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第610章 新型战车,灭僵布道(三)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610章 新型战车,灭僵布道(三)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这些要求听着繁杂,对重工工坊而言却不算难事。

  研究院里早已人才济济,尤其是王徵,近来科技天赋如火山喷发般炽热,那些曾在图纸上盘旋的奇思妙想,如今借着工坊的炉火与机床,正一个个落地成真。

  越是沉浸在发明创造中,他眼中的光芒便越盛,那股废寝忘食的疯魔劲头,竟与研药工坊里那些状若疯魔的工匠们如出一辙——

  在科技海洋的热忱里,知识与智慧正迸发出最耀眼的火花。

  研究院里像王徵这样藏龙卧虎的科技天才,足有十几位。

  过去他们空有奇思妙想,却总困于材料匮乏、工艺不足,许多念头只能烂在草稿纸上。

  直到鲁总监坐镇工坊,一手抓技术改良,一手保资源供给,这群“怪人”才终于有了施展的舞台。

  再加上乾德皇帝那句“哪怕暂时无用,试错亦是收获”的鼓励,研究院里便时常冒出些看似莫名其妙的造物——

  谁也说不准,眼下这些“废品”经几番改良,会不会某天就成了改变时代的利器。

  华夏的巧思本就源远流长。

  先秦时代公输班的机关术、墨家的器械理论,多少记载于古籍中的精妙构想,曾因战乱失传、因工艺断层而蒙尘。

  如今经历代工匠注解修补,又在研究院的炉火与图纸间重获新生。

  比如他们复原的云梯,竟不知用了何种平衡之术,无需地面支撑便能直直伸向高空,远远望去如凭空生长的天梯,唬得不少人啧啧称奇。

  可真要让兵士攀爬,脚下稍一用力,平衡便瞬间崩塌,整架云梯摇摇晃晃直往下倒,终究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还有那提水装置,硬是绕开了虹吸原理,全靠层层嵌套的铜管、木管咬合传动,竟真能将低处的水引向数丈高的台面。

  只可惜这装置娇气得很,必须在静水环境中使用,稍有风浪扰动,水流便立刻中断,在田间地头根本派不上用场。

  更有趣的是一架自走车。

  没有牲畜牵引,也无蒸汽驱动,只靠人手拨动顶端的大齿轮盘,齿轮由大到小层层咬合,最终带动底部的小轮转动,竟真能“自走”起来。

  只是那速度慢得可怜,人慢悠悠散步都能轻松追上,除了供人把玩片刻,实在找不出半分实用价值,活脱脱一件鸡肋玩意儿。

  不过失败中总有惊喜。

  研究院的角落里,还堆着些连发明者自己都没摸透用途的奇妙造物:

  有能随温度开合的铜制叶片,有转动时会发出规律声响的齿轮组,还有能将微光聚成一点的琉璃镜……

  它们此刻静静躺在那里,蒙着薄薄的灰尘,却在等待某个被需要的时刻,突然绽放出意想不到的光彩。

  毕竟,许多改变世界的发明,最初都源于一场看似无用的探索。

  研究院里的奇思妙想中,玻璃丝的诞生堪称意外之喜。

  工匠们先是拉出细如发丝的玻璃纤维,又用树胶为其裹上一层薄薄的保护膜,再将这些晶莹的细丝编织成绳——

  谁知这看似脆弱的玻璃绳竟意外柔韧,拉扯时富有张力,弯折数次也不易断裂。

  后来有人尝试在琉璃原料中添加不同矿物质,竟让玻璃绳的韧性更上一层楼,只是这群埋头研究的匠人左看右看,也想不出这亮晶晶的绳子该用在何处。

  直到朱有建瞧见这捆玻璃绳,眼中顿时亮起了光。

  “给灭僵队做内甲!”

  他当即拍板。

  于是,用高韧性玻璃丝编织的内衣很快被试制出来——

  虽不如棉衣柔软、毛衫温暖,却自带凉爽透气的特性,在潮湿闷热的亚热带与热带地区简直是福音。

  它不会像麻布那样被汗水浸得贴在皮肤上,也不蓄热,能将体表的热气快速散去,比起粗糙刺痒的麻衣,舒适度已然高出不少。

  这玻璃丝织物的妙用远不止于此。

  凭借足够的柔韧性,它能被制成贴身内衣、长裤,甚至缝制成鞋子与手套,连遮阳的帽子也能一体编织。

  论防御性,它自然比不上铁甲钢盔,却比寻常棉麻衣物坚固得多:

  细密的纤维能挡住蚊虫的尖刺,对小型兽类的抓挠也能起到缓冲,遇上蛇类袭击时,更是能凭借光滑的质地与紧密的编织,完美抵御毒牙的穿刺。

  最令人惊喜的是它的防水性——

  溯溪时水渗进衣内,却不会吸附上去,也就不会浸湿;

  泥浆溅上后,只需用水一冲便恢复整洁,在这个没有塑料的时代,简直能直接取代雨鞋、雨衣的功用。

  朱有建甚至亲自动手设计了玻璃丝凉鞋,穿在脚上轻盈不闷脚,成了夏日里最受欢迎的清凉单品。

  灭僵队的兵士们穿上这种玻璃丝内甲,外面再套上“神谕会”的袍服,即便在烈日炎炎的热带地区行军,也不必担心闷热难耐。

  如今,轻工成衣工坊已开足马力赶制这批特殊衣物,以工坊的产能,用不了多久,两千名出征将士便能全员换上这套集防御、凉爽、耐用于一身的新式装备。

  避瘴药剂的研制已尘埃落定,此刻正以惊人的速度量产。

  药剂分为丸剂与水剂两种,乾德皇帝特意叮嘱:

  对付瘴气需内服外用双管齐下——

  丸剂温水送服以固体内正气,水剂则可涂抹在面罩上,通过呼吸与皮肤接触双重起效,将瘴疠之气隔绝在外。

  相比药剂,喷火管的制作要棘手得多。

  工匠们选定石油提炼出的前八种油剂作为燃料,可最大的难题在于携带与引燃。

  最终众人想出个巧法:

  将其制成大号“用油打火机”。

  这打火机的原理其实简单:

  燧石摩擦引火,柱状簧片控制火苗大小,棉花饼吸附燃油,再灌入燃烧稳定的五号油——

  形制虽比后世的煤油打火机大上一圈,却能在紧急时刻兼作火种、照明与燃烧武器之用,对付活僵时喷出的火舌足以阻断其扑击。

  储存五号油的容器用榫卯结构严丝合缝拼接而成,封口处则涂满硬脂油——

  这硬脂油恰是石油提炼出的十号油,防水防漏,再颠簸的路途也不必担心燃油渗漏。
  http://www.bixia5.cc/book/14053/61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