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与美同游~~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掌声停歇,采访也到了尾声。

  灿烂的阳光斜斜切过和平饭店的露台,江风带着潮气渐渐温和下来。

  苏珊放下话筒,忽然对着刘青山露出一个真诚的笑容,“刘先生,不知能否赏光,一起合张影?抹的话让我对中国青年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想把这份‘认识’带回美国。”

  马克立刻附和,点头笑道:“我也有此意。这张照片或许会登上《时代周刊》的版面,让更多西方读者看到,此刻的中国青年是什么模样。”

  刘青山略一思量,便点头答应。

  三人齐齐起身,苏珊站在他右侧,马克在左,刘青山在正中间,三人并肩望向黄浦江的方向。

  江面上恰好有艘渡轮鸣着汽笛驶过,苏珊的助理迅速按下快门,将这一瞬定格。

  镜头里,刘青山的黑色中山装笔挺如松,白衬衫领口的纽扣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脸上没有了采访时的锐利,只剩一种沉静的笃定,与身旁苏珊的职业干练、马克的审视目光形成奇妙的平衡。

  “谢谢。”

  苏珊满意地点头,“这一定会是一张有力量的照片。”

  合影刚结束,

  《人民日报》的老编辑便带着一群国内记者围了上来,那位女记者笑得格外热情:“青山同志,我们也想跟您合张影!这么多国内媒体聚在这儿,也算见证了咱们青年作家对外发声的重要时刻,得留个纪念!”

  其他记者纷纷附和,连摄影记者都把相机递给同事,要亲自入镜。

  刘青山不好推辞,便站到人群中央。

  二十多号人簇拥着他,前排的记者往前凑了凑,后排的踮着脚,《沪上日报》的女记者还特意理了理衣领。

  随着“咔嚓”一声,这张包含了国内主流媒体面孔的大合照便成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兴奋,像捧着一份共同的荣誉。

  等人群渐渐散去,露台上终于空旷下来。

  刘青山松了口气,下意识地往入口处、往外滩的人流里扫了又扫。

  目光掠过穿蓝布衫的路人、戴礼帽的外宾,甚至连卖冰棍的小摊都看了两眼,却始终没找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唉……”

  他心中叹了口气,嘴角牵起一丝苦笑,心里头闷闷的。

  看来还是在生自己的气啊!

  宫雪没来,那宫墨轩和秦雪婷自然也不会来。

  刘青山突然有点头疼,这下次还怎么去宫家?

  要是去了,自己会不会被赶出来?

  “嗨!找什么呢?魂都快飞走了!”

  肩膀突然被人轻轻一拍,力道轻快,带着点俏皮。刘青山回头,见于曼妮正举着她那台银灰色的莱卡,镜头还对着他,月白色的连衣裙被风拂得轻轻晃,珍珠耳坠在阳光下跳着碎光。

  “没什么。”

  他避开镜头,目光转向江面,“就是看看黄浦江的风景,比书上写的壮阔多了。”

  于曼妮“嗤”地笑出声,放下相机走到他身边,挑眉道:“少糊弄我。你刚才那眼神,跟我家阿黄找不着骨头似的,肯定在等人。”

  她忽然凑近半步,压低声音,“不会是在找我吧?”

  刘青山无奈摇头,“真不是。”

  怕她再追问,就忙岔开话题,“你怎么来了?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不在家陪陪家人?”

  “这话说的。”

  于曼妮立刻扬起下巴,故作不悦地鼓了鼓腮,“咱们不是朋友吗?朋友今天接受外媒采访,这么露脸的事,我能不来捧场?”

  她晃了晃手里的相机,“你看,我可是全程记录,独家素材!”

  刘青山被她这副“邀功”的模样逗笑,心里的怅然散了大半,笑道:“那可太感谢了,回头洗出来可得给我留一套。”

  “这还差不多。”

  于曼妮转嗔为喜,指尖点了点他的胳膊,“采访结束了,接下来去哪?”

  “回招待所。”刘青山揉了揉眉心,昨晚因梦境辗转,加上今天高度紧绷,确实有些乏了。

  “回招待所?”

  于曼妮瞪圆了眼睛,指着头顶的晴空,“这么好的太阳,回那冷清的小院待着?多无聊!走,我带你逛外滩去!”

  “不了吧。”

  刘青山婉拒,“昨夜没睡好,想回去补个觉。”

  于曼妮上下打量他,忽然踮起脚尖凑近,鼻尖几乎要碰到他的衬衫,“看你这精神头,眼不红气不喘的,哪像缺觉的?”

  她眨了眨眼,语气带了点促狭,“你该不会是……讨厌我,不想跟我逛街吧?”

