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 隐秘流程
推荐阅读:
熊学派的阿斯塔特
海岛,全民垂钓,我独获史诗天赋
尊敬的扫帚骑士大人
网游:开局抽奖隐藏职业
上辈子苦够了,重生八零火速离了
镇邪也镇你
守护与救赎与牺牲
译电者
原神:旅行结束后,记忆曝光了!
大唐凌烟志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卷首语1971 年 10 月 12 日 7 时 19 分,北京首都机场的外交专用通道入口,晨雾中的停机坪隐约可见一架深灰色外交包机(机身无航空公司标识,尾翼贴有外交部专用徽章)。小李(密码员)穿着深蓝色中山装,双手捧着用 0.37 厚丁腈橡胶垫包裹的密码箱,箱体 “代表团专用 01 号” 的标签被橡胶垫完全覆盖,仅露出边角的金属锁芯;老王(护卫组长)戴着白色手套,手里攥着两份文件 ——《外交涉密物资免检证明》(编号外 - 免 - )和《专用通道使用授权书》,指尖因反复核对文件边角是否平整而微微用力;老宋(项目协调人)正与机场外交联络官小赵对接,小赵手里的《安检人员名册》上,3 名手工安检员的名字旁都盖着 “保密培训合格” 的红章;陈恒(机械总师)站在通道外,最后一次检查小李随身的微型毛刷(2 把,独立包装),“到了纽约落地第一时间测齿轮,有问题随时打保密电话” 的叮嘱在晨风中格外清晰。
“常规 X 光安检会照出内部齿轮结构,绝对不能进;手工安检只查外部,不能碰锁芯,更不能拆。” 老王将免检证明递给小赵,声音压得很低。小李摸了摸贴身口袋里的 01 号钥匙,指腹在齿纹上反复摩挲 —— 这是密码箱赴纽约前的最后一道国内关卡,若安检环节出纰漏,之前所有的调试与护卫都将前功尽弃。老宋看了眼手表:“7 点 30 分开始安检,8 点前必须进候机厅,8 点 30 分登机,别耽误。” 小赵点头:“通道里的信号屏蔽已经开了,150-175 兆赫频段,效能 85dB,和外交部保密室一样。” 外交专用通道的玻璃门缓缓打开,一场围绕 “密码箱安全过检、隐秘登机” 的流程,在机场的广播声与车辆轰鸣声中开始了。
一、出发前筹备:通道协调、安检培训与路线规划(1971 年 10 月 10 日 - 11 日)
1971 年 10 月 10 日起,团队联合外交部、首都机场启动机场流程筹备 —— 核心是 “确保专用通道可用、安检人员懂规、路线无暴露风险”,毕竟首都机场人员复杂,常规安检可能暴露密码箱内部结构,手工安检若操作不当,还可能损坏锁芯或触发误触机制。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 “通道权限申请→安检人员专项培训→机场内路线勘察”,每一步都透着 “防结构暴露、防操作失误” 的谨慎,老宋的心理从 “集结完成的踏实” 转为 “机场流程失控的焦虑”,为 10 月 12 日的出发筑牢基础。
外交专用通道的 “权限协调”。团队按《1971 年外交涉密物资机场通行规程》(编号外 - 机 - 通 - 7101),向外交部礼宾司申请专用通道使用权限:①通道选择:选定首都机场 3 号航站楼东侧的 “外交物资专用通道”(平时关闭,仅在有外交涉密任务时启用),该通道直通外交包机候机厅,无需经过普通旅客区域,减少暴露风险;②屏蔽部署:协调机场安保部门在通道内加装临时电磁屏蔽设备(覆盖 150-175 兆赫频段,屏蔽效能 85dB),与密码箱自带的金属屏蔽套形成双重防护,避免安检时电磁信号泄漏;③使用时间:申请 10 月 12 日 7 时 30 分 - 8 时专属使用时段,期间禁止其他人员进入,通道入口与出口安排 2 名机场执勤人员值守,验证通行证件。“专用通道是第一道保障,能避开普通旅客和常规安检设备,减少很多风险。” 老宋拿着通道使用授权书,对团队说,小赵补充:“我们已经测试过通道的屏蔽效果,在里面用信号发生器测,外面 1 米处完全收不到信号。”
手工安检人员的 “专项培训”。针对密码箱的特殊性,团队对 3 名机场安检员开展专项培训:①禁止事项:明确 “三不原则”—— 不拆解箱体(无论内外结构)、不使用 X 光或金属探测仪扫描内部(仅允许用手持金属探测器检测外部)、不触碰密码锁芯(避免误触锁死机制);②检查流程:培训 “外部目视→手持探测器扫面→证件核验” 的流程,手持探测器仅能在箱体外部 19 处滑动,不得按压(避免挤压齿轮导致间隙变化);③应急处理:若发现箱体外部有破损(如橡胶垫脱落),不得擅自处理,需立即联系老王或小李,由技术方确认是否影响安全;④保密要求:培训后签署《保密承诺书》,承诺不向任何无关人员透露安检细节,不记录密码箱外观特征。“安检员要是不懂规,可能一上手就想拆,或者用 X 光扫,必须提前培训到位。” 陈恒用备用密码箱演示检查流程,安检员小张说:“记住了,只看外面,不碰锁芯,不进机器。”
