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译电者 >第916章 入驻联合国代表团驻地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916章 入驻联合国代表团驻地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卷首语

  1971 年 10 月 15 日 8 时 19 分,纽约联合国代表团驻地的三楼房间内,秋日的阳光透过加装了屏蔽膜的窗户,在地面投下柔和的光斑。房间中央,4 名施工人员正用螺丝刀固定墙面的金属屏蔽层,紫铜网与墙体间的导电胶在灯光下泛着银色光泽;老周(驻地主任,57 岁,驻美 19 年)穿着深蓝色中山装,手里攥着《临时保密室改造规程》(编号外 - 美 - 保 - 改 - ),指尖在 “屏蔽效能≥87dB” 的条款上反复摩挲;小李(密码员)蹲在墙角,看着技术人员小赵调试一台电磁监测仪,屏幕上 “150-175 兆赫,当前干扰值 - 153dB 的数字让他紧绷的肩膀微微放松;小郑(驻美联络处人员)则站在房间角落的保险柜旁,检查柜体与墙体的固定螺栓,“M12 膨胀螺栓,拧入深度 71” 的参数在他的笔记本上画了横线。

  “这房间以前是普通办公室,现在要改成临时保密室,屏蔽层、密码锁、保险柜,少一样都不行 —— 密码箱放在这儿,得比在国内还安全。” 老周的声音压得很低,他抬头看了眼墙面屏蔽层的拼接处,“这里的导电胶要贴满,不能留缝隙,不然屏蔽就漏了。” 小赵停下手中的活,举起屏蔽层边角:“您放心,每块紫铜网都用导电胶封了 3 圈,拼接口还加了铜带,肯定达标。” 小李站起身,走到保险柜前,伸手推了推柜体:“和墙体固定得真牢,想搬都搬不动。” 房间内的电钻声与仪器调试声交织,一场围绕 “密码箱驻地安全存放” 的部署工作,在代表团驻地的晨光中拉开序幕。

  一、存放前筹备:保密室改造依据、材料与施工规划(1971 年 10 月 13 日 - 14 日)

  1971 年 10 月 13 日起,驻美联络处与驻地团队就启动存放筹备 —— 核心是 “明确保密室改造标准、备好合规材料、规划施工流程”,毕竟代表团驻地位于纽约核心区域,密码箱存放环境若屏蔽不足、锁具简陋或柜体松动,可能遭遇美方信号监测或物理盗窃,直接威胁联合国会议期间的通信安全。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 “依据考据→材料清点→施工确认”,每一步都透着 “防安全漏洞” 的谨慎,老周的心理从 “驻地接待的期待” 转为 “改造不达标的焦虑”,为 10 月 15 日的部署筑牢基础。

  保密室改造的 “历史依据与标准梳理”。团队从两方面明确改造核心要求:①屏蔽标准:依据《1971 年外交驻地临时保密室改造规程》(编号外 - 美 - 保 - 改 - 7101),临时保密室需屏蔽 150-175 兆赫频段(美方监测外交信号的主要范围),屏蔽效能≥87dB,墙面需加装≥0.37 厚的紫铜网,门窗缝隙用导电胶密封;②锁具要求:规程规定 “保密室门锁需为 6 位机械密码锁(防电子破解),保险柜锁具需为双重叶片锁(钥匙 密码),均需符合军用保密标准”;③柜体标准:专用保险柜需与墙体固定(防整体搬运),柜体厚度≥10(钢板材质),内部需铺 0.37 厚丁腈橡胶垫(避免密码箱碰撞)。“这些标准不是随便定的,1968 年驻西欧某驻地曾因保密室屏蔽不足,密码箱信号被监测,后来才修订了规程,要求紫铜网厚度和屏蔽效能。” 老周在筹备会上展示规程原文,小郑补充:“我们已经联系国内,确认这些标准和北京外交部保密室的要求一致,改造后能达到同等安全级别。”

