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4章 中枢博弈
推荐阅读:
网游之剑刃舞者
呢喃诗章
重生之狂暴火法
老婆失踪五年后,薄情总裁他疯了
狂浪:龙战女儿国
我向众神乞讨,回应我的只有叹息
雌皇凤里牺之天门令
领证当天,我和闪婚老公同居了
重生1980:开局迎娶貌美知青
在蜡笔小新的平凡生活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1114 章:中枢博弈枢密院议事厅的檀香刚燃过半,萧虎便将一份《禁军扩编异议疏》拍在案上,纸张摩擦的声响打破了厅内的寂静。疏文直指忽必烈统领的东城卫、北城卫 “扩编百人缺乏实务依据”,要求 “暂停扩编,核查现有兵力使用效率”。“中都禁军现有三千人,已能覆盖防务,再扩编只会徒增粮草消耗。” 萧虎的目光扫过忽必烈,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
忽必烈端坐椅上,指尖轻抚案上的《扩编实务报告》,从容回应:“扩编并非盲目增兵。东城卫负责的东驿路商旅较去年增加四成,现有兵力每日需巡逻三次,士兵疲于奔命;北城卫的北驿路新增三处岗哨,兵力缺口明显。疏文中附了商旅证词与岗哨值守记录,可证扩编必要。”
厅内官员顿时分成两派:兵部郎中附和萧虎,称 “扩编需严格按军制核定,不可凭实务需求随意增减”;户部尚书却支持忽必烈,认为 “商旅增多带动税收增长,增拨粮草可控,扩编利于保障贸易安全”。双方争执不下,耶律楚材放下手中的《元史?食货志》,轻声道:“诸位稍安勿躁,扩编是否必要,当以实绩核查为准,而非空谈规制或需求。”
耶律楚材的调停提议,立刻得到多数官员认同。他随即提出具体方案:“派枢密院、中书省、御史台各出一人,组成核查组,三日之内核查两卫的兵力使用 —— 包括巡逻频次、岗哨配置、士兵劳逸情况;同时核算扩编后的粮草成本与防务收益,若收益大于成本,则准扩编,否则驳回。”
萧虎虽不满 “以实绩为准” 的标准,却也无法反驳 —— 耶律楚材的方案兼顾了规制与实务,堵住了双方的话头。忽必烈则坦然应下:“核查组可随时进驻两卫,所有训练记录、巡逻日志、粮草账册均对外开放,绝不隐瞒。”
次日清晨,核查组便进驻东城卫。耶律楚材亲自带队,先翻看巡逻日志:“昨日东城卫共巡逻四次,最长一次持续六个时辰,士兵返回时多有疲惫之态。” 又查看岗哨配置图,发现东驿路末端的 “落马坡” 岗哨仅三人值守,而此处每日有十余支商队经过。“此处岗哨至少需五人,否则难防小股盗匪。” 耶律楚材指着地图,对随行的核查官道。
核查组在北城卫发现类似情况:北驿路的 “黑松林” 地段因兵力不足,近十日已有两起商队被袭的报案。耶律楚材让核查官记录下这些细节,心中已有了判断 —— 扩编确有实务必要,但需约束规模,避免滥用。
核查期间,李御史作为御史台代表,始终专注于 “合规性与实务成效” 的平衡。他没有直接支持忽必烈,却在核查士兵名册时,发现两卫 “无虚增名额、无吃空饷”,训练考核记录也详实可查,便对耶律楚材道:“忽必烈统领的两卫实务规范,与此前周泰的西城卫截然不同,扩编若能解决防务缺口,当予以支持,但需加强监察,避免扩编后出现懈怠。”
这番话被随行的张焕悄悄传给忽必烈。忽必烈当即让李谦整理 “扩编后监察方案”,包括 “每月提交兵力使用报告”“接受御史台随机抽查”“违规将领从重惩处”,主动向御史台示好。“御史台注重公正,若能让他们看到咱们‘合规扩编、接受监督’的态度,必能获得支持。” 忽必烈对刘秉忠道。
第三日核查总结会上,李御史率先发言:“核查结果显示,两卫确有兵力缺口,扩编百人符合实务需求,但需按‘先扩五十人、试运行一月’的方式推进,若防务成效显着,再扩余下五十人;同时,御史台将派监察官驻卫所,实时监督兵力使用。” 这一提议既支持了忽必烈,又设下约束,得到耶律楚材的认同。
