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9章 加密传输
推荐阅读:
熊学派的阿斯塔特
海岛,全民垂钓,我独获史诗天赋
有没有一种可能散人也能制霸全服
尊敬的扫帚骑士大人
网游:开局抽奖隐藏职业
上辈子苦够了,重生八零火速离了
译电者
疯了吧!神话天赋你管他叫反派?
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铺中介
镇邪也镇你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卷首语1971 年 10 月 20 日 8 时 19 分,纽约联合国代表团驻地的临时保密室内,晨光透过屏蔽膜窗户,在加密终端屏幕上投下淡金色光斑。小李(密码员)穿着熨烫平整的深蓝色中山装,指尖悬在密码箱的机械旋钮上方,指腹因反复摩挲金属纹路而泛着微光;搭档小周(驻地密码员)站在他右侧,手里攥着《7 步加密流程卡》(编号外 - 美 - 加 - ),卡上 “输入密码→激活模块→跳频设置” 的步骤被红笔勾出,边角因频繁翻阅微微卷曲;老周(驻地主任)坐在桌旁,面前摆着一份折叠整齐的代表团指令单,“出席联合国大会首次会议人员名单” 的标题下方,19 条含职务、行程的信息清晰罗列;小郑(驻美联络处人员)则蹲在电磁监测仪旁,调试跳频信号接收功能,屏幕上 “175 兆赫,跳变周期 3.71 秒” 的参数稳定闪烁。
“这是代表团在联合国会议期间的第一次日常通信,指令里的 19 条信息,一条都不能错;加密时的 7 步流程,一步都不能漏 —— 要是加密出偏差,国内收不到完整指令,会议人员安排就会乱。” 老周的声音压得很低,他将指令单推到小李面前,“你先核对信息,小周盯着监测仪,跳频信号不能断。” 小李深吸一口气,拿起指令单:“19 条信息,我逐字看,保证没看错职务和行程。” 小周抬头看了眼监测仪:“175 兆赫频段干扰值 - 153dB跳频模块预热好了,随时能启动。” 保密室内,密码箱的齿轮轻微转动声、监测仪的蜂鸣声与钟表 “滴答” 声交织,一场标志着 “联合国会议日常通信模式确立” 的加密传输,在晨光中正式开启。
一、通信前筹备:依据梳理、设备校验与分工(1971 年 10 月 18 日 - 19 日)
1971 年 10 月 18 日联合国会议启动后,驻地团队就为 “日常通信” 做筹备 —— 核心是 “明确日常加密的历史依据、确保设备适配跳频功能、定好人员协作分工”,毕竟日常通信需每日执行,若依据模糊、设备故障或分工混乱,可能导致指令传输延迟或泄密,影响代表团会议安排。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 “规程考据→设备调试→职责确认”,每一步都透着 “防日常疏漏” 的谨慎,小李的心理从 “会议保障的紧张” 转为 “日常操作的审慎”,为 10 月 20 日的首次日常通信筑牢基础。
日常加密通信的 “依据考据”。团队从两方面明确核心标准:①规程依据:依据《1971 年外交日常加密通信规程》(编号外 - 日 - 密 - 7101),日常指令需满足 “内容非涉密(仅人员名单、行程等内部安排)、加密频段 175 兆赫(跳频模式,每 3.71 秒跳变一次,该周期源于 1970 年驻美通信测试,可避开美方常规监测周期)、解密反馈时间≤37 分钟(北京至纽约电波传输 19 分钟 国内解密处理 18 分钟)”;②流程依据:规程规定日常加密需沿用 “7 步操作法”(输入密码→确认密钥→启动加密→设置跳频→发送指令→接收反馈→锁定模块),新增 “跳频参数设置” 环节(第 4 步),需双人确认跳频周期与频段;③安全依据:参考 1969 年驻西欧日常通信案例,“固定频率易被监测,跳频模式可使信号捕获难度提升 19 倍”,故日常通信强制启用跳频,禁用固定频率。“3.71 秒的跳频周期不是随便定的,1970 年测试时,这个周期能刚好避开美方监测设备的扫描间隔,不会被持续捕获。” 老周在筹备会上展示规程原文,小郑补充:“日常指令虽不涉密,但人员行程不能泄露,跳频是最好的防护,就算美方监测到,也抓不住完整信号。”
