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火星产能突围与攻坚团队的淬火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火星新工业谷的硫基材料车间里,温度比往常高了5℃。张铁山摘下安全帽,擦了擦额头的汗,汗水顺着脸颊滴在地面的钢板上,瞬间蒸发成一缕白烟。车间顶部的巨型吊臂正吊着一块刚成型的硫基模块——长50米、宽3米、厚2米,银灰色的表面泛着冷硬的光泽,这是地球星环城的“基础积木”,也是他和车间3000名工人最近的“心头大事”。“张厂,这批模块的纯度检测结果出来了!”技术员小陈拿着平板跑过来,脸上带着焦急,“硫基复合材料的纯度只有92%,没达到设计要求的95%,要是运到地球轨道,可能扛不住太空辐射和热胀冷缩。”
张铁山的心猛地一沉。地球星环城的模块要求比火星本土用的高3个百分点——毕竟在3.6万公里的同步轨道上,任何一点材料缺陷,都可能在长期太空环境中放大,导致模块开裂甚至脱落。他接过平板,手指在检测数据上滑动,目光停在“硫化物杂质含量”那一行:“是原材料里的硫铁矿纯度不够?还是熔炼时的温度没控制好?”
“都有问题。”小陈指着数据曲线,“咱们之前用的硫铁矿来自火星北极矿脉,最近矿脉开采到深层,杂质含量从3%升到了5%;而且熔炼炉的温控系统有点老化,高温段的误差超过了±10℃,影响了材料融合。”
张铁山皱起眉头,快步走向熔炼车间。巨大的电弧炉正发出刺眼的白光,钢水在炉内翻滚,像一汪沸腾的岩浆。炉前操作工老李正盯着仪表盘,额头上全是汗,看到张铁山过来,赶紧迎上去:“张厂,这炉钢水的温度总在1520℃和1540℃之间跳,我调了好几次温控阀,还是稳不住。”
张铁山趴在观察口,看着炉内的钢水——正常情况下,硫基材料熔炼需要稳定在1530℃,温度波动会导致硫化物杂质无法完全分离。他脑子里飞快盘算:换温控系统至少需要3天,可地球星环城那边催得紧,秦思远早上刚发通讯,要求每周至少产出20段合格模块,现在一天连3段都凑不齐,根本来不及。
“先换原材料!”张铁山当机立断,“马上联系金星启明市的硫铁矿供应商,他们那边的矿脉杂质含量只有2%,让他们优先给咱们供货,用夸父级运输舰加急送过来,运费咱们出!”
“那熔炼炉的温控……”老李犹豫着问。
“让设备部拆了东边备用炉的温控模块,先装到这台炉上!”张铁山拍了拍老李的肩膀,“告诉兄弟们,这不是普通的生产任务,是给地球星环城搭骨架,也是给3000万火星移民抢时间,咱们不能掉链子!”
命令传下去的瞬间,车间里的节奏更快了。采购部立刻连线金星启明市,对方听说要支援地球星环城,当场答应优先供货,首批1000吨高纯度硫铁矿当天下午就装上了夸父级运输舰;设备部的工人扛着工具冲进熔炼车间,拆备用炉、装温控模块,汗水浸透了工装也没人停下;老李盯着新换上的仪表盘,温度指针稳稳停在1530℃,他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当天晚上,第一炉高纯度硫基材料出炉。检测数据显示,纯度达到96%,远超设计要求。张铁山拿着检测报告,站在车间门口望着夜空——远处的火星环泛着淡蓝色的光芒,地球的方向隐隐能看到一颗亮星。他掏出通讯器,拨通了秦思远的电话:“秦工,放心吧,明天就能产出20段合格模块,绝不耽误地球星环城的建设进度!”