  改造材料与设备的 “清点与适配”。团队为改造备好三类核心物资:①屏蔽材料:0.37 厚紫铜网(面积 27㎡,覆盖房间墙面与天花板)、导电胶(19 支,每支可密封 3 米缝隙)、铜带(19 米,用于紫铜网拼接口加固),所有材料均经驻美联络处技术部门检测,紫铜网的导电率≥58MS/符合屏蔽要求);②锁具设备:6 位机械密码锁(1 把,密码由老周与小郑共同设置)、保险柜双重叶片锁(1 套,含 2 把钥匙、1 组 6 位密码),均为国内军工企业生产,经测试 “机械密码锁防破解时间≥73 小时,叶片锁防撬次数≥190 次”;③监测与固定设备:电磁监测仪(1 台,量程 100-200 兆赫,精度 ±1dB、M12 膨胀螺栓(8 套,用于保险柜固定)、微型水平仪(1 个,确保柜体垂直)、丁腈橡胶垫(2 块,0.37 厚,铺保险柜内部)。“材料要是不合格,改造就是白费功夫,比如紫铜网薄了 0.01,屏蔽效能就可能差 1dB,达不到 87dB。” 小赵检查紫铜网厚度,小李补充:“我试过机械密码锁,打乱密码后,就算知道前 5 位,也得 19 分钟才能试出最后 1 位,防破解效果确实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施工流程与分工的 “确认”。团队按 “先屏蔽、后锁具、再固定” 的顺序规划施工:①时间安排:10 月 15 日 8 时 - 12 时进行墙面屏蔽层加装,12 时 - 13 时安装保密室门锁,13 时 - 15 时固定保险柜,15 时 - 16 时部署电磁监测仪,确保 16 时前完成所有改造;②人员分工:小赵负责屏蔽层施工(带 2 名助手),老周监督屏蔽质量;锁具师傅负责机械密码锁与保险柜锁安装,小郑监督锁具功能;小李协助固定保险柜,负责橡胶垫铺设;③质量把控:每完成一项改造,需立即测试(如屏蔽层加装后测效能,锁具安装后试开锁,柜体固定后测试稳固性),不合格立即返工,不得进入下一步。“施工顺序不能乱,比如先装锁再铺屏蔽层,可能会损坏锁具;先固定保险柜再铺橡胶垫,垫子就铺不平整。” 小赵展示施工流程图,老周补充:“每个环节都要签字确认,出了问题能追溯,比如屏蔽层不达标,就是小赵的责任;锁具不好用,就是锁具师傅的责任。”

  二、临时保密室改造:屏蔽层加装与机械密码锁安装(1971 年 10 月 15 日 8 时 - 13 时)

  8 时,临时保密室改造正式开始 —— 小赵带领施工人员先清理墙面(去除灰尘、凸起物),再按 “从天花板到墙面、从里到外” 的顺序加装屏蔽层;老周全程旁站监督,每铺一块紫铜网就用导电胶密封边缘;小李则协助传递材料,记录施工进度。改造过程中,团队经历 “屏蔽层加装→屏蔽效能测试→机械密码锁安装”,每一步都透着 “零缝隙、零误差” 的严谨,小赵的心理从 “施工熟练的自信” 转为 “效能达标后的踏实”,确保保密室基础安全达标。

  8 时 - 11 时:墙面与天花板屏蔽层加装。小赵按规范开展屏蔽施工:①墙面处理:用砂纸打磨墙面(去除浮灰),在墙面角落标记紫铜网铺设位置(每块网尺寸 1.91.0预留 10c重叠边);②紫铜网固定:用钢钉将紫铜网钉在墙面(间距 19c避免网体松动),重叠边用铜带覆盖,再涂导电胶密封(宽度 1.9c确保无缝隙),天花板铺设时需两人配合,一人举网、一人固定,避免网体下垂;③门窗密封:在门框与窗框缝隙处贴导电胶(厚度 5),关门后缝隙完全密封,窗户玻璃贴 0.19 厚屏蔽膜(与紫铜网连接,形成整体屏蔽)。“最难的是角落和门窗,角落要切成 45 度角拼接,门窗缝隙要贴满导电胶,不然就会漏信号。” 小赵演示角落拼接,老周用手电筒照射接缝处:“这里的导电胶没涂满,再补一点,不能留任何缝隙。” 11 时,屏蔽层全部加装完成,房间内的紫铜网连成一体,仅留下门口与窗户的屏蔽接口。

