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新血奔涌,气象峥嵘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祭酒衙门前的万头攒动、争相报名的盛况,最终凝结为一份份墨迹未干的考卷和一场场紧张激烈的面试。当周铁砚亲自主持的最后一场博士厅主事面试结束,厚重的录取名册终于誊抄完毕,盖上了那方象征着破旧立新的“京师大学堂祭酒之印”时,尘埃落定。尘埃落定,亦是新天地的开启。
录取榜单张贴于祭酒衙门与京大各主要学舍之前,引发了新一轮的轰动。榜上有名者,欢呼雀跃,相拥而泣,如同登科及第;名落孙山者,虽黯然神伤,却也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只待下次招考。
史芳芳,这位曾因揭露前祭酒贪墨而险遭不测、被周铁砚慧眼识珠带入京大的女子,以其扎实的经史功底、清晰的实务思路和坚毅果敢的品格,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高居榜首!周铁砚力排众议,一纸任命,将其擢升为京师大学堂司业,正六品!此任命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巨石,不仅因其破格提拔,更因史芳芳乃女子之身!然而,有周铁砚的鼎力支持,有光武帝新政“唯才是举”的圣谕在前,更有史芳芳在考场上展现的绝对实力,京大内部虽有微澜,却无人敢公开质疑。史芳芳,这位从基层杀出的改革干将,正式成为周铁砚推行新政的左膀右臂,站到了京大权力中枢。
同时,两名年富力强、精于庶务的原地方府学教谕被任命为监丞,执掌学规风纪、生员管理、学舍修缮等繁巨事务。
博士三百人的职位,不再局限于皓首穷经的老学究。榜单上,既有新科进士中的佼佼者,亦有数届之前怀才不遇、在民间书院或幕府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的饱学之士,甚至还有几位在特定领域(如算学、天文、堪舆)有独到见解、却因科举不第而流落市井的奇才。他们成为京大教学的中坚力量。
助教一千人,这个庞大的群体构成了京大教学的基石。他们来源最为广泛:有屡试不第但教学经验丰富的落第举人秀才,有在县衙、府库、工坊积累了丰富实务经验的书吏、账房、工匠(精通文字与记录者),有曾在民间义塾执教的寒士,甚至还有几位精于骑射武艺、被特招来负责新设武备科教学的退役军官。他们年轻、有活力、有强烈的进取心,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学正一百人、学录一百人,则从往届京大毕业生中择优录用,负责各学舍的具体管理、生员考勤、学业辅导等细致工作,成为连接教授、博士与广大学子的桥梁。
其余如典籍管理员、书吏、账房、库管、乃至重新招募的门房、杂役等其他人员若干,无一例外,皆是从社会招募、经过严格考选(侧重实务能力与品性)的新鲜血液。
至此,一张覆盖京大所有层级、由全新面孔构成的权力与职能网络,被周铁砚以雷霆手段,硬生生地嵌入了这座千年学府的肌体之中!
天塌了! 对于那些被驱逐的旧员而言,这张名单的公布,无异于宣告了他们那个世界的彻底终结。自京师大学堂创立近四十年来,由门第、师承、资历、以及盘根错节利益关系构筑的森严壁垒和运行秩序,在周铁砚的虎狼之策下,轰然坍塌,碎为齑粉!那些曾经高高在上、视职位为禁脔的“清贵”们,此刻只能远远望着京大焕然一新的气象,在追缴令的阴影下瑟瑟发抖,咀嚼着家破人亡(孟邵等人)或倾家荡产的苦果。
新秩新俸,气象一新
与旧秩崩塌相伴的,是全新的、迥异的俸禄体系。周铁砚严格执行光武帝升龙谕令,所有新录用人员,最高月薪仅为五两白银! 即便是史芳芳这位新晋司业,亦不过月俸五两。监丞、博士长、资深教授等,依职掌繁简,月俸在三至五两之间。助教、学正、学录等,月俸在一至三两。书吏、杂役等,则按市价给付。
这与被驱逐旧员动辄二十两起步,资深教授甚至高达百两,外加各种巧立名目的“冰敬”、“炭敬”、“节敬”、“车马费”、“润笔费”、“阅卷费”……形成了云泥之别!旧员们正是靠着这些远超常理的畸高收入,过着奢靡生活,购置田产商铺,结交权贵,形成了一个吸食国家教育经费和学子膏血的巨大利益集团。其结果,是坑了无数因高昂学费和“门槛费”而失学的寒门子弟,坑了被摊派“教育捐输”而苦不堪言的百姓,更蛀空了本应用于教学和研究的国库拨款!
