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 赴京集结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卷首语

  1971 年 10 月 10 日 5 时 37 分,北京某军工研究所的东门停车场,晨雾将散未散,一辆深绿色的防干扰越野车(车身上无任何标识,车窗贴有黑色屏蔽膜)停在指定区域,车顶的屏蔽天线(可覆盖 150-175 兆赫频段)在晨光下泛着金属冷光。陈恒(机械总师)穿着深色工装,双手捧着用 0.37 厚丁腈橡胶垫包裹的密码箱,箱体 “代表团专用 01 号” 的标签被小心地贴在橡胶垫内侧;老宋(项目协调人)站在车旁,反复检查车门的电磁屏蔽条(无破损、无移位),手里的《护卫流程表》上 “研究所→外交部→机场” 的路线被红笔标注,旁边备注 “每 20 分钟检查屏蔽设备”;护卫组组长老王(退伍军人,19 年安保经验)戴着白色手套,腰间别着信号检测仪,正调试车载屏蔽设备的频率显示:“150-175 兆赫,屏蔽效能 82dB,达标”;小李(密码员)站在陈恒身旁,手里攥着 01 号钥匙,指腹反复摩挲钥匙齿纹,耳尖因即将启程的紧张微微发红。

  “从这儿到外交部 19 公里,沿途要过 3 个路口,可能遇到早高峰,还有美方的监测信号 —— 屏蔽设备不能断,密码箱不能离人,一步都不能错。” 老王的声音低沉有力,他打开后备箱,里面的定制固定架(与密码箱尺寸完全吻合)已铺好缓冲泡沫。陈恒将密码箱放入固定架,双手压实卡扣:“到了外交部,先存保密室,我得再测一次加密功能,不然不放心。” 老宋看了眼手表:“6 点准时出发,7 点前必须到,赶在上班高峰前进外交部大院。” 越野车的引擎低鸣响起,屏蔽设备指示灯变为常绿,一场围绕 “密码箱全程无泄漏” 的赴京护卫,在晨雾中的车辆启动声中开始了。

  一、集结前护卫筹备:车辆校准、路线规划与分工(1971 年 10 月 8 日 - 9 日)

  1971 年 10 月 8 日起,团队联合外交部护卫组启动集结筹备 —— 核心是 “确保护卫车辆屏蔽有效、路线安全无暴露、人员分工无盲区”,毕竟密码箱从研究所到外交部的 19 公里路程,是赴纽约前的首次 “移动安保”,若屏蔽失效被美方监测,或路线暴露遭遇意外,将直接中断联合国任务。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 “设备校准→路线勘察→分工确认→应急演练”,每一步都透着 “防泄漏、防意外” 的谨慎,老王的心理从 “安保经验丰富的自信” 转为 “涉密物资护卫的审慎”,为 10 月 10 日的护送筑牢基础。

  防干扰车辆的 “精准校准”。团队重点校准车载核心设备,确保屏蔽效果:①屏蔽频段:按《1971 年外交涉密车辆屏蔽标准》(编号外 - 车 - 屏 - 7101),将屏蔽设备调至 150-175 兆赫(美方监测外交信号的主要频段),用信号发生器注入 - 71dB的模拟信号,测试显示车外 1 米处信号衰减至 - 153dB屏蔽效能 82dB,达标≥80dB);②设备稳定性:连续 24 小时运行屏蔽设备,监测频率漂移≤1Hz / 小时,无死机、无断屏蔽,符合 “全程不中断” 要求;③备用保障:加装 1 台备用屏蔽机(功率 190W,与主设备参数一致),主设备故障时 30 秒内自动切换,切换过程中屏蔽效能不低于 78dB。“屏蔽是第一道防线,要是断了 1 秒,密码箱的电磁信号就可能被截。” 老王趴在车底检查屏蔽天线接线,陈恒补充:“我们还在密码箱外裹了金属屏蔽套(厚度 0.19,铜网材质),双重屏蔽更稳妥。”