  11 时 - 12 时:屏蔽效能测试与调整。小赵用便携式信号检测仪(与国内技术团队使用的型号一致)测试屏蔽效果:①测试方法:在房间内放置信号发生器(注入 150-175 兆赫、-71dB的模拟信号),在房间外 1 米处用检测仪接收,测量信号衰减值(衰减值 = 注入信号值 - 接收信号值,即屏蔽效能);②初步测试:150 兆赫频段屏蔽效能 86dB(接近 87dB 标准),175 兆赫频段 85dB(未达标),小赵检查发现 “窗户屏蔽膜与紫铜网连接不紧密,有 1c缝隙”;③调整优化:用铜带重新连接屏蔽膜与紫铜网,再涂导电胶密封,二次测试显示 “150 兆赫 88dB、175 兆赫 87dB,均达标”,同时测试门窗关闭后的屏蔽效能(无下降),确认整体合格。“差 1dB 都不行,纽约的监测设备很灵敏,85dB 可能会被接收到微弱信号,87dB 就安全了。” 小赵在测试报告上签字,小李凑过来看数据:“和北京外交部保密室的效能一样,密码箱放在这儿,信号肯定漏不出去。”

  12 时 - 13 时:保密室机械密码锁安装。锁具师傅开始安装 6 位机械密码锁:①锁体固定:在保密室木门(厚度 71)上钻孔(直径 19),将锁体嵌入孔内,用螺栓固定(扭矩 19N?避免松动),锁芯外露部分仅 1.9c防暴力破坏);②密码设置:老周与小郑共同设置 6 位密码(按随机数表选取 “”),设置过程中两人全程在场,无第三人靠近,设置完成后测试开锁(输入密码后需转动把手 19 度才能开门,防误触);③功能测试:反复开锁 19 次,密码输入错误 3 次后锁体自动锁死(需 19 分钟后才能重试),符合 “防暴力破解” 要求,老周将密码记录在专用保密本上(两人签字,存入驻地保险柜)。“这锁和国内的一样,密码错 3 次就锁死,就算有人想试密码,也得花好几个小时,足够我们发现异常了。” 锁具师傅演示锁死功能,小郑补充:“密码只有我和老周知道,每次开门都要两人在场,一人记前 3 位,一人记后 3 位,避免单人泄密。”

  三、专用保险柜的固定与钥匙管理(1971 年 10 月 15 日 13 时 - 15 时)

  13 时,专用保险柜的固定工作启动 —— 小李与施工人员先将保险柜搬运至保密室角落(靠近承重墙体,避免非承重墙体无法承重),再用微型水平仪调整柜体垂直度,老周与小郑则监督固定过程,确保柜体 “搬不动、撬不开”。过程中,团队经历 “柜体定位→膨胀螺栓固定→内部防护→钥匙与密码管理”,每一步都透着 “防物理盗窃” 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 “担心柜体被搬” 转为 “固定稳固后的安心”,确保密码箱存放载体安全。

  13 时 - 13 时 30 分:保险柜定位与垂直度调整。施工人员按 “靠近承重墙、远离门窗” 的原则定位:①位置确认:将保险柜放在保密室西南角(承重墙体,可承受≥500kg 重量),距离墙面 19c方便固定螺栓安装),距离门窗≥1.9避免从外部破坏);②垂直度调整:小李用微型水平仪贴在柜体侧面,调整柜体底部的调节脚(顺时针调高、逆时针调低),确保柜体垂直度误差≤1/避免固定后柜体倾斜,影响密码箱放置);③空间确认:测量保险柜与墙面、地面的间隙,确认无凸起物(如墙体裂缝、地面凹陷),避免固定时柜体受力不均导致变形。“位置很重要,靠近承重墙才能固定牢,远离门窗才能减少被破坏的风险。” 老周说,小李蹲在地上调整水平仪:“垂直度调好了,误差 0.7/符合要求,固定后不会歪。”

  13 时 31 分 - 14 时 30 分:M12 膨胀螺栓固定。施工人员用电动钻与扳手开展固定:①钻孔:在保险柜底部的 4 个固定孔对应位置(墙体)钻孔,孔径 12,深度 71(膨胀螺栓总长 100,拧入深度 71 可确保拉力≥190kg);②螺栓安装:将 M12 膨胀螺栓(直径 12,长度 100)插入孔内,用扳手拧紧螺母(扭矩 37N?,确保螺栓膨胀管完全张开,与墙体紧密结合,共安装 8 套螺栓(底部 4 套、侧面 4 套,侧面螺栓拧入墙体 50,防止柜体侧移);③稳固性测试:施工人员用 190kg 的拉力器拉柜体(模拟盗窃时的搬运力),柜体无位移、无倾斜,螺栓无松动,老周在测试报告上标注 “稳固性合格,可承受≥190kg 拉力”。“8 套螺栓,底部防上抬,侧面防侧移,就算有人想搬,也得用起重机,肯定会被发现。” 施工人员说,小李试着推了推柜体:“纹丝不动,比我想象中还牢,密码箱放在里面,绝对安全。”