加密设备的 “跳频适配校验”。团队重点调试三类核心设备,确保支持跳频功能:①密码箱跳频模块:小李与小周共同测试 “175 兆赫频段跳变”,设置周期 3.71 秒,模块指示灯每 3.71 秒闪烁一次(绿→黄→绿),用示波器观察信号波形,跳变无卡顿、无频率漂移(误差≤0.01 秒),符合《1971 年跳频模块技术标准》(编号军 - 跳 - 模 - 7101);②加密终端:小郑测试终端与跳频模块的兼容性,输入 190 字符模拟指令(与代表团指令字数相近),终端能实时接收跳频信号并输出加密密文,无乱码、无丢字,传输速率 192 字符 / 分钟(达标);③电磁监测仪:小赵(技术人员)校准仪器,确保能捕获 175 兆赫跳频信号(每 3.71 秒记录一次频率值),监测误差≤1dB可实时判断跳频是否正常。“跳频模块要是卡顿,信号就会停在某个频率,容易被美方抓住;终端要是不兼容,密文就会乱,国内解不出来。” 小李用示波器观察波形,小周补充:“我们测了 19 次跳变,每次周期都是 3.71 秒,没偏差,放心。”
人员分工与 “协作预演”。团队按 “指令核验→加密操作→跳频监测→反馈接收” 四岗分工:①小李(指令核验 主操作):负责核对代表团指令、执行 7 步加密的前 3 步(输入密码、确认密钥、启动加密);②小周(跳频设置 副操作):负责设置跳频参数(周期 3.71 秒、频段 175 兆赫)、执行后 4 步(跳频设置、发送指令、接收反馈、锁定模块);③小郑(跳频监测):全程盯着电磁监测仪,记录跳频周期与干扰值,异常立即通报;④老周(协调 记录):负责与代表团对接指令接收、填写《日常通信记录表》、联系国内技术团队(陈恒值守)确认接收准备。预演重点模拟 “跳频设置错误” 场景:①首次预演:小周误将跳频周期设为 3.17 秒,监测仪显示 “频率跳变异常”,小李立即暂停操作,重新设置为 3.71 秒,耗时 1 分 19 秒;②二次预演:成功加密发送模拟指令(“日常预演,19 条信息”),国内 37 分钟后回复 “接收完整”,全程耗时 57 分钟(核验 10 分钟 加密 7 分钟 等待 37 分钟 反馈 3 分钟),符合日常通信时间预期。“预演就是找错,第一次周期设错,后来我把‘3.71 秒’写在手上,再也没忘。” 小周说,老周补充:“日常通信每天都要做,分工必须熟,协作不能乱,预演就是练默契。”
二、首次日常指令的接收与核验(1971 年 10 月 20 日 8 时 20 分 - 8 时 40 分)
8 时 20 分,代表团联络员小王将 “出席联合国大会首次会议人员名单” 指令单送至保密室 —— 指令单为手写,共 19 条信息,每条含 “姓名、职务、参会时段(如 10 月 25 日 9:00-11:00)、随行人员数量”,无任何敏感内容。小李与小周按 “逐字核对、格式确认、无敏感筛查” 的流程核验,确保指令无误后再加密,避免因指令错误导致国内解密后信息偏差。核验过程中,团队经历 “内容核对→格式确认→安全筛查”,每一步都透着 “零错误” 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 “担心看错” 转为 “核验无误的踏实”,小周则全程协助,确保无遗漏。