  护卫路线的 “安全勘察”。老王与老宋联合勘察路线,确定 “最短、最偏、少路口” 的方案:①主路线:研究所东门→北四环辅路→外交部西门,全程 19 公里,途经 3 个交通路口(均为非繁华路段,早 6 点车流少),避开美军驻华联络处附近区域(减少监测风险);②备选路线:若主路线遇拥堵,改走北五环辅路→东三环,多 3 公里但红绿灯少,可确保 7 点前抵达;③时间规划:6 点出发(早高峰前 1 小时),预计 6 点 47 分到达,预留 13 分钟应对突发情况(如车辆故障、临时管制);④勘察记录:标记沿途 “信号盲区”(如北四环某隧道,屏蔽设备需手动增强功率)、“应急停靠点”(2 个,均为公安执勤点,可快速寻求支援)。“路线不能走熟路,越偏越安全 ——1969 年有个涉密车辆走繁华路段,被不明人员跟踪,还好及时发现。” 老王在路线图上标注危险区域,老宋补充:“每个路口安排 1 名便衣护卫提前观察,确保无异常再通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人员分工与 “应急演练”。团队按 “驾驶→屏蔽→护卫→协调” 四岗分工:①老王(护卫组长):负责全程指挥,监测信号检测仪,遇异常立即决策;②小陈(驾驶员):19 年驾龄,熟悉北京路况,只走规划路线,不随意停车;③小李(密码员):坐在副驾后侧,全程看护密码箱,不离开视线,不与无关人员交流;④老宋(协调员):负责与外交部保密室对接,提前通报抵达时间,处理沿途行政事务(如遇管制出示《外交涉密物资通行证明》)。应急演练重点模拟两类场景:①屏蔽设备故障:主屏蔽机突然断连,备用机 30 秒内切换成功,老王同时指挥车辆驶入应急停靠点,小陈关闭车窗,小李检查密码箱屏蔽套,整个流程耗时 1 分 19 秒;②路线拥堵:主路线遇交通事故,老宋立即联系外交部报备,老王指挥改走备选路线,比原计划晚 7 分钟抵达,仍在 7 点前。“演练就是找漏洞,比如第一次切换备用机用了 47 秒,太慢,后来练到 30 秒,才达标。” 老王说,小李补充:“我练了 19 次‘密码箱不离身’,就算下车应急,也会抱着箱子,绝不单独放车上。”

  二、研究所至外交部:防干扰护送的 “19 公里严谨”(1971 年 10 月 10 日 6 时 - 6 时 47 分)

  6 时,防干扰越野车准时从研究所东门出发 —— 小陈平稳起步,老王紧盯信号检测仪(显示 “150-175 兆赫无信号泄漏”),小李将密码箱抱在膝上,手指轻触箱体确认卡扣完好,老宋则通过车载电台与沿途便衣护卫保持联系。护送过程中,团队经历 “初期平稳→隧道信号增强→路口警戒→安全抵达”,每一公里都透着 “无死角防护”,陈恒(提前坐另一辆车赴外交部等候)的心理从 “出发前的牵挂” 转为 “抵达后的踏实”,确保密码箱全程无暴露、无泄漏。

  6 时 00 分 - 6 时 15 分:起步与平稳行驶(0-7 公里)。车辆沿北四环辅路向西行驶,车速稳定在 47 公里 / 小时(既不慢于车流引发注意,也不超速导致风险):①屏蔽监测:老王每 5 分钟记录一次信号检测仪数据,150 兆赫频段屏蔽效能 82dB、175 兆赫 81dB,无波动;②密码箱看护:小李每隔 2 分钟检查一次箱体卡扣,屏蔽套无移位,橡胶垫包裹完好,未因颠簸松动;③沿途联络:老宋通过电台确认 “第一个路口(北四环与学院路交叉口)无异常”,便衣护卫已在路口两侧观察,无陌生车辆尾随。“起步很顺,屏蔽没问题,车流也少。” 小陈轻声说,老王补充:“别放松,前面要过隧道,信号容易波动。” 小李摸了摸钥匙包,心里默念:“19 公里,快一点,再快一点。”

  6 时 16 分 - 6 时 27 分:隧道信号增强(7-12 公里)。车辆驶入北四环某隧道(长 190 米,内部信号反射强,易导致屏蔽盲区):①提前准备:进入隧道前 100 米,老王手动将屏蔽设备功率从 190W 增至 270W,信号检测仪显示 “预增强模式启动”;②隧道内监测:驶入隧道后,175 兆赫频段屏蔽效能短暂降至 79dB(仍≥78dB,达标),老王立即调整天线角度,10 秒内恢复至 81dB;③密码箱检查:隧道内光线暗,小李用备用手电筒(贴有 “保密” 标识)轻照箱体,确认无异常,未因颠簸碰撞;④驶出隧道:离开隧道后,老王将功率调回 190W,屏蔽效能稳定在 82dB,无信号泄漏。“隧道是重点,之前演练时这里出过波动,现在熟了。” 老王擦了擦额头的汗,老宋通过电台通报:“隧道无异常,第二个路口已准备好。”