萧虎见大势已去,只能在疏文上批 “准按核查方案执行”,却在批语旁注 “每月需枢密院复核”,试图保留最后的把控权。忽必烈对此并不在意 —— 只要扩编启动,凭借实务成效,迟早能让剩余五十人扩编获批。
扩编争议平息后,耶律楚材意识到,中枢若再无固定协调机制,类似矛盾还会频发。他牵头拟定《中枢防务协调章程》,提议 “每月初五召开实务会议,由枢密院、中书省、御史台及禁军将领共同参会,讨论兵力、粮草、监察等事务”,并明确 “耶律楚材为会议主持人,负责中立调停”。
首次协调会议上,萧虎便提出 “恢复白虎堂暗卫对两卫的部分监控”,理由是 “防扩编后权力滥用”。忽必烈立刻反对:“暗卫监控易干扰实务,若需把控,可通过‘每日实务报备’实现 —— 两卫将当日的兵力调动、训练内容、巡逻路线报枢密院,既透明又不影响效率。”
李御史附和忽必烈的提议:“实务报备比暗卫监控更合规,御史台可协助核查报备内容的真实性,若发现虚假,再启动暗卫介入不迟。” 耶律楚材综合双方意见,最终定案:“暂停暗卫监控,推行‘每日实务报备 御史台随机核查’,若连续三月无异常,便彻底取消暗卫介入可能。”
这一结果让忽必烈占得先机 —— 实务报备由李谦负责,内容始终合规;御史台的核查虽严,却更注重实务成效而非刻意找茬,萧虎想通过暗卫施压的计划彻底落空。
驻卫所的监察官是李御史的门生王恪,为人严谨却懂实务。他进驻北城卫后,没有一味挑错,而是在发现 “巡逻路线重叠导致效率低下” 时,主动与李谦商议优化方案:“将东驿路的‘三段巡逻’改为‘循环巡逻’,可减少士兵往返时间,节省兵力。”
李谦将方案上报给忽必烈,忽必烈立刻批准试行,试行后巡逻效率提升两成,士兵劳逸更均衡。王恪将此写入《监察报告》,称赞 “两卫务实改进,扩编成效初显”。这份报告递到中枢后,户部尚书当即同意 “优先拨付扩编五十人的粮草”,进一步巩固了忽必烈的立场。
萧虎见御史台不仅不制衡,反而认可忽必烈的实务,心中不满,便让兵部郎中在协调会议上发难:“两卫扩编后,训练达标率虽提升,却未剿灭任何大规模盗匪,扩编成效存疑。” 王恪当即反驳:“达标率提升意味着战力增强,近一月东驿路盗匪袭扰减少六成,便是最好的成效,岂能以‘未剿匪’苛责?”
李御史也在会上支持王恪:“监察当以‘防务稳定’为核心,而非追求‘剿匪数量’,两卫的实务改进值得肯定。” 萧虎被驳得无言以对,只能默认扩编的合理性。
随着忽必烈的势力渐长,耶律楚材愈发注重 “权力制衡”。一次协调会议上,忽必烈提议 “将西城卫的部分巡逻路线划归东城卫,提升协同效率”,萧虎立刻反对:“西城卫自有防务范围,随意调整会打乱全局。”
耶律楚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让人拿来中都防务全图,逐一核对两卫的巡逻范围:“东城卫的东驿路与西城卫的西驿路交界处确有重叠,可将重叠区域设为‘联合巡逻区’,两卫各出二十人协同,既不调整范围,又能提升效率。” 这一折中方案既满足了忽必烈的协同需求,又未触动萧虎对西城卫的掌控,双方均无异议。
会后,耶律楚材私下对忽必烈道:“大汗需明白,中枢稳定方能保障防务,若过度挤压萧将军的权力,恐引发激烈反弹,于你不利。” 忽必烈点头:“楚材大人的提醒,本大汗记下了。实务协同为要,不会刻意争权。”
对萧虎,耶律楚材则劝道:“将军坚守规制没错,但也需认可实务成效。忽必烈若能持续稳定防务,对中都并非坏事,何必处处掣肘?” 萧虎虽未完全认同,却也收敛了此前的强硬态度,中枢的紧张氛围渐缓。
扩编五十人后,两卫的粮草需求每月增加三百石。李谦按流程申请加拨,萧虎却以 “需核查粮草实际消耗” 为由拖延。忽必烈知道,这是萧虎的又一次施压,便让李谦整理 “粮草消耗明细”,包括 “士兵每日口粮标准、训练加餐记录、巡逻携带干粮统计”,并附上士兵的领粮签字册,提交给御史台。
王恪核查后,出具《粮草消耗核查报告》,明确 “消耗合规,无挪用浪费”,并在协调会议上道:“两卫粮草使用透明,加拨符合实务需求,枢密院不应拖延,以免影响士兵士气。” 李御史也道:“粮草是防务根基,若因审批拖延导致短缺,责任谁来承担?”
