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巴图虎 >第1141章 高僧东来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141章 高僧东来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1141 章:高僧东来

  吐蕃泽当寺的清晨,酥油灯的光晕在经堂内流转,帕木竹巴?多吉杰布身着绛红色僧袍,坐在铺着羊毛毡的法座上,接受弟子们的送行授戒。他年近六旬,面容清癯,眼神却格外明亮,左手持念珠,右手结 “大手印” 定印,口中诵念《金刚经》的 “应无所住” 章句。

  “此次赴中都,非为个人修行,而是为噶举派与大元的佛法交流,为吐蕃与中都的民生协同。” 帕木竹巴声音沉稳,目光扫过跪坐的弟子,“我走后,泽当寺的‘以武入禅’修行不可中断,每日晨练拳法、午诵经文、晚探实务,需继续协助部落春耕,不可因我离去而懈怠。”

  首席弟子阿旺上前,递上一个紫檀木经匣:“师父,此匣内装《大手印修行要义》《吐蕃部落治理百例》,前者供中都高僧参考,后者记录我寺协助部落的实务,可显噶举派‘护民’之本。沿途需用的酥油、糌粑与防寒皮袍,已备好装在骡马驮袋中。”

  帕木竹巴接过经匣,轻抚匣上的金刚杵雕刻:“你需守好寺院,每月与吐蕃地方首领核对商路安全情况,若中都商队途经,需提供向导与补给。” 他起身走到寺门,望着等候的信使巴桑与护送的禁军,对弟子们挥手:“勿送,待我归时,必带回中原佛法与实务的交融之法。”

  辰时,队伍从泽当寺出发,帕木竹巴骑一匹白色的吐蕃骏马,巴桑与禁军百户李忠分随左右,二十余名随从与十匹骡马紧随其后,经堂的钟声在山谷中回荡,送队伍踏上东行之路。

  队伍行至吐蕃东部的羌塘草原,遇到一支迁徙的牧民部落 —— 男女老幼身着羊皮袍,赶着牛羊向水草丰美的地方移动,帐篷、炊具等家当用牦牛驮运,井然有序。部落首领扎西见是帕木竹巴的队伍,立刻翻身下马,跪地行礼:“大师亲自东来,定是为部落谋福祉,我已命人准备了奶茶与风干肉,请队伍歇息片刻。”

  帕木竹巴翻身下马,走进扎西的帐篷,帐篷中央的火塘正烧着奶茶,铜壶冒出的热气带着奶香。扎西递上一碗奶茶:“今年草原雨水充足,牛羊膘肥体壮,只是乃蛮部落余部偶尔劫掠,商路不太安稳,盼大师与中都商议,能派禁军协助护卫。”

  帕木竹巴浅饮奶茶,目光落在帐篷外正在练拳的少年 —— 他们练的是噶举派的 “禅定拳”,动作简洁,配合呼吸,正是 “以武入禅” 的基础。“这些少年练拳多久了?” 帕木竹巴问。扎西答道:“每月寺里的僧人来教三日,不仅能强身,遇到小股盗匪也能自保。”

  帕木竹巴点头,对扎西道:“我到中都后,会向萧虎将军提及商路护卫之事,或许可促成吐蕃部落与中都禁军的协同巡逻。你们也需与邻近部落结盟,共享水草与预警信息,减少内耗。” 他让随从取出两匹中原丝绸赠予扎西:“此绸可与中都商队交换茶叶,改善部落饮食。”

  歇息过后,扎西派儿子顿珠为队伍引路,送至下一个部落边界。帕木竹巴望着草原上移动的牛羊与练拳的少年,对巴桑道:“吐蕃的根基在游牧,中都的根基在农耕,若能将两者的优势结合,商路与民生定能更稳。”

  行至河西走廊的甘州驿站,已是东行的第十日。驿站建在戈壁边缘,由土坯墙围起,内有客房、马厩、粮库与商队歇脚的大棚,往来的西域商队、中原商贩络绎不绝,骆驼的嘶鸣声、商贩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一派繁忙景象。

  驿站驿丞王顺已接到通知,在门口迎接:“大师一路辛苦,驿站已备好清净的禅房,按吐蕃习俗烧了酥油茶,还请歇息。” 帕木竹巴走进禅房,房内陈设简单 —— 一张木床、一张抄经案、一个火塘,火塘上的铜壶正煮着酥油。