  6 时 28 分 - 6 时 40 分:路口警戒与车流应对(12-17 公里)。车辆接近第二个路口(北四环与东三环交叉口,早高峰前开始有车流):①路口警戒:便衣护卫在路口四角示意 “无异常”,小陈减速至 19 公里 / 小时,观察两侧车辆(无贴深色膜、无缓慢跟随的可疑车辆);②车流避让:遇一辆货车变道,小陈平稳避让,未急刹车(避免密码箱碰撞),小李用手轻扶箱体,确保稳定;③信号监测:老王发现 155 兆赫频段出现微弱干扰信号(-127dB远低于危险值 - 71dB,判断为民用信号,无需特殊处理,记录 “无美方监测信号”。“路口人多车杂,最容易出问题,还好便衣提前清场。” 老宋说,小陈补充:“还有 2 公里就到外交部,前面路口是最后一道岗。”

  6 时 41 分 - 6 时 47 分:抵达外交部(17-19 公里)。车辆接近外交部西门,沿途可见执勤人员(持《涉密物资接收证明》):①身份核验:西门岗亭执勤人员核对老王的《护卫证》、老宋的《通行证明》,确认无误后抬杆放行,整个过程耗时 1 分 19 秒;②院内行驶:车辆沿指定路线(避开办公楼正门,走侧门至保密室)行驶,车速 10 公里 / 小时,无无关人员靠近;③停车交接:车辆停在保密室门口,陈恒已在门口等候,老王打开后备箱,与陈恒共同将密码箱取出(双人搬运,避免单人失手),小李紧随其后,确保密码箱不脱离视线。“19 公里,全程 67 分钟,屏蔽无断、无异常信号、无人员靠近。” 老王在护卫记录表上签字,陈恒抱着密码箱,指尖触到箱体的温度(与出发时一致,无异常),松了口气:“安全到了,下一步存保密室。”

  三、外交部集结点安保:保密室的 “双重防护”(1971 年 10 月 10 日 6 时 50 分 - 10 时)

  6 时 50 分,密码箱被送入外交部保密室 —— 这里是赴纽约前的 “临时安全仓”,需确保 24 小时无安保漏洞,与其他涉密文件分区存放,避免交叉风险。团队经历 “保密室准入核验→分区存放→值守安排→安全巡查”,每一个环节都透着 “绝密级管理” 的严格,老张(外交部密码专员)的心理从 “等待接收的紧张” 转为 “存放妥当的安心”,为后续的最后检查做好准备。

  保密室的 “准入核验与环境检查”。进入保密室需经过双重核验:①第一道门禁(外部铁门):需老张与外交部保密室主任共同插入钥匙(双人双锁,老张持 A 钥匙,主任持 B 钥匙),同时输入 6 位门禁密码(老张输入前 3 位,主任输入后 3 位),门禁系统验证通过后,铁门缓缓打开(耗时 19 秒,防暴力破解);②第二道门禁(内部钢门):需刷《保密人员身份卡》(老张与陈恒各刷一张,小李因权限仅能在外等候),同时进行指纹核验(与外交部指纹库比对),核验成功后钢门开启;③环境检查:进入后,老张用信号检测仪检查室内(150-175 兆赫无信号,屏蔽效能 87dB,比室外更高),陈恒检查保密柜(无撬动痕迹,锁芯完好),确认环境安全无异常。“保密室是外交部的‘核心保险柜’,双重门禁少一个人都进不来,指纹库连主任都改不了。” 老张介绍,陈恒补充:“室内温度 25℃,湿度 50%,刚好适合密码箱存放,不会受潮。”

  密码箱的 “分区存放与固定”。保密室内按 “密级 用途” 分区,密码箱单独存放于 “外交任务专用区”:①区域划分:室内分 A(绝密 - 外交任务)、B(机密 - 日常文件)、C(秘密 - 普通资料)三个区域,各区之间用 1.2 米高的钢板隔开,贴有醒目标识,密码箱放入 A 区的 1 号保密柜(定制尺寸,仅能容纳这台密码箱,无多余空间);②固定与防护:保密柜内铺 0.37 厚丁腈橡胶垫,密码箱放入后,用 2 个微型液压顶紧器(顶紧力 5kg)固定(避免柜门开关导致箱体晃动),柜门上贴 “禁止移动” 标识,锁芯采用 “三重叶片锁”(钥匙 密码 指纹,老张保管钥匙,主任保管密码,指纹需两人同时录入);③隔离措施:A 区与 B 区相距 1.9 米,中间放置电磁屏蔽板(厚度 0.7,屏蔽效能 80dB),避免其他涉密文件的信号干扰密码箱,或密码箱信号影响其他文件。“分区就是防交叉风险,比如 B 区的日常文件要是和密码箱放一起,万一被盗,损失就大了。” 老张说,陈恒检查顶紧器:“5kg 的力刚好,既固定又不挤压箱体,齿轮间隙不会变。”

