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 首次启用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卷首语

  1971 年 10 月 16 日 7 时 37 分,纽约联合国代表团驻地的临时保密室内,屏蔽状态指示灯呈绿色常亮,电磁监测仪屏幕显示 “150-175 兆赫,干扰值 - 152dB。小李(密码员)穿着深蓝色中山装,双手放在密码箱的机械旋钮上,指腹因紧张反复摩挲着冰凉的金属纹路;搭档小周(驻地密码员,30 岁,有驻非通信测试经验)站在他右侧,手里攥着《密钥激活流程表》(编号外 - 美 - 激 - ),指尖在 “双人同步输入” 的条款上轻轻划过;老周(驻地主任)坐在保密室中央的桌子旁,面前摆着加密终端与信号记录仪,目光在小李、小周与仪器间来回移动;小郑(驻美联络处人员)则盯着电磁监测仪,时不时抬头提醒:“175 兆赫频段要稳住,国内那边已经做好接收准备了。”

  “这是咱们在纽约第一次启用密码箱,激活要是错一步,模块可能锁死;发送要是被干扰,国内收不到,明天会议就没法用。” 老周的声音压得很低,他看了眼手表,“7 时 40 分准时开始,激活后立即发测试指令,别耽误。” 小李深吸一口气,与小周对视一眼:“我输前 3 位密码,你输后 3 位,同步按确认键,记牢了。” 小周点头:“放心,之前预演过 3 次,错不了。” 保密室内的仪器蜂鸣声与钟表 “滴答” 声交织,一场决定联合国会议通信能否正常的 “首次启用测试”,在晨光中的保密室里拉开序幕。

  一、测试前筹备:依据梳理、设备检查与分工(1971 年 10 月 14 日 - 15 日)

  1971 年 10 月 14 日起,驻地团队就为 “首次通信测试” 做筹备 —— 核心是 “明确测试标准、确保设备就绪、定好人员分工”,毕竟这是密码箱抵达纽约后首次实际启用,若测试流程混乱、设备故障或频段选错,可能导致联合国会议前无法修复,直接影响外交通信。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 “依据考据→设备核验→分工确认”,每一步都透着 “防测试失误” 的谨慎,小李的心理从 “存放稳妥的踏实” 转为 “测试失败的焦虑”,为 10 月 16 日的首次启用筑牢基础。

  通信测试的 “历史依据与标准梳理”。团队从两方面明确测试核心要求:①测试依据:依据《1971 年外交加密通信首次测试规程》(编号外 - 美 - 测 - 7101),首次启用需完成 “密钥激活→频段调试→测试指令发送→解密确认” 四步,测试指令内容需简洁(含设备状态、准备情况),不得涉及敏感信息;②频段标准:规程规定 “联合国会议期间优先使用 175 兆赫加密频段(该频段经中美协商,美方承诺不主动干扰),备用频段 210 兆赫,发送功率≤19dB避免信号过强被无关方接收”;③确认标准:国内回复需在 37 分钟内送达(北京至纽约电波传输时间约 19 分钟,国内解密处理约 18 分钟),回复内容需包含 “信号清晰度、干扰痕迹、是否准予正式使用”,三者均达标才算测试成功。“37 分钟是测算出来的,早了可能国内还没解密,晚了就是信号丢了,得掐准时间等。” 老周在筹备会上展示规程,小郑补充:“175 兆赫频段已经和美方打过招呼,他们不会干扰,但咱们还是要监测,防意外。”

  测试设备的 “全面核验”。团队重点核验四类核心设备,确保无故障:①密码箱状态:小李与小周共同检查 “齿轮间隙 0.06(转动阻力 7N)、蓄电池电量 1620h(满电)、加密模块指示灯红(休眠正常)”,用微型毛刷清洁密钥接口,避免接触不良;②加密终端:小郑测试终端与密码箱的连接(专用 19 芯电缆,无松动),输入 190 字符测试文本,终端显示正常,无乱码;③电磁监测仪:小赵(技术人员)校准仪器,注入 175 兆赫、-71dB模拟信号,监测仪显示误差≤1dB确认能精准捕捉频段干扰;④通信天线:老周检查驻地楼顶的加密天线(指向北京方向,无遮挡),测试天线增益(≥19dBi),确保信号传输强度达标。“终端要是连不上密码箱,指令发不出去;天线要是歪了,信号传不远,每个设备都得查到位。” 小郑说,小李补充:“我试过转动密码箱旋钮,阻力和在国内一样,齿轮没问题,激活时不会卡。”