  “我哪敢。”

  刘青山连忙摆手,想起昨天认识的于司长,便半开玩笑道,“要是回头你跟于司长说我坏话,我可真没处哭去。”

  “算你识相。”

  于曼妮得意地扬了扬下巴,“走吧,就当是庆祝你采访顺利。我带你去吃真正的沪上小吃,保证比招待所的饭菜香十倍!”

  刘青山看着她眼里的光,像盛着揉碎的阳光,拒绝的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转头对刚收拾好东西的屠岸打了声招呼:“屠主编,我跟于同学去逛逛,晚点回招待所。”

  屠岸看了眼笑靥如花的于曼妮,又看了看刘青山,了然地摆摆手:“去吧去吧,年轻人多走走好。”

  ……

  于曼妮拉着刘青山往江边走,边走边说:“先带你看外滩的‘万国建筑’。”

  她指着江对岸那一排错落有致的楼宇,笑意盈盈的,“从这里数,那栋带钟楼的是海关大楼,钟声是照着伦敦大本钟做的;旁边那栋绿色圆顶的,以前是汇丰银行,你看门口那对铜狮子,据说民国时银行经理每天都要摸一遍狮子的头,图个吉利。”

  她忽然举起相机,镜头对准刘青山身后的建筑群。

  “你站过去点,让钟楼当背景。这张照片洗出来,能看出沪上百年的底气。”

  刘青山依言站定,黑色中山装在欧式建筑的映衬下,竟生出种奇妙的张力。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都凝在这一瞬的取景框里。

  咔嚓”一声轻响,

  于曼妮放下相机,盯着屏幕笑眼弯弯。

  “完美!”

  她转身小跑着凑到他身边,月白色裙摆扫过他的裤腿,带起一阵栀子花香。

  “该拍我们俩了。”

  她举起相机反手往后伸,胳膊肘努力往后拐,想把两人都框进镜头里。

  可镜头里要么只拍到她半张脸,要么把刘青山的肩膀切去一块,试了三四次,她噘着嘴放下相机,珍珠耳钉随着动作轻轻晃,嘴里嘟囔道:“胳膊还是短了点。”

  刘青山看着她踮脚调整姿势的样子,忽然低笑出声,伸手接过相机。

  “我来吧。”

  他的指尖碰到相机冰凉的金属外壳时,于曼妮忽然抬头看他,眼里的光比江面上的碎阳还要亮。

  其中,还潜藏着欢喜!

  刘青山握住相机,指尖试了试快门的触感。

  于曼妮立刻往他身边凑了凑,月白色裙摆几乎贴着他的中山装裤缝,发间的珍珠发卡蹭到他的胳膊,凉丝丝的。

  “往这边点!”

  她仰着脸看取景框,声音软了些,“让湖心亭的飞檐露出来一角,才好看。”

  他依言调整角度,镜头里,两人并肩站在青石板路上,身后是海关大楼的钟楼,远处黄浦江的水泛着金波。

  于曼妮笑得眉眼弯弯,左手悄悄拽着他的袖口,像是怕被风吹跑似的。

  “咔嚓”一声,这帧画面便定住了。

  她的明媚,他的沉静,连同百年建筑的影子,都浸在 1979年的阳光里……

  “给我看看。”

  于曼妮踮脚凑过来,手指点着屏幕,“你看你,还是绷着脸,笑一笑嘛。”

  刘青山刚要说话,她忽然拉着他往外走,“走,去豫园,这会儿人少,正好带你看‘玉玲珑’。”

  ……

  豫园的红墙爬满了爬山虎,朱漆大门上的铜环被摸得发亮。

  于曼妮熟门熟路地往里走,指着门口的石狮说:“这园子是明代的,算下来快四百年了。你看那狮子嘴里的石球,据说摸了能沾福气。”

  她自己先伸手摸了摸,又拉着刘青山的手腕往石狮嘴边送,“试试,反正不花钱。”

  这让刘青山不禁莞尔,这姑娘相处起来其实也挺有趣的。

  穿过回廊,眼前豁然开朗。

  九曲桥像条玉带绕着湖心亭,桥栏上的石雕龙头嘴里含着宝珠,桥下的锦鲤攒成一团,红的、金的,搅得绿水发颤。

  “这就是‘玉玲珑’。”

  于曼妮指着假山深处一块通透的太湖石,“你往石洞里看,能透过石头看到对面的亭台。古人说‘玉玲珑,玉玲珑,玲珑剔透透华东’,就是说它呢。”

  刘青山顺着她指的方向望过去,果然见石洞里漏出亭台的飞檐,像幅嵌在石中的画。

  于曼妮举着相机拍个不停,忽然转身对着他:“站到桥中间去,我给你拍张和玉玲珑的合影。这石头见过明清的月亮,现在又照见你,也算缘分。”

  他刚站定,就见她忽然捂着肚子笑。

  “哈哈哈,你看你,站得跟站岗似的。放松点,就当在自家院子里。”

  刘青山被她逗得嘴角微扬,这细微的笑意恰好被快门捕捉,照片里,他的眼神软了些,身后的九曲桥弯出温柔的弧度,倒比先前多了几分烟火气。

  “还有我,该我啦!”