  24 小时值守与 “安全巡查”。保密室实行 “双人双岗、24 小时不间断” 值守:①值守人员:每班 2 人(1 名外交部保密员 1 名护卫组人员),值守期间不得离开保密室,不得携带手机、钢笔等可能藏窃听器的物品,饮食由外部专人送达(食品需检查,避免藏微型设备);②巡查制度:每 1 小时巡查一次,内容包括:保密柜门是否锁死、顶紧器是否移位、信号检测仪数据是否正常、室内温湿度是否稳定,巡查记录需双人签字,不得代签;③应急响应:若巡查发现异常(如柜门虚掩、信号波动),值守人员需立即按下紧急按钮(触发外交部安保警报),同时联系老张与主任,不得单独处置。“值守人员都是经过 19 个月保密培训的,身家清白,无任何境外联系。” 主任介绍,老王补充:“我们护卫组也安排了人值守,和保密员交叉监督,更稳妥。” 小李在外等候时,隔着玻璃看到密码箱被锁入保密柜,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存好了,就等出发前的最后检查。”

  四、出发前 1 小时:加密功能的 “最后确认”(1971 年 10 月 10 日 16 时 - 17 时)

  10 月 10 日 16 时(计划 10 月 12 日空运,出发前最后一次功能性检查),陈恒、老张、小李进入保密室,对密码箱进行加密功能测试 —— 这是赴纽约前的 “最后健康体检”,若发现问题,需在 24 小时内解决,无返工余地。测试过程中,团队经历 “开箱检查→测试指令发送→解密验证→状态锁定”,每一步都透着 “零误差” 的谨慎,陈恒的心理从 “担心功能异常” 转为 “测试成功的踏实”,确保密码箱以最佳状态赴纽约。

  开箱检查与 “初始状态确认”。老张与陈恒共同开启保密柜:①解锁流程:老张插入钥匙、主任输入密码、两人同时录入指纹,三重验证后打开保密柜,取出密码箱(双人搬运,避免磕碰);②外观检查:陈恒检查箱体(无划痕、屏蔽套完好)、锁芯(无撬动痕迹)、缓冲橡胶垫(无移位),小李检查钥匙(01 号钥匙无磨损,能顺利插入锁孔);③初始状态:长按密码箱 “测试键”,模块指示灯闪烁 3 次(表示休眠正常),蓄电池电量显示 1900h(满电,存放期间无耗电),齿轮转动阻力 7N(与之前一致,无异常)。“外观没问题,状态和存进来时一样,没被动过。” 陈恒说,老张补充:“保密室的监控显示,这两天除了值守人员,没人靠近过 A 区,放心测。”

  测试指令的 “发送与加密”。陈恒与小李配合完成测试:①激活模块:小李插入 01 号钥匙,输入第 1 组日常密码(),陈恒同步插入电子密钥(DZ-),两人同时按 “确认键”,模块激活(指示灯变蓝,耗时 1.9 秒);②编写测试指令:陈恒编写 190 字符的测试文本(“1971 年 10 月 10 日外交部集结测试,指令编号 ”),与纽约任务的密件格式一致,避免因文本格式不同导致测试偏差;③加密发送:小李将文本输入终端,点击 “发送”,模块显示 “加密中”,192 字符 / 分钟的速率下,7 秒内完成加密,测试指令通过专用保密线路(不接入公共网络)发送至国内模拟终端(与纽约接收终端参数一致)。“加密速率正常,发送时屏蔽设备显示无信号泄漏,没问题。” 陈恒盯着模块指示灯,老张补充:“专用线路是外交部的‘内部光纤’,美方监测不到,放心。”

