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大宋食韵:舌尖上的千年风华
推荐阅读:
诡三国
特工:开局郑耀先和我接头
大楚第一赘婿
三国:身为反贼,没有金手指
隋唐群英传:最全隋唐演义
三国:我吕布,白门楼开局
穿越大明,我要逆天改命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春风玉露
我一傻皇子,你计较什么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第一章 汴梁早市烟火沸宣和二年的清明,汴梁城的晨雾还没散尽,州桥夜市已经热闹起来。卖蒸梨的张老汉推着独轮车,木笼里的梨香混着水汽飘出老远,刚支起摊子就围来一群人。
“张老汉,来两个蒸梨!”穿着青布衫的书生踮着脚喊,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炊饼。
张老汉掀开笼盖,白汽“腾”地冒起来,映得他满脸红光:“好嘞!刚出锅的,甜着呢!”他用竹片夹起两个黄澄澄的蒸梨,放在粗纸包里递过去,铜钱碰撞的脆响在嘈杂中格外清晰。
不远处的胡饼摊更热闹。王大娘抡着木铲,把芝麻胡饼翻得“滋滋”响,油星溅在铁板上,香气能飘到街对面。几个挑着担子的脚夫蹲在摊子前,手里捧着胡饼,就着咸豆浆吃得满头大汗,汗水顺着黝黑的脖颈流进粗布短褂。
“给我来十个油旋!”绸缎庄的伙计挤进来,怀里还抱着刚裁好的布料,“掌柜的要招待客人,特意点名要你家的。”
王大娘麻利地把油旋装进竹篮:“放心,都是现做的,酥脆着呢!”她手腕翻飞,面团在铁板上转成螺旋状,浇上芝麻油,撒上葱花,转眼就起了金黄的焦边,引得周围人直咽口水。
街角的茶汤摊前,李三郎正用长柄铜勺搅着瓦盆里的糜子面。一个穿锦缎的富家子弟站在摊前,嫌木碗不够精致,让随从取来银碗。李三郎舀起面,用沸水一冲,竹筛撒上芝麻、核桃碎,最后淋上一勺红糖,动作行云流水,银碗里的茶汤冒着热气,甜香扑鼻。
“还是你家的茶汤地道!”富家子弟抿了一口,烫得直吐舌头,却舍不得放下,“比府里厨子做的强多了。”
李三郎嘿嘿笑,手里的铜勺没停:“客官慢用,这糜子面得用黄河边的新米磨,才够香甜。”他指了指旁边的瓦缸,里面堆着白花花的糜子面,“昨天刚磨的,还热乎呢。”
日头升高,早市渐渐散去。张老汉数着铜钱,木笼里的蒸梨卖得只剩两个;王大娘的铁板上还留着油星,竹篮里的胡饼已经空了;李三郎收起铜勺,银碗被随从小心地包好带走。州桥的青石板路上,散落着芝麻和饼屑,混着露水,透着烟火气的暖香。
第二章 御膳房里巧思多
政和三年的端午,皇宫御膳房里蒸汽腾腾。掌勺太监刘谨盯着灶台,手里的铁铲翻得飞快,锅沿的火苗窜起半尺高,映得他脸上的皱纹都发亮。
“刘公公,这‘蟹酿橙’的橙子选好了吗?”小太监捧着竹篮进来,里面装着黄澄澄的橙子,个个饱满光滑。
刘谨头也不抬:“切开看看,得是酸甜正好的,太酸了压不住蟹肉的鲜,太甜了又腻。”他正在炒“紫苏鱼羹”,紫苏叶的清香混着鱼肉的鲜味,在厨房里弥漫。
小太监切开橙子,橙肉晶莹多汁。刘谨用银勺挖了点尝尝,点头道:“就用这个。把橙肉挖出来,蟹肉剁成泥,拌上姜末、料酒,塞回橙壳里蒸,火候要拿捏好,蒸老了蟹肉就柴了。”
旁边的灶台前,几个厨子正在做“浮元子”。糯米粉揉成面团,搓成圆子扔进沸水,白色的圆子在水里翻滚,像一群游来游去的小鱼。一个厨子往锅里撒了把白糖,又丢进几颗红枣,甜香瞬间盖过了鱼羹的鲜。
“陛下爱吃甜口的,浮元子得多放糖。”刘谨叮嘱道,手里的铁铲已经换成了银匙,小心地把鱼羹盛进玉碗,撒上几粒松子仁,“这鱼羹要趁热端上去,凉了就腥了。”
另一边的案子上,摆着刚做好的“蜜饯雕花”。胡萝卜雕成莲花,冬瓜刻成蝴蝶,雪梨削成花瓣,个个栩栩如生,淋上蜂蜜,晶莹剔透。小太监看得直咋舌:“李师傅这手艺,真是绝了!”