  人员分工与 “预演确认”。团队按 “激活→发送→监测→记录” 四岗分工:①小李(主激活):负责输入密钥前 3 位密码,配合小周完成激活;②小周(副激活):输入密钥后 3 位密码,同步按确认键,激活后操作加密终端发送指令;③小郑(监测岗):全程盯着电磁监测仪,记录 175 兆赫频段干扰值,异常立即通报;④老周(记录岗):填写《首次启用测试记录表》,记录激活时间、发送时间、接收时间、测试结果,对接国内技术团队(陈恒值守)。预演重点模拟 “激活不同步” 场景:①首次预演:小李比小周快 0.7 秒按确认键,模块显示 “授权失败”,两人调整节奏,确保误差≤0.3 秒;②二次预演:成功激活后,发送模拟指令(“测试 1,无内容”),国内 37 分钟后回复 “收到”,整个流程耗时 57 分钟(激活 10 分钟 发送 5 分钟 等待 37 分钟 确认 5 分钟),符合预期。“预演就是找问题,第一次不同步失败,后来练到几乎同时按,才放心。” 小李说,老周补充:“明天正式测试,就按预演流程来,别慌,一步一步走。”

  历史考据补充

  通信测试依据:《1971 年外交加密通信首次测试规程》(编号外 - 美 - 测 -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 “首次启用需完成密钥激活、175 兆赫频段发送、37 分钟内接收国内回复,指令内容含设备状态与准备情况,无敏感信息”,与团队的测试流程完全吻合;《1971 年中美外交频段使用协议》(美方内部版,中方译制版)记载 “联合国会议期间中方可使用 175 兆赫频段,美方承诺不主动干扰,备用频段 210 兆赫”,印证频段选择的历史依据。

  密钥激活规范:《1971 年外交密码模块双人激活规程》(编号外 - 密 - 激 - 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 “密钥激活需双人同步输入密码(误差≤0.3 秒),输入后同时按确认键,激活成功指示灯从红变绿,失败需 19 分钟后重试”,与小李、小周的激活操作一致;《模块激活故障处置手册》(1971 年版)记载 “不同步激活失败后,需重新核对密码,调整按压节奏,确保同步性”,印证预演中失败的处置逻辑。

  通信参数依据:《1971 年外交加密通信设备技术参数》(编号军 - 密 - 参 - 71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记载 “加密终端发送速率 192 字符 / 分钟,175 兆赫频段发送功率≤19dB天线增益≥19dBi,北京至纽约电波传输时间约 19 分钟”,与团队的发送功率、速率、等待时间一致;《电磁监测仪校准标准》(编号外 - 仪 - 校 - 7101)规定 “175 兆赫频段监测误差≤1dB异常阈值 - 100dB,印证监测仪的参数真实性。

  解密确认标准:《1971 年外交密文解密确认规程》(编号外 - 密 - 解 - 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 “国内回复需包含‘信号清晰度、干扰痕迹、使用许可’三项,密文无乱码、频段无异常波动即为清晰,37 分钟内送达为合格”,与团队的解密确认标准一致;《1971 年中方代表团通信测试记录》(编号外 - 联 - 测 - )记载 “10 月 16 日 8 时 25 分发送指令,9 时 03 分收到回复,内容‘信号清晰,无干扰,准予使用’”,印证测试结果的真实性。

  会议预演依据:《1971 年联合国会议通信保障预案》(编号外 - 联 - 保 - 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 “会议前需开展完整预演(含取用、激活、发送、归还),预演流程与正式会议一致,耗时≤60 分钟”,与团队的预演流程、耗时一致;《预演问题整改记录》(编号外 - 联 - 整 - )记载 “预演中无问题,可按流程参加正式会议”,印证预演的有效性。

  喜欢译电者
  http://www.bixia5.cc/book/17822/100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