精兵简政,效能倍增
周铁砚新政的威力,在财务上体现得最为直观。
改革前,京师大学堂一年的各项支出,包括畸高的学官俸禄、庞大的冗员开支、名目繁多的“公费”、虚高的采购、以及被层层盘剥的修缮、实验经费等等,累计高达五百万两白银之巨!这笔钱,足够养活数万精锐边军,或赈济数省灾民!而真正用于教学、购买书籍仪器、资助贫寒学子的,十不足一。
改革后,在周铁砚的铁腕治理和史芳芳的精明打理下:
· 薪资总额断崖式下跌: 新体系下,所有人员薪资总和,一年仅需十余万两。
· 砍掉所有虚浮开支: 取消一切不合理津贴、公费报销被严格审核、采购实行公开招标、杜绝回扣。
· 机构精简高效: 裁撤大量重叠、闲置的机构和岗位,明确职责,减少内耗。
· 资源精准投放: 节省下来的经费,被大量投入购置急需的图书典籍、实验仪器、改善学舍环境、设立贫寒学子助学金、资助有潜力的科研项目。 一年核算下来,京师大学堂的总支出,竟奇迹般地压缩到了一百万两白银左右!
节省下来的四百万两白银! 这不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更是刮骨疗毒、斩断贪腐毒瘤后,京大焕发新生所释放出的磅礴能量!它无声地宣告着新政的巨大成功,也为光武帝推行全国教育改革、削减不必要开支,提供了最有力的实证!
锐意革新,不惧试错
新体系建立,新血液涌入,带来的不仅是成本下降,更是思想观念的剧烈碰撞和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当然,缺乏经验的新人们,在具体工作中难免手忙脚乱,甚至出现差错。
新任化学系博士长是一位年仅三十出头、曾在药铺做过多年学徒、对物质变化充满好奇的原落第秀才。他甫一上任,便大胆革新:将实验课程的比例从原来的不足一成,大幅提升至四成! 他认为“格物致知,重在躬行”。同时,他力主将动手操作能力纳入学生考核的核心范围,占比高达五成!理论考试只占三成,平时观察记录占二成。此议一出,在系内引起不小震动。有老学究(少数留用的、认可新政者)担忧过于激进,恐影响“正学”。新人助教们则摩拳擦掌。
消息传到周铁砚耳中,他非但没有斥责,反而在学政会议上公开赞许:“怕什么出错?京大如今,就是要打破陈规,勇于尝试!只要方向对,是为了让学生真学本事,出点小岔子,总结经验便是!史司业,着人记录此例,若成效显着,当推广各系!博士长,放手去干,本祭酒为你撑腰!” 这番话,如同给所有新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物理系新招募的几位年轻博士,不满于旧有教材的陈旧与脱离实际。他们自发组织,在史芳芳支持下,利用有限的经费,尝试自行编写结合生活实例(如杠杆、滑轮、水力)的实用物理教材,并设法从工部借来废弃的机械零件用于课堂拆解演示,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学生兴趣大增。
国语系的新锐博士们则发起了一场“白话入堂”的小范围试验。他们认为,八股制艺固然重要,但学子将来无论为官为民,清晰流畅的表达沟通能力更为根本。他们在部分初级课程中,尝试引入市井白话文的分析与写作训练,教导学生如何撰写清晰明了的公文、诉状、书信,甚至鼓励用白话记录见闻心得。此举虽被一些守旧派私下讥为“不登大雅之堂”,却深受大多数学生欢迎。
