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集:玉簪的心事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腊月二十三的傍晚,雪粒子敲着供销社的玻璃窗,像撒了把碎盐。林晚秋把最后一块肥皂包好递给老主顾,指尖刚碰到柜台下的木盒,门外就传来自行车铃铛声——是丈夫陈建军回来了。

  “今天咋这么早?”她迎上去接他肩上的工具包,瞥见他棉帽檐沾着雪,耳尖冻得通红。

  “队里的柴油机修好了,提前放了工。”陈建军搓着手往炉边凑,目光扫过柜台,“王婶要的那包毛线到了?”

  “上午就到了,我给她留着呢。”林晚秋笑着转身,刚要去拿毛线,裤脚被小女儿陈招娣拽住。

  “娘,我想看你那支玉簪。”招娣仰着小脸,眼里亮闪闪的。

  林晚秋的手顿了顿,低头摸了摸女儿的头:“等娘关了店门再给你看,这会儿要招呼客人。”

  招娣噘着嘴松开手,跑到炉边烤火。陈建军看着妻子的背影,眉头微蹙——那支玉簪是晚秋嫁过来时带的嫁妆,据说是她外婆传下来的,冰裂纹的白玉,簪头雕着朵小玉兰。这些年晚秋很少拿出来,只有逢年过节才会戴一次,平日里总锁在柜台下的木盒里,像是藏着什么秘密。

  关店门时,雪下得更紧了。林晚秋把木盒抱到里屋的炕桌上,招娣立刻凑了过来。玉簪在煤油灯的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冰裂纹像极了外婆手心的纹路,林晚秋的思绪一下子飘回了二十年前。

  那时她才十岁,跟着外婆住在江南的小镇上。外婆是镇上有名的绣娘,绣的玉兰能引来蝴蝶。有天傍晚,外婆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手里拿着这支玉簪,对她说:“晚秋啊,这支簪子是你太外婆传下来的,以后就交给你了。它跟着咱们家走了几十年,见过战乱,也见过太平,你要好好待它。”

  “外婆,这簪子有啥故事吗?”她好奇地问。

  外婆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故事多着呢。你太外婆年轻时,用这支簪子救过一个受伤的红军战士。后来战士走了,留下一块红布,你太外婆把红布绣成了玉兰,缝在了枕头上。再后来,日本鬼子来了,你太外婆带着簪子和枕头,跑了半个月才躲过去。”

  林晚秋当时似懂非懂,只觉得这支簪子很神奇。直到十八岁那年,外婆病重,临终前把她叫到床边,又提起了这支簪子:“晚秋,你要记住,玉簪是死的,但人心是活的。以后不管遇到啥难事,都要像这支簪子一样,经得起摔打,守得住初心。”

  她当时哭得说不出话,只能用力点头。后来,她嫁给了来江南当兵的陈建军,跟着他回了北方的这个小镇,玉簪也成了她唯一的念想。

  “娘,你咋哭了?”招娣的声音把她拉回现实。

  林晚秋擦了擦眼角,把玉簪递给女儿:“小心点拿,别摔了。”

  招娣捧着玉簪,小心翼翼地看了又看:“娘,这簪子真好看,以后能给我吗?”

  “等你长大了,娘就给你。”林晚秋笑着说。

  这时,陈建军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薯粥走进来:“别光顾着看簪子了,快喝粥吧,一会儿凉了。”

  林晚秋接过粥碗,心里暖暖的。这些年,陈建军对她很好,虽然话不多,但事事都想着她。只是她一直没敢跟他说玉簪的另一个秘密——外婆临终前还说,玉簪的簪头里藏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太外婆救过的那个红军战士的名字和地址,让她有机会的话,去找找他的后人。

  她不是不想说,只是觉得现在的日子很安稳,不想节外生枝。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个红军战士的后人还在不在原来的地方,她也不知道。万一找不着,反而会让大家失望。

  “在想啥呢?粥都快凉了。”陈建军见她走神,关切地问。

  林晚秋回过神,笑了笑:“没啥,就是想起外婆了。”

  陈建军没再多问,只是把自己碗里的红薯夹给了她:“多吃点,天这么冷,补补身子。”

  招娣吃完粥,抱着玉簪不肯撒手,非要戴着睡觉。林晚秋没办法,只好把玉簪插在她的发髻上,看着她带着满足的笑容睡去。

  夜深了,雪还在下。林晚秋躺在床上,看着身边熟睡的陈建军和女儿,心里却翻江倒海。玉簪的心事,其实也是她的心事。她想起外婆临终前的眼神,想起太外婆的勇敢,突然觉得自己不能再把这个秘密藏下去了。

