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 >第441章 合作共赢,拓展版图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41章 合作共赢,拓展版图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风把晒场边的谷穗吹得轻晃,像无数只小手在动。我正低头翻开工分册,笔尖刚落在“十亩扩种”那行,林婶提着篮子从坡上下来,脚步比往常快。

  “云娘子,王家男人又来了,在晒场外头转悠,说有事商量。”

  我合上册子,抬眼望过去。他站在田埂边上,手里捏着张皱纸,像是地契,又不像。顾柏舟从井边打水回来,听见动静,把木桶往墙根一靠,没说话,只往那边看了一眼。

  我走过去,王家男人把纸递过来,是张草图画的田块图,后坡那两垄荒地,还连着旁边一小片洼地。

  “我想并进来。”他说,“不止我一家。老陶叔也松口了,说要是真能稳收,他家那块南田也能入。”

  我接过图,没急着应。他知道我在想什么,低头搓了搓手:“我不是信不过你,是怕……万一哪天你不想做了,我们这些人,地也荒了,工也搭了,回头找谁要说法?”

  这话问得实在。

  我转身往晒场走,他跟上来。林婶也跟过来,篮子搁在席边。我把工分册摊在方桌上,翻到“手绘米”那五十包的账目页。

  “这五十包,卖了三两六钱银子。”我指着数字,“成本是一两一钱,净利二两五。你们知道多出来的是什么?不是米贵,是人信。”

  我抬头看着他们:“我云悦一个人种,再快也就十亩。可咱们村有四十多户,闲地三十多亩,要是拢起来,统一管,统一收,统一卖,一年三季轮作,光灵泉稻就能翻五倍。”

  没人吭声。

  “地还是你们的。”我继续说,“种不种,什么时候下种,你们自己定。但只要入了共耕,就得按咱们的规矩来——种灵泉稻,用统一肥水,收成记工分,卖了钱按产量和出工双轨分。”

  王家男人皱眉:“那要是有人偷懒呢?有人糊弄呢?”

  “工分册记实。”我说,“谁家田块出了问题,当场核对。三次不合格,自动退出。但好处是,只要做得好,月底分红,多劳多得。”

  林婶插话:“那要是天灾呢?去年发水,我家稻全泡了,颗粒无收。”

  我点点头,从怀里掏出系统界面,调出“种植指南宝典”,墙上浮出未来十五日天气图——晴雨分明,温湿度曲线平稳。

  “我能提前知道天气。”我说,“也能给出防灾方案。涝地怎么排,旱地怎么灌,病叶怎么剪,系统都教。”

  我顿了顿:“但我不能保收成。天有不测,谁也不敢说。”

  王家男人盯着那图,半晌才问:“那你拿什么让人放心?”

  “互助金。”我说,“从每笔利润里提二成,存进共耕账上。哪年谁家遭灾,减产超三成,就从这里补。补多少?补到去年平均收成的七成。”

  空气静了一瞬。

  “你拿自家钱垫过工钱。”王家男人低声说,“现在又要出钱补别人?”

  “不是我出。”我说,“是大家一起出。谁受益,谁担责。这不是施舍,是合伙。”

  他没再说话,低头看着那张草图,手指在边缘搓了又搓。

  晌午,李商人骑驴进村,身后跟着辆小板车,车上三只麻袋。

  “云娘子,镇上三家米行,我都跑通了。”他擦了把汗,“老陈记、顺丰行、福满仓,都愿试试直供。”

  我挑眉:“他们不怕断了原来供货?”

  “怕。”他笑,“所以我没让他们立刻换。我说,先试三日,咱们免费供五斤灵泉稻,让他们做‘开锅试味’,客人吃了再说。”

  “他们答应了?”

  “答应了。”他说,“但有个条件——你得签三个月协议,供货不断,价格不乱。”

  我看了眼顾柏舟。他站在院门口,手里还拿着锄头。

  “价格怎么定?”我问。

  “成本价。”他说,“不加一文。他们试好了,下一批再谈。”

  我笑了:“你这是拿自家铺子赌?”

  “不是赌。”他说,“是你那米,值这个价。我只希望,别再让别人抄了去,最后砸了招牌。”

  我点头:“行。签。”

  当天夜里,我们一家在堂屋商量。

  顾柏舟坐在灯下,手指敲着桌角:“扩到三十亩,人手不够。你娘俩再能干,也盯不过来。”

  “我知道。”我说,“所以不能靠人盯,得靠规矩。”

  我打开系统,调出“种植数据模板”——灌溉时间、施肥量、收割节点,全列成简表。

  “明天我就教林婶、老陶叔他们看图。谁家种,谁家照着做。做得好,分红多;做不好,自己担。”

  他皱眉:“你把这么精细的东西交给别人?不怕他们学会自己干?”

  “怕。”我说,“但我更怕没人一起走。”

  我走到窗边,指着外头晒场:“你看承安和雅柔画的那些纸条,有人认,是因为那是咱们的手印。可要是只有咱们一家画,再多也供不上。可要是家家都画,那就不只是米,是咱们村的牌子。”

  他没说话,良久才点头。

  第二天一早,晒场摆桌。王家男人把地契压在石块下,老陶叔带了自家儿子来记工分。林婶拿了个新本子,封皮写着“共耕账”。

  李商人当众拿出三份协议,墨迹未干。我提笔签下名字,他跟着落款。

  “第一批五斤,今日发车。”他说,“三日后,镇上见分晓。”

  我转身对众人说:“从今天起,咱们不叫‘云家米’,叫‘共耕米’。地是大家的地,米是大家的米。”

  王家男人突然开口:“那互助金,谁来管?”

  “三户轮值。”我说,“每月换,账本公开,谁都能查。”

  他点点头,弯腰捡起石块下的地契,撕成两半,扔进桌角的陶罐里。

  “地契烧了。”他说,“从今往后,我算共耕的人。”

  日头偏西,第一批试供的米装车。李商人临走前低声问我:“要是三天后,没人买呢?”

  “会买。”我说,“只要米在锅里开了,香味就藏不住。”

  车轮碾过村道,扬起薄尘。我站在晒场边,看着远处承安和雅柔蹲在田埂上,正用炭笔往新纸条上描花。

  顾柏舟走过来,手里拿着两张新纸。

  “我画了灌溉排班表。”他说,“十亩分三批,错峰来,不累人。”

  我把表接过,夹进工分册里。

  风从南边来,带着稻谷的干香。晒场上的席子刚翻过一遍,金白一片,像铺了层碎银。
  http://www.bixia5.cc/book/16169/44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