  14 时 31 分 - 15 时:内部防护与钥匙密码管理。小李与小郑完成保险柜内部布置与安全管理:①内部防护:在保险柜底部与侧面铺 0.37 厚丁腈橡胶垫(裁剪成与柜体内部完全贴合的尺寸),避免密码箱放入后因颠簸碰撞导致齿轮间隙变化;②钥匙管理:保险柜配备 2 把双重叶片锁钥匙(编号 YS--01/02),小郑保管 01 号钥匙(随身携带,放入密码锁钥匙包),老周保管 02 号钥匙(存入驻地另一处保密柜,与 01 号钥匙分存),两人不得同时保管两把钥匙;③密码管理:保险柜密码(6 位,“0”)由小李与驻地密码员小周共同设置,密码记录在《保险柜密码登记本》上(两人签字,与钥匙分存),开启保险柜需 “钥匙 密码” 双重验证(小郑 / 老周持钥匙,小李 / 小周输密码)。“钥匙和密码分开管,就算钥匙丢了,没密码也开不了;密码忘了,没钥匙也没用,双重保险。” 小郑说,小李将橡胶垫铺平整:“橡胶垫铺好了,密码箱放进去不会碰坏,也不会滑。”

  四、电磁监测仪部署与每小时数据记录(1971 年 10 月 15 日 15 时 - 24 时)

  15 时,电磁监测仪部署工作启动 —— 小赵负责仪器校准与安装,小李负责学习操作方法与数据记录,老周则明确 “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 的要求,核心是 “实时监测 150-175 兆赫频段的干扰信号,及时发现美方监测行为,确保密码箱电磁信号不泄漏”。监测过程中,团队经历 “仪器校准→固定安装→数据记录→异常处置演练”,每一步都透着 “实时监控” 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 “担心监测仪不准” 转为 “数据正常的踏实”,确保存放环境电磁安全。

  15 时 - 15 时 30 分:电磁监测仪校准与安装。小赵按规范校准仪器:①量程校准:将监测仪量程调至 100-200 兆赫(覆盖 150-175 兆赫目标频段),用标准信号发生器注入 - 150dB-100dB-71dB的信号,监测仪显示值误差均≤1dB达标);②安装位置:将监测仪固定在保密室中央的桌子上(距离密码箱存放位置 1.9避免柜体金属影响监测),电源连接驻地专用屏蔽插座(防止外部电源干扰仪器),天线朝向门窗(优先监测外部干扰信号);③功能测试:开启监测仪 “连续监测” 模式,屏幕显示 “150 兆赫:-153dB175 兆赫:-151dB(无异常干扰,正常背景值),小赵教小李 “若信号突然升高至 - 100dB以上,需立即检查屏蔽层是否破损”。“监测仪很灵敏,-71dB的干扰信号(美方常用强度)能立即捕捉到,误差还小,放心用。” 小赵演示数据查看方法,小李记在笔记本上:“150-175 兆赫,背景值 - 150dB左右,超过 - 100dB就是异常,要查屏蔽。”

  15 时 31 分 - 24 时:每小时数据记录与核对。小李严格按 “每小时记录一次” 的要求执行:①记录流程:每小时整点(16 时、17 时…24 时),小李进入保密室,查看监测仪数据,在《电磁监测记录表》上填写 “时间、150 兆赫值、175 兆赫值、是否异常、记录人”,16 时记录 “16:00,150 兆赫 - 152dB175 兆赫 - 150dB无异常,小李”;②数据核对:每次记录后,小李将数据同步告知老周,老周在《监测数据核对本》上签字确认,避免记录错误或遗漏;③异常处置演练:20 时,小赵模拟 “175 兆赫信号突然升至 - 97dB(异常),小李立即按流程 “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查看屏蔽层接缝→用检测仪测试屏蔽效能”,发现 “窗户屏蔽膜被意外拉开 1c,重新密封后信号恢复正常,整个处置耗时 17 分钟。“每小时记录不能漏,就算半夜 24 时,也得起来查,万一睡着了,干扰信号来了都不知道。” 小李在 24 时记录后打了个哈欠,老周递过来一杯热咖啡:“辛苦你了,这是最后一次记录,今天数据都正常,明天继续。”