  第二天一早,雪停了,太阳出来了,把院子里的雪照得亮晶晶的。林晚秋把玉簪从招娣的发髻上取下来,小心翼翼地拨开标头的小玉兰——果然,里面藏着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小纸条。

  纸条已经泛黄了,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但还能看清:“红军战士李建国,住陕西延安柳林村。”

  她拿着纸条,走到正在扫雪的陈建军身边:“建军,我有件事想跟你说。”

  陈建军停下手里的活,看着她:“啥事儿?你说。”

  林晚秋把纸条递给她,又把玉簪的故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陈建军接过纸条,仔细看了看,沉默了一会儿,说:“既然外婆有这个心愿,咱们就该去找找。正好我下个月要去陕西出差,到时候我去柳林村问问。”

  林晚秋没想到他会这么支持自己,心里一下子松了口气:“真的吗?你不觉得麻烦吗?”

  “咋会麻烦呢?这是好事啊。”陈建军笑着说,“说不定还能帮外婆了了心愿呢。”

  接下来的几天,林晚秋一直在盼着陈建军出差的日子。她把玉簪擦得干干净净,又把纸条小心地收好,仿佛看到了太外婆和红军战士相见的场景。

  终于,陈建军出差的日子到了。临走前,林晚秋反复叮嘱他:“到了柳林村,多问问村里的老人,要是找不到也别着急,安全最重要。”

  “放心吧,我知道了。”陈建军笑着抱了抱她,转身踏上了火车。

  陈建军走后,林晚秋每天都在供销社里盼着他的消息。招娣也天天问:“娘,爹啥时候回来啊?他能找到那个红军爷爷的后人吗?”

  “快了,你爹很快就会回来的。”林晚秋总是这样安慰女儿,心里却比谁都着急。

  七天后,陈建军终于回来了。他一进供销社,就兴奋地对林晚秋说:“晚秋,找到了!我找到李建国战士的儿子了!”

  林晚秋一下子站起来,手里的算盘都掉在了地上:“真的?太好了!他现在怎么样?”

  “他叫李卫国,现在是村里的支书,人特别热情。我跟他说了太外婆的事,他还拿出了当年太外婆救他父亲时留下的红布,跟你说的一模一样。”陈建军笑着说,“他还说,等开春了,要带着家人来咱们这儿看看,感谢咱们家对他父亲的救命之恩。”

  林晚秋听着,眼泪又忍不住掉了下来。她拿出木盒里的玉簪,轻轻抚摸着:“外婆,太外婆,你们的心愿终于了了。”

  招娣跑过来,拉着陈建军的手:“爹,那红军爷爷的后人真的会来吗?我能跟他们一起看玉簪吗?”

  “当然能了。”陈建军笑着说,“到时候咱们一起给他们讲玉簪的故事。”

  开春后,李卫国果然带着家人来了。林晚秋把玉簪拿出来,递给李卫国:“这是我太外婆传下来的簪子,当年她就是用这支簪子救了你父亲。”

  李卫国接过玉簪,激动得手都在抖:“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还记着我父亲的事。这支簪子,是我们两家的情谊啊。”

  那天,两家人坐在一起,听林晚秋讲玉簪的故事,讲太外婆的勇敢,讲红军战士的坚强。玉簪在阳光下泛着光,仿佛也在为这跨越了几十年的情谊而高兴。

  晚上,李卫国要走了,林晚秋把玉簪递给他:“这支簪子,还是交给你吧。它见证了你们家与我们家的情谊,应该跟着你们走。”

  李卫国连忙推辞:“不行,这是你们家的传家宝,我不能要。”

  “你就拿着吧。”林晚秋笑着说,“外婆说过,玉簪是死的,但人心是活的。只要咱们两家的情谊还在,玉簪在哪里都一样。”

  李卫国拗不过她,只好收下了玉簪。临走前,他对林晚秋说:“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常联系。”

  看着李卫国一家远去的背影,林晚秋心里充满了温暖。她知道,玉簪的心事终于解开了,而它的故事,还会继续流传下去,见证更多的温暖与情谊。

  陈建军从背后抱住她:“别站这儿了,风大。”

  林晚秋转过身,靠在他的怀里:“建军,谢谢你。”

  “跟我还客气啥。”陈建军笑着说,“以后咱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招娣拉着他们的手,蹦蹦跳跳地说:“娘,爹,以后咱们还能见到李叔叔他们吗?”

  “能啊,当然能。”林晚秋笑着说,“等明年春天,咱们还去陕西看他们,好不好?”

  “好!”招娣高兴地跳了起来。

  月光洒在院子里,温柔而明亮。林晚秋知道,这支玉簪虽然不在身边了,但它的心事已经融入了两家人的情谊里,永远不会消失。而她的生活,也会像这月光一样,温暖而美好。
  http://www.bixia5.cc/book/13952/44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