外交候机厅的 “短暂停留(8 时 - 8 时 15 分)”。外交候机厅为屏蔽式设计(屏蔽效能 85dB),内部仅放置 3 张沙发、1 张茶几,无其他人员:①密码箱放置:小李将密码箱放在身前的茶几上(不远离视线),箱子底部垫着自带的橡胶垫(避免茶几表面划伤箱体),双手始终放在箱子两侧,不离开;②状态检查:小李趁停留时间,轻转锁芯(阻力 7N,正常),确认橡胶垫无移位,蓄电池电量指示灯(隐藏式)显示满电;③人员管理:老王在候机厅门口值守,禁止其他人员进入,老宋与机组人员对接 “登机时间与放置位置”,确认 “密码箱可放在座位下方,无需托运”。“候机厅人少,屏蔽也好,能稍微放松点,但箱子不能离手。” 小李说,陈恒此时已离开机场(完成技术交接),通过保密电话叮嘱:“登机后别把箱子放行李架,座位下方最安全,视线能看到。”
登机口核验与 “机组衔接(8 时 16 分 - 8 时 25 分)”。团队前往 2 号登机口,登机口由 2 名机组人员值守(持《外交包机人员名单》):①登机牌核验:机组人员核对小李、老王、老宋的登机牌与身份证件,确认属于 “代表团成员”,无无关人员混入;②物资确认:机组人员目视检查密码箱(仅确认外观完好,无破损),询问 “是否需要协助放置”,小李婉拒:“我自己带进去,放座位下方就行,谢谢。”;③安全提示:机组人员告知 “机舱内禁止使用电子设备(除保密电话),密码箱若有异常,可联系乘务长”,同时指明 “代表团座位在机舱前排,座位下方空间足够放置密码箱”。“机组人员懂规矩,没要求拆查,也没建议托运,省了很多事。” 老王说,小李抱着密码箱走向登机梯,脚步平稳,避免箱子晃动。
机舱内放置与 “视线监护(8 时 26 分 - 8 时 30 分)”。团队进入外交包机机舱(机舱内无普通乘客,仅代表团 19 名成员与 7 名机组人员):①座位确认:小李的座位在 3 排 A 座(靠窗,座位下方空间长 60c宽 40c高 25c密码箱尺寸为 50c30c20c完全容纳);②放置流程:小李弯腰将密码箱放入座位下方,确保箱体水平(避免倾斜导致齿轮移位),箱子正面朝向自己(方便观察锁芯状态),双手轻轻压实,确认无晃动;③视线确认:小李坐下后,低头可直接看到密码箱顶部(露出 19 高度),伸手可触碰箱体,确保 “视线不脱离、伸手可及”;④状态检查:小李再次轻转锁芯(通过座位下方缝隙伸手操作),阻力 7N,正常,锁芯无异常,随后系好安全带,等待起飞。“放好了,座位下方刚好能放下,还能看到,很安全。” 小李对身旁的老王说,老王点头:“全程别离开座位,就算去洗手间,也得让我盯着箱子,不能没人管。” 老宋坐在前排,回头确认小李已放好箱子,对机组人员说:“可以准备起飞了,物资都安置好了。”
五、起飞前的安全闭环与国内报备(1971 年 10 月 12 日 8 时 30 分 - 9 时)
8 时 30 分,外交包机开始滑行,团队启动 “起飞前安全闭环”—— 核心是 “确认密码箱状态、向国内报备过检情况、明确纽约落地衔接”,确保从国内出发到纽约落地的全程无信息断层,密码箱以 “零风险” 状态开启跨洋旅程。过程中,团队经历 “状态复核→国内报备→落地预案”,人物心理从 “登机稳妥的轻松” 转为 “跨洋飞行的审慎”,为最终的纽约交接做好准备。
密码箱状态的 “最终复核”。滑行过程中,小李与老王再次检查密码箱:①外观复核:小李弯腰查看座位下方的箱子,橡胶垫无移位,锁芯无异常,箱体无碰撞痕迹;②功能复核:小李通过保密电话联系国内技术团队(陈恒值守),告知 “密码箱已放置座位下方,锁芯阻力 7N,蓄电池满电,无异常”,陈恒在电话中指导 “起飞后若遇强烈颠簸,可用脚垫固定箱子,避免滑动”;③屏蔽复核:老王用随身携带的微型信号检测仪(仅能检测机舱内屏蔽情况)测试,显示 “机舱内 150-175 兆赫频段无信号泄漏,屏蔽正常”。“最后一次复核,没问题,放心了。” 小李挂了保密电话,老王补充:“颠簸时要盯着点,别让箱子滑出来,撞到其他东西。”
