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巴图虎 >第1138章 天竺访法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138章 天竺访法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1138 章:天竺访法

  驿馆的议事厅内,萧虎将吐蕃、大理两路使者的初报呈给中枢派来的巡边御史张衡:“吐蕃噶举派已应允提供佛治案例,大理‘武学禅修大会’也达成交流约定,唯天竺佛教为释教本源,经典最全、仪轨最正,若能收集其典籍,可补我大元佛法体系之缺。”

  张衡翻看奏报,沉吟道:“中枢早有访天竺之意,只是路途遥远、险阻丛生,迟迟未决。今两路遣使均获进展,正是赴天竺的良机。将军之意,需遣多少人?以何名义前往?”

  萧虎指着案上的《元史?外夷传》:“天竺分北天竺、中天竺、南天竺,佛教流派众多,需分三路遣使,各赴一地:北天竺多藏大乘经典,中路赴中天竺那烂陀寺求仪轨,南路收小乘典籍。名义上以‘大元求法使’访梵,实则兼顾收集经典、记录仪轨、联络天竺寺院三重使命,既合宗教义理,又避政治锋芒。”

  郭敬之补充:“遣使需满足三条件:懂梵文与佛教,通天竺习俗,晓实务应变。中都大报恩寺的慧渊大师曾随商队至北天竺,熟悉路线;礼部主事李道宗曾出使波斯,懂外交礼仪;户部主事王崇擅长典籍整理与物资调度,三人可分任三路正使,各配译官、抄经僧、护卫,协同行事。”

  张衡颔首:“便依将军所议,我即刻拟奏报中枢,追认三人为‘大元求法使’,文书三日内送达。物资与护卫由基辅随员中调配,务必确保三路队伍既独立又能呼应,遇急可互援。”

  确定三路遣使框架后,萧虎与郭敬之、张衡共同遴选随员。北天竺路线因靠近波斯,商路较通,正使慧渊大师选了译官陈谦 —— 曾在波斯留居五年,通梵文、波斯文,又懂佛教术语;抄经僧选了大报恩寺的静明、静慧 —— 擅长楷书与梵文转写;护卫队长则是禁军副百户郑勇 —— 熟悉山地作战,且曾保护商队往返波斯,懂沿途部落习性。

  慧渊大师看着名单,补充道:“北天竺多大乘寺院,需带《金刚经》《法华经》的中原抄本作为交换,再备空白麻纸两百张、松烟墨五十锭,用于抄写梵文经典。郑勇需约束护卫,不得在寺院附近佩刀,遇部落以‘求法’为名,勿露官方身份。”

  中天竺那烂陀寺是佛教圣地,正使李道宗选译官李顺 —— 世代为译经官,家传梵文典籍;抄经僧选了崇圣寺的智圆 —— 曾研习天竺仪轨,能辨识不同流派的禅修手势;护卫则选了熟悉热带气候的南方禁军 —— 配备透气的麻布甲,而非厚重的铁甲,避免中暑。

  李道宗强调:“那烂陀寺僧人最重仪轨,需提前训练随员行‘五体投地礼’,说话需轻声,不得打断诵经。物资中需带中原的沉香、檀香,作为供奉,比丝绸瓷器更合寺院需求。”

  南天竺小乘经典丰富,正使王崇选译官赵毅 —— 曾随天竺商人学梵文,懂口语交流;抄经僧选了报国寺的空海 —— 擅长记录仪轨细节;护卫选了擅长水战的禁军 —— 因南天竺多河流,需雇船通行,需护卫熟悉水上安全。

  三路队伍的物资筹备由王崇总负责,按 “统一调配、按需细分” 的原则整理。佛事用品是核心:统一准备空白经卷五百张(麻纸与宣纸各半,麻纸耐潮用于抄写,宣纸用于赠礼)、狼毫笔两百支(分大中小号,适配不同梵文字体)、松烟墨一百锭(加入防虫的芸香,便于长期保存);各路线再按需补充 —— 北天竺加带转写梵文的音译手册,中天竺加带仪轨记录图谱,南天竺加带小乘经咒的对照清单。

  实用物资需兼顾沿途气候:北天竺、波斯一带干燥,备羊皮水囊(每囊可装两斗水)、防风沙的麻布头巾;中天竺炎热潮湿,备治热病的青蒿、薄荷草药,以及透气的麻布衣物;南天竺多蚊虫,备艾草熏香、防蛇咬的草药膏。干粮统一为肉干、麦饼、炒米,按每人每日一斤核算,三路共备三个月用量,沿途可再向部落或寺院补给。

