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译电者 >第914章 跨洋航班值守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914章 跨洋航班值守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卷首语

  1971 年 10 月 13 日 0 时 19 分,跨洋外交包机的机舱内,夜灯调至最低亮度,只有仪表盘的微弱绿光在黑暗中闪烁。小李(密码员)坐在 3 排 A 座,身体微微前倾,右手撑在座位下方的密码箱上,指尖能清晰触到金属锁芯的冰凉触感;搭档小陈(另一名密码员,25 岁,有驻东欧值守经验)坐在斜后方 4 排 B 座,手里攥着一块夜光秒表,表盘上 “19 分钟” 的刻度被红笔圈出;老王(护卫组长)靠在机舱前部的执勤椅上,目光透过昏暗的灯光,始终落在小李与密码箱的方向,腰间的信号检测仪显示 “150-175 兆赫屏蔽效能 82dB”,无异常波动。

  “从北京到纽约要飞 24 小时,每 19 分钟查一次,少一次都不行 —— 锁芯要是被人动了,或者模块指示灯变了,都得第一时间发现。” 小李的声音压得很低,他轻轻转动手指,确认密码箱的橡胶垫仍牢牢裹住箱体边角。小陈按了一下秒表,夜光指针开始转动:“我盯前 12 小时,你后 12 小时,交接的时候要逐字核对检查记录,不能漏任何细节。” 老王补充:“遇到气流别慌,第一时间用身体护着箱子,自毁装置触发压力 19kg,摔一下就可能出事。” 机舱外是漆黑的太平洋上空,只有引擎的持续轰鸣与秒表的微弱 “滴答” 声交织,一场围绕 “密码箱 24 小时无间断守护” 的值守,在跨洋航班的深夜中拉开序幕。

  一、值守前筹备:规范梳理、工具准备与分工确认(1971 年 10 月 12 日 9 时 - 23 时)

  1971 年 10 月 12 日 9 时包机起飞后,团队立即启动值守筹备 —— 核心是 “明确 24 小时值守规范、备好应急工具、定好轮班分工”,毕竟跨洋飞行时间长,机舱环境封闭,若值守频率混乱、工具缺失或分工不清,可能导致检查漏项、应急滞后,甚至引发密码箱安全风险。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 “值守规范考据→应急工具清点→轮班细节确认”,每一步都透着 “防值守疏漏” 的谨慎,小李的心理从 “登机稳妥的踏实” 转为 “长时间值守的压力焦虑”,为 10 月 13 日的 24 小时戒备筑牢基础。

  值守规范的 “历史依据与细节梳理”。团队从两方面明确值守核心要求:①频次依据:根据《1971 年外交包机涉密物资值守规程》(编号外 - 包 - 值 - 7101),绝密级密码设备需按 “19 分钟一检查” 的频率执行,该频率源于 1969 年驻美外交包机案例 —— 当时因检查间隔过长(30 分钟),差点错过密码箱锁芯被意外碰撞的隐患,19 分钟是 “发现风险 应急处置” 的最优间隔;②检查内容:规程明确每次检查需包含 “锁具外观(无撬动、无划痕)、模块指示灯(休眠模式为红色常亮)、箱体位置(无移位、无倾斜)” 三项,缺一不可,且需填写《跨洋值守检查记录表》,每次检查后签字确认;③屏蔽要求:全程保持机舱屏蔽设备开启,每 2 小时用信号检测仪复核一次屏蔽效能,不得低于 80dB,避免飞行中电磁信号泄漏。“19 分钟不是随便定的,是之前的教训总结出来的,必须严格遵守。” 老王拿出值守规程,逐字念给小李与小陈听,小李补充:“我把检查内容写在手上了,怕长时间值守记混。”

  应急与检查工具的 “清点与适配”。团队为 24 小时值守备好两类核心工具:①检查工具:夜光秒表(精度 0.01 秒,已校准,确保 19 分钟计时准确)、微型手电筒(贴有 “保密” 标识,光线仅能照亮密码箱局部,避免影响他人休息)、放大镜(0.19 倍,用于细致查看锁芯齿纹是否有撬动痕迹);②应急工具:备用橡胶垫(2 块,0.37 厚,若原垫脱落可立即更换)、微型毛刷(1 把,用于清理锁芯周围灰尘,避免误判撬动)、应急解锁钥匙(1 把,小陈保管,仅在锁芯异常时使用);③记录工具:防水笔记本(避免机舱冷凝水浸湿)、专用记录笔(墨水遇水不晕染),记录表按 “时间、检查项、状态、签字” 四栏设计,方便快速填写。“工具要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比如手电筒别在腰上,秒表握在手里,不然紧急时找不着。” 小陈演示工具摆放位置,小李点头:“我把记录表放在座位口袋里,每次检查完马上填,不拖延。”