与此同时,地球赤道附近的“桃园攻坚团队培训基地”里,林薇正在调试一台“轨道对接模拟器”。这台设备是用红警维修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改装的,屏幕上能实时模拟地球同步轨道的环境——包括碎片分布、大气阻力、推进器参数,甚至能模拟突发的太阳风暴。
“林工,这批学员的轨道校准成绩还是不行。”助手小王拿着培训报告过来,“30个学员里,有12个在模拟对接时,模块偏差超过了5米,达不到‘误差≤1米’的要求。”
林薇皱了皱眉,走到培训教室门口。透过玻璃,她看到学员们正围着模拟器讨论,有人在纸上画着轨道曲线,有人在摆弄推进器控制杆,脸上满是焦急。这些学员大多是从火星改造团队抽调来的工程师,熟悉硫基材料和极端环境施工,但对“太空轨道对接”还是陌生——毕竟火星改造时的设备对接都在地表或低空,从没在3.6万公里的高空操作过。
“把学员分成两组,一组练手动对接,一组练自动校准。”林薇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轨道示意图,“手动对接要注意‘三点定位’:先锁定地球球心,再对齐模块接口,最后微调推进器;自动校准要记住‘应急预案’,如果推进器突然失灵,立刻切换备用动力,同时启动碎片规避程序。”
她走到一个叫赵磊的学员身边。赵磊之前在火星负责地热电站建设,动手能力强,但对精密操作不太熟练,刚才的模拟对接偏差了8米。林薇接过他手里的控制杆,盯着屏幕:“你看,当模块距离对接点还有100米时,就要提前减速,用小推力推进器调整角度,而不是等到50米才动手——太空里没有刹车,惯性会让偏差放大。”
赵磊跟着林薇的动作操作,屏幕上的模块慢慢靠近对接点,偏差从5米缩小到3米,再到1米,最后稳稳重合。“成了!”他兴奋地喊出声,周围的学员都围了过来,脸上露出羡慕的表情。
“不是你不行,是没找对方法。”林薇拍了拍他的肩膀,“太空对接就像在大风里穿针,既要稳,又要快,得多练。”
接下来的一周,林薇调整了培训方案:每天8小时模拟训练,其中4小时手动对接、2小时自动校准、2小时应急处理;晚上加开“技术小课堂”,邀请秦思远通过全息投影讲课,分享金星磁场发生器的推进器调试经验;甚至找梁小龙录了一段“碎片规避教学视频”,里面有他驾驶飓风拦截机清理碎片的实战技巧。
学员们的进步肉眼可见。一周后,30个学员的对接误差全部控制在1米以内,其中15个达到了“误差≤0.5米”的优秀标准。赵磊更是成了“对接能手”,能在模拟太阳风暴的环境下,3分钟内完成两段模块的精准对接。
“林工,你看这个!”小王拿着最新的培训报告跑过来,眼里满是惊喜,“咱们的学员合格率从60%升到了100%,优秀率50%,秦工说下周就能安排他们上移动预制车间实操了!”
林薇看着屏幕上学员们的对接记录,心里涌起一股成就感。她想起昨天收到的消息:火星新工业谷的模块已经开始批量生产,梁小龙的编队清理了地球同步轨道80%的碎片,移动预制车间下周就要进入轨道。这些学员,很快就要成为地球星环城的“太空工匠”,在3.6万公里的高空,亲手搭建起连接地球与火星的“运输桥梁”。
培训基地的操场上,晚风吹过飘扬的桃园集团旗帜。林薇走到公告栏前,那里贴着一张“地球星环城建设进度表”,上面用红笔标注着:“第1周:移动预制车间入轨;第2周:首批模块对接;第12周:半环合拢……”她的目光落在“第52周:全环运输功能激活”那一行,心里算了算,到那时,王建国那样的移民家庭,就能通过地球星环城,快速抵达火星,不用再在集散中心排队等待。
就在这时,她的通讯器响了,是秦思远发来的消息:“林工,下周带优秀学员去地球同步轨道,参与移动预制车间的组装,注意安全。”
林薇回复“收到”,抬头望向天空。赤道的夜空格外清澈,星星比火星的更亮,仿佛伸手就能摸到。她知道,再过一周,她和学员们就要离开地球,去太空里搭建那个“巨大的环”——那个能改变千万人命运的环,那个能让火星3000万移民梦想成真的环。
同一时间,火星新工业谷的车间里,张铁山正看着吊臂将第20段合格模块装上运输舰。模块在灯光下泛着银灰色的光芒,像一块块巨大的积木,等待着在太空里拼接成完整的地球星环城。运输舰的引擎发出低沉的轰鸣,即将启航前往地球轨道。
“一路顺风!”张铁山对着运输舰挥手,心里默念着。他知道,这20段模块只是开始,未来的3年里,他和车间的工人还要生产上万段模块,才能撑起地球星环城的骨架。但他不觉得累——每次想到这些模块能让移民更快抵达火星,能让火星的荒地变成家园,他就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地球的培训基地、火星的工业车间、太空的碎片清理航线……此刻,桃园集团的每一个环节都在高速运转。铁火交织的车间里,硫基模块在淬炼;灯火通明的课堂上,攻坚团队在成长;星辰密布的太空中,飓风编队在护航。这些看似分散的场景,正朝着同一个目标汇聚——建成地球星环城,送3000万移民回家,让火星的红土荒地,绽放出属于人类的生机。
深夜,林薇在培训日志上写下:“今日培训合格率100%,下周将带学员进入太空实操。地球星环城的建设,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我们的每一次练习,每一次进步,都是在为移民的未来铺路。”
写完,她关掉日志,走到模拟器前,再次启动了对接程序。屏幕上,模块缓缓靠近对接点,在深蓝色的太空背景下,稳稳重合。她知道,这只是无数次对接中的一次,但每一次成功,都让地球星环城和火星移民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http://www.bixia5.cc/book/14924/38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