萧虎被追问得哑口无言,只能批准加拨。此事让忽必烈意识到,御史台的支持已从 “口头认同” 转向 “实际行动”,而这一切的核心,是自己始终坚守 “合规实务” 的底线 —— 既不违规用粮,也不隐瞒消耗,让御史台找不到反对的理由。
事后,李谦对忽必烈道:“王恪监察时,特意问了‘是否有私存粮草’,属下拿出粮库盘点记录,他便再无多问。可见御史台的支持,是建立在‘合规’基础上的。” 忽必烈笑道:“合规便是咱们的护身符,只要守住这一条,萧虎再难刁难。”
秋末的一次协调会议上,萧虎突然发难,拿出一份 “两卫士兵私闯民宅” 的诉状,指责忽必烈 “治军不严”。诉状上写着 “北城卫三名士兵酒后闯入城郊民宅,损坏家具”,署名是 “村民赵五”。
忽必烈心中一凛 —— 他深知麾下士兵纪律,断不会无故闯民宅,必是萧虎设下的圈套。他当即道:“此事需彻查,若确是两卫士兵所为,定从重惩处;若有人诬告,也需追究责任。恳请李御史派王恪一同核查,确保公正。”
耶律楚材当即批准核查。王恪与枢密院的核查官一同前往城郊,找到赵五核实,却发现赵五是萧虎亲信的佃户,诉状内容是 “受人指使所写”,三名士兵当日正在校场训练,有多人作证。真相大白后,耶律楚材在会议上严肃道:“中枢博弈当以实务为基,不可用诬告手段,此事就此作罢,日后谁再行此道,必追究责任。”
萧虎虽未被追责,却颜面尽失,此后再不敢用阴私手段发难。忽必烈则借此次事件,进一步巩固了 “治军严明” 的形象,御史台对他的信任也更深一层 —— 王恪在报告中特意提到 “忽必烈主动请求核查,彰显公正”。
诬告事件后,耶律楚材进一步深化协调机制,增设 “实务异议通道”:任何一方对禁军事务有异议,需提交 “书面证据 实务分析”,由核查组在三日内给出结论,避免在会议上无谓争执。这一机制让中枢博弈更趋理性,也为忽必烈提供了更稳定的实务推进环境。
借助这一机制,忽必烈成功推动 “两卫与西城卫联合训练”—— 他提交的方案中,详细写明联合训练的 “科目设置、时间安排、协同目标”,并附上 “过往联合训练的成效数据”,核查组审核后批准执行。训练期间,吴坚的西城卫与两卫配合默契,战力提升明显,耶律楚材在会议上公开称赞:“协同训练符合中都防务需求,当在各卫推广。”
萧虎虽不乐见三卫协同(恐形成合力难以把控),却因方案 “证据充分、成效可查”,无法反对。他只能退而求其次,提议 “联合训练需枢密院派官督导”,耶律楚材同意了这一提议,却派了倾向实务的张焕担任督导官 —— 张焕虽名义上督导,实则配合忽必烈推进训练,萧虎的约束再次落空。
年末的中枢防务总结会上,忽必烈统领的两卫以 “训练达标率九成八、盗匪袭扰减少七成、商旅满意度九成五” 的实绩,成为中都禁军的标杆。李御史代表御史台出具《年度监察报告》,认可 “两卫实务规范、成效显着”,同时建议 “将剩余五十人扩编获批,以彻底填补防务缺口”。
萧虎看着报告,再无异议 —— 他知道,此时反对已无意义,忽必烈的实绩与御史台的支持,已形成难以撼动的合力。耶律楚材适时提议:“准两卫完成扩编,同时将西城卫的部分防务(西驿路末端)划归两卫协同,形成‘东 - 北 - 西’联动防御网,由忽必烈统一协调,向枢密院负责。”
这一提议标志着中枢权力格局的最终定型:忽必烈掌控三卫核心防务,却受御史台监察与枢密院报备约束;萧虎保留枢密院调兵权,却需尊重实务成效;耶律楚材与御史台成为平衡双方的关键,确保中枢不致因博弈失序。
散会后,忽必烈与耶律楚材并肩走出议事厅,庭院的腊梅正悄然绽放。“楚材大人的调停,让中都防务更趋稳固。” 忽必烈道。耶律楚材摇头:“是大汗始终以实务为先,方能服众。中枢博弈的根本,从来不是权谋胜负,而是能否守住‘保境安民’的初心。”
忽必烈默然点头,望向远处的卫所方向 —— 他知道,这场中枢博弈的阶段性胜利,只是权力之路的一步,而耶律楚材与御史台的平衡作用,将是他未来推进更大布局时,必须善用的力量。此时的萧虎,正独自站在议事厅内,看着案上的实绩报告,眼中满是复杂 —— 他明白,自己已无法逆转权力倾斜的趋势,只能寄望于未来的实务中,找到制衡忽必烈的新契机。
http://www.bixia5.cc/book/14988/11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