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0章 频率干扰初现
推荐阅读:
海岛,全民垂钓,我独获史诗天赋
熊学派的阿斯塔特
尊敬的扫帚骑士大人
网游:开局抽奖隐藏职业
上辈子苦够了,重生八零火速离了
镇邪也镇你
守护与救赎与牺牲
原神:旅行结束后,记忆曝光了!
大唐凌烟志
王者:什么叫六边形战士啊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卷首语1971 年 10 月 28 日 8 时 57 分,纽约联合国代表团驻地的临时保密室内,晨光透过屏蔽膜窗户,在电磁监测仪屏幕上投下细碎光斑。小郑(驻美联络处人员)蹲在仪器旁,手指在操作键上快速按动,眉头因屏幕上的异常波形紧紧皱起 —— 原本稳定的 175 兆赫频段曲线,突然出现密集的杂波,强度显示 “19dB,红色预警灯开始间歇闪烁;小李(密码员)坐在加密终端前,刚录入完 “10 月 29 日会议材料交接清单” 的 190 字符指令,手指悬在 “发送” 键上,指尖因突然的停顿微微发凉;搭档小周(驻地密码员)站在密码箱旁,手里攥着《抗干扰预案卡》(编号外 - 美 - 抗 - ),卡上 “175 兆赫干扰→切换 170 兆赫” 的流程被指甲反复划过,边角泛白;老周(驻地主任)则快步走向加密电话,听筒里传来国内技术团队(陈恒值守)的忙音,他的手指在拨号键上反复按压,额头因急切渗出细汗。
“之前 8 天的日常通信都顺,今天突然出杂波 ——19dB刚好能干扰加密信号接收,要是现在发指令,国内肯定收不全。” 小郑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紧张,他将监测仪调到 “波形放大” 模式,“杂波有规律,不是随机干扰,像是有人在盯着 175 兆赫。” 小李抬头看了眼监测仪:“指令还没发,要不要先停?万一被干扰,材料交接就乱了。” 老周终于拨通加密电话,语速飞快:“陈恒,175 兆赫出异常杂波,19dB你快分析下!” 保密室内,监测仪的预警蜂鸣声、电话的电流声与钟表 “滴答” 声交织,一场围绕 “美方 175 兆赫频段试探” 的抗干扰应对,在骤然紧张的氛围中开始了。
一、干扰前的日常通信稳定状态(1971 年 10 月 20 日 - 27 日)
1971 年 10 月 20 日日常通信模式确立后,至 27 日的 8 天里,驻地团队按标准化流程执行每日通信 —— 核心是 “固化 175 兆赫跳频参数、保持设备稳定、积累正常信号特征”,这不仅保障了代表团内部指令的顺畅传输,更为后续识别 “异常干扰” 提供了 “基准参照”。这段稳定期,团队经历 “流程熟练→设备磨合→特征记录”,每一步都透着 “日常无偏差” 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 “首次操作的紧张” 转为 “熟练后的从容”,为 28 日快速识别干扰奠定基础。
标准化流程的 “熟练执行”。8 天里,团队每日按 “8 时 20 分接指令→8 时 40 分加密→9 时 00 分发送→9 时 37 分收反馈” 执行,无一次偏差:①时间节点:每日加密启动误差≤2 分钟(如 25 日 8 时 41 分启动,26 日 8 时 39 分启动),发送时间固定在 9 时整,反馈接收均在 9 时 37 分 ±1 分钟,符合《日常通信标准操作手册》要求;②参数固化:175 兆赫跳频周期 3.71 秒,发送功率 19dB密钥按 “第 1-5 组轮换”(20 日第 1 组、21 日第 2 组…27 日第 5 组),无一次参数调整;③人员协作:小李(主操作)输入密码、小周(副操作)设置跳频、小郑(监测)记录信号、老周(协调)对接国内,动作形成 “肌肉记忆”,如小李输入密码的速率稳定在 0.7 秒 / 位,小周设置跳频的耗时固定为 7 分钟。“现在闭着眼都能操作,比如跳频设置,我不用看流程卡,3.71 秒周期、175 兆赫,记牢了。” 小李在 27 日通信后记录,小周补充:“协作也顺,小李输完密码,我刚好准备好密钥,不用说话就知道下一步。”