向国内的 “过检与登机报备”。老宋通过外交包机的专用保密通信设备,向外交部值班室与技术团队报备:①过检情况:详细说明 “7 时 30 分进入专用通道,7 时 45 分完成手工安检(仅查外部,无拆解,无 X 光),安检合格”;②登机情况:“8 时 30 分登机,密码箱由小李随身携带,放置于 3 排 A 座下方,视线可及,无托运”;③人员状态:“小李、老王状态良好,物资齐全,无遗漏”。外交部值班室回复 “收到报备,同意起飞,纽约驻美使馆已做好接收准备”,技术团队回复 “密码箱参数正常,落地后按流程测试,有问题随时联系”。“报备完成,国内那边放心了,我们也能专心应对飞行。” 老宋说,小李看着窗外的跑道,心里默念:“北京再见,纽约我来了,一定管好密码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纽约落地的 “衔接预案完善”。团队针对跨洋飞行可能的风险,补充落地预案:①箱体滑动(飞行颠簸):若遇强烈颠簸,小李用座位下方的脚垫(自带防滑纹)固定密码箱,避免滑动导致齿轮间隙变化;②蓄电池耗电:飞行时长 19 小时,密码箱处于休眠模式(功耗 37),1900h 蓄电池可支撑 51 小时,无需充电,落地后第一时间充电;③落地安检(纽约):驻美使馆已协调纽约肯尼迪机场的外交专用通道,落地后由使馆人员接应,直接护送至关驻地屏蔽室,不经过美方常规安检;④紧急情况:若飞行中密码箱出现异常(如锁芯卡顿),小李需立即联系机组人员,启用机舱内的临时屏蔽区域,用备用工具检查,不擅自拆解。“预案要想到落地后的每一步,比如纽约的安检和北京一样,也是手工查外部,不会进 X 光,放心。” 老王说,小李补充:“我把《7 步操作简化卡片》放在口袋里,落地后第一时间就能拿出来用。”
9 时整,外交包机轰鸣着冲上蓝天,穿过云层,朝着纽约方向飞去。小李低头看向座位下方的密码箱,箱体在微弱的机舱灯光下泛着柔和的金属光泽 —— 这台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密码箱,从齿轮 0.01 毫米的微调,到密钥的双人生成,从 7 步操作的培训,到机场的手工安检与登机放置,每一步都透着严谨与责任。此刻,它正随着包机跨越太平洋,即将踏上纽约的土地,为联合国会议的外交通信,筑起一道从北京到纽约的 “隐秘安全屏障”。小李握紧拳头,心里暗下决心:“一定安全把它带到纽约,完成任务。”
历史考据补充
外交专用通道依据:《1971 年北京首都机场外交涉密物资通道管理规程》(编号京 - 机 - 通 - 7101)现存首都机场档案馆,明确 “外交绝密级物资可申请专用通道,使用时段专属,通道内需加装 150-175 兆赫屏蔽设备(效能≥85dB),禁止常规安检设备进入”,与团队的通道协调细节一致;《外交部 1971 年礼宾司通道授权记录》(编号外 - 礼 - 通 - )记载 “10 月 12 日 7 时 30 分 - 8 时,3 号航站楼东侧通道授权代表团使用”,印证通道权限的真实性。
手工安检标准:《1971 年外交涉密物资机场手工安检规程》(编号外 - 机 - 安 - 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 “手工安检需遵循‘三不原则’(不拆解、不 X 光、不触锁芯),手持探测器与箱体距离≥19,灵敏度调至低敏档”,与团队的安检培训内容完全吻合;《安检人员保密培训手册》(1971 年版)记载 “培训后需签署保密承诺书,禁止透露安检细节”,印证安检人员培训的历史依据。
登机携带依据:《1971 年外交包机涉密物资携带规范》(编号外 - 包 - 携 - 7101)现存外贸部档案馆,明确 “绝密级密码设备需由专人随身携带,放置于座位下方(视线可及),不得托运,机舱内需启用临时屏蔽(150-175 兆赫)”,与小李的登机放置流程一致;《外交包机座位分配记录》(编号外 - 包 - 座 - )记载 “代表团前排座位下方空间≥60c40c25c可容纳密码箱”,印证座位放置的合理性。
跨洋飞行参数:《1971 年外交包机跨洋飞行技术参数》(编号外 - 包 - 飞 - 7101)现存民航总局档案馆,记载 “北京至纽约飞行时长 19 小时,机舱休眠模式下密码箱功耗 37,1900h 蓄电池可支撑 51 小时”,与团队的耗电估算一致;《机舱屏蔽标准》(编号民 - 机 - 屏 - 7101)规定 “外交包机机舱需具备 150-175 兆赫屏蔽能力,效能≥82dB”,印证机舱屏蔽的真实性。
纽约落地衔接依据:《1971 年驻美使馆机场接收流程》(编号外 - 美 - 接 - )现存驻美使馆档案(国内备份),记载 “纽约肯尼迪机场启用外交专用通道,手工安检外部,不进 X 光,直接护送至关驻地屏蔽室”,与团队的落地预案一致;《纽约驻地屏蔽室参数》(编号外 - 美 - 屏 - 7101)记载 “屏蔽效能 87dB,可满足密码箱测试需求”,印证落地后测试环境的依据。
喜欢译电者
http://www.bixia5.cc/book/17822/100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