  外交礼物则按天竺习俗准备:统一赠予寺院的是中原佛教绘画(如观音像、十八罗汉图)、沉香木雕佛龛;赠予沿途部落首领的是丝绸(以浅色为主,适应天竺气候)、铁制农具(天竺多山地,农具需求大);赠予天竺官员的是青花瓷(选小型碗碟,便于携带)、茶叶(砖茶为主,易保存)。

  王崇特别检查了抄经工具:“梵文书写需用竹笔或硬笔,需在波斯采购当地的芦苇笔,再备削笔刀与砚台,确保抄写流畅。此外,每路带五口木箱,外层包以防水的油布,用于存放收集的典籍,避免雨水浸泡。”

  三路队伍均从中都经基辅出发,至波斯境内的巴格达分路。北天竺路线由慧渊大师带队:从巴格达向东,经克尔曼、赫拉特,进入北天竺的犍陀罗地区,重点走访白沙瓦的佛教遗址与寺院,此路商队较多,可结伴而行,预计两月抵达。

  慧渊大师标注路线风险:“赫拉特至犍陀罗的‘兴都库什山口’地势险要,有小股盗匪出没,需提前与当地的突厥部落联络,以丝绸换引路,避免冲突。犍陀罗的寺院多与波斯佛教有往来,可凭大报恩寺的书信获取信任。”

  中天竺路线由李道宗带队:从巴格达向南,经巴士拉、霍尔木兹,乘船至天竺西海岸的孟买,再陆路前往那烂陀寺,此路需经海路,需雇波斯商船,预计两个半月抵达。李道宗与波斯商队首领约定:“商船需配备护卫,遇海盗以‘佛教信物’示好 —— 天竺海盗多信佛,见佛龛或经卷可能放行,万不得已再动武。”

  南天竺路线由王崇带队:从巴格达向东南,经波斯湾沿岸的苏美尔、阿曼,再乘船至南天竺的马德拉斯,走访当地的小乘寺院,此路沿海部落较多,需以 “互市” 为名借道,预计三个月抵达。王崇准备了 “贸易清单”:“以丝绸换天竺的胡椒、象牙,既补给物资,又拉近与部落关系,避免被视为单纯的求法使者。”

  萧虎要求三路队伍每十日互派快马联络,遇紧急情况则以信号弹呼应 —— 红弹求救、绿弹报平安、黄弹需支援,确保信息通畅,可协同应对危机。

  启程当日,基辅城外的广场上,三路队伍整齐排列:慧渊大师的北天竺队着灰色僧袍与褐色布衣,李道宗的中天竺队着青色官服与麻布甲,王崇的南天竺队着蓝色布袍与轻便铠甲,每队二十人,驮着物资的骡马与船只已在城外等候。

  萧虎手持三本《大元求法使命书》,依次递予三使:“此书以汉、梵、波斯三种文字书写,阐明‘求经典、习仪轨、促交流’之意,沿途寺院与官员见此书,当会提供便利。另有三件信物需妥善保管。”

  他递给慧渊大师一枚玉印:“此乃先母与北天竺犍陀罗寺院住持交往的信物,刻有‘佛缘永续’四字,可作为通关凭证。” 递给李道宗一幅《那烂陀寺旧图》:“此图是前代使者手绘,标注了寺院的仪轨传承,可助你精准求法。” 递给王崇一本《小乘经咒对照》:“此书由中都译经院编撰,可帮你辨识南天竺经典,避免错抄。”

  张衡补充:“中枢已命沿途的大元商队与驿站协助你们,若需物资或护卫,可持使命书求援。记住,求法为要,勿卷入天竺的部落纷争或教派冲突,若遇不可解的危机,保命为先,典籍可后续再求。”

  慧渊大师带领三队使者向萧虎与张衡行合十礼:“定不负中枢与将军所托,带天竺经典归来,促佛法交流,助实务治理。” 辰时整,三声梆子响后,三路队伍分别向不同方向出发,萧虎与张衡站在高台上,望着队伍消失在地平线,心中默念:天竺为佛法本源,此行若成,大元的佛治体系将更完善,与西域、西南的交流也将更有根基。

  慧渊大师的北天竺队行至兴都库什山口时,果然遇到了突厥部落的拦阻。为首的部落首领手持弯刀,指着驮物资的骡马喝问:“你们从何处来?带这么多东西,是要去资助我们的仇敌吗?”