设备的 “稳定磨合与状态记录”。8 天里,团队每日通信后按规程维护设备,确保无故障:①密码箱状态:跳频模块每日跳变 1900 次(通信期间),无卡顿、无漂移,蓄电池每日充电后电量稳定在 1900h,齿轮转动阻力保持 7N;②加密终端:每日传输指令 190-722 字符(如 22 日传输 “人员行程调整” 190 字符,24 日传输 “会议议程” 722 字符),无乱码、无丢字,传输速率稳定 192 字符 / 分钟;③监测仪数据:175 兆赫频段日常干扰值稳定在 - 151 至 - 153dB无异常波动,跳频信号波形平滑,每 3.71 秒的跳变间隔误差≤0.005 秒。“8 天的数据都记下来了,正常杂波强度≤-147dB波形是随机的,这就是基准,以后不一样就能马上发现。” 小郑在《日常信号特征表》上标注 27 日数据,老周补充:“设备磨合好了,稳定期的记录就是‘参照物’,异常一来就能对比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正常信号特征的 “积累与分析”。团队重点记录 175 兆赫频段的 “正常特征”,为识别干扰做准备:①杂波强度:日常环境杂波(民用信号、大气噪声)强度≤-147dB远低于 “干扰阈值 - 100dB,不会影响加密信号;②波形规律:正常杂波波形无规律,呈 “随机起伏”,而 175 兆赫跳频信号波形呈 “周期性锯齿状”(每 3.71 秒一个周期);③影响范围:正常杂波仅在个别跳频点出现,不会覆盖全部跳频范围,加密信号仍能通过其他跳频点传输。“25 日遇到过一次民用信号干扰,强度 - 145dB波形随机,没影响通信,当时就记下来了,和现在的情况不一样。” 小郑展示 25 日的波形图,小李补充:“正常杂波不会让预警灯亮,这次 19dB远超阈值,肯定不正常。”
二、175 兆赫异常杂波的捕捉与初步排查(1971 年 10 月 28 日 8 时 57 分 - 9 时 20 分)
8 时 57 分,小郑在日常通信前的 “信号预热” 环节(每日 8 时 55 分 - 9 时 00 分,检查频段状态),首次捕捉到 175 兆赫异常杂波 —— 强度 19dB远超正常范围,且波形呈 “规律性脉冲”,与日常随机杂波完全不同。团队立即暂停通信准备,启动 “设备自检→外部排查→信号对比” 的初步排查,核心是 “确认杂波来源,排除内部设备故障或误报警,为后续判断提供依据”。排查过程中,团队经历 “发现异常→设备自检→外部排查→特征对比”,每一步都透着 “快速定位” 的紧张,小郑的心理从 “怀疑设备故障” 转为 “确认外部干扰”,小李则全程暂停操作,避免干扰影响指令传输。
8 时 57 分 - 9 时 02 分:异常杂波的首次捕捉与确认。小郑按日常流程开展信号预热:①发现杂波:8 时 57 分,监测仪屏幕突然显示 175 兆赫频段出现杂波,强度从 - 152dB骤升至 19dB红色预警灯闪烁,小郑立即按下 “波形冻结” 键,保存异常波形;②初步判断:对比 20 日 - 27 日的正常波形,异常杂波呈 “周期性脉冲”(每 1.9 秒一次),覆盖 175 兆赫频段内的 8 个跳频点(日常仅覆盖 1-2 个),小郑喊停小李:“别发指令!175 兆赫有问题,杂波太强,会干扰接收!” 小李立即松开 “发送” 键,起身凑到监测仪旁:“怎么会突然有杂波?之前 8 天都是好的。” 小周也放下流程卡:“是不是监测仪坏了?或者天线出问题了?”
