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集:古籍新解
推荐阅读:
柯南之我不是蛇精病
阿拉德的不正经救世主
网游之剑刃舞者
妖龙古帝
梦幻西游之重返2005
我一个法爷,无限禁咒很正常吧?
真实的克苏鲁跑团游戏
网游:开局大秦,我反手举报玩家
人生副本游戏
小小寻仙路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糖痕觅古暮春的雨敲打着古籍馆的玻璃窗,陈砚之指尖捻着张泛黄的宣纸,目光停在“糖龙祈年”四个字上。纸页边缘早已脆化,墨痕却依旧清晰,是乾隆年间《乡俗杂记》里的一段记载:“仲春祭社,以赤糖融铸为龙,长丈余,鳞爪分明。巫者持勺祷祝,糖龙化液入田,谓可祈五谷丰登,岁岁无忧。”
他是燕大历史系的教授,研究民俗史十余年,却从未在任何文献里见过这样具体的糖龙祭祀记录。桌上堆叠的方志、笔记摊开了大半,从《畿辅通志》到《民间岁时记》,关于“糖”的记载多与饮食相关,偶有提及糖塑,也不过是“小儿玩物,形若鸟兽”,从未与“祈年”这样庄重的祭祀仪式挂钩。
“陈教授,您要的《光绪朝顺天府志》到了。”图书管理员推门进来,抱着本蓝布封皮的线装书,“这可是馆里的镇馆之宝,您可得小心着翻。”
陈砚之连忙起身接过,指尖触到粗糙的布面,像是触到了百年前的尘埃。他缓缓翻开,目光在密密麻麻的文字里穿梭,直到翻到“礼俗卷·祭社篇”,心脏突然漏跳了一拍——
“双生谷旧俗,祭社日必制糖龙。取当地赤糖,经九熬九滤,至色如琥珀、韧如蚕丝。择青壮者二人,共执长勺,于青石案上绘龙。龙成,全村跪拜,由社老诵祷文,以糖龙投于社火,糖液渗入土中,喻‘龙泽润田’。”
双生谷。
这个地名像颗石子投进陈砚之的心湖。去年深秋,他为调研民间糖塑技艺,曾去过京郊的雾灵山,那里有个叫双生谷的村落,住着最后一位糖龙技艺传承人,姓周,叫周望山。当时周望山握着他的手,说自家祖辈传下一个传说:“老辈人说,咱们谷里的糖龙不是用来玩的,是用来祈年的。每年开春,要做一条大糖龙,烧了给土地爷,地里的庄稼才能长得好。”
那时陈砚之只当是民间传说,未曾深究。可此刻,古籍里的文字与周望山的口述完美重合,甚至连“九熬九滤”“青石案绘龙”这样的细节都分毫不差。他猛地合上书本,雨水打在窗上的声音仿佛都变得遥远,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去双生谷,找周望山。
第二天清晨,陈砚之驱车赶往雾灵山。山路蜿蜒,两旁的桃树刚谢了花,枝头缀着小小的青果。车子停在双生谷口时,周望山正坐在自家院门口的老槐树下,手里拿着把铜勺,在一块青石上慢慢勾勒。看到陈砚之,他放下铜勺,笑着起身:“陈教授,怎么突然来了?”
“周师傅,我有重大发现!”陈砚之走进院子,从背包里掏出复印的古籍页面,递到周望山面前,“您看,这是乾隆和光绪年间的方志,里面记载的‘糖龙祈年’,和您说的祖辈传说一模一样!”
周望山接过纸页,手指有些颤抖。他没读过多少书,却认得上面的“糖龙”“祈年”“双生谷”几个字。他凑近了看,又抬头看向陈砚之,眼里满是激动:“这……这上面真写了?老辈人没骗我,咱们的糖龙,真的是用来祈年的?”