  傍晚,帕木竹巴走出禅房,观察驿站的商队交易:西域商人用玉石、香料交换中原的丝绸、茶叶,双方以大元银币结算,也有物物交换。一位波斯商人看到帕木竹巴的僧袍,上前合十行礼:“噶举派的大师?我曾在撒马尔罕见过贵派僧人,他们协助商队穿越雪山,十分可靠。”

  帕木竹巴问道:“中都商队途经此处,需多久能到吐蕃?沿途的部落是否收取过路费?” 波斯商人答道:“正常需二十日,若乃蛮部落作乱,需绕行多走五日;甘州以西的部落多收茶叶为过路费,一斤茶叶可通行百里。” 帕木竹巴让巴桑记下这些信息,对王顺道:“驿站可设‘商路信息簿’,记录各部落的过路费与安全情况,供商队参考。”

  次日清晨,驿站的僧人举行早课,帕木竹巴受邀领诵经文,中原与吐蕃的僧腔交织在一起,在驿站的上空回荡 —— 这是东行路上第一次佛法交融的尝试。

  离开甘州前,帕木竹巴专程前往城郊的大觉寺,与住持慧能大师交流。大觉寺是中原禅宗寺院,却也融入了西域佛教的元素,经堂的壁画既有中原的观音像,也有吐蕃的金刚像。慧能大师带着帕木竹巴参观练武场,只见十余位武僧正在练少林拳,动作刚猛,配合整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中原的‘以武入禅’,多以静坐为先,拳法为后,强调‘静中悟理,动中显形’。” 慧能大师解释道,递上一本《少林禅拳要义》,“这是寺里的修行手册,与贵派的‘禅定拳’或有相通之处。”

  帕木竹巴接过手册,翻看片刻:“噶举派则相反,以拳法为先,静坐为后,认为‘动中收心,拳中见禅’。比如草原的牧民,难以长时间静坐,便以练拳为禅修,更贴合他们的生活。” 他让随从取出 “禅定拳” 的图谱,与慧能共同对比:“你看这招‘金刚捣碓’,中原重发力,我们重呼吸,若能融合,或能更适应不同人群。”

  在寺院的斋堂,两人边吃素食边探讨实务:慧能提及大觉寺 “僧人农耕”—— 寺内有田百亩,僧人轮流耕种,收获的粮食一部分自用,一部分救济贫民;帕木竹巴则介绍泽当寺 “僧人护商”—— 组织武僧护送吐蕃商队,收取少量酥油作为经费,既保障商路,又充实寺院。

  “两种做法殊途同归,都是‘佛法落地’。” 帕木竹巴道。临别时,慧能赠予他一尊瓷制弥勒佛:“此佛笑容可掬,象征‘包容’,愿贵我两派能以包容之心,共促佛法与民生。”

  队伍行至六盘山,山路崎岖,一侧是悬崖,一侧是深谷,路面仅容两马并行。禁军百户李忠指着一处山口:“此处是盗匪常出没之地,上月有商队在此被劫,禁军已增设了哨卡,大师放心。”

  帕木竹巴勒住马,观察山口的防御 —— 哨卡由五名禁军驻守,配备弓箭与长矛,哨卡旁搭建了了望台,台上的士兵手持望远镜(元代已有简易光学仪器),可观察远处动静。“中都的防御注重‘预警在前,协同在后’,与吐蕃的‘部落联防’不同。” 帕木竹巴对李忠道,“若在山口设置‘烽火台’,遇盗匪点燃烽火,附近的驿站与部落便能及时支援,比单纯的哨卡更有效。”

  李忠点头:“大师所言极是,我会将此建议上报萧虎将军。” 行至山腰,遇到一支修缮山路的民夫队伍,他们由官府组织,每日劳作六时辰,官府提供粮食与工钱。民夫头领张老汉对帕木竹巴道:“这条山路是商队的必经之路,修好后能少走许多冤枉路,我们也能挣些粮食养家。”

  帕木竹巴翻身下马,查看山路的修缮情况 —— 民夫们用石块填补坑洼,用夯土加固路基,工艺虽简单却扎实。“吐蕃的山路多由部落自发修缮,若能借鉴中都‘官府组织、民夫取酬’的方式,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让民夫受益。” 他让巴桑记录下民夫的工钱标准与修缮方法,计划带回吐蕃推广。

  当晚宿营时,帕木竹巴望着六盘山的星空,对随从道:“东行之路,不仅是佛法交流,更是实务互学,每一处观察,都可能为吐蕃与中都的协同埋下伏笔。”