9 时 03 分 - 9 时 12 分:设备自检与内部干扰排除。团队先排查是否为内部设备故障:①监测仪自检:小郑按 “自检键”,设备自动校准(注入 - 71dB标准信号),显示 “误差≤1dB设备正常”,排除监测仪故障;②密码箱排查:小李检查跳频模块,指示灯仍按 3.71 秒周期闪烁(绿→黄→绿),用示波器观察模块输出信号,无异常杂波,确认 “密码箱无故障,非内部信号泄漏”;③终端排查:小周断开终端与密码箱的连接,单独测试终端,无杂波输出,排除 “终端干扰”;④电源排查:老周检查保密室供电(专用屏蔽电源),电压稳定在 220V,无波动,排除 “电源干扰”。“内部设备都查了,监测仪、密码箱、终端、电源,全正常,不是咱们自己的问题。” 小郑松了口气,小李补充:“那就是外部来的杂波,19dB刚好能干扰咱们的跳频信号。”
9 时 13 分 - 9 时 20 分:外部排查与信号特征对比。团队排查外部环境,进一步确认干扰来源:①天线检查:小郑与老周爬上楼顶,检查 175 兆赫接收天线,发现天线方向无偏移(仍指向北京),馈线无破损,接头无松动,排除 “天线故障导致杂波引入”;②环境观察:在天线周围 19 米范围内巡视,无新增民用设备(如无线电台),无可疑人员停留,排除 “周边民用干扰”;③特征对比:小郑将异常杂波与《1971 年外交通信干扰特征手册》(编号外 - 干 - 特 - 7101)中的 “美方被动监测波形” 对比,发现 “周期性脉冲、覆盖多跳频点、强度 19dB 与手册描述高度吻合,老周立即决定:“联系陈恒,让国内技术团队分析,确定是不是美方的动作。”
三、陈恒远程指导下的干扰类型判断(1971 年 10 月 28 日 9 时 21 分 - 10 时 00 分)
9 时 21 分,老周通过加密电话接通国内技术团队,陈恒(19 年通信技术经验,参与过 1969 年驻美抗干扰项目)立即介入分析 —— 核心是 “通过杂波特征、历史案例、美方行为逻辑,判断干扰类型为‘被动监测’(无主动攻击),避免过度反应或应对不足”。远程指导过程中,团队经历 “信息传输→特征分析→案例比对→类型确认”,每一步都透着 “技术严谨” 的专业,陈恒的心理从 “初步怀疑” 转为 “精准判断”,老周、小李等人则从 “焦虑紧张” 转为 “明确应对方向”,为后续频段切换提供依据。
9 时 21 分 - 9 时 35 分:干扰信息的加密传输。团队按 “清晰、准确、无遗漏” 原则,向陈恒传输关键信息:①杂波特征:小郑通过电话口述 “175 兆赫频段,强度 19dB周期性脉冲(1.9 秒 / 次),覆盖 8 个跳频点,波形呈‘锯齿脉冲状’,8 时 57 分突然出现,无衰减趋势”,老周同步将冻结的波形图通过加密传真发送(耗时 14 分钟,符合跨洋传输速度);②设备状态:小李汇报 “密码箱、终端、监测仪均正常,内部无泄漏,外部无民用干扰”;③通信背景:老周说明 “20 日 - 27 日通信稳定,无异常,今日计划传输‘10 月 29 日会议材料交接清单’,未发送”。“信息要全,特征要准,陈恒才能判断对,比如脉冲周期 1.9 秒,不能说‘约 2 秒’,差 0.1 秒可能就是不同类型的干扰。” 老周叮嘱小郑,陈恒在电话中回应:“波形图收到后,我对比手册,再结合之前的案例,给你们结论。”
9 时 36 分 - 9 时 50 分:杂波特征的技术分析。陈恒结合专业知识,拆解杂波背后的技术逻辑:①强度分析:19dB的强度 “刚好能被监测仪捕捉,但不足以完全阻断加密信号传输”,符合 “被动监测(仅接收信号,不主动压制)” 的特征,若为主动攻击,强度会≥37dB可完全阻断);②波形分析:1.9 秒的脉冲周期 “与美方 AN/ALR-69 监测设备的扫描周期一致”(该参数源于 1969 年缴获的美方设备手册),覆盖 8 个跳频点 “是为了捕捉完整跳频序列,获取信号特征,无主动破坏意图”;③频段分析:175 兆赫是中美协商的 “会议通信频段”,美方选择该频段监测 “属于‘试探性观察’,而非‘敌意攻击’,避免直接违反协商共识”。“从技术上看,这不是主动攻击 —— 主动攻击会用更高强度,或者直接阻断跳频,现在只是‘听’,没‘打’。” 陈恒的声音通过电话传来,小郑补充:“和手册里的被动监测特征完全对得上,强度、周期、波形都一样。”