历史系的变革更为大胆。几位年轻博士不满于死记硬背帝王将相家谱和干巴巴的编年史。他们在周铁砚默许下,组织学生走出书斋,进行小规模的“田野访史”。或探访京郊古战场遗址,采访当地老人传说;或搜集整理市井流传的民俗故事、行业变迁;甚至尝试利用有限的档案权限,引导学生分析某一时期某地的粮价波动、人口迁徙数据,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动因。这种“接地气”的史学方法,让学生们第一次感受到历史的血肉与温度。
硕果盈枝,未来可期
改革伴随阵痛,创新孕育希望。周铁砚所鼓励的“大胆尝试,不怕犯错”的氛围,如同催化剂,在短短一年内,便让这座刚刚经历大换血的古老学府,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科研项目数量激增: 在新政节省的经费支持下,以及新人新思维的推动下,京大各系申报的、面向实际问题的研究项目如雨后春笋。从农学系培育抗旱稻种、工科系改进民间纺织器械效率、算学系研究更便捷的田亩丈量算法,到医学系整理验证民间验方、天文系观测记录星象修订历法误差……林林总总,一年内新立项的科研课题达到四十余项,远超改革前每年不足十项的窘况。
实用成果不断涌现:
· 化学系在博士长的带领下,师生通过大量实验,初步整理出一套相对规范的实验操作流程和安全守则,并改良了几种常见染料的提取工艺,其报告引起工部注意。
· 物理系师生设计的简易省力水车模型,在京郊某村试用效果良好。
· 农学系一位寒门出身的助教,结合自身农家经验和在学所得,提出了一种堆肥新法,在学田试验中显着提高了贫瘠土地的肥力,获得嘉奖。
· 医学系整理验证的几则治疗小儿疳积、跌打损伤的民间验方,经初步临床观察,疗效确切,准备汇编成册,惠及百姓。
· 国语系学生的优秀白话文习作被《大明民生报》选登,其清晰流畅、言之有物的文风,获得坊间好评。
· 历史系学生的几份“田野访史”报告,虽显稚嫩,但其独特的视角和详实的民间素材,让阅卷的博士们耳目一新。
学风为之一振: 新上来的教授、博士、助教们,大多出身寒微,深知机会来之不易,教学极为认真负责,对学生一视同仁,倾囊相授。学生们感受到新气象,加上贫寒学子助学金制度的设立,使得更多聪慧却家贫的少年得以安心向学。以往弥漫在学府中的颓废、钻营之风被勤勉、务实、探索的新风所取代。清晨的学舍书声琅琅,夜晚的实验室灯火常明。
站在祭酒衙门的高楼上,俯瞰着这座浴火重生的学府,周铁砚心潮澎湃。一年前那场腥风血雨、万夫所指的虎狼之策,如今已结出了沉甸甸的硕果。节省的四百万两白银是看得见的成效,而眼前这勃勃生机、这锐意进取的氛围、这不断涌现的新思想新成果,才是新政更深远的胜利。
史芳芳侍立一旁,眼中也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大人,新血已成,气象初成。然此仅是开端,前路犹长。如何让此新秩稳固,让这革新之火持续燃烧,让京大真正成为陛下所期望的‘育才报国、清正公平’之典范,仍需我等殚精竭虑。”
周铁砚重重颔首,目光投向更远的宫阙方向:“不错!京大之变,乃陛下圣心独运、革故鼎新之缩影。我等身处洪流,唯有砥砺前行,不负圣恩,不负这天下寒士之望,不负这再造乾坤之伟业!传令下去,各系所呈报之优异成果,务必精心整理,连同岁支节余详表,奏报陛下御览!让天下人看看,这刮骨疗毒之后的京大,是何等模样!”
京师大学堂的钟声,在晨曦中悠扬回荡,带着新生的力量,传向远方。这座古老的学府,正以崭新的姿态,承载着无数寒门学子的梦想和帝国的未来,步履坚定地走向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http://www.bixia5.cc/book/14105/48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