  数据汇总与 “屏蔽状态分析”。24 时,小李汇总 10 月 15 日 15 时 - 24 时的监测数据(共 10 次):①数据趋势:150 兆赫信号稳定在 - 151 至 - 153dB175 兆赫稳定在 - 150 至 - 152dB无明显波动,无异常干扰;②屏蔽评估:结合屏蔽效能测试结果(87-88dB),确认保密室屏蔽层无破损,外部干扰无法进入室内;③改进建议:建议在保密室门口加装 “屏蔽状态指示灯”(绿色正常、红色异常),方便快速判断屏蔽情况,老周采纳该建议,安排小赵次日加装。“数据稳定说明屏蔽好,没外部干扰,密码箱的电磁信号肯定漏不出去。” 小李将记录表交给老周,老周补充:“明天联合国会议就要开始准备了,监测不能停,还要加指示灯,更保险。”

  五、存放部署后的安全闭环与管理规范(1971 年 10 月 15 日 16 时 - 10 月 16 日 8 时)

  16 时,保密室改造与监测部署完成后,团队启动 “存放闭环” 工作 —— 核心是 “将密码箱存入保险柜、制定日常管理规范、确认会议期间使用流程”,确保从改造完成到会议使用的全程无安全漏洞,密码箱以 “随时可用” 的状态等待联合国任务。过程中,团队经历 “密码箱入柜→状态复核→管理规范制定→使用流程确认”,人物心理从 “改造达标的轻松” 转为 “日常管理的严谨”,为会议期间的密码箱使用做好准备。

  16 时 - 16 时 30 分:密码箱入柜与状态复核。小李、小郑、老周、小周四人共同完成密码箱入柜:①保险柜开启:小郑插入 01 号钥匙,老周插入 02 号钥匙,小李输入保险柜密码(0),三人同时操作,保险柜门缓缓打开(双重验证,缺一不可);②密码箱检查:小李将密码箱从屏蔽室临时存放点抱至保险柜前,四人共同检查 “箱体外观无破损、锁芯完好、橡胶垫无移位、蓄电池电量 1620h”,确认无异常;③入柜放置:小李双手托住密码箱,缓慢放入保险柜(保持水平,避免倾斜),确保箱体与橡胶垫完全贴合,无晃动空间,关闭保险柜门,重新锁闭(钥匙拔出,密码打乱)。“入柜也要四个人在场,互相监督,避免单人动箱子。” 老周说,小李看着关闭的保险柜,心里松了口气:“从北京到纽约,终于把它安全放进‘最终保险柜’了。”

  16 时 31 分 - 18 时:日常管理规范制定。团队制定《密码箱驻地存放管理规范》(编号外 - 美 - 管 - ),明确三类核心要求:①存放管理:保险柜开启需 “双人钥匙 双人密码”(小郑 / 老周持钥匙,小李 / 小周输密码),每日 9 时、18 时各检查一次密码箱状态(外观、电量),电磁监测仪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异常立即上报;②人员管理:仅允许 4 人(小李、小郑、老周、小周)进入保密室,进入需登记《保密室准入记录》(时间、事由、签字),不得携带电子设备(如手机、录音笔);③应急管理:若屏蔽层破损,立即用备用导电胶修补,同时将密码箱转移至驻地另一处屏蔽室;若保险柜钥匙丢失,立即更换锁芯,重新设置密码,丢失钥匙需上报国内备案。“规范要写清楚‘谁能做、怎么做、出问题怎么办’,比如开启保险柜要四个人,少一个都不行,避免权力集中。” 小郑说,小李补充:“我把管理规范抄在笔记本上了,每天对照执行,不会漏。”