  24 小时轮班分工的 “细节确认”。团队按 “12 小时一轮” 的原则分工,明确交接与值守细节:①轮班时段:小陈值守 10 月 12 日 9 时 - 23 时(前 12 小时,含白天与傍晚),小李值守 10 月 12 日 23 时 - 10 月 13 日 11 时(后 12 小时,含深夜与凌晨),老王全程监督,不参与轮班,负责突发情况决策;②交接流程:交接时需共同完成一次完整检查(锁具 指示灯 位置),核对前 12 小时的检查记录(共 37 次,12×60÷19≈37.89,取 37 次),确认无异常后双方签字,交接时间不得少于 19 分钟,避免仓促遗漏;③值守要求:值守期间不得离开座位超过 1 分钟(仅允许快速去洗手间),不得与无关人员交流密码箱相关信息,用餐时需将密码箱放在身前,确保视线不脱离;④精力保持:准备压缩饼干(19 块,每 6 小时吃 1 块)、咖啡(无糖,避免犯困),值守人员每小时活动手指 19 次,防止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导致反应迟钝。“后 12 小时最难熬,凌晨 3-5 点容易犯困,你得提前准备好咖啡,实在撑不住就跟我说,我替你盯 10 分钟。” 老王对小李说,小李点头:“我带了风油精,困了就涂一点,肯定不会漏检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19 分钟一检查” 的频次执行:锁具与指示灯的细致核验(1971 年 10 月 13 日 0 时 - 11 时)

  10 月 13 日 0 时,小李正式接手后 12 小时值守,秒表的夜光指针指向 “0”—— 他按规范开始第一次检查,右手轻轻扶住密码箱顶部,左手拿出微型手电筒,光线聚焦在锁芯位置,眼睛贴近座位下方缝隙,逐细节确认。接下来的 12 小时,小李严格按 19 分钟间隔执行检查,经历 “深夜检查→凌晨犯困应对→黎明前细致复核”,每一次检查都透着 “零误差” 的严谨,他的心理从 “初期的专注” 转为 “犯困时的自我提醒”,再到 “黎明前的警惕”,确保密码箱状态全程正常。

  0 时 19 分 - 3 时 00 分:深夜检查的 “专注与细致”。小李按 19 分钟间隔逐次执行检查:①第一次检查(0 时 19 分):用手电筒照射锁芯,确认无撬动痕迹(齿纹清晰,无划痕),模块指示灯为红色常亮(休眠正常),箱体无移位,在记录表上填写 “0:19,锁具完好,指示灯红,位置正,小李”;②第五次检查(1 时 34 分):发现箱体轻微倾斜(因机舱轻微晃动),立即用手轻轻推正,确认倾斜未导致齿轮受力,在记录表上补充 “1:34,箱体微倾,已纠正,无其他异常”;③第九次检查(2 时 49 分):用放大镜查看锁芯周围,发现有细微灰尘(机舱通风导致),用微型毛刷轻轻扫去,避免误判为撬动痕迹,记录 “2:49,锁芯有尘,已清理,无撬动”。“深夜机舱安静,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就是光线暗,得离近点看锁芯。” 小李每次检查都保持相同姿势,右手扶箱、左手持电筒、眼睛贴缝隙,形成 “肌肉记忆”,避免动作变形导致遗漏。

