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0章 高僧邀请
推荐阅读:
领证当天,我和闪婚老公同居了
在蜡笔小新的平凡生活
领主争霸:文明游戏降临现实
当骄傲仍然重要时
金手指不够强,卡bug不就好了
崩坏:永恒的余晖
女装一万次,我不干净了!
说好的水灵根,你批量生产神器?
迷雾纪元:我的木屋能吞噬万物
综影视:重新改写结局2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1140章:高僧邀请驿馆的庭院里,二十余匹骡马已整装待发,每匹骡马的背上都驮着特制的木箱,箱内整齐码放着萧虎西使期间收集的宗教典籍 —— 既有基辅东正教的《圣乔治事迹录》,也有吐蕃噶举派的《大手印要义》,还有天竺、大理等地的佛法典籍,共计百余部。
萧虎亲自检查木箱的封条,指尖划过 “翰林院典籍库” 的印记:“这些典籍是西使最珍贵的成果,需妥善保护。每箱外层包三层油布,遇雨天需用毡毯覆盖,每日宿营后需开箱检查,确保无受潮、虫蛀。” 孙和应声,指挥护卫按 “东正教 - 佛教 - 其他” 分类清点,逐一核对清单,确认无误后在封条上加盖私印。
郭敬之则在一旁处理基辅的后续事务:“已与尼古拉主教约定,每季度由中都商队传递一次佛教与东正教的交流文书;基辅领主那边,‘民生反馈簿’已推行,由商队首领协助监督。这些交接文书都已签署完毕,交予驿馆驿丞存档。”
临行前,尼古拉主教派人送来一尊铜制十字架与一封书信,书信中写道 “愿与大元共护民生,盼佛法与东正教交流永续”。萧虎将十字架与书信放入随身行囊,对郭敬之道:“此十字架可作为与东正教后续交流的信物,带回中都后交由礼部妥善保管。”
辰时三刻,萧虎翻身上马,回望基辅城郭 ——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在晨光中格外醒目。他抬手示意,队伍缓缓向东出发,驮着典籍的骡马踏着晨露前行,蹄声在基辅的土路上留下一串清晰的印记。
归途路线仍沿来时的 “基辅 - 撒马尔罕 - 河西走廊 - 中都” 一线,萧虎在马背上与郭敬之、赵全、孙和敲定沿途要务:“撒马尔罕是西域商路枢纽,需停留一日,与当地商队首领确认‘协同护商’的细节;河西走廊的甘州有大元的佛教寺院,可将部分天竺、大理典籍暂存寺中,减轻归途负担;抵达中都前,需先派人快马通报,让中枢做好典籍接收与西使汇报的准备。”
赵全负责物资调度,补充道:“队伍携带的干粮还剩二十日用量,撒马尔罕可采购胡饼、肉干补充;饮水需在沿途驿站装满羊皮水囊,甘州之后多为戈壁,水源稀缺,需提前储备。此外,为避免典籍被盗,夜间宿营需安排双岗,护卫轮流值守,木箱需集中存放于中军帐旁。”
行至撒马尔罕时,商队首领阿卜杜勒已在城外等候,他带来了西域商路的最新消息:“近期乃蛮部落余部在焉耆一带活动,可能袭扰商队,建议将军绕行库车,虽多走三日路程,却更安全。” 萧虎采纳建议,同时与阿卜杜勒约定:“中都商队下月将运送一批丝绸至基辅,途经库车时,需你派向导协助,确保与基辅商队顺利汇合。”
在撒马尔罕的寺院中,萧虎将《天竺小乘经》《大理南拳禅修谱》等二十部典籍暂存,寺院住持接过典籍,双手合十:“定当妥善保管,待将军返回中都后,再派僧人护送剩余典籍入京。” 萧虎致谢,赠予寺院两匹中原丝绸,作为保管的谢礼。