  于曼妮摁下快门后,又小跑了过来。

  “我给你拍吧?”刘青山说。

  “我不!”

  于曼妮果断摇头,她微嘟红唇,脆生生道:“咱俩一起拍,留个纪念!”

  “……好吧。”

  刘青山只好再次化身为自拍杆。

  逛到晌午,于曼妮拉着他直奔南翔馒头店。

  “这家的蟹黄小笼包是招牌。”

  她熟稔地跟伙计打招呼,“来两笼蟹黄的,一笼鲜肉的,再要两碗鸡鸭血汤。”

  等餐时,她从包里掏出块手帕,仔细擦了擦桌子,“我祖母说,吃小笼包得配姜丝醋,解腻。”

  小笼包上桌时,蒸笼里的白汽裹着鲜香味扑过来。

  于曼妮拿起筷子,轻轻夹起一个,对刘青山说:“先咬个小口,把汤吸了,不然烫嘴。”

  她示范着吸了口汤汁,眼睛眯成月牙,“你尝尝,这蟹黄是新剥的,混着蟹肉,鲜得能掉眉毛。”

  刘青山依样画葫芦,汤汁在舌尖炸开,蟹黄的醇厚混着面皮的清甜,果然鲜得人舌尖发麻。

  鸡鸭血汤里飘着细碎的葱花,血嫩得像豆腐,粉丝滑溜溜的,暖得胃里熨帖。

  于曼妮看着他吃得认真,忽然举相机拍了张他低头喝汤的侧影,照片里,他的睫毛在眼下投出浅影,倒比平时多了几分温和。

  “你干嘛?”

  刘青山抬头,有些诧异,“吃饭也拍?”

  “嗯,想拍。”

  “……浪费胶卷啊。”

  于曼妮娇嗔道:“哼,我不怕!”

  刘青山只好低头继续吃小笼包,还别说,这蟹黄小笼包还真挺好吃!

  两世为人,他还是头一次吃这玩意儿。

  不知不觉间,两笼蟹黄小笼包,倒是有一多半都进了他的肚子里。

  于曼妮看他吃的不亦乐乎,心里很是欢喜,坐在那里笑的眉眼弯弯,巧笑倩兮。

  ……

  午后的阳光斜斜落在南京路步行街上,

  吃罢午饭,于曼妮又带刘青山来了这里,第一站是一家老字号糕点铺。

  “尝尝双酿团。”

  她递过来一个粉白相间的糯米团,“外面是豆沙,里面裹着芝麻,甜得层次分明,你尝尝。”

  两人边走边吃,路过第一食品商店时,她指着橱窗里的大白兔奶糖笑道:“这个你肯定吃过,但沪上的版本,奶味更浓些。”

  走到思南路时,于曼妮忽然放慢脚步。

  “这条路上的老洋房,每栋都有故事……”

  她指着一栋红砖小楼,“以前徐志摩和陆小曼在这儿住过,据说院子里那棵法国梧桐,还是陆小曼亲手栽的。”

  她靠在梧桐树干上,举着相机自拍,刘青山的身影恰好被框进背景里,“你看,诗里的人走了,可树还在,路还在,这就是沪上的意思。”

  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时分。

  他们坐在复兴公园的长椅上,看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

  “青山,你什么时候回燕京?”

  “我?大概……”

  刘青山一时间回答不上来。

  心思敏锐的于曼妮立刻察觉出些许异样,她转头看着他,疑惑道:“你还有事要办?”

  “有!”刘青山点头。

  无论如何,他得再去一趟宫家,再见见宫雪。

  就算她还在生气,那他也不能不告而别,这就有点太过分了,渣男行为太明显。

  于曼妮顿时来了兴趣,追问道:“什么事啊?采访结束了呀!”

  刘青山看了她一眼,想了想,还是说道:“见个朋友。”

  “你在沪上还有朋友?”

  “那当然。”

  “男……哦,好吧。”

  于曼妮捋了下耳边的碎发,又笑道:“那我也晚两天吧,等你走的时候,给我说一声哦,咱们一起回去,你也好帮我拿行李不是?”

  “行!”

  刘青山点头答应。

  于曼妮目光闪烁,心里暗自琢磨这个所谓的‘朋友’到底是男是女?

  到底是谁?

  ……
  http://www.bixia5.cc/book/17774/43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