李师傅正在给雕花刷蜂蜜,闻言笑了笑:“这得有耐心,胡萝卜硬,得顺着纹路雕;冬瓜软,刻的时候手要轻;雪梨脆,稍不注意就碎了。”他拿起一朵“莲花”,蜂蜜顺着花瓣滴下来,甜香诱人。
传膳的太监进来催了。刘谨指挥着把菜装盘:“蟹酿橙用青瓷盘,浮元子用白瓷碗,紫苏鱼羹配玉碗,蜜饯雕花摆银盘。记住,菜要热,盘要温,不能烫着陛下,也不能凉了味道。”
宫女们端着菜出去,裙摆扫过地面,带起一阵香风。刘谨看着空荡荡的灶台,松了口气,拿起毛巾擦了擦汗。御膳房的蒸汽渐渐散去,只剩下案板上没雕完的冬瓜,和锅里没盛完的浮元子,透着精致的甜香。
第三章 江南水乡鱼味鲜
绍兴八年的梅雨季节,临安城外的水乡雾气蒙蒙。渔夫周老汉划着乌篷船,船头的鱼篓里蹦着新鲜的鲫鱼,鳞片在雾中闪着银光。
“周老汉,今儿的鱼新鲜不?”岸边的酒楼伙计挥着手喊,手里还提着个竹篮。
周老汉把船靠岸,笑着掀开鱼篓:“刚从湖里打上来的,活蹦乱跳的,做‘宋嫂鱼羹’正好。”他抓起一条鲫鱼,鱼尾巴还在不停摆动,溅了他一手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伙计挑了两条最大的,付了钱:“王掌柜等着做晌午的招牌菜呢,您这鱼可得保证鲜。”
周老汉拍着胸脯:“放心,我这船刚靠岸,鱼鳞都没掉一片。”他把钱揣进怀里,划着船又往湖中心去,乌篷船的影子在雾中渐渐变小。
酒楼后厨里,王掌柜正忙着处理鲫鱼。他刮掉鱼鳞,剖开鱼腹,小心地取下两面鱼肉,鱼骨扔进汤锅熬汤,鱼肉切成薄片,用料酒、姜片腌着。灶上的锅里,笋片、香菇已经炒出了香味,咕嘟咕嘟地冒着泡。
“宋嫂鱼羹的汤得用鱼骨熬,奶白色才算好。”王掌柜对学徒说,手里的刀飞快地切着豆腐,豆腐丁大小均匀,落在盘子里悄无声息,“鱼肉要最后放,烫一下就熟,老了就不好吃了。”
学徒点点头,手里的勺子正搅拌着汤锅。奶白色的鱼汤翻滚着,飘着笋片和香菇的香。王掌柜把腌好的鱼片倒进去,用勺子轻轻推开,鱼片很快变白卷曲。他撒上胡椒粉、葱花,滴了几滴香油,鲜香味瞬间灌满了后厨。
晌午时分,酒楼里坐满了客人。跑堂的伙计端着鱼羹穿梭,青瓷碗里的鱼汤奶白,鱼片粉嫩,笋片翠绿,撒着金黄的蛋丝,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
“王掌柜的鱼羹,真是一绝!”客人舀了一勺,鲜得眯起眼睛,“这鱼肉嫩得像豆腐,汤鲜得掉眉毛!”