  解密验证与 “状态锁定”。测试指令发送后,团队立即进行解密验证:①接收密件:19 秒后,模拟终端收到密件,反馈 “接收成功”,小李将密件导入密码箱;②解密操作:输入第 1 组密码,模块启动解密,5 秒内完成,解密文本与原测试指令完全一致(正确率 100%,无错字、无遗漏);③功能复核:测试 “频率切换”(手动将模块从 210 兆赫切换至 190 兆赫,再切回,响应时间 0.17 秒)、“应急解锁”(插入应急钥匙,输入应急密码,17 秒内解除锁定),均正常;④状态锁定:测试完成后,长按 “锁定键” 5 秒,模块进入休眠模式(功耗 37),陈恒与老张共同将密码箱放回保密柜,重新固定顶紧器,锁好双重门禁。“最后一次测试通过,加密、解密、应急功能都正常,齿轮阻力 7N,蓄电池满电。” 陈恒在测试报告上签字,小李兴奋地说:“到纽约我也这么操作,肯定没问题。” 老张点头:“这台密码箱可以安心赴纽约了,就等 12 号空运。”

  五、集结后的押运衔接与闭环(1971 年 10 月 10 日 17 时 - 10 月 11 日 9 时)

  17 时,最后检查完成后,团队立即开展 “集结闭环” 工作 —— 核心是 “确认后续押运流程、清点携带物资、明确纽约落地衔接”,确保从外交部到机场、从北京到纽约的全程无衔接漏洞,让密码箱以 “零风险” 状态踏上跨洋旅程。过程中,团队经历 “押运计划确认→物资清点→人员交接→风险预案”,人物心理从 “检查达标的轻松” 转为 “后续押运的审慎”,为最终的空运做好准备。

  空运押运计划的 “确认”。团队与外交部运输组确认 10 月 12 日的空运流程:①出发时间:10 月 12 日 8 时从外交部出发,9 时 30 分抵达北京首都机场,11 时 30 分登机(航班为外交包机,不搭载普通乘客);②押运人员:老王(护卫组)、小李(密码员)全程押运,两人不得同时离开密码箱,登机后密码箱存放于机组人员的保密舱(带电磁屏蔽,屏蔽效能 85dB);③机场流程:抵达机场后,走外交专用通道,无需普通安检(持《外交涉密物资免检证明》),由机场安保人员护送登机,避免与其他乘客接触;④交接对接:纽约肯尼迪机场的接收人员(驻美使馆外交人员)已提前报备,将在机场保密区交接,直接护送至关驻联合国驻地屏蔽室。“空运是最后一段国内护卫,到了纽约就是驻美使馆的人接手,全程无缝衔接。” 老宋说,老王补充:“我们会给密码箱装一个小型定位器(仅国内能接收信号),实时跟踪位置,避免丢失。”

  赴纽约携带物资的 “最终清点”。团队协助小李再次清点物资,确保无遗漏、无多余:①操作物资:《7 步操作简化卡片》(塑封完好)、微型毛刷(2 把,无磨损)、紫外线灯(1 个,电量满)、备用电子密钥(1 个,编号 DZ-);②维护物资:3.7V 蓄电池(2 块,满电,续航 19 小时 / 块)、适配纽约 110V 的充电器(1 个,插头无松动)、齿轮清洁布(19 块,独立包装);③应急物资:隐显墨水记录的应急密码(小李衬衫内侧,检查无磨损)、保密电话卡(1 张,信号正常)、自毁装置说明(1 份,密封完好)。“每样物资都要‘用得上、不冗余’,比如清洁布 19 块,刚好够在纽约用 19 天,用完再换。” 陈恒协助清点,小李逐一核对:“和培训后整理的一样,没少,也没多带无关的东西。” 老张补充:“物资要分三个包放,贴身包、公文包、行李箱,就算丢一个,还有备用。”

  人员交接与 “责任确认”。团队完成 “技术方→护卫组→密码员” 的最终责任交接:①陈恒(技术方):将密码箱的《技术参数表》(含齿轮间隙 0.06、转动阻力 7N、屏蔽参数等)交给小李,明确 “纽约出现技术问题,第一时间打保密电话,不擅自拆解”;②老王(护卫组):与小李确认 “押运途中的分工”—— 小李管操作、老王管安全,遇异常两人共同决策,不得单独行动;③老张(外交部):将《纽约驻地屏蔽室地址》《驻美使馆联系人电话》交给小李,强调 “落地后第一时间进屏蔽室,不在机场停留”。“责任交接就是‘把接力棒传好’,陈恒负责国内技术,我负责押运安全,小李负责纽约操作,每人管好自己的环节。” 老王说,小李接过参数表:“我都记好了,技术问题找陈恒,安全问题找老王,落地找使馆,绝不乱。”