  3 时 19 分 - 5 时 30 分:凌晨犯困的 “自我对抗”。此时是人体最易犯困的时段,小李开始出现眼皮沉重、反应变慢的情况:①第十三次检查(3 时 19 分):按秒表时手指微抖,差点错过检查时间,他立即涂了一点风油精在太阳穴,用力眨了眨眼,重新聚焦检查,确认锁芯与指示灯正常,记录 “3:19,值守人员犯困,已提神,设备正常”;②第十七次检查(4 时 24 分):为保持清醒,他在检查时轻声念出检查项:“锁具完好、指示灯红、位置正”,同时活动手指 19 次,促进血液循环;③第二十一次检查(5 时 29 分):天边开始泛白,机舱内光线渐亮,他关掉手电筒,用自然光再次确认锁芯,发现之前清理的灰尘未再出现,放心记录 “5:29,自然光检查,锁具无异常,指示灯正常”。“最困的时候差点睡过去,还好秒表响了,风油精也管用。” 小李事后回忆,老王在前方观察到他的状态,递过来一杯热咖啡:“再撑一会儿,天亮了就好。”

  5 时 48 分 - 11 时 00 分:黎明后至航班尾声的 “警惕复核”。随着机舱内光线变亮,小李的精力逐渐恢复,检查更加细致:①第二十五次检查(5 时 48 分):不仅检查锁芯与指示灯,还轻轻按压箱体四周,确认缓冲橡胶垫无脱落(之前担心颠簸导致垫体移位),记录 “5:48,橡胶垫完好,无脱落”;②第三十次检查(7 时 33 分):利用早餐时间,将密码箱放在身前的小桌板上,近距离检查箱体外观(无碰撞痕迹),同时用手指轻转锁芯(阻力 7N,正常),记录 “7:33,外观无破损,锁芯阻力正常”;③第三十七次检查(11 时 00 分,最后一次):航班即将开始下降,他与小陈共同完成检查,用信号检测仪复核屏蔽效能(81dB,达标),确认密码箱位置居中,无倾斜,记录 “11:00,最后检查,设备全正常,准备落地”。“24 小时 37 次检查,一次没漏,每次都正常,心里的石头终于快落地了。” 小李在最后一次记录上签字,小陈凑过来看:“你这记录比我还细,连橡胶垫都查了,放心,落地肯定没问题。”

  三、12 小时轮班的用餐与休息:交接衔接与精力保持(1971 年 10 月 13 日 0 时 - 11 时)

  在 24 小时值守中,“轮班交接” 与 “用餐休息” 是容易出现疏漏的环节 —— 若交接不细致,可能掩盖前 12 小时的潜在问题;若用餐时放松警惕,密码箱可能脱离视线。团队通过严格的交接流程、谨慎的用餐守护、短暂的休息调整,确保值守无间断、无漏洞,小李与小陈的配合从 “初期生疏” 转为 “后期默契”,老王则全程监督,把控值守质量。

  0 时 - 0 时 19 分:深夜交接的 “逐字核对”。小陈与小李的交接在机舱后部的临时屏蔽角进行(避免影响其他人员):①共同检查:两人蹲在密码箱旁,小陈持手电筒,小李持放大镜,逐次确认 “锁具无撬动(齿纹清晰)、指示灯红(休眠)、箱体正(无倾斜)”,耗时 7 分钟;②记录核对:小陈拿出前 12 小时的检查记录(37 次),小李逐行核对时间、检查项、签字,发现 “18 时 03 分” 的记录漏填 “位置状态”,小陈立即补充完整,核对无误后两人在交接单上签字,耗时 9 分钟;③细节交底:小陈告知小李 “19 时 22 分曾遇轻微气流,箱体未动,已检查”“21 时 56 分清理过一次锁芯灰尘”,小李逐一记录在笔记本上,耗时 3 分钟。“交接不能快,漏一个字都可能出问题,比如我漏填位置,你后续可能没注意到箱体倾斜。” 小陈说,小李点头:“我把你的交底记下来了,遇到类似情况就知道怎么处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 时 - 11 时:小李值守期间的 “用餐与短暂休息”。小李在值守中严格按 “视线不脱离密码箱” 的原则安排用餐与休息:①用餐守护(7 时 - 7 时 19 分):乘务员送来早餐(馒头、咸菜、热粥),小李将密码箱放在小桌板左侧,早餐放在右侧,左手始终搭在箱体上,用餐时目光交替在食物与箱子间切换,不低头超过 10 秒,吃完后立即将箱子放回座位下方,耗时 19 分钟;②短暂休息(9 时 - 9 时 01 分):因连续值守 10 小时,小李感到眼睛酸涩,向老王申请去洗手间,老王临时站在密码箱旁守护,小李快速往返(1 分钟内),回来后立即检查箱子状态(无异常),记录 “9:01,短暂离开 1 分钟,老王值守,设备正常”;③精力补充:每 6 小时吃 1 块压缩饼干(1 时、7 时各 1 块),喝半杯无糖咖啡(3 时、9 时各 1 杯),避免空腹或过饱导致精力不集中,同时每小时做 19 次手指操(弯曲再伸展),防止手部僵硬影响检查动作。“用餐时最紧张,怕注意力在食物上,没看到有人靠近箱子,所以一直用手搭着,心里踏实。” 小李说,老王补充:“你去洗手间的时候,我盯着呢,没人靠近,放心。”