历经一个月的跋涉,队伍终于抵达中都郊外的卢沟桥。远远望去,中都的城墙巍峨耸立,城楼上的 “大元” 旗帜迎风飘扬,翰林院与礼部的官员已在桥边等候 —— 他们接到萧虎的快马通报,提前做好了迎接准备。
翰林院学士王磐上前迎接,双手接过萧虎递来的典籍清单:“陛下已在大殿等候,将军可先将核心典籍(如《大手印要义》《圣乔治事迹录》)呈献,其余典籍由翰林院官员清点接收,分类存入典籍库。” 萧虎点头,命孙和挑选出二十部核心典籍,装入紫檀木匣,亲自捧着,随王磐向皇宫走去。
皇宫大殿内,忽必烈大汗端坐龙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萧虎跪地行礼,将木匣举过头顶:“臣萧虎西使基辅,历时半载,收集西域、吐蕃、天竺、大理等地宗教典籍百余部,现呈献陛下,供中枢参考文化交流与实务治理。”
忽必烈命内侍打开木匣,翻看《大手印要义》,问道:“吐蕃噶举派的典籍,与其他教派相比,有何特别之处?” 萧虎回禀:“噶举派注重‘以武入禅’,将武学与禅修结合,既重精神修行,又重实务护民,与大理的‘武学禅修’有异曲同工之妙,且其在吐蕃部落中影响力甚广,若能邀其高僧来中都交流,对稳定吐蕃、融合佛法大有裨益。”
忽必烈沉吟片刻,道:“准你所奏。先回府休整三日,三日后再详细禀报西使详情,商议邀请高僧事宜。”
萧虎回府后,并未休息,而是立刻召来郭敬之、赵全、孙和与熟悉吐蕃事务的礼部主事李谦,在府中议事厅商议邀请帕木竹巴?多吉杰布的具体事宜。
李谦首先介绍帕木竹巴的背景:“帕木竹巴是噶举派‘帕竹噶举’的创始人,现驻锡于吐蕃泽当寺,弟子遍布吐蕃各地,且与吐蕃地方势力关系融洽。忽必烈大汗曾赐其‘灌顶国师’称号,对其十分敬重。邀请他来中都,既符合大汗的宗教政策,又能拉近大元与吐蕃的关系。”
萧虎点头:“此次邀请,需兼顾‘宗教诚意’与‘实务需求’。宗教上,以‘交流佛法、共探禅修’为名;实务上,可提及‘协助制定吐蕃与中都的商路规则’‘指导禁军的禅修练兵’,让他明白此次邀请并非单纯的宗教活动,而是对吐蕃与大元均有益的实务合作。”
郭敬之补充:“邀请信需由萧将军亲拟,以‘晚辈’自居,体现尊重;同时需附上厚礼 —— 中原的《大藏经》抄本、和田玉制的佛龛、沉香木雕的念珠,这些都是噶举派僧人喜爱的物品。此外,需挑选熟悉吐蕃习俗、懂藏语的信使,确保邀请信能准确传达诚意。”
赵全则担忧路途:“从泽当寺到中都,需经吐蕃、河西走廊,路途遥远,帕木竹巴年事已高,恐难承受长途跋涉。可提议由中都派禁军护送,或在沿途寺院设立休息点,提供医疗与饮食保障。”
众人商议至深夜,最终确定了 “邀请名义、信物清单、信使人选、护送方案” 四项核心内容,萧虎命郭敬之连夜草拟邀请信,李谦负责联络吐蕃的信使。
次日清晨,萧虎亲自前往中都的 “珍宝斋” 与 “经卷坊”,挑选赠送给帕木竹巴的信物。在经卷坊,他选中了一套由翰林院学士亲手抄写的《金刚经》,经卷用宣纸制作,封面为深蓝色绫锦,卷首绘有观音像,字迹工整秀丽。
“帕木竹巴注重禅修,《金刚经》是禅修的核心典籍,中原抄本的书法与装帧独具特色,定能体现诚意。” 萧虎抚摸着经卷,对经卷坊的掌柜道,“需再制作一个紫檀木的经卷盒,盒内铺以丝绸,防止经卷磨损。”