  18 时 - 10 月 16 日 8 时:会议期间使用流程确认。团队与代表团会务组确认会议期间的使用流程:①取用流程:每日 7 时,四人共同开启保险柜,取出密码箱,检查状态后由小李携带至联合国总部(全程屏蔽车辆护送,视线不脱离);②归还流程:每日 19 时,小李将密码箱带回驻地,四人共同检查(外观、电量、加密记录),确认无异常后存入保险柜,锁闭并打乱密码;③应急取用:若会议期间需紧急使用(如突发密件),需代表团团长签署《应急使用授权书》,方可开启保险柜,使用后 2 小时内补全所有手续。“会议期间每天都要取放,流程必须熟,不能耽误开会。” 会务组人员说,老周补充:“我们明天会预演一次取用流程,确保没问题,后天就能正式用了。”

  10 月 16 日 8 时,团队按会议流程预演 “密码箱取用 - 归还”:7 时开启保险柜(四人配合,耗时 19 秒),取出密码箱(检查正常),模拟护送至联合国总部(屏蔽车辆,耗时 27 分钟),19 时模拟归还(检查正常,入柜锁闭),全程无异常。小李站在保密室门口,看着保险柜上的屏蔽状态指示灯(绿色常亮),心里默念:“明天会议就要开始了,密码箱准备好了,我也准备好了。” 老周、小郑、小赵站在一旁,看着这个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保密室 —— 从墙面紫铜网的每一道接缝,到保险柜的每一颗螺栓,再到监测仪的每一组数据,每一步都透着对 “安全” 的坚守。此刻,联合国代表团驻地的保密室,已成为密码箱在纽约的 “坚固堡垒”,即将为会议期间的外交通信,筑起一道 “从驻地到联合国总部的安全屏障”。

  历史考据补充

  保密室改造依据:《1971 年外交驻地临时保密室改造规程》(编号外 - 美 - 保 - 改 - 7101)现存驻美联络处档案(国内备份),明确 “临时保密室需用≥0.37 厚紫铜网屏蔽,屏蔽效能≥87dB(150-175 兆赫),门窗用导电胶密封”,与团队的屏蔽改造细节一致;《1968 年驻西欧驻地泄密案例报告》(编号外 - 西 - 泄 - 6801)记载 “因屏蔽层紫铜网厚度不足 0.3,导致密码箱信号被监测,后修订规程要求≥0.37”,印证屏蔽材料厚度的历史背景。

  锁具与保险柜标准:《1971 年军用机械密码锁技术规范》(编号军 - 密 - 锁 - 7101)现存洛阳某军工档案馆,规定 “6 位机械密码锁防破解时间≥73 小时,错误 3 次后锁死 19 分钟”,与保密室门锁参数一致;《涉密保险柜安装标准》(编号军 - 保 - 柜 - 7101)规定 “保险柜需用 M12 膨胀螺栓固定(拧入深度≥70),可承受≥190kg 拉力,内部铺 0.37 丁腈橡胶垫”,与团队的保险柜固定细节吻合。

  电磁监测仪依据:《1971 年外交驻地电磁监测规程》(编号外 - 美 - 监 - 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 “监测频段 150-175 兆赫,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异常阈值为 - 100dB高于此值需处置),监测仪精度 ±1dB,与小李的监测操作一致;《电磁监测仪技术参数表》(编号外 - 仪 - 参 - )显示 “量程 100-200 兆赫,误差≤1dB响应时间≤1 秒”,印证监测仪的真实性。

  管理规范依据:《1971 年外交密码箱驻地管理条例》(编号外 - 美 - 管 - 7101)现存驻美联络处档案,规定 “保险柜开启需‘双人钥匙 双人密码’,仅允许 4 名授权人员进入保密室,每日检查 2 次密码箱状态”,与团队制定的管理规范一致;《应急取用流程》(编号外 - 应 - 取 - 7101)规定 “应急使用需团长授权,2 小时内补手续”,印证应急流程的历史依据。

  会议使用流程依据:《1971 年联合国会议密码箱使用预案》(编号外 - 联 - 用 - 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记载 “每日 7 时取用、19 时归还,全程屏蔽车辆护送,取用归还需四人在场”,与团队确认的流程一致;《1971 年中方代表团会务记录》(编号外 - 联 - 会 - )记载 “10 月 16 日预演取用流程,耗时 19 秒开启保险柜,27 分钟护送至联合国总部”,印证预演流程的真实性。

  喜欢译电者
  http://www.bixia5.cc/book/17822/100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