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走自己的路,谁也拦不住!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和平饭店的露台,被临时改造成了采访现场。黄浦江的风卷着初秋的凉意掠过,却吹不散场面上蒸腾的热气。
入口处的红绒地毯从旋转门一直铺到露台边缘,两侧站着穿中山装的工作人员,身姿笔挺如松。
露台中央摆着一张长条桌,铺着雪白的桌布,刘青山的名牌放在最中间,左边是《时代周刊》记者马克的铭牌,右边属于《人物》杂志的苏珊。
而在露台外围,整整三排折叠椅上早已坐满了人。
前排是金发碧眼的外媒团队,摄像机镜头像沉默的炮口,齐刷刷对准中央位置;后排则是国内媒体的阵营,《人民日报》的记者握着钢笔,笔记本上已经列好了密密麻麻的提纲,《沪上日报》的摄影记者正调试着镜头,连《燕京日报》的老编辑都特意带了录音设备。
他们接到的通知是“观摩学习”,但每个人眼里都燃着对这场跨国对话的期待。
这种阵仗,比昨天的欢迎晚宴更具压迫感。
国内媒体的沉默注视像一层无形的幕布,衬得外媒的聚焦格外刺眼。
刘青山刚走上露台,快门声便如骤雨般响起,闪光灯在江雾里炸开一朵朵惨白的光花,他下意识眯了眯眼,余光忽然瞥见在这群老外后面,站着一个穿米白色连衣裙的熟悉身影。
是于曼妮。
她今天没扎马尾辫,长发如瀑披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她手里还端着一个银灰色的相机,见他望过来,立刻踮起脚尖,悄悄比了个“加油”的手势,眼里的笑意像被阳光晒化的蜜糖。
刘青山心头微暖,原本紧绷的肩背悄悄舒展了些。
随即,便朝自己的位置走去……
于曼妮的目光追着刘青山,从他踏上红绒地毯的那一刻起就没移开过。
今天的他确实不同,黑色中山装熨得没有一丝褶皱,肩线挺括如刀削,白衬衫的领口系得一丝不苟,露出的脖颈线条干净利落。
头发也显然仔细打理过,额前的碎发都服帖地梳向脑后,露出饱满的额头和那双格外清亮的眼睛。
本就英挺的五官,配上这身郑重的打扮,竟生出种介于青涩与沉稳之间的独特气质,像刚出鞘的剑,锋芒里裹着温润的光。
连旁边《沪上日报》的女记者都忍不住跟同事低语:“这刘青山,真是天生的镜头脸。”
听到这话,
于曼妮心里就很开心,她那娇艳的红唇微微上翘,同时手指按动快门。
咔嚓——
刘青山阔步而行的姿态,被拍了下来。
……
刘青山走到长桌前时,全场的目光都聚在他身上。
马克的摄像机率先对准他,镜头里的青年抬手拂了拂袖口,动作从容不迫,倒让见惯了大场面的马克愣了愣。
这气度,不像个二十出头的作家,倒像位久经阵仗的外交官。
“刘先生。”
马克率先发问,语气里带着刻意压制的审视,“你的《乔厂长上任记》里,主角说‘我要干的事,天王老子也拦不住’。这是否代表中国青年正在变得‘激进’?”
刘青山抬手,指尖在桌沿轻轻一顿,目光扫过全场。
国内媒体的记者们都屏住了呼吸,连于曼妮都下意识停了按快门的手,镜头稳稳锁着他的脸。
“激进?”
他忽然笑了,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露台,带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如果说,想要让工厂的机器转得更快,让农民的粮仓堆得更高,让教室里的孩子笑得更响,这叫激进……”
“那我们这代人,宁愿做这样的‘激进派’!”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像惊雷滚过江面:“乔厂长说‘天王老子也拦不住’,拦不住的不是蛮干,是憋着一股劲要往前冲的念想!就像我在《我骄傲,我是中国人》里写的,‘我们开拓,我们创新’。这股子劲,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是五千年文明攒下的底气,不是谁想拦就能拦住的!”
