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市场竞争,策略调整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天刚亮,我正翻开工分册核对昨夜记下的数据,笔尖停在“十亩扩种计划”那一栏。系统里的产量预测图还开着,红线稳稳压在盈余区上方,能量值进度条离升级门槛只差九十点。院门吱呀一响,李商人提着包袱快步进来,草帽都没摘。
“云娘子,镇上动了。”他把包袱往桌上一放,声音压得低,“三家米行,全在学你们那套——试吃、摆桌、白布铺底,连油纸包的折角都一样。”
我没合册子,只抬头:“价呢?”
“压了一成。”他说,“打着‘共耕风味’的名头,说是从外村收的精细米。”
我手指在册页上轻轻敲了两下。这招不新鲜,抄形式,抢客源,把路走窄。可他们没种过灵泉稻,闻不出芯子里的甜香,更摸不准脱水火候。米粒看着像,嚼起来不是一回事。
“哪家先动的?”
“南市老陈记。”他顿了顿,“昨儿就开始了,今早我亲眼见他家摊前发米团,穿的还是粗布衣裳,装得跟真的一样。”
我点点头,没说话。
顾柏舟从院外进来,肩上扛着锄头,听见几句,眉头立刻皱了起来:“他们这么搞,咱们的米还卖得出去?”
“卖得出去。”我说,“但得换种卖法。”
林婶这时候也到了,手里还攥着刚从晒场捡回来的一小撮谷壳:“我路过王家那头,见他家媳妇拎着半包‘共耕风味’回来,说是便宜。我瞅了眼,米泛黄,碎得厉害。”
“便宜能撑几天?”我翻开系统里的生长记录图,调出灵泉稻的水分曲线,“他们收的普通米,想模仿口感,只能多蒸一遍,水分一高,放不过三日。咱们的米,晾足、烘干、锁香,七天不开味。”
林婶凑近看了两眼,虽看不懂那些线,但听懂了意思:“你是说,他们撑不了多久?”
“撑得住。”我合上册子,“可咱们得让他们知道——他们卖的是米,咱们卖的是地里的实诚。”
晌午,晒场边上摆了张旧方桌,我叫了顾柏舟、林婶、老陶叔和王家男人几个常记工分的过来。风有点大,吹得工分册页角直颤。
我把系统里的数据调出来,投在墙上——温度、湿度、生长期、灌溉频次,一条条列得清楚。
“他们能学摆摊,能学试吃,能压价。”我指着图,“可他们抄不来这个。灵泉稻从下种到收割,二十三道工序,差一步,香就断了。”
王家男人蹲在边上,手里捏着根草茎:“那你打算咋办?难道一家一家上门说理?”
“不。”我说,“咱们让买米的人自己看。”
我从怀里掏出一叠小纸条,是昨夜剪好的:“每包米加一张,上面画田块图,标编号,写种地的人是谁。承安和雅柔来画。”
林婶一愣:“孩子画的?能有人认?”
“认得。”我说,“上回镇集,那妇人一听承安说话,就知道是咱们家的米。人心认的不是名字,是熟悉。”
王家男人站起来,把草茎往地上一扔:“花这功夫,不如降价两文,立竿见影。”
“降价是短法。”我盯着他,“咱们要是跟,就等于认了他们那米,跟咱们的一样。可不一样。”
我抬手点了点自己胸口:“咱们种米,是每天盯着长的。哪块地缺水,哪片叶发黄,夜里下雨急不急,全在心里记着。他们呢?米从哪来都不知道。”
没人再说话。
夜里,全家上阵。顾柏舟用炭笔在纸条上勾田埂,一道一道,标上编号。我从种植日志里挑了句简短的:“三月七日,晴,灌头水。”承安拿着小炭条,在纸角画了个歪歪的太阳。雅柔趴着,用指甲蘸了点墨,在边上描了朵小花。
五十包“手绘溯源米”包好,封口压上“共耕”印。
第二天一早,李商人亲自带车去镇集。我没去,守在晒场,带着人继续翻新一批稻谷。风从南边来,带着点湿气。
快到午时,顾柏舟从村口跑回来,喘着气:“李商人派人送信,说摊前人没少,‘手绘米’半个时辰就抢空了。”
我停下手里活。
“有个穿蓝布裙的妇人,指着纸条问李商人,‘这字是你家云娘子写的吧?我女儿前些日子吃了这米,夜里睡得特别沉。’”
林婶正在收谷席,听见这话,手顿了一下。
“李商人问她要不要再买,她说‘给我留五斤,下回我带邻居来’。”
我走到晒场中央,脚底下是刚铺好的新谷,金白一片。远处,承安和雅柔蹲在田埂上,正用小石子画着什么。
顾柏舟站到我身边,低声道:“王家男人今早把地契又拿来了,说愿意把后坡那两垄荒地也并进来。”
我点点头,翻开工分册,在空白页写下:“十亩灵泉稻,分三批,错峰上市。”
傍晚,系统弹出提示:能量值 12。
我没点开。
风把晒场边的谷穗吹得轻晃,像无数只小手在动。
http://www.bixia5.cc/book/16169/44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