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 >第72章 火种渡河,灯照不到的地方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72章 火种渡河,灯照不到的地方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大势已去。

  阿史那云看着自己的部下一个个倒下,眼中的凶光渐渐熄灭,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灰。

  他没有反抗,任由冲上来的士兵将他捆绑结实。

  他被押到王玄策面前,跪在地上,抬起头,环顾着山崖上那些幽蓝的灯笼,惨然一笑。

  “我败了,不是因为我的兵不够勇猛,也不是因为你们的兵比我多。”他的声音沙哑而落寞,“我败在……你们早就把灯,点到了山里。”

  东宫静室,烛火通明。

  李承乾静静听完王玄策的战报,脸上没有一丝胜利的喜悦,反而眉头锁得更紧了。

  他挥退了王玄策,独自走到那张新换上的舆图前。

  这张图比原来的更大,不仅有大唐疆域,更详细地描绘了陇右、回纥乃至整个漠北的地理形势。

  他的手指,越过长安,越过铁瓮谷,重重地落在了陇右与回纥的交界处。

  “一盏灯,可以照亮长安的一座山谷,却照不亮整个漠北。”他轻声说道,仿佛在对自己,也对这空旷的宫室,“长孙无忌费尽心机,放出阿史那云这条疯狗,不是为了咬死我,只是为了把水搅浑。

  他不是想赢,他是想走。他在等,等一个能让他金蝉脱壳、远走高飞的乱世。”

  就在这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

  武媚娘悄然走进殿内,她手中捧着一盏新制的铜灯,灯座精巧,灯芯已经点燃,摇曳的火光将她的脸庞映照得明暗不定。

  她将铜灯轻轻放在李承乾身旁的案几上,柔声道:“殿下,灯可以被风吹灭,火种却能迎风燎原。您说,这把火,接下来该往哪里烧呢?”

  李承乾凝视着舆图上那片广袤而黑暗的土地,久久没有言语。

  他的目光深邃如夜,仿佛已经穿透了千里之遥。

  而在他目光所及的尽头,千里之外的灵州边境,夜雾弥漫,冰冷的河水无声流淌。

  一队黑衣人正借着夜色的掩护,悄无声息地渡过黄河的一道支流,在对岸的芦苇丛中消失了踪影。

  鬼哭峡的风,利如刀刃,刮过每个人的耳膜。

  长孙衍的脸色在摇曳的火光下,比岩石还要苍白。

  被自己最信任的护卫反手制住,臂骨欲裂的疼痛远不及心中信念崩塌的巨响。

  那两个护卫,一个是他从家仆里一手提拔,另一个是父亲旧部之子,本该是铁打的忠诚。

  可现在,他们眼神躲闪,避开他的目光,只死死盯着那盏悬在峡口的蓝色灯笼,仿佛那是某种救赎的圣物。

  王玄策缓步走来,他身上没有杀气,只有一种猎人捕获猎物后的平静。

  他没有理会长孙衍喷火的眼神,而是转向那两名倒戈的护卫,语气温和:“收起刀,到后面去。殿下说了,只要心向光明,既往不咎。”

  两人如蒙大赦,松开长孙衍,仓皇后退,站到了王玄策身后。

  这无声的站队,比任何言语都更具杀伤力。

  长孙衍终于开口,声音嘶哑:“王玄策,东宫的走狗。收买我的人,算什么本事?”

  王玄策笑了,摘下脸上的胡人面具,露出一张风霜满面却异常年轻的脸。

  “长孙公子,你错了。他们不是被收买,而是被唤醒。”他指了指那盏蓝灯,“你久在陇右,或许不知这灯在长安的含义。

  它叫‘长明灯’,是太子殿下为夜归百姓所设。每一盏灯下,都有一名灯使守护。终南山里的那几盏,是为采药的山民点的。你的人,他们的家人,就曾受过这灯光的庇护。

  他们不是背叛你,他们只是选择不背叛那些在寒夜里给过他们温暖的人。”

  长孙衍心头剧震。

  终南山,蓝灯……他想起来了。

  一年前,他的一名护卫老母病重,入终南山采药,夜里迷路,正是循着一盏挂在破庙里的蓝灯才找到出路。

  当时只当是山野奇闻,未曾深究。

  原来,那根线早已埋下。

  “妇人之仁,收买人心的小伎俩。”长孙衍嘴上强硬,但底气已失。

  “小伎俩?”王玄策反问,“那请问长孙公子,你带着《关中虚实录》,引突厥入关,让战火重燃,生灵涂炭,这算什么?是匡扶社稷的大手笔?”

  他向前一步,目光如炬,“你我都很清楚,长孙家想要的,从来不是李佑那样的废物登基。你们要的,是借外族之手削弱皇权,让门阀世家重新掌控朝局。

  为此,不惜流血漂橹,不惜引狼入室。你所谓的‘种火’,烧的不是东宫,烧的是大唐的根基,是无数像你护卫家人那样的普通百姓!”

