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集:发展方案科学制定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小王推开门时,手里夹着一沓纸,边走边喊:“刘哥!我把北美、欧盟、澳洲的环保标准拉了个对比表,颜色标得跟交通灯似的——红的全是我们踩雷的,黄的是快踩的,绿的……就两条半。”刘好仃正用指甲轻轻刮着玻璃样品边缘的毛刺,听见声音抬起头,笑了:“行啊,现在咱们厂连环保都开始‘红黄绿’上班了。”
他把玻璃放回桌上,顺手拿过那张表。会议室的窗帘刚拉开一半,阳光斜斜地切进来,照在白板上。上回贴满的便利贴已经撤了,取而代之的是三行粗黑字:
降碳,提回收,用绿电。
底下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箭头,指向一行小字:“先活下来,再活得漂亮。”
“昨天我跟老张核了炉子的能耗数据。”小王一屁股坐下,“咱们吨玻璃耗能比德国标杆高38%,要是按他们的电价算电费,咱们现在每卖一块板子,等于白干还倒贴两毛三。”
“那还好。”刘好仃点头,“至少还没倒贴三毛。”
两人笑完,小林也到了,手里拎着两杯豆浆,递了一杯给刘好仃:“顺路买的,热的。”
“你还记得我不喝甜的?”
“记得,所以没加糖,也没加盐——纯天然环保款。”
刘好仃接过,吹了口气:“这年头,连豆浆都讲绿色理念了。”
人陆陆续续到齐,连平时开会总迟到的老张也提前五分钟抱着保温杯进来,坐下第一句就是:“说吧,今天咱们‘绿’到哪一步了?”
刘好仃站起来,拍了拍手:“上回咱们把各国的‘绿规’摸了个遍,知道咱们差在哪。今天不聊‘差’,聊‘怎么追’。”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三角。
“三个角,分别是:节能减排、绿色生产、透明运营。咱们的方案,就得从这三块搭起来。”
“节能减排这块,”小王举手,“我查了,咱们最大的碳源是熔炉,占总排放72%。其次是电力和运输。”
“那咱们就先动炉子?”小林问。
“不动。”刘好仃摇头,“大动伤元气。先小修小补——比如优化燃烧配比,把余热回收系统检修一遍,再加个实时能耗监控。这些不花大钱,见效快。”
老张点头:“这我懂,就像人感冒,先吃点退烧药,别一上来就开刀。”
“对。”刘好仃笑,“等退了烧,再考虑健身增肌。”
“绿色生产呢?”小林翻开笔记本,“回收料杂质率还是1.2%,离德国要求的0.5%差得远。”
“分拣线得升级。”刘好仃说,“我问了设备厂,有套AI视觉分拣系统,能自动识别陶瓷、金属、石头,准确率98%以上。”
“多少钱?”
“报价还没下来,但肯定不便宜。”刘好仃顿了顿,“不过,咱们可以先搞个试点——就从一条线开始,边试边看效果。”
“那要是试完了发现不划算呢?”老张问。
“那就停。”刘好仃干脆,“但不试,永远不知道行不行。咱们厂当年第一条自动化线,也是先试半条,结果三个月就回本了。”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小林突然说:“我还有个想法——能不能跟废玻璃回收站合作,让他们先粗筛一遍?咱们再精筛,压力小点。”
“好主意。”刘好仃在白板上记下,“上下游一起绿,比咱们单打独斗强。”
“透明运营这块最难。”小王皱眉,“EPD报告、碳足迹认证、年度环保公示……咱们连基础数据都没系统记过。”
“那就从今天开始记。”刘好仃说,“我建议,成立一个‘绿色数据组’,专门负责收集能耗、排放、回收率这些数据,每月出一份内部报告。”
“谁来干?”