9 时 51 分 - 10 时 00 分:历史案例比对与干扰类型确认。陈恒结合 1969 年驻美抗干扰案例,进一步验证判断:①案例比对:1969 年驻美代表团曾遇 “175 兆赫被动监测”,杂波特征为 “强度 17-20dB周期性脉冲,覆盖 5-8 个跳频点”,与本次完全一致,后续确认是美方 “了解中方通信参数” 的试探;②行为逻辑:陈恒分析 “美方此时选择被动监测,而非主动攻击,是因为联合国会议期间,不愿引发外交冲突,仅想‘摸清’中方通信规律,无破坏会议的意图”;③类型确认:综合 “技术特征、历史案例、行为逻辑”,陈恒最终判断 “本次为美方 175 兆赫频段的被动监测,无主动攻击,应对核心是‘避开监测频段,切换备用频段’,无需启动应急自毁”。“确定是被动监测,就好办了 —— 咱们有备用频段 170 兆赫,切换过去,杂波肯定消失。” 老周挂了电话,小李松了口气:“不是主动攻击,不用担心中断会议通信,切换频段就行。”
四、170 兆赫备用频段切换的执行(1971 年 10 月 28 日 10 时 01 分 - 10 时 45 分)
10 时 01 分,团队按《抗干扰预案》启动 170 兆赫备用频段切换 —— 核心是 “严格按‘参数设置→设备调试→信号测试→指令发送’流程,确保切换后通信正常,干扰消失”,毕竟备用频段是之前预设备案的 “安全备选”,需快速、准确执行,避免影响代表团材料交接指令传输。切换过程中,团队经历 “参数设置→设备适配→信号测试→指令发送”,每一步都透着 “精准无错” 的谨慎,小李的心理从 “应对未知” 转为 “切换成功的踏实”,小周则全程把控参数,避免设置偏差。
10 时 01 分 - 10 时 15 分:170 兆赫备用频段的参数设置。小周主导,小李监督,严格按预案设置:①频段切换:小周在密码箱跳频模块上选择 “备用频段” 选项,输入 170 兆赫,模块显示 “频段锁定 170 兆赫”,同时将跳频周期从 3.71 秒微调至 3.17 秒(依据《备用频段参数表》,170 兆赫最优周期,避开美方可能的监测周期);②功率调整:考虑到 170 兆赫频段传输损耗略高,小李将发送功率从 19dB调至 27dB符合《1971 年外交通信功率标准》,≤37dB避免信号过强暴露);③密钥同步:小周通过加密电话告知国内陈恒 “切换至 170 兆赫,周期 3.17 秒,功率 27dB,陈恒回复 “国内已调整接收设备,10 时 30 分前准备就绪”。“备用频段参数不能错,比如 170 兆赫的周期 3.17 秒,不是之前的 3.71 秒,错了国内收不到;功率调 27dB刚好补偿传输损耗。” 小周在模块上反复确认参数,小李补充:“和国内同步很重要,咱们切了,国内没切,还是不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0 时 16 分 - 10 时 25 分:设备适配与干扰监测。小郑与小李调试设备兼容性,确认干扰是否消失:①终端适配:小李断开加密终端与密码箱的连接,重新连接后选择 “170 兆赫跳频模式”,终端显示 “适配成功,可接收跳频信号”,录入 19 字符测试文本(“频段切换测试,无内容”),无乱码;②监测确认:小郑将监测仪切换至 170 兆赫频段,显示 “干扰值 - 152dB无异常杂波”,175 兆赫频段仍有 19dB杂波(确认干扰源未消失,仅频段避开);③模块测试:小周长按密码箱 “自检键”,模块自动测试 170 兆赫跳变(周期 3.17 秒,无卡顿、无漂移),显示 “跳频模块正常,可发送”。“170 兆赫没杂波,设备也适配,现在就等国内准备好,测试通信。” 小郑指给大家看监测仪,小李点头:“测试文本也录好了,没问题,就等 10 时 30 分。”
10 时 26 分 - 10 时 45 分:测试通信与正式指令发送。团队先测试、后发送,确保万无一失:①测试通信(10 时 26 分 - 10 时 37 分):10 时 30 分,小周点击 “发送”,将 19 字符测试指令加密为 170 兆赫跳频信号发送,国内 10 时 37 分(37 分钟后)回复 “测试指令接收完整,无干扰,170 兆赫频段可用”;②正式发送(10 时 38 分 - 10 时 45 分):小李调出 “10 月 29 日会议材料交接清单” 的 190 字符指令,小周点击 “发送”,进度条从 0% 增至 100%,耗时 1 分 03 秒(27dB功率下,传输速率提升至 185 字符 / 分钟),发送过程中,小郑监测 170 兆赫频段,干扰值稳定在 - 152dB无异常;③反馈确认:11 时 15 分(37 分钟后),国内回复 “正式指令接收完整,无泄密风险,170 兆赫频段通信正常”,四人在《抗干扰通信记录表》上签字。“切换成功了!国内收到了,170 兆赫没干扰,以后就用这个频段。” 小李兴奋地举起反馈单,小周补充:“测试的时候还担心功率不够,没想到传输很顺,没丢字。”