“不仅是真的,细节还特别清楚。”陈砚之指着纸上的文字,“您说祖辈做糖龙要‘九熬九滤’,这里写了;您说在青石案上绘龙,这里也写了。还有‘糖龙投社火,糖液润田’,这和您说的‘烧给土地爷,庄稼长得好’完全对应。”
周望山的眼睛慢慢红了。他从小跟着父亲学做糖龙,父亲告诉他,这手艺是祖宗传下来的,有大用处,可具体是什么用处,父亲也说不清楚。后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没人再学做糖龙,也没人再提“祈年”的事。他守着这手艺,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像是握着件没根的东西。可现在,这两张泛黄的纸页,却给这手艺接上了根,接上了百年前的历史。
“陈教授,您跟我来。”周望山突然转身,走进里屋。片刻后,他捧着个木匣子出来,匣子上的铜锁已经生了锈。他打开锁,里面放着一把黝黑的长勺,勺柄上刻着模糊的纹路,还有一块方形的青石,石面上留着淡淡的糖渍痕迹。
“这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周望山拿起长勺,声音有些沙哑,“太爷爷说,这勺是当年做祈年糖龙用的,长三尺三寸,得两个人一起拿。这块青石,就是当年的案台,你看这上面的纹路,是老辈人画龙时留下的印记。”
陈砚之接过长勺,指尖抚过勺柄上的纹路,那是一条简化的龙形,虽历经百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巧。他又看向青石案,石面上确实有浅浅的凹槽,像是无数次用糖丝勾勒后留下的痕迹。这些实物,再加上古籍记载和口述传说,三者相互印证,构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足以证明双生谷的糖龙技艺,并非普通的民间糖塑,而是承载着古代祈年祭祀文化的重要非遗。
“周师傅,这些东西太重要了。”陈砚之的声音里满是兴奋,“古籍记载是文字证据,您的口述是活态传承证据,这把长勺和青石案是实物证据。有了这三样,我们就能向文化部申请,把糖龙祈年的文化内涵正式纳入非遗保护范围,让更多人知道,这手艺不仅是技艺,更是历史的活化石。”
周望山点点头,又从匣子里拿出一张叠得整齐的红布,小心翼翼地展开。布上是用墨笔画的图样,一条巨龙蜿蜒盘旋,龙身边缀着五谷杂粮的图案,下方写着几行小字:“同治十二年,双生谷祭社,糖龙长一丈二,用糖三百斤,社火后,当年秋收亩产增三成。”
“这是我太爷爷画的糖龙图样。”周望山指着图样,“他说那年收成特别好,村里人都说是糖龙显灵了。后来这图样就传了下来,我父亲教我做糖龙时,就是照着这图样画的。”
陈砚之凑近看那图样,龙的形态与古籍里“鳞爪分明”的描述完全一致,五谷杂粮的图案也印证了“祈五谷丰登”的记载。他掏出相机,仔细地拍下图样、长勺、青石案,又和周望山一起,详细记录了口述传说的每一个细节,从祭社的时间、参与的人员,到熬糖的步骤、祷文的内容,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关键信息。
夕阳西下时,陈砚之准备离开。周望山送他到谷口,手里拿着个小小的糖龙,是用赤糖做的,龙身缠着几缕代表五谷的彩色糖丝。“陈教授,这个您拿着。”他把糖龙递过去,“这是按太爷爷的图样做的小的,您带回去,也算个念想。”
陈砚之接过糖龙,琥珀色的糖丝在夕阳下泛着暖光,仿佛还带着刚熬好时的温度。他看着周望山,又看向谷里错落的房屋,突然觉得,这条藏在深山里的山谷,这条传承了百年的糖龙技艺,终于要走出雾灵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回到学校后,陈砚之立刻投入到研究中。他把古籍记载、口述记录、实物照片整理成册,结合自己多年的民俗史研究,撰写了一篇题为《从“糖龙祈年”看双生谷民间祭祀文化的传承与演变》的论文。论文发表后,立刻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不少民俗学家、非遗研究者纷纷联系他,希望能一起深入研究双生谷的糖龙文化。
三个月后,文化部组织的非遗评审专家组来到双生谷。周望山当着专家组的面,按照祖辈传下的方法,熬制赤糖,用那把百年长勺,在青石案上画出了一条一丈长的糖龙。当琥珀色的糖丝在青石上慢慢成形,龙鳞、龙爪、龙角渐渐清晰,专家组的成员们都露出了惊叹的神色。
“太不可思议了。”组长握着周望山的手,“文字、口述、实物、技艺,四位一体,这是目前为止,民间非遗文化中最完整的证据链之一。糖龙祈年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活态的历史,值得我们好好保护和传承。”
不久后,双生谷糖龙技艺(含糖龙祈年文化)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消息传到双生谷时,周望山带着村里的老人,在老槐树下摆了张青石案,做了条小小的糖龙,朝着天空的方向,轻轻念叨着祖辈传下的祷文。
陈砚之接到周望山的电话时,正在古籍馆里整理新发现的民俗资料。电话里,周望山的声音带着笑意:“陈教授,谢谢您。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回来学做糖龙了,还有城里的孩子来这里研学,咱们的糖龙,真的活过来了。”
陈砚之看着窗外,阳光正好,透过玻璃洒在古籍上,那些泛黄的文字仿佛也有了温度。他想起在双生谷看到的那条糖龙,想起周望山激动的眼神,突然明白,历史从来不是躺在纸页上的文字,而是藏在人们的记忆里、手艺里,藏在那些代代相传的故事里。而他所做的,不过是帮这些历史,拂去尘埃,让它们重新焕发光彩。
那天晚上,陈砚之在日记里写道:“古籍为骨,口述为魂,实物为证,技艺为脉。糖龙祈年,不仅是一段文化的溯源,更是一次历史与当下的对话。这条琥珀色的糖龙,终于从百年前的祭社仪式里,飞到了今天的阳光下,也必将飞向更远的未来。”
http://www.bixia5.cc/book/13952/43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