在珍宝斋,萧虎选中了一尊和田玉佛龛 —— 高约一尺,玉质温润,龛内雕刻着噶举派的 “金刚杵” 图案,龛外刻有 “佛缘永续” 四字。掌柜介绍:“此玉来自和田,由西域工匠雕刻,融合了中原与吐蕃的工艺,最适合作为宗教交流的信物。”
此外,还有沉香念珠(一百零八颗,颗颗圆润)、中原产的 “松烟墨”(供抄经使用)、丝绸佛幡(绣有 “大手印” 符号),共计六件信物,分别象征 “经义、信仰、修行、抄录、仪式”,涵盖宗教交流的各个方面。
萧虎将信物交给赵全:“需将信物装入特制的锦盒,盒外贴标签注明名称与寓意,与邀请信一同交由信使携带。此外,再准备二十匹丝绸、五十斤茶叶,作为沿途部落的通关礼物,确保信使顺利抵达泽当寺。”
邀请信由萧虎亲拟初稿,翰林院学士润色,以 “大元西使萧虎” 的名义致帕木竹巴?多吉杰布,全文如下:
“谨启帕木竹巴大师座前:
虎奉命西使基辅,途闻大师弘传噶举教法,以‘大手印’禅修化导吐蕃,以‘以武入禅’护佑民生,深为敬佩。
大元兼容并蓄,尊崇佛法,昔八思巴国师驻锡中都,促成蒙藏一家;今虎西使归来,携吐蕃、天竺、大理等地佛典,深感噶举教法之精妙,尤重‘实务护民’之旨,与大元‘治世安民’之道不谋而合。
敢请大师移驾中都(虎都),一来与中原高僧共探佛法要义,交流‘以武入禅’之法;二来协助中枢制定吐蕃与中都的商路规则,护佑沿途民生;三则将噶举教法融入中原寺院实务,增进汉藏文化交融。
随信奉上中原《金刚经》抄本、和田玉佛龛等薄礼,聊表诚意。若蒙应允,大元将派禁军沿途护送,食宿所需皆由中枢筹备,不敢有劳大师。
翘首以盼,顺颂法安。
大元西使萧虎 顿首
至元五十年
初稿完成后,萧虎与郭敬之、李谦逐字修改,将 “移驾” 改为 “枉驾” 以显谦逊,将 “协助” 改为 “赐教” 以表尊重。随后由翰林院用汉、藏两种文字誊写,汉文用楷书,藏文用乌金体,分别钤盖 “萧虎私印” 与 “礼部关防”,确保正式性。
李谦检查藏文翻译:“‘以武入禅’译为‘????????????????????’(武中修心),符合噶举派的表述习惯;‘商路规则’译为‘??????????????????’(生计约定),更贴近吐蕃民生语境,不会产生误解。” 萧虎满意点头,将书信与信物一同放入紫檀木匣,等待信使启程。
信使人选由李谦推荐,选定了吐蕃人巴桑 —— 曾在中都太学学习汉文,现任礼部译官,熟悉汉藏双语与双方礼仪,且其叔父是泽当寺的僧人,与帕木竹巴有交往,便于沟通。
萧虎在府中召见巴桑,问道:“此次赴吐蕃邀请帕木竹巴大师,路途遥远,且需应对沿途部落与寺院,你可有把握?” 巴桑跪地回禀:“小人熟悉吐蕃地形,懂佛法礼仪,叔父可在泽当寺协助通传;沿途部落多与小人有旧,凭将军的书信与礼物,定能顺利通行。若遇紧急情况,可借叔父的僧人脉络求助,万无一失。”
萧虎取出木匣:“此匣内有邀请信、信物清单与沿途部落的联络名册,你需随身携带,昼夜不离身。抵达泽当寺后,需亲自将木匣呈给帕木竹巴大师,不可转交他人。” 他又取出一面铜牌:“此为‘大元信使’铜牌,遇大元驿站或官府,可凭牌求援,获取物资与护卫。”
为确保安全,萧虎还为巴桑配备了两名助手 —— 译官罗桑(懂西域语言)、护卫达瓦(熟悉吐蕃武术),以及五名禁军士兵,携带信号弹、草药等应急物资。萧虎叮嘱达瓦:“若遇盗匪或不友好部落,以‘示好’为主,万不得已时方可自卫,不可主动挑起冲突,以免影响邀请事宜。”
