为了内阁的团结,可真是擦碎了心。

  ——

  二月二十四日,天蒙蒙亮的时候,报童们就聚集在印刷坊前。

  当报馆内喊道:

  “出报了!”

  几个身形健壮的报童走进了报馆,有序的将新印刷出来的报纸搬了出来。

  报童要出入京师的大街小巷,面对形形色色的人,这可不是一个安全的职业。

  所以京师的报童自发的组织起来,形成了几个大大小小的组织。

  他们按照卖报的街区划分势力范围,互通有无。

  哪个街区比较混乱,容易发生危险;哪个地方小偷比较多,需要当心被偷。

  这些消息都在京师报童之间传播着。

  孙麻子分到了自己的报纸,一群报童围了上来。

  孙麻子没有名,他是随父母逃难到京师的,但是父母不就就饿死了,他只记得自己的姓。

  因为六七岁得过一次天花,留下了满脸的麻子,所以被称之为孙麻子。

  孙麻子是养济院夜校读书最好的报童,他能够将报纸上的内容串成顺口溜,招徕更多的生意。

  而一些报童也会学他的顺口溜卖报,久而久之在他身边也形成了一个小团体。

  一名报童提着鲸油灯,帮着孙麻子照亮报纸,孙麻子迅速开始读报。

  今天的报纸多了两版?

  果然,这一次的头版刊登了内阁四位阁老的文章。

  原来如此,内阁四位阁老都发文,自然不好分开来刊登,所以《乐府新报》加印了两版。

  “孙哥,看完了吗?”

  有一个不懂事的报童催促,立刻被其他报童呵斥,让孙麻子安静的看报。

  阁老的文章都比较深,孙麻子看的很慢。

  好像是讨论教育的问题?

  高拱高阁老的文章最好懂,就是兴办实校,培养专门的技能。

  张居正张阁老的文章也不难懂,就是禁止江南的书院,打击民间读书人辩政空谈的风气。

  赵贞吉赵阁老的文章,则是提出要普办学校,教化百姓?这不就和养济院的夜校差不多吗?

  只有首辅李春芳的文章最难懂,这位李阁老没有谈论学校的事情,而是在将整个社会的德育。

  李阁老文章的意思,似乎是教育不是学校里的事情,而是要让人读书明德,通过历史、文化、习俗来规劝人们,朝廷应该要做的是禁止民间恶俗,鼓励新的优良风俗。

  孙麻子看完后说道:

  “高阁老说要兴校忙,实学技能教得强;

  张阁老批书院乱象,禁了空谈才稳当!

  赵阁老谋办学广,全民教育扫文盲;

  李首辅倡德育长,化俗正风育忠良!”

  紧接着孙麻子说了两遍,众报童连忙记下来,他们将报纸塞进了报篓中,向着晨曦中的京师大街小巷走去。

  一名刚入行的报童,拉着另外一名报童问道:

  “吴哥儿,怎么孙哥儿的顺口溜就只有前两版啊,客人问起后面版面内容咋办?”

  名叫吴哥儿的报童说道:

  “你才入行,爱买《乐府新报》的,都是当官儿的,他们就爱看前几版,后面的版面再好看也是添头,你看到那些衣冠楚楚穿着官靴的,尽管上前叫卖就对了。”

  “那《新君子报》呢?”

  “《新君子报》是想要当官儿却还没当成的酸秀才最爱看,你看到那些茶肆酒楼高谈阔论,但只喝一碗粗茶和贱酒的就是了。”

  “《新乐府报》倒是和《乐府新报》差不多,不过更受小吏喜爱,你看那些虎口有老茧的,就是官府衙门的刀笔吏。”

  “《商报》就是商人爱看了,那铜臭味道你老远就能闻到了!”

  新入行的报童将这些记下,京师的朝阳被报童的叫卖声吵醒,冬末的阳光逐渐有了温度,京师这座庞大的城市开始醒来。
  http://www.bixia5.cc/book/11921/23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