  翻过六盘山,便进入关中平原 —— 这里是中原的农业核心区,一望无际的麦田已近成熟,金黄色的麦浪在风中起伏,农民们正在田间除草、施肥,忙碌而有序。帕木竹巴让队伍放缓速度,他骑在马上,仔细观察农桑细节。

  在一处村落旁,几位农妇正坐在槐树下绩麻,她们手中的麻线粗细均匀,旁边摆放着织好的麻布。帕木竹巴下马走近,农妇们见是僧人,纷纷起身行礼。“这麻布织好后,是自己用还是出售?” 帕木竹巴问。一位农妇答道:“自己用一部分,剩下的卖给镇上的布商,换些盐与农具。”

  村落的里正(村长)王仁闻讯赶来,邀请帕木竹巴参观村里的粮仓 —— 粮仓建在地势高处,用砖石砌成,防潮防鼠,内部分为三间,分别存放小麦、粟米与豆类,墙上贴着 “五谷丰登” 的红纸。“村里有三十户人家,粮仓的粮食够全村吃半年,遇灾荒时开仓放粮,由里正与村民代表共同管理,账目公开。” 王仁介绍道。

  帕木竹巴摸着粮仓的砖石墙,对王仁道:“吐蕃的部落多以肉干、糌粑为存粮,不易长期保存,若能学习中原的粮仓建造技术,可提高抗灾能力。” 他让随从测量粮仓的尺寸,绘制结构图,同时询问小麦的种植技术:“何时播种?如何施肥?每亩产量多少?” 王仁一一作答,帕木竹巴都让巴桑详细记录。

  离开村落时,王仁赠送一袋新磨的面粉:“这是今年的新麦,大师带回去尝尝,也让中都知道关中的农桑成果。” 帕木竹巴收下面粉,回赠一串吐蕃的蜜蜡念珠:“愿两地农桑互通,民生共安。”

  队伍抵达长安时,这座古都正沉浸在清晨的薄雾中。城墙高耸,城门上的 “长安” 二字虽有些斑驳,却仍显威严。帕木竹巴在巴桑的陪同下,先参观了孔庙 —— 庙内的大成殿供奉着孔子像,两侧是孟子、颜回等儒家先贤的牌位,不少学子正在殿前诵读《论语》。

  “中原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两者并行不悖。” 巴桑解释道,“孔庙的学子多是准备参加科举的读书人,日后可能成为官员,儒家的‘仁政’思想会融入他们的治理中。” 帕木竹巴望着诵读的学子,若有所思:“噶举派的‘护民’与儒家的‘仁政’,本质都是为了民生,只是路径不同,若能结合,治理会更全面。”

  随后,他们前往大兴善寺 —— 长安最古老的佛教寺院,曾是唐代玄奘译经之地。住持不空大师与帕木竹巴探讨译经实务:“中原译经注重‘信达雅’,需结合中原文化调整表述,比如‘涅盘’译为‘圆寂’,更易被百姓理解。贵派的《大手印经》若要在中原传播,也需做类似调整。”

  帕木竹巴认同:“译经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融合。泽当寺有藏文译经院,若能与大兴善寺合作,互派译经僧,可提高双方典籍的传播效率。” 他取出《大手印要义》的藏文抄本,与不空约定:“我回中都后,会奏请大汗,促成两寺的译经合作。”

  在长安的市集上,帕木竹巴看到中原的瓷器、丝绸与吐蕃的酥油、皮毛同台售卖,商贩们用不同的语言讨价还价,却丝毫不显隔阂。“这便是‘和而不同’的实务体现。” 帕木竹巴对巴桑道,“佛法与文化的交流,最终都要落到市集这样的民生场景中。”

  离开长安东行至华州,这里是中都与关中的交通枢纽,商队在此集结,再分赴各地。帕木竹巴特意停留一日,观察商队的组织与交易规则。华州的商栈内,数十名商队首领正在签署 “商路契约”,由官府的商税官见证,契约上明确标注货物种类、运输路线、责任划分与违约处罚。

  商税官刘达见帕木竹巴感兴趣,便递上一份空白契约:“大元的商路契约分‘官督民签’,官府制定统一模板,商队按实际情况填写,若发生纠纷,可凭契约到官府仲裁。这比西域商队的‘口头约定’更可靠,减少了不少冲突。”

  帕木竹巴翻看契约,注意到 “安全责任” 一条:“商队需自行配备护卫,途经危险路段可向当地禁军求助,需支付少量费用;若遇盗匪劫掠,官府需协助追查,但不赔偿损失。” 他问刘达:“吐蕃商队若来中原,是否也需签署此类契约?”