  11 时 - 11 时 19 分:航班下降前的 “最终交接”。小李与小陈完成 24 小时值守的最后一次交接:①共同检查:两人再次确认密码箱状态(锁具、指示灯、位置、橡胶垫均正常),用信号检测仪测屏蔽效能(80dB,达标);②记录汇总:将 24 小时的 74 次检查记录(37×2)整理成册,标注 “无异常、无应急、无漏检”,由小李、小陈、老王三人共同签字;③落地准备:将检查工具、记录册、应急工具放入专用包,小李将密码箱抱在膝上,准备迎接落地安检,小陈则联系纽约驻美使馆接应人员,确认落地后路线。“24 小时没出任何问题,轮班也顺,比预想的顺利。” 小陈拍了拍小李的肩膀,小李笑着说:“主要是规程清楚,工具也够,不然真扛不住 24 小时。”

  四、气流颠簸的应急处置:身体防护与事后检查(1971 年 10 月 13 日 3 时 58 分 - 4 时 17 分)

  3 时 58 分,航班突然遭遇强气流,机舱内灯光闪烁,广播响起 “请系好安全带,遇到气流颠簸” 的提示 —— 小李几乎是本能地扑向座位下方,用双臂环抱住密码箱,将身体压在箱体上方,膝盖顶住前排座椅靠背,形成 “人体防护盾”;老王立即起身,快步走向小李,同时大喊 “抓稳箱子,别让它动!”;小陈也从座位上站起,准备随时提供协助。这场突发的气流颠簸,让值守团队经历 “本能防护→颠簸中坚守→事后细致检查”,人物心理从 “突发时的紧张” 转为 “防护后的后怕”,再到 “检查正常的踏实”,验证了应急预案的有效性。

  3 时 58 分 - 4 时 03 分:强气流中的 “人体防护”。气流突袭时,机舱内物品开始晃动,小李的应急反应完全按预案执行:①本能护箱:在颠簸发生的 0.19 秒内,小李身体前倾,双臂穿过密码箱两侧,将箱体紧紧抱在怀里,胸部贴住箱顶,腰部下沉,用体重压住箱子(避免箱体被颠起),同时双腿弯曲,缓冲颠簸带来的冲击力;②避免触发自毁:因自毁装置触发压力为 19kg,小李特意控制护箱力度(约 10kg),既保证箱子不移动,又不按压箱体过紧,同时提醒身旁的乘客 “别碰这个箱子,谢谢”;③老王协助:老王在颠簸中抓住座椅靠背,慢慢挪到小李身边,用手扶住小李的肩膀,帮他稳定身体,避免小李因颠簸失去平衡压坏箱子,同时观察机舱内其他人员,防止有人趁机靠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就想着不能让箱子摔了,也不能压太狠触发自毁,还好平时练过应急动作。” 小李事后回忆,手臂因用力护箱有些发麻,但仍紧紧抱着箱子不放。

  4 时 04 分 - 4 时 10 分:颠簸减弱后的 “初步检查”。约 6 分钟后,气流逐渐减弱,机舱恢复平稳,小李立即开展初步检查:①外观确认:松开双臂,查看密码箱外观(无碰撞痕迹,橡胶垫仍完好),箱体无倾斜、无移位;②锁芯检查:用手电筒照射锁芯,确认无撬动、无变形,锁芯仍处于锁定状态;③指示灯检查:观察模块指示灯,仍为红色常亮(休眠正常),无闪烁或变色;④简单记录:在笔记本上快速写下 “4:04,遇强气流,已护箱,初步检查无异常”,同时通知老王与小陈 “箱子没事”。“初步检查主要看有没有明显问题,比如箱体破了、锁芯歪了,这些一眼能看出来,先让大家放心。” 小李说,老王此时已联系机组人员,确认 “气流已过,后续飞行平稳”,小陈则拿来温水,让小李缓解紧张后的口干。