“你们仨轮流牵头,老张监督。”刘好仃笑,“反正你最爱挑毛病,正好当质检员。”
老张哼了一声:“我这不是挑毛病,是怕你们写报告像写小说——情节精彩,数据离谱。”
大家都笑了。
刘好仃趁热打铁:“方案我草拟了个初稿,大伙儿看看有没有漏的。”
他打开投影,屏幕上出现一份结构清晰的文件:
品牌全球化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草案)
一、总体目标:三年内实现吨玻璃碳排放下降30%,回收料使用率提升至40%,生产能源中可再生能源占比达20%。
二、重点任务:
节能减排:优化熔炉燃烧效率,升级余热回收,加装能耗监控系统。
绿色生产:试点AI分拣线,推动供应链前端预处理,降低杂质率。
透明运营:建立绿色数据台账,启动EPD报告筹备,探索碳标签应用。
三、实施路径:分三阶段推进——第一阶段(0-6个月):打基础,建机制;第二阶段(7-18个月):推试点,见成效;第三阶段(19-36个月):扩成果,树标杆。
四、保障措施:成立专项小组,设立绿色创新基金,定期评估进展。
看完,小王第一个说话:“三年降30%碳排放……是不是有点激进?”
“是有点。”刘好仃承认,“但国际玻璃协会建议2025年降20%,咱们要是只跟建议走,永远在后面跑。不如咬牙冲一把。”
“那钱呢?”老张问,“这些设备、系统、人力,哪样不要钱?”
“我算了笔账。”刘好仃从抽屉拿出一张表,“节能改造一年省下的电费,大概能覆盖60%投入。另外,我跟银行聊过,绿色项目有低息贷款。还有,咱们要是真做出成绩,说不定能申请政府补贴。”
“万一拿不到呢?”
“那就当咱们提前买了张入场券。”刘好仃看着大家,“现在不绿,以后连投标资格都没有。这钱,不是花,是存——存的是未来的路。”
会议室安静下来。
阳光慢慢爬上了白板,照在“三年行动方案”几个字上,字迹微微发亮。
小林轻声说:“其实……我挺想试试的。以前总觉得环保是大企业的事,跟咱们小厂没关系。但现在看,它真能决定咱们能不能走出去。”
“对。”小王点头,“客户要EPD,咱们就得有;客户看碳足迹,咱们就得算。这不是赶时髦,是生存。”
老张喝了口豆浆,慢悠悠地说:“我也不懂那么多词,但我知道一点——咱们厂的玻璃,得让人用得安心,用得长久。要是哪天客户说‘这玻璃绿’,那才是真体面。”
刘好仃笑了。
他拿起笔,在方案最后加了一行小字:
让每一块玻璃,都带着干净的出身和清晰的足迹,走向世界。
“那就这么定了?”他问。
“定了。”三人齐声说。
“下周开始,绿色行动组正式转为‘绿色发展项目组’,我来牵头,你们三个当核心成员。第一件事——把这方案细化,分到月,责任到人。”
小王突然想起什么:“刘哥,你刚才说有新型节能设备?我查查去。”
“有。”刘好仃点头,“听说有种氢氧燃烧技术,能大幅降碳,还不伤炉体。还有光伏玻璃一体化,厂房屋顶都能发电。这些先记着,等咱们基础打牢了,一个个上。”
小林眼睛一亮:“那咱们的屋顶,岂不是也能变成‘绿色电站’?”
“到时候,”刘好仃笑,“咱们厂发电,玻璃发电,连工服都印上‘碳中和’三个字。”
老张摇头:“别印字,太土。印个二维码,一扫就知道这块玻璃减了多少碳。”
“这主意好。”小王立刻记下,“还能当营销亮点。”
刘好仃看着大家热烈讨论,没再说话。
他走到窗边,拿起那块曾被扔在会议桌上的边角料。它还在,安静地躺在资料堆上,边缘的毛刺被磨平了些,阳光穿过它,在桌面上投下一小片清澈的光斑。
他轻轻把它翻了个面。
背面朝上,不再透明,却更像一块等待重生的原料。
“小王。”他忽然开口。
“嗯?”
“你刚才说北美要废玻璃溯源追踪,对吧?”
“对,要求从回收点到工厂全程可查。”
刘好仃把边角料放在手心,像掂量一块石头。
“那咱们的方案里,得加一条。”
http://www.bixia5.cc/book/14167/82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