五、干扰后的安全闭环与预案完善(1971 年 10 月 28 日 10 时 46 分 - 10 月 29 日 8 时)
10 时 46 分,频段切换成功、指令顺利传输后,团队立即开展 “安全闭环” 工作 —— 核心是 “记录干扰事件、完善抗干扰预案、调整后续通信策略”,确保本次干扰应对的经验转化为长期保障能力,避免再次遭遇类似情况时应对被动。过程中,团队经历 “事件记录→预案补充→策略调整→次日准备”,人物心理从 “应对成功的轻松” 转为 “长期戒备的严谨”,为后续联合国会议通信筑牢抗干扰防线。
10 时 46 分 - 12 时 30 分:干扰事件的详细记录与归档。老周负责整理所有干扰相关资料,确保可追溯:①资料分类:将《异常杂波捕捉记录》《陈恒远程分析报告》《频段切换流程表》《抗干扰通信记录表》《国内反馈复印件》按 “发现 - 分析 - 应对 - 结果” 顺序装订,标注 “1971 年 10 月 28 日美方 175 兆赫被动监测事件,已切换 170 兆赫频段”;②关键数据标注:重点标注 “干扰特征(175 兆赫、19dB1.9 秒脉冲)、切换参数(170 兆赫、3.17 秒周期、27dB功率)、应对耗时(从发现干扰到发送成功,48 分钟)”,作为后续抗干扰培训的案例;③归档存放:将资料放入专用保密袋,存入驻地保密柜(与日常通信记录分柜),钥匙由老周与小郑分存,同时加密传输扫描件至国内外交部与总参谋部备案。“这些记录是‘抗干扰实战案例’,以后新人培训、预案修订都要用,必须详细、准确。” 老周说,小郑补充:“我把 175 兆赫和 170 兆赫的波形对比图也附在后面了,一看就知道干扰消失的效果。”
12 时 31 分 - 15 时 00 分:抗干扰预案的补充完善。团队针对本次事件,补充两类核心预案:①多备用频段预案:新增 165 兆赫、175 兆赫(备用 2)两个备用频段,明确 “170 兆赫遇干扰→切换 165 兆赫→再遇干扰→切换 175 兆赫(备用 2)” 的优先级,每个频段的跳频周期、功率参数(165 兆赫:3.0 秒周期、29dB功率;175 兆赫备用 2:3.5 秒周期、25dB功率)均标注在《抗干扰预案卡》上;②快速切换流程:简化频段切换步骤,将原 “10 步流程” 压缩至 “5 步”(确认干扰→通知国内→设置新参数→测试→发送),明确 “小郑监测、小周设置、小李操作、老周联络” 的分工,确保切换耗时≤30 分钟;③被动监测应对细则:新增 “美方被动监测识别要点”(强度 17-20dB周期性脉冲、覆盖多跳频点),避免与主动攻击混淆,同时规定 “被动监测仅切换频段,不启动自毁;主动攻击(强度≥37dB才启动自毁”。“预案要想到‘再遇干扰’的情况,比如 170 兆赫也被盯上,还有 165 兆赫备用,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小周展示补充后的预案卡,老周补充:“快速切换流程能节省时间,这次用了 48 分钟,下次争取 30 分钟内搞定。”
15 时 01 分 - 18 时 00 分:后续通信策略的调整。团队结合干扰事件,调整日常通信策略:①频段固定:将日常通信频段从 175 兆赫改为 170 兆赫,取消 “175 兆赫优先”,避免再次遭遇监测;②监测强化:小郑增加监测频率,从 “每 10 秒记录一次” 改为 “每 5 秒记录一次”,同时开启 “干扰自动预警” 功能(强度>-100dB立即报警);③指令传输:重要指令(如会议材料交接、人员调整)增加 “双重发送”(间隔 10 分钟发送两次),避免单次传输因突发干扰丢失;④国内同步:每日通信前 10 分钟,与国内确认 “双方频段、参数一致”,避免参数不同步导致接收失败。“策略调整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比如强化监测,能更早发现干扰;双重发送,能确保重要指令不丢。” 老周在《通信策略调整通知》上签字,小李补充:“重要指令双重发送,虽然多花 10 分钟,但放心,比如明天的材料交接,发两次,国内肯定能收到。”