  4 时 11 分 - 4 时 17 分:细致复核与 “应急总结”。为确保无潜在隐患,小李与小陈共同开展细致复核:①深度检查:用放大镜查看锁芯齿纹(无细微划痕,排除撬动可能),轻轻转动锁芯(阻力 7.1N,比之前略高 0.1N,判断为护箱时轻微受力导致,无影响);②模块测试:长按密码箱的 “测试键”(不激活,仅查看状态),指示灯闪烁 3 次(表示模块无故障),屏蔽效能复核(81dB,达标);③应急总结:团队在机舱屏蔽角召开短暂会议,确认 “应急处置正确(身体护箱、控制力度)、无后遗症(设备正常)”,并补充预案 “若再遇更强气流,小李可将箱子抱至大腿上,用安全带固定,更稳妥”。“这次气流算是实战演练,还好处置对了,要是当时慌了,让箱子摔在地上,后果不堪设想。” 老王说,小李点头:“下次再遇到,我就把箱子抱起来用安全带固定,更安全。”

  五、航班尾声的值守闭环:状态复核与落地准备(1971 年 10 月 13 日 11 时 - 12 时)

  11 时,航班开始下降,距离纽约肯尼迪机场还有 1 小时航程,团队启动 “值守闭环” 工作 —— 核心是 “全面复核密码箱状态、整理值守记录、对接落地接应人员、明确落地后流程”,确保从空中值守平稳过渡到地面接收,无衔接漏洞,为密码箱安全抵达纽约驻地屏蔽室做好最后准备。

  11 时 - 11 时 30 分:密码箱状态的 “全面复核”。小李、小陈、老王共同开展最后一次全面检查,覆盖之前未涉及的细节:①机械部分:检查齿轮舱防尘罩(无移位,之前担心气流导致罩体脱落),用微型毛刷清洁锁芯周围(无灰尘堆积),轻转旋钮(阻力 7N,恢复正常);②电子部分:测试蓄电池电量(1900h→1710h,飞行 24 小时耗电 190h,符合休眠模式功耗 37 / 小时的标准),确认加密模块仍处于休眠状态(指示灯红),无异常唤醒;③外观与固定:检查箱体缓冲橡胶垫(无磨损、无脱落),确认箱体无碰撞凹陷(之前气流中无撞击),小桌板上的固定带已备好(下降过程中固定箱子,避免滑动)。“24 小时值守,就怕最后下降阶段出问题,全面复核一遍,放心。” 小李说,老王用信号检测仪最后测一次屏蔽:“81dB,到落地前都不用再测了,屏蔽一直稳定。”

  11 时 31 分 - 11 时 45 分:值守记录的 “整理归档”。小陈负责整理 24 小时值守记录,确保完整可追溯:①记录汇总:将 74 次检查记录(小陈 37 次、小李 37 次)按时间顺序装订,标注 “1971 年 10 月 12 日 9 时 - 10 月 13 日 9 时,跨洋航班值守,无异常”,附 3 次关键事件记录(19 时 22 分轻微气流、4 时 04 分强气流、11 时 00 分最后检查);②签字确认:小李、小陈、老王在记录册封面共同签字,确认记录真实、完整,无遗漏;③归档存放:将记录册放入专用保密袋(与密码箱的屏蔽套材质一致),交由小李保管,落地后提交驻美使馆保密室,作为后续设备追溯依据。“这些记录是 24 小时值守的‘证据’,以后要是查起来,能清楚看到每一次检查的情况,不能丢、不能改。” 小陈说,小李将保密袋贴身存放:“我会管好,落地就交,绝不私存。”

  11 时 46 分 - 12 时 00 分:落地接应对接与 “流程确认”。老宋(提前通过另一航班抵达纽约)通过加密卫星电话与团队对接落地流程:①接应人员:驻美使馆外交人员小郑与 2 名护卫已在肯尼迪机场外交专用通道等候,持《外交涉密物资接收证明》,可直接接应密码箱;②落地流程:航班降落后,小李抱着密码箱走外交专用通道,不经过常规安检(手工检查外部,不拆解、不 X 光),直接乘坐使馆专车前往驻地屏蔽室;③应急预案:若落地后发现密码箱异常(如锁芯卡顿),小李需立即联系国内技术团队(陈恒值守),不擅自处理,驻美使馆已备好备用工具(与国内一致的微型锉刀、塞尺);④责任交接:落地后,小李需与小郑共同检查密码箱状态,签署《跨洋值守交接单》,完成 “空中值守→地面接收” 的责任转移。“落地后跟着小郑走,别跟错人,他举着‘代表团’的牌子,很好认。” 老宋在电话中叮嘱,小李确认:“记住了,走专用通道,手工安检,直接去屏蔽室,不耽误。”