王掌柜站在柜台后,看着客人吃得满意,脸上露出笑容。后厨的灶台上,汤锅还在冒着热气,案板上的鱼鳞和鱼骨已经收拾干净,只有空气中还留着鱼羹的鲜香,混着窗外的雨丝,透着江南的温润。
第四章 市井小吃藏乾坤
元丰六年的重阳,成都府的巷子里飘着糖炒栗子的香。李婆婆守着炭炉,铁锅里的栗子“噼里啪啦”响,她用长柄铁铲不停翻炒,栗子壳裂开的缝隙里,冒出金黄的果肉香。
“李婆婆,来一斤栗子!”穿粗布衣裳的妇人停下脚步,怀里抱着个熟睡的孩子。
李婆婆用漏勺舀起栗子,在麻袋上磕了磕,栗子壳纷纷脱落:“刚炒好的,热乎着呢!给你挑个个大的。”她捡了几个饱满的栗子放进纸袋,又抓了两个塞进妇人手里,“给孩子尝尝,甜着呢。”
巷子另一头,张二哥的“糖油果子”摊前围满了孩子。糯米粉搓成球,串在竹签上,放进热油里炸得金黄,捞出来滚上白糖和芝麻,咬一口酥脆甜香,孩子们吃得满嘴是糖,笑声在巷子里回荡。
“张二哥,再炸两串!”一个孩子举着铜钱,踮着脚喊,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张二哥麻利地把糯米球下锅,油锅里的泡泡“咕嘟”响,金黄的果子在油里翻滚。他捞出来沥干油,在糖罐里滚了滚,芝麻粘了满满一层,递给孩子:“慢点吃,别烫着舌头。”
拐角的“酸辣粉”摊前,刘婶正往碗里加调料。红薯粉在沸水里焯过,捞进粗瓷碗,浇上滚烫的骨汤,加一勺红油、半勺醋、一把香菜,最后撒上花生碎和黄豆,酸辣鲜香直冲鼻子。
挑夫们蹲在摊前,捧着粗瓷碗吃得满头大汗,辣得直吸气,却停不下筷子。“刘婶,再加点醋!”一个挑夫喊道,把碗递过去,碗底已经快空了。
刘婶笑着往碗里加醋:“慢点吃,不够再添,今儿的红薯粉管够。”她的手在调料罐之间穿梭,盐、醋、辣椒、香菜,每样都加得不多不少,刚好调出最地道的酸辣味。
日头西斜,巷子里的烟火气更浓了。李婆婆的炭炉里还剩些栗子,张二哥的油锅渐渐凉了,刘婶的调料罐空了大半。孩子们舔着嘴角的糖渣,挑夫们抹着额头的汗,妇人抱着孩子往家走,纸袋里的栗子还冒着热气。
第五章 食文化里见风华
淳熙年间的冬至,汴梁、临安、成都的厨子们齐聚在京城的酒楼,交流厨艺。张老汉的儿子张宝带来了新做的蒸梨,王掌柜的徒弟李方端着宋嫂鱼羹,刘谨的徒弟赵安展示着蟹酿橙,个个脸上带着自豪。
“我爹说,做蒸梨得选霜打过的梨,蒸的时候加几粒川贝,止咳润肺,冬天吃最好。”张宝切开蒸梨,里面的川贝已经化了,梨肉软糯多汁。
李方舀起鱼羹:“王掌柜教的,做鱼羹得用活鱼,现杀现做,汤要熬到奶白,鱼片烫一下就好,这样才够鲜。”他给每人盛了一碗,鱼片在汤里轻轻浮动。
赵安举起蟹酿橙:“刘公公说,这菜讲究的是荤素搭配,橙子的酸甜中和蟹肉的腥,蒸的时候要用小火,才能保住两样食材的本味。”他切开橙壳,蟹肉的鲜混着橙子的香,引得众人直吸气。
酒楼老板笑着说:“咱们大宋的吃食,讲究的就是个‘巧’字。寻常的食材,经巧手一做,就成了美味。蒸梨、胡饼、鱼羹、蟹酿橙,看着简单,里面藏着的都是心思。”
正说着,外面进来几个西域商人,闻到香味就停下了脚步。一个商人指着蟹酿橙,用生硬的汉语问:“这是什么?闻着真香。”
赵安给他切了一块:“尝尝,这是我们大宋的蟹酿橙,用橙子和蟹肉做的。”
商人尝了一口,眼睛一亮:“好吃!比我们的烤肉还鲜!”他又尝了鱼羹,喝了口茶汤,连连点头,“大宋的吃食,真是太奇妙了!”
众人听了都笑起来。张宝说:“我们早市的蒸梨、胡饼,平民百姓都吃得起;御膳房的蟹酿橙、浮元子,精致讲究;江南的鱼羹,水乡味浓;成都的糖油果子,带着烟火气。不管是宫里还是民间,都能吃出花样来。”
李方点点头:“这就是咱们大宋的食文化,食材不分贵贱,用心做了,就是美味。”
夕阳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桌上的菜肴上,蒸梨的甜、鱼羹的鲜、蟹酿橙的香,混在一起,暖融融的。西域商人掏出钱袋,要买下所有的菜,说要带回去给族人尝尝;酒楼老板忙着招呼,让厨子们再做几份;张宝、李方、赵安看着眼前的热闹,心里都透着自豪。
大宋的食文化,就藏在这蒸梨的甜、胡饼的香、鱼羹的鲜、蟹酿橙的巧里,藏在市井的烟火和宫廷的精致里,透着千年的风华,暖着寻常百姓的日子。
喜欢嘻哈史诗看古今
http://www.bixia5.cc/book/17113/80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