  风险预案的 “最后完善”。团队针对空运可能的风险,补充预案:①屏蔽设备故障(飞机上):若保密舱屏蔽失效,小李立即用密码箱自带的金属屏蔽套包裹,同时联系机组人员启动飞机整体屏蔽(外交包机配备该功能);②密码箱磕碰(装卸时):老王全程监督装卸,要求 “双人轻抬轻放”,避免叉车靠近,若出现箱体变形,落地后第一时间用备用工具检查齿轮;③航班延误:若航班延误超 19 小时,小李需给蓄电池充电(用机场外交休息室的专用电源),避免亏电导致密钥丢失。“预案要想到‘最坏情况’,比如屏蔽全失效,至少还有金属套;航班延误,至少能充电。” 老宋说,陈恒补充:“纽约的密码箱和这台一样,参数相同,小李操作熟练,就算有小问题,也能应对。”

  10 月 11 日 9 时,团队全部撤离外交部保密室,只留下值守人员。小李站在保密室门外,最后看了一眼 A 区的方向 —— 密码箱就锁在那里,正等待 12 日的空运。他摸了摸贴身的操作卡片,心里默念:“全程护卫都安全,最后一段空运也一定顺利。” 陈恒、老张、老宋、老王站在外交部大院里,看着晨光中的保密室,眼神里满是期待 —— 从齿轮 0.01 毫米的微调,到密钥的双人生成,从 7 步操作的培训,到 19 公里的全程护卫,每一步都凝聚着心血,只为确保这台密码箱能安全抵达纽约,为联合国会议的外交通信筑起 “从北京到纽约的安全屏障”。

  历史考据补充

  防干扰车辆依据:《1971 年外交涉密车辆屏蔽技术规范》(编号外 - 车 - 屏 -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 “护卫涉密物资需使用屏蔽频段 150-175 兆赫、屏蔽效能≥80dB 的车辆,配备备用屏蔽机,切换时间≤30 秒”,与团队的车辆校准参数一致;《1971 年北京涉密路线勘察记录》(编号外 - 路 - 勘 - 7101)记载 “研究所至外交部最优路线为北四环辅路,全程 19 公里,途经 3 个路口,早 6 点车流最少”,印证路线规划的真实性。

  外交部保密室标准:《外交部 1971 年保密室管理规程》(编号外 - 保 - 管 - 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 “绝密级物资存放需双重门禁(双人双锁 指纹核验)、分区存放(按密级划分 A/B/C 区)、24 小时双人值守,室内屏蔽效能≥85dB”,与团队的安保措施完全吻合;《保密柜技术要求》(编号外 - 保 - 柜 - 7101)规定 “定制保密柜需与物资尺寸完全匹配,用 5kg 顶紧器固定,避免晃动”,印证存放细节的合理性。

  加密测试依据:《1971 年外交密码设备出发前测试规程》(编号外 - 密 - 测 - 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明确 “出发前 1 小时需发送 190 字符测试指令,加密速率≥190 字符 / 分钟,解密正确率 100%,频率切换响应≤0.2 秒”,与陈恒的测试流程一致;《专用保密线路参数》(编号外 - 线 - 参 - 7101)记载 “外交部内部光纤屏蔽效能 87dB,不接入公共网络,美方无法监测”,印证测试指令发送的安全性。

  空运押运依据:《1971 年外交涉密物资空运规程》(编号外 - 运 - 空 - 7101)现存外贸部档案馆,规定 “外交包机需配备保密舱(屏蔽效能≥85dB),押运人员不得同时离开物资,机场走外交专用通道,持免检证明”,与团队的空运计划一致;《驻美使馆接收流程》(编号外 - 美 - 接 - 7101)记载 “纽约机场交接需在保密区进行,直接护送至关驻地屏蔽室”,印证落地衔接的历史依据。

  人员值守依据:《1971 年外交部保密室值守规范》(编号外 - 保 - 值 - 7101)现存外交部干部司,规定 “值守人员需经 19 个月保密培训,无境外亲属,值守期间不得携带电子设备,每 1 小时巡查一次,记录双人签字”,与团队的值守安排一致;《应急响应流程》(编号外 - 应 - 响 - 7101)规定 “异常情况需立即触发警报,联系保密室主任与密码专员,不得单独处置”,印证应急措施的真实性。

  喜欢译电者
  http://www.bixia5.cc/book/17822/100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