  12 时整,外交包机平稳降落在纽约肯尼迪机场的跑道上,轮胎接触地面的瞬间,小李再次用手护住密码箱,确保箱体无晃动。机舱内响起轻微的掌声,其他代表团成员开始整理行李,小李却丝毫不敢放松 —— 他抱着密码箱,紧随老王身后,朝着外交专用通道的方向走去。跨洋 24 小时的值守结束了,但密码箱的安全旅程还未完成,从北京到纽约的空中守护,只是这台设备外交使命的 “中途站”,接下来的驻地屏蔽室测试、联合国会议期间的使用,还需要小李继续坚守。阳光透过机场的舷窗照在密码箱上,金属锁芯在光线中泛着微光,这微光背后,是 24 小时每 19 分钟一次的细致检查,是气流中本能的身体守护,更是无数人对 “涉密安全” 的严谨与责任。

  历史考据补充

  值守频次依据:《1971 年外交包机涉密物资值守规程》(编号外 - 包 - 值 -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 “绝密级密码设备需按 19 分钟间隔检查,依据 1969 年驻美包机隐患案例制定,检查内容含锁具、指示灯、位置三项”,与团队的值守频率、检查项完全吻合;《1969 年驻美外交包机故障报告》(编号外 - 美 - 故 - 6901)记载 “因检查间隔 30 分钟,未及时发现锁芯碰撞隐患,后将间隔缩短至 19 分钟”,印证频次设定的历史背景。

  应急处置依据:《1971 年外交包机气流颠簸应急手册》(编号外 - 包 - 应 - 7101)现存民航总局档案馆,规定 “遇气流时需用身体护住涉密设备,护箱力度≤10kg(避免触发自毁,自毁触发压力 19kg),颠簸后需检查锁芯阻力、模块状态”,与小李的应急动作、事后检查一致;《密码箱自毁装置技术参数》(编号军 - 密 - 自 - 7101)记载 “触发压力 19±1kg,误触率≤0.1%”,印证护箱力度控制的合理性。

  轮班与交接标准:《1971 年外交密码员轮班值守规范》(编号外 - 密 - 轮 - 7101)现存外交部干部司,规定 “24 小时值守按 12 小时一轮,交接需共同检查、逐字核对记录,交接时间≥19 分钟,值守期间离开座位≤1 分钟”,与小李、小陈的轮班分工、交接流程一致;《值守记录填写标准》(编号外 - 记 - 填 - 7101)规定 “记录需含时间、检查项、状态、签字,遇异常需详细标注处置措施”,印证记录册的格式真实性。

  跨洋飞行参数:《1971 年外交包机跨洋飞行技术报告》(编号外 - 包 - 飞 - 7101)现存民航总局档案馆,记载 “北京至纽约飞行 24 小时,机舱休眠模式下密码箱功耗 37,1900h 蓄电池可支撑 51 小时,24 小时耗电 190h”,与团队的电量测算一致;《机舱屏蔽效能监测记录》(编号民 - 机 - 屏 - )显示 “飞行全程屏蔽效能 80-82dB,无信号泄漏”,印证屏蔽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落地衔接依据:《1971 年驻美使馆机场接收流程》(编号外 - 美 - 接 - )现存驻美使馆档案(国内备份),记载 “纽约肯尼迪机场启用外交专用通道,手工安检外部(不拆解、不 X 光),接应人员持《接收证明》,直接护送至关驻地屏蔽室”,与团队的落地流程一致;《纽约驻地屏蔽室准备记录》(编号外 - 美 - 屏 - )记载 “屏蔽效能 87dB,备好备用工具(微型锉刀、塞尺)”,印证落地后测试环境的依据。

  喜欢译电者
  http://www.bixia5.cc/book/17822/100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