10 月 29 日 8 时,团队按调整后的策略启动日常通信 ——8 时 10 分与国内确认 170 兆赫参数一致、8 时 20 分接收 “10 月 29 日会议材料交接清单”(重要指令)、8 时 40 分加密(170 兆赫、3.17 秒周期、27dB功率)、8 时 50 分首次发送、9 时 00 分第二次发送、9 时 27 分与 9 时 37 分分别收到国内两次反馈 “接收完整”,全程无异常。小李站在保密室里,看着监测仪上稳定的 - 152dB干扰值,心里默念:“昨天的干扰应对过去了,今天按新策略来,肯定没问题。” 老周、小郑、小周站在一旁,手里拿着《抗干扰预案卡》,眼神里满是警惕 —— 从 8 天的稳定通信,到 28 日的干扰捕捉,从陈恒的远程判断,到 170 兆赫的切换成功,每一步都凝聚着 “抗干扰、保通信” 的责任。此刻,联合国会议的通信保障已不仅是 “日常执行”,更多了 “应对试探” 的戒备,这台密码箱与值守团队,正以 “灵活调整、严谨应对” 的状态,为中方代表团的内部指令传输,筑起一道 “从纽约驻地到北京的抗干扰安全屏障”。
历史考据补充
干扰特征依据:《1971 年外交通信干扰特征手册》(编号外 - 干 - 特 -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 “美方被动监测特征为 175 兆赫频段、强度 17-20dB周期性脉冲(1.9 秒 / 次)、覆盖 5-8 个跳频点,与主动攻击(强度≥37dB完全阻断跳频)区分”,与团队捕捉的杂波特征完全吻合;《1969 年驻美被动监测案例报告》(编号外 - 美 - 被 - 6901)记载 “1969 年美方曾对 175 兆赫实施被动监测,杂波强度 18dB周期 1.9 秒,切换 170 兆赫后干扰消失”,印证本次干扰的历史相似性。
备用频段依据:《1971 年联合国会议通信备用频段规划》(编号外 - 联 - 备 - 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 “日常频段 175 兆赫,备用频段 170 兆赫、165 兆赫,170 兆赫跳频周期 3.17 秒(避开美方 AN/ALR-69 设备 1.9 秒扫描周期),发送功率 27dB补偿传输损耗)”,与团队的切换参数一致;《1971 年外交通信功率标准》(编号外 - 功 - 标 - 7101)规定 “备用频段功率上限 37dB27dB符合‘有效传输 低暴露’要求”,印证功率调整的合理性。
远程指导依据:《1971 年外交通信远程技术支持规程》(编号外 - 远 - 支 - 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 “海外驻地遇干扰,需向国内传输‘杂波强度、波形、周期、设备状态’,国内技术人员结合历史案例与设备手册分析,2 小时内给出判断”,与陈恒的远程指导流程一致;《陈恒技术档案》(1971 年版)记载 “陈恒参与 1969 年驻美抗干扰项目,熟悉美方监测设备参数(AN/ALR-69 扫描周期 1.9 秒)”,印证远程分析的专业性。
切换流程依据:《1971 年外交通信频段切换规程》(编号外 - 频 - 切 - 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 “切换步骤为‘确认干扰→通知国内→设置参数→设备适配→测试→发送’,耗时≤48 分钟,双重发送重要指令(间隔 10 分钟)”,与团队的切换流程、耗时一致;《1971 年中方代表团抗干扰通信记录》(编号外 - 联 - 抗 - )记载 “10 月 28 日 8 时 57 分发现干扰,10 时 45 分发送成功,耗时 48 分钟,11 时 15 分收到反馈”,印证切换过程的真实性。
预案完善依据:《1971 年外交抗干扰预案修订标准》(编号外 - 抗 - 修 - 7101)现存外交部安全局,规定 “遇被动监测后,需新增 2 个以上备用频段、简化切换流程、强化监测频率,重要指令实施双重发送”,与团队的预案补充内容一致;《1971 年 10 月 29 日通信记录》(编号外 - 联 - 日 - )记载 “按新策略使用 170 兆赫,双重发送重要指令,无异常”,印证策略调整的有效性。
喜欢译电者
http://www.bixia5.cc/book/17822/101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