  慧渊大师上前,双手合十,用波斯语道:“贫僧慧渊,自大元而来,赴犍陀罗求佛法,这些都是抄经的工具与赠给寺院的礼物,绝非军用物资。这里有白沙瓦寺院住持的书信,还有给首领的礼物。” 说着,让陈谦递上两匹丝绸与一把铁制弯刀 —— 正是部落稀缺的物资。

  首领接过书信与礼物,见书信上有熟悉的寺院印章,又看到弯刀的做工精良,脸色缓和:“白沙瓦的住持是我的朋友,既然是求法的僧人,便让你们过去。但山口近日有盗匪,我派五名族人护送你们到犍陀罗边界,不过你们需用一匹丝绸换我们的向导服务。”

  慧渊大师应允,队伍在向导的带领下进入山口。山路狭窄,一侧是悬崖,一侧是深谷,向导指着一处弯道道:“此处常有盗匪埋伏,需快速通过,不可停留。” 郑勇立刻让护卫护在队伍两侧,抄经僧与物资居中,快马加鞭通过弯道,果然看到远处有几个身影闪过,却未敢靠近。

  抵达犍陀罗边界时,白沙瓦寺院的僧人已在等候 —— 他们收到了部落传递的消息。住持法显大师握住慧渊的手:“多年未见中原僧人,此次你们来求经典,我们定当全力相助。只是北天竺的大乘经典多为梵文手写本,有些已残缺,需你们耐心抄写与补全。”

  慧渊大师谢过:“能得原本已感激不尽,残缺之处我们可结合中原译本补录,力求完整。” 当晚,队伍在寺院安顿,慧渊与法显彻夜长谈,了解北天竺佛教的最新传承,确定了优先抄写《华严经》《楞严经》等核心经典的计划。

  李道宗的中天竺队在霍尔木兹雇了波斯商船 “珍珠号”,船长穆罕默德熟悉天竺海路,承诺二十日内抵达孟买。船行至阿拉伯海时,遭遇了一场暴雨,海浪拍打着船身,船摇晃得厉害,几名抄经僧晕船呕吐,李道宗让随员取出薄荷草药,煮水给众人饮用,缓解不适。

  暴雨过后,海面平静下来,却有三艘小船靠近 —— 是天竺海盗。海盗们手持长矛,大声呼喊:“交出财物,否则烧船!” 李道宗示意不要动武,让智圆取出一尊沉香木雕的观音像,站在船头展示:“我们是赴那烂陀寺求法的僧人,没有财物,只有佛宝,若你们伤害我们,便是对佛不敬。”

  海盗首领看到观音像,愣了一下 —— 他母亲是佛教徒,家中也有类似的佛像。他挥手让手下放下武器:“既是求法的,便放行。但孟买的官员最近查得严,你们需说是波斯商人,否则可能被盘查延误。” 李道宗谢过,赠予海盗两匹丝绸,海盗则告知了孟买官员的喜好 —— 喜欢中原的茶叶。

  抵达孟买后,李道宗按海盗的建议,以 “波斯商人” 的名义拜见当地官员,递上茶叶与青花瓷:“我们受波斯商人委托,送礼物给那烂陀寺的僧人,顺便做些贸易。” 官员见礼物合心意,又有波斯船长作保,便爽快地签发了通关文牒,还派了一名向导护送他们前往那烂陀寺。

  从孟买至那烂陀寺的陆路多为平原,队伍行进顺利。沿途的天竺百姓看到他们携带的佛龛与经卷,纷纷让路,有些还送上水果与水 —— 天竺百姓对求法僧人向来敬重。李顺笑着对李道宗道:“看来‘求法’的名义比‘官方使者’更受待见,省去了不少麻烦。”

  王崇的南天竺队行至阿曼沿岸时,被当地的阿拉伯部落拦下。部落首领听说他们要去南天竺,摇头道:“最近海上不太平,天竺的马德拉斯部落与我们有冲突,你们若从海路走,可能被袭击。若从陆路走,需经过我们的牧场,需缴纳‘过路费’—— 十匹丝绸或五十斤茶叶。”

  王崇知道部落缺茶叶,便提议:“我们有一百斤茶叶,可赠予首领,但需你们派向导带我们走陆路,还要帮我们联络马德拉斯的友好部落,避免冲突。” 首领欣然应允 —— 茶叶在部落中是稀缺的饮品,比丝绸更珍贵。

  向导阿里熟悉陆路路线,带队伍穿过阿曼的沙漠与山地,每日清晨出发,正午在阴凉处休息,避开最热的时段。王崇让随员给阿里与护卫分发防中暑的草药,阿里感激道:“中原人很细心,以前的商人都只关心自己,不管我们的死活。”

  行至马德拉斯边界,阿里联络了自己的盟友 —— 泰米尔部落。部落首领拉贾见有阿里作保,又收到王崇赠送的铁制犁铧(泰米尔部落以农耕为主,急需犁铧),便亲自带领队伍前往南天竺的小乘寺院。拉贾介绍:“南天竺的寺院多属于上座部佛教,经典以巴利文为主,与梵文不同,你们的译官需多留意。”