于曼妮的手指又按了下快门,镜头里的他眉头微扬,眼神亮得惊人。
她忽然想起火车上他跟自己聊起叶芝时的样子,那时他眼里有星光,而此刻,他眼里有火焰。
苏珊接过话筒,声音里带着些探究:“刘先生,西方读者很好奇,你的诗里既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又有‘我要用尽所有的力气,去拥抱光明’。这种矛盾,是否反映了中国青年的迷茫?”
“迷茫?”
刘青山站起身,江风掀起他的衣角,露出白衬衫领口那粒锃亮的纽扣。
他抬手,指向黄浦江对岸,那里此刻还是成片的低矮厂房,烟囱里冒出的烟在晨光里散成雾。
“苏珊女士,您见过黎明前的天空吗?”
他的声音里带着种奇异的穿透力,“最黑的时候,星星反而最亮。我们这代人,就是在这样的黎明里行走。见过黑夜,才更懂光明有多珍贵;走过弯路,才更清楚该往哪走!”
他拿起桌上的诗集,指尖重重落在《一代人》的扉页上:“‘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不是矛盾,是觉醒!就像现在的中国,正睁大眼睛看着世界,但我们找的不是别人的路,是自己的光!”
于曼妮的心跳忽然快了几拍,她连续按了好几下快门,镜头里的他逆光站着,黑色的中山装被阳光镶上金边,像幅张力十足的油画。
她听见身后《人民日报》的老记者在低声感慨:“这话说得,比诗还带劲。”
“刘先生,你的《伤痕》在西方引起争议,有评论家说这是对贵国历史的‘控诉’。作为青年作家,您为何要反复触碰这些‘黑暗’?”苏珊话锋一转,又问道。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国内记者们的笔尖都悬在半空。
刘青山抬眼看向苏珊,目光平静得像黄浦江的深水,微笑道:“黑暗?如果把一个民族的历史比作昼夜,那么夜晚并非黑暗,而是用来沉淀星光的。”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带着金属般的质感,朗声道:“我写《伤痕》,不是为了控诉,是为了记住!”
“记住伤口结痂时的痒,记住愈合后留下的纹路。这些不是耻辱,是勋章!就像凤凰涅盘,总要经过烈火焚烧,才能看清自己的骨头有多硬!”
苏珊握着话筒的手指紧了紧,显然没料到会得到这样的答案。
她红唇微张,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旁边的马克立刻接过话头,语气柔和却藏着锋芒:“你的《致橡树》被译为英文后,西方读者很惊讶。中国青年对爱情的理解,竟和我们如此相似。这是否说明,你们正在‘靠近’西方?”
“靠近?”
刘青山笑了,那笑容里带着一种通透的自信,淡淡笑道:“马克先生,您见过两棵并肩生长的树吗?它们的根在地下纠缠,枝叶却各自向着天空舒展。中国青年和西方青年,其实就是这样。”
“我写‘木棉与橡树’,不是要模仿谁的姿态,是要告诉世界。我们欣赏平等,却更珍视独立。就像这本诗集,它会带着中文的平仄走进西方,但绝不会为了迎合而磨掉自己的棱角。”
他忽然话锋一转,看向马克身后的摄像机:“我知道西方读者好奇,1979年的中国青年在想什么。我可以告诉你们……”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像一道惊雷劈开江雾,大声道:“我们在想,如何让工厂的烟囱冒出更干净的烟,如何让乡村的田埂长出更饱满的稻穗,如何让每个年轻人的口袋里,都能装着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我们不想重复过去的错误,更不想照搬别人的道路!”
“我们要走自己的路,走得比谁都稳,比谁都远!”
马克的瞳孔微微收缩,他忽然想起昨晚读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那句“我的祖先最早走出森林,我的祖先最早开始耕耘”此刻听来,竟带着振聋发聩的力量。
刘青山的话音刚落,露台上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啪啪啪——”
国内媒体的记者们率先站起身,手掌拍得通红。
《燕京日报》那位老编辑忍不住点头赞叹,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周围:“说得好!这比喻太妙了,木棉与橡树,既并肩又独立,这才是咱们的底气!”