  这番话如重锤,一字一句砸在长孙衍心上。

  他自诩为家族延续香火的才俊,谋的是天下格局,何曾想过这背后累累的白骨。

  他一直以为自己站在道义的高点,此刻却被王玄策剥得体无完肤。

  “殿下说,火种不必烧回长安——它可以,掉头燎原。”王玄策重复了这句话,语气却截然不同,充满了某种冰冷的诱惑,“长孙公子,你是个聪明人。你的才智,用在内耗上,是长安的灾难。但若用在外面,就是大唐的利刃。”

  他从怀中取出一份卷宗,扔在长孙衍脚下。

  “这是崔明远的亲笔供状。他把你卖得很彻底,连你幼时在慈恩庵井底藏过私印的糗事都抖了出来。你指望的那些长孙家旧部,不过是一群贪生怕死的蠹虫。他们保不住你,更撑不起你的大业。”

  长孙衍没有去看那份供状,崔明远的背叛,他早已料到。

  他只是死死盯着王玄策:“李承乾想让我做什么?”

  “很简单。”王玄策的嘴角勾起一抹弧度,“继续你的任务。去漠北牙帐,找到突厥右翼的阿史那咄苾。把这份《关中虚实录》交给他。”

  长孙衍一愣,这是何意?

  “只不过,”王玄策顿了顿,又拿出一卷薄薄的绢帛,“你要‘不经意’地让他知道,这份堪称国之命脉的图录,是你从另一位突厥王子,颉利可汗的侄子,阿史那思摩的旧部那里‘截获’的。而阿史那思摩,正因为作战不力,被咄苾排挤,心怀怨恨。”

  长孙衍的呼吸瞬间急促起来。

  他明白了。

  这不是求援,也不是离间,这是栽赃,是嫁祸,是要在突厥内部引爆一场更大的内乱。

  阿史那咄苾生性多疑,一旦相信这份情报来自对手阵营,他首先要做的不是进攻大唐,而是清洗内部!

  这比任何军事打击都更狠毒,更有效。

  “殿下还说,你的《关中虚实录》做得很好,但不够完美。”王玄策继续说道,“比如,图上标注的泾州粮道,其实半月前就已废弃,现在走的是渭州密道。

  你若把这张图送去,突厥大军一旦深入,就会被断了后路,成为一支孤军。届时,都不需我大唐铁骑出动,他们自己就会因为缺粮而内讧,甚至被其他草原部落趁机吞并。”

  长孙衍遍体生寒。

  他精心策划的“种火”之计,在李承乾眼中,竟成了一个可以反向利用的绝佳诱饵。

  从他出塞的那一刻起,他不是棋手,自始至终,他都是一颗棋子。

  王玄策看着他变幻莫测的脸,知道火候到了。

  他不再紧逼,只是淡淡地说:“殿下给你七天时间考虑。七天后,你可以选择带着你的人继续北上,我们会放行。

  或者,你也可以选择成为那把燎原的火,一把真正为大唐而燃的火。你的才华,应该在更广阔的草原上施展,而不是在长安的阴沟里腐烂。何去何从,你自己决定。”

  说罢,王玄策挥了挥手,飞骑军收起武器,迅速退入黑暗的岩石后,只留下那盏蓝灯,在峡谷的风中孤独地摇曳。

  长孙衍独自站在原地,脚下是背叛的供状,眼前是摇摆的灯火,心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未来。

  千里之外的长安,夜色正浓。

  武媚娘刚刚送走最后一位客人。

  她没有在高台上点燃第一百盏灯,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寝宫。

  柳如意奉上一杯温热的参茶。

  “娘娘,都安排好了。”柳如意低声禀报,“鸿胪寺少卿魏疏已经答应合作。他连夜写了一份名单,都是这些年借着朝贡贸易,私下与关外部落走私铁器、粮食的官员,涉及工部、兵部、御史台,足有十七人。他还供出了长孙家藏在西市的一处秘密钱庄,所有账目都用粟特文记录。”

  武媚娘接过那份沉甸甸的名单,嘴角浮起一丝冷笑:“一个崔明远,只能算是拔了根杂草。一个魏疏,才能算是松了土。有了这份名单和账本,殿下就能名正言顺地清洗朝堂。这不是党争,这是肃贪。”

  她走到窗前,望着东宫的方向。

  李承乾的计划,一环扣一环。

  王玄策在边境用“阳谋”攻心,策反长孙衍,是要将外部威胁化为己用。

  而她在长安,则用“阴谋”罗织罪证,清除内部的敌人。

  一明一暗,一外一内,如同一张天罗地网,正缓缓收紧。

  “告诉魏疏,让他暂时按兵不动。这份名单,现在放出去,只会打草惊蛇。”武媚娘的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等鬼哭峡的消息传来,等长孙衍这颗最大的‘火种’被殿下彻底掌控,我们再点燃长安的这把火。

  到那时,内外呼应,那些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才会真正感到绝望。”

  柳如意心领神会,躬身退下。

  宫室内,武媚娘将那份名单放在烛火上,却没有点燃,只是让火焰舔舐着纸张的边缘,烤得它微微卷曲,散发出危险的气息。

  她知道,第一百盏灯,不在药园,也不在高台。

  它就在这份名单里,在那些即将被清洗的官员心中。

  当他们的恐惧和绝望被点燃时,那将是长安城里,最亮的一盏灯。

  而那光芒,将照亮她和太子李承乾,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
  http://www.bixia5.cc/book/14048/24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