巴桑启程前,李谦已通过吐蕃的驿站,向泽当寺的巴桑叔父送去书信,告知信使即将抵达的消息。叔父回信称:“帕木竹巴大师近期在泽当寺讲授《大手印经》,每月初一、十五会接见访客,可安排信使此时求见,成功率更高。”
萧虎根据此消息,调整了巴桑的行程:“需在十月初一前抵达泽当寺,若途中延误,可在泽当寺附近的寺院暂住,等待下一个十五。抵达后,先由你叔父向帕木竹巴的弟子通报,说明来意与信物,待弟子禀报后,再正式求见,不可贸然闯入。”
巴桑还需携带萧虎写给吐蕃地方势力的书信 —— 包括萨迦派首领、帕竹噶举的部落头人,书信中说明 “邀请帕木竹巴赴中都,是为增进汉藏交流,护佑商路民生,非为干预吐蕃事务”,避免地方势力产生猜忌。
临行前,萧虎亲自将木匣交予巴桑:“此行关乎大元与吐蕃的佛法交流,也关乎商路安稳,务必谨慎。若大师应允,需尽快派快马回报;若暂不能来,也需带回大师的回复,不可空手而返。” 巴桑郑重接过木匣,与助手、护卫一同向吐蕃方向出发。
巴桑启程后,萧虎开始筹备帕木竹巴来中都的接待事宜。首先是住所,选定了中都西郊的 “大报恩寺” 东院 —— 此处环境清幽,有独立的禅房、经堂与练武场,既符合僧人修行需求,又便于与中原高僧交流 “以武入禅”。
萧虎亲自勘察东院:“禅房需铺毡毯,配备木质坐榻与抄经案;经堂需悬挂中原与吐蕃的佛幡,供奉释迦牟尼像;练武场需平整地面,放置桩功木人,供大师指导禅修与武术。” 孙和指挥禁军按要求改造,同时安排寺院僧人打扫院落,准备酥油茶、糌粑等吐蕃饮食,兼顾大师的饮食习惯。
其次是交流安排,萧虎与翰林院、礼部商议,拟定了 “三日议程”:首日迎接,举行欢迎法会;次日交流,与中原高僧探讨佛法、武学;第三日实务议事,商议商路规则与寺院管理。同时,通知中都的各大寺院(如大慈恩寺、崇圣寺)选派高僧参与交流,提前准备讨论议题。
赵全则负责物资储备:“需准备足够的酥油、糌粑,从吐蕃商队采购优质的茶叶与青稞酒;同时,为大师的弟子、随从准备客房与饮食,按二十人的规模筹备,避免接待不周。”
接待筹备就绪后,萧虎每日除了处理西使的后续汇报(如撰写《西使见闻录》、整理与基辅的合作条款),都会到大报恩寺东院查看,确保筹备无误。他常站在练武场的桩功木人前,回想吐蕃使者传回的 “以武入禅” 描述,琢磨如何将其与禁军的训练结合。
一日,翰林院学士王磐来访,带来了忽必烈的口谕:“陛下盼帕木竹巴大师早日来中都,若大师应允,将亲自在皇宫设宴款待,并重赏护送的信使与僧人。” 萧虎回禀:“已派巴桑携信物赴吐蕃,预计两月内可获回音。若大师来中都,不仅能增进佛法交流,更能稳定吐蕃与中都的商路,对西南治理大有裨益。”
期间,萧虎还将带回的噶举派典籍交给大报恩寺的高僧研习,命其整理 “大手印禅修” 与中原禅修的异同,为帕木竹巴到来后的交流做好准备。高僧们研读后禀报:“噶举派的‘以武入禅’更重‘动中修’,与中原‘静中修’可互补,若能融合,对僧人修行与实务护民均有好处。”
萧虎望着窗外的落叶,心中期盼着巴桑的回音 —— 他知道,邀请帕木竹巴来中都,不仅是一次宗教交流,更是大元巩固与吐蕃关系、完善佛治体系的重要契机。而那封承载着诚意的邀请信,此刻正随着巴桑的脚步,在通往吐蕃的商路上缓缓前行,等待着开启汉藏文化交融的新篇章。
http://www.bixia5.cc/book/14988/114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