  刘达答道:“只要在大元境内交易,无论哪个部落的商队,都需遵守此规则,一视同仁。去年有吐蕃商队与中原商队发生纠纷,凭契约很快便裁决了,双方都无异议。” 帕木竹巴让巴桑抄录一份契约模板:“吐蕃的商路纠纷多靠部落首领调解,若引入契约制度,可更公平高效。”

  在商栈的饭堂,帕木竹巴与一位常年往返吐蕃与中都的商队首领赵武交谈,赵武讲述了沿途的商机与风险:“吐蕃的皮毛在中都很受欢迎,中原的茶叶在吐蕃是硬通货,但乃蛮部落的劫掠是最大障碍,若能有统一的护卫力量,商路利润可增加三成。” 帕木竹巴将此信息记在《吐蕃部落治理百例》的空白页上,这将是与萧虎商议的重要实务依据。

  队伍行至中都近郊的卢沟桥,已能望见远处中都的轮廓 —— 宫殿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城墙绵延数十里,规模远超长安。卢沟桥旁的村落里,村民们正在河边洗衣、汲水,孩子们在桥上追逐嬉戏,一派安宁景象。

  帕木竹巴下马步行,走进村落的 “养济院”—— 这是官府设立的救济机构,收留孤寡老人与孤儿。院内有十余位老人在晒太阳,几位妇人正在给孤儿缝补衣物,厨房的烟囱冒着炊烟,飘出米粥的香气。养济院的管事李嬷嬷道:“院里的粮食由官府按月拨付,衣物由民间捐赠,我们只管照料好他们的生活。”

  帕木竹巴走进厨房,见厨师正在熬煮米粥,粥里加入了红枣与小米,软烂易食。“这些老人的饮食有特殊照顾吗?” 他问。李嬷嬷答道:“牙口不好的老人吃流食,生病的有官府派来的医官诊治,去世后由官府安葬,不用操心身后事。”

  村落的另一头,官府正在组织村民修建水井 —— 由铁匠打造井架,石匠开凿井壁,村民们轮流出力,官府提供工具与伙食。里正介绍:“以前村里吃河水,雨天浑浊,容易生病,官府得知后,拨款支持修井,预计下月就能完工。”

  帕木竹巴站在井边,看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对李忠道:“中都的民生治理注重‘官府主导、民众参与’,吐蕃多靠部落自发,若能借鉴官府的组织能力,再结合部落的凝聚力,民生改善会更快。” 此时,远处传来马蹄声 —— 萧虎派来的迎接队伍已到。

  中都的迎接队伍由郭敬之带队,一行二十余人,手持佛幡,骑着骏马,远远便向帕木竹巴的队伍挥手。郭敬之翻身下马,快步上前,双手合十:“大师一路辛苦,萧虎将军已在中都的大报恩寺等候,特命在下前来迎接。”

  帕木竹巴回礼:“劳烦郭先生远迎,沿途观中都民风,见农桑有序、商路畅通、民生安稳,深感大元‘治世安民’之成效。” 他让随从取出《吐蕃部落治理百例》,递给郭敬之:“此乃泽当寺协助部落的实务记录,愿为中都与吐蕃的协同提供参考。”

  郭敬之接过记录册,翻看片刻:“将军定会重视,他已在大报恩寺备好吐蕃的酥油茶与中原的素宴,还请大师上车,咱们缓缓而行,沿途再细谈。” 迎接队伍备了一辆舒适的马车,车厢内铺着羊毛毡,摆放着经卷与茶水,供帕木竹巴途中休息。

  马车行过卢沟桥时,帕木竹巴掀开窗帘,望着桥下的永定河与岸边的农田,对郭敬之道:“东行两月,见吐蕃与中都虽习俗不同,却都以‘安稳’为民生之愿,以‘交流’为发展之途。此次来中都,不仅要交流佛法,更要促成商路协同、实务互学,不负萧将军与大汗的信任。”

  郭敬之点头:“将军也是此意,他常说‘佛法无界,民生同源’,此次大师东来,定能让同源的民生之愿,在佛法的加持下,开出协同之花。” 马车缓缓驶向中都城门,身后的卢沟桥与沿途的见闻,都化作帕木竹巴心中的思考,为即将到来的交流与合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喜欢巴图虎
  http://www.bixia5.cc/book/14988/114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