《沪上日报》的女记者一边鼓掌,一边跟身旁的同事低语:“之前只知他诗写得好,没想到口才这么厉害,反应真快!”
《人民日报》的摄影记者干脆放下相机,跟着使劲拍手,镜头盖碰撞出轻响,混在掌声里格外热闹。
连后排负责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也忍不住悄悄加入了鼓掌的行列,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振奋。
什么叫做与有荣焉?
这就是了。
场中的于曼妮更是激动得脸颊泛红,银灰色的莱卡相机在手里几乎没停过。
“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像欢快的鼓点。
她踮着脚拍手,白色纱裙摆随动作轻轻扬起,露出脚踝上精致的羊皮小皮鞋,珍珠耳钉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拍得兴起,她干脆把相机挂在颈间,双手都用来鼓掌,掌心拍得发烫也不停,眼里亮晶晶的,既有为他骄傲的笑意,又藏着几分少女的雀跃。
就像看到自家珍藏的宝贝,终于在众人面前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马克被这突如其来的热烈气氛弄得微微一怔,下意识看了眼苏珊,却见她脸上已没了之前的审视,反而带着几分若有所思的笑意,显然也被这股真诚的共鸣感染了。
当掌声稍歇,
苏珊再次问道:“刘先生,刚才你说你们找的不是别人的路,是自己的光!那么,你觉得这束‘光’能照多远?十年后,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全场瞬间寂静下来。
所有人都聚精会神的看着刘青山,脸上满是期待之色,他们都很想知道这位才华横溢、口才了得的天才作家,究竟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刘青山的目光忽然变得悠远,像穿透了时空……
他想起了后世的陆家嘴,摩天大楼直插云霄;想起高铁穿梭在城市间的速度;想起年轻人手里的智能手机,能连接世界每个角落。
这些画面在他脑海里炸开……
“十年后?”
他笑了,那笑容里有笃定,有骄傲,更有让人心头发颤的力量,“十年后,您再站在这里,会看见江对岸竖起比这和平饭店更高的楼!”
“会看见火车跑得比风还快,从沪上到燕京,朝发夕至!”
“会看见中国的年轻人,背着书包去哈佛,带着技术回中国!”
“会看见《一代人》的英文版摆在纽约的书店里,旁边放着我们自己写的科幻小说……”
“告诉世界,我们不仅能回望历史,更能创造未来!创造奇迹!”
他向前一步,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炬的看着苏珊,沉声道:“这束光,能照到工厂的流水线,照到乡村的田埂,照到每个青年的书桌前!”
“因为它不是别人给的,是我们自己举起来的。用智慧,用汗水,用这双手,这颗心,这腔滚烫的血!”
最后一个字落下时,露台上静得能听见江风掠过耳际的声音。
苏珊手里的话筒微微晃动,她从业多年,采访过无数政要名流,却第一次被这样的话语击中。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实实在在的渴望和掷地有声的信念,像夯锤砸在地基上,每一下都震得人心头发麻。
苏珊忽然轻声说:“刘先生,你让我相信,中国的青年,真的在用眼睛寻找光明,用脚丈量未来。”
刘青山抬头,恰好对上人群中于曼妮的目光。
她举着相机,正对他笑得灿烂,眼里的光比珍珠耳钉更亮,快门声“咔嚓”一响,将这一刻永远定格。
镜头里,青年身姿挺拔,目光坚定,身后是奔腾的黄浦江,身前是整个正在苏醒的时代。
而镜头外,少女的心里,正悄悄种下一颗比阳光更暖的种子。
江风继续吹着,带着栀子花香,也带着那句余音绕梁的话:“我们举着自己的光,走自己的路,谁也拦不住!!”
全场寂静,鸦雀无声。
紧跟着……
啪啪啪啪啪啪啪——
全体起立!
掌声如雷!!
……
http://www.bixia5.cc/book/17774/43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