  王崇让赵毅与寺院的僧人交流,发现巴利文与梵文虽有差异,但核心词汇相通,赵毅凭借丰富的译经经验,很快便能协助抄写。寺院住持达摩大师道:“南天竺的小乘仪轨更注重日常修行,如每日的‘托钵乞食’‘坐禅观息’,你们可详细记录,这些对中原的寺院管理或许有借鉴。”

  北天竺的慧渊队在白沙瓦寺院抄写经典已半月,静明、静慧每日从清晨抄至傍晚,手指磨出了茧子,却依旧一丝不苟。慧渊大师则与法显大师核对残缺的经文 ——《华严经》的 “十地品” 有三页缺失,慧渊结合中原的《华严经疏》,与法显共同补录,确保语义准确。

  陈谦则记录北天竺的修行仪轨:“他们诵经时需敲‘铜钹’,每句经文敲一下,节奏缓慢,与中原的‘木鱼’节奏不同;坐禅时需结‘跏趺坐’,双手结‘定印’,眼睛半睁半闭,注视鼻尖,与中原的‘全闭’不同。” 慧渊大师让他画下铜钹的样式与结印的手势,纳入记录册。

  中天竺的李道宗队在那烂陀寺重点学习仪轨:智圆观察寺院的 “受戒仪式”—— 新僧受戒需跪在佛前,由三位长老依次提问 “是否能持戒不杀生”“是否能持戒不偷盗” 等十戒,新僧逐一应答,然后长老为其剃度,授予袈裟。智圆详细记录仪式的流程、长老的问话内容与袈裟的样式,画成图谱。

  李顺则协助抄写《瑜伽师地论》—— 这是中天竺的核心经典,梵文写本字迹清晰,却有许多专业术语,李顺与寺院僧人逐字核对,确保翻译准确。李道宗则与那烂陀寺的官员商议:“希望能派两名僧人随我们回大元,协助译经与传授仪轨,大元也会派僧人来天竺学习,形成交流机制。” 官员应允,选定了熟悉中原文化的僧人戒贤与智光。

  南天竺的王崇队在泰米尔寺院收集小乘经典,空海记录 “托钵乞食” 的仪轨:“每日清晨,僧人排队出门乞食,百姓自愿施舍,僧人不可挑拣食物,乞食后返回寺院,共同用餐,剩余的食物赠予贫苦百姓。” 王崇让他记录下乞食的时间、路线与施舍的常见食物,这些细节对中原寺院的实务管理很有价值。

  三个月后,三路队伍按约定在北天竺的白沙瓦汇合。慧渊大师的队伍带回抄录的大乘经典三十部、仪轨记录五册;李道宗的队伍带回那烂陀寺的核心经典二十部、仪轨图谱十幅,还有两位随行僧人;王崇的队伍带回小乘经典二十五部、实务修行记录三册,以及泰米尔部落的友好书信。

  在白沙瓦寺院的议事厅内,三使整理成果:慧渊将经典按 “经、律、论” 分类,标注残缺与补录之处;李道宗将仪轨按 “受戒、诵经、坐禅” 分类,附上图谱与文字说明;王崇将实务记录按 “寺院管理、乞食、慈善” 分类,结合南天竺的案例,提出中原可借鉴的建议。

  李道宗提议:“归程可走同一路线,从北天竺经波斯、河西走廊回中都,沿途可将部分经典抄本留给波斯寺院,增进交流。同时,让戒贤与智光沿途讲解仪轨,让随员提前熟悉,回中都后可快速传授。”

  王崇补充:“需提前与沿途部落联络,以‘送天竺僧人归寺’为名,避免被视为携带大量典籍的‘财富队’,减少盗匪觊觎。物资方面,剩余的丝绸与茶叶可作为沿途的‘通关礼’,确保行程顺利。”

  慧渊大师最后道:“此次天竺访法,不仅收集了经典与仪轨,更与北、中、南天竺的寺院建立了联系,还带回了两位僧人,为后续交流奠定了基础。回中都后,需联合翰林院与译经院,尽快整理与翻译经典,将仪轨融入中原寺院实务,不负中枢与萧将军的嘱托。”

  三使达成共识,次日便率领队伍启程返回。白沙瓦寺院的僧人送行至山口,法显大师赠给慧渊一本《犍陀罗佛教传承史》:“此书记录了北天竺佛教的兴衰,可助你们理解经典的背景。愿中原与天竺的佛缘永续,共护佛法,共安民生。” 慧渊大师合十致谢,队伍缓缓向中都方向进发,驮着的不仅是沉甸甸的典籍,更是大元与天竺文化交流的新希望。
  http://www.bixia5.cc/book/14988/113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