8 时 20 分 - 8 时 30 分:19 条信息的逐字核对。小李手持指令单,小周在旁同步查看,逐条确认:①姓名与职务:第 1 条 “张某某,代表团团长,10 月 25 日 9:00-11:00,随行 2 人”,小李轻声念出,小周对照代表团提供的《人员名册》,确认姓名无错别字、职务无误;②参会时段:第 7 条 “李某某,翻译,10 月 25 日 10:00-12:00,随行 1 人”,小周发现 “12:00” 手写模糊,疑似 “13:00”,立即联系小王确认,回复 “确为 12:00”,避免时段错误;③随行人数:第 19 条 “王某某,安保,10 月 25 日全程,随行 0 人”,小李确认 “0 人” 无涂改痕迹,与其他 18 条 “1-2 人” 的格式一致,无异常。“19 条信息,最容易错的是姓名错别字和时段模糊,比如‘李’和‘季’,‘12’和‘13’,必须逐字看。” 小李擦了擦额头的汗,小周补充:“第 7 条要是没确认,国内收到错的时段,翻译可能赶不上会议,就麻烦了。”
8 时 31 分 - 8 时 35 分:指令格式的标准化确认。为适配加密终端格式,团队对指令做格式调整:①统一格式:将每条信息按 “姓名 职务 参会时段 随行人数” 的顺序排列,删除指令单上的手写备注(如 “请提前 10 分钟到场”,非必要信息),确保每条信息长度一致(均为 38 字符),便于加密传输;②字符检查:确认无特殊符号(如 “×”“√”),所有字符为中文简体(国内解密系统默认格式),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如 “10 月 25 日” 而非 “十月二十五日”),避免解密乱码;③字数统计:总字数 722 字符(19 条 ×38 字符),符合加密终端 “单次最大传输 1900 字符” 的限制,无需分多次发送。“格式不统一,终端可能识别不了,比如特殊符号,国内解密时会显示乱码,必须删干净。” 小周在终端上录入指令,小李在旁核对,确保录入与指令单一致,无丢字。
8 时 36 分 - 8 时 40 分:安全筛查与指令确认。老周与小郑对指令做安全筛查,确保无敏感内容:①敏感信息筛查:检查是否含 “会议谈判立场”“内部决策” 等涉密内容,确认仅为人员名单与行程,符合《日常指令安全标准》(编号外 - 日 - 安 - 7101);②接收确认:老周在《指令接收确认单》上填写 “指令内容:19 条参会人员信息,无敏感;格式:标准化,722 字符;核验结果:合格,准予加密”,小李、小周、小郑分别签字;③国内通报:老周用保密电话联系陈恒,告知 “8 时 40 分开始加密,9 时 17 分左右等待回复”,陈恒回复 “国内已开启跳频接收设备,175 兆赫,3.71 秒周期,准备就绪”。“日常指令虽不涉密,但也不能含敏感内容,筛查是最后一道关,不能漏。” 老周将指令单存入保密袋,小李补充:“都准备好了,指令对、格式对、国内也 ready,现在就等加密。”
三、7 步加密流程与 175 兆赫跳频执行(1971 年 10 月 20 日 8 时 41 分 - 9 时 00 分)
8 时 41 分,7 步加密流程正式启动 —— 小李与小周按 “前 3 步主操作、后 4 步副操作” 的分工,配合完成加密,小郑紧盯电磁监测仪记录跳频,老周在旁监督流程,核心是 “确保每步操作无偏差,跳频信号稳定(每 3.71 秒跳变一次),指令完整加密为 175 兆赫跳频信号”。加密过程中,团队经历 “密码输入→密钥确认→跳频设置→指令发送”,每一步都透着 “专注与协作” 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 “操作初期的紧张” 转为 “跳频稳定后的安心”,小周则精准把控跳频参数,避免设置错误。
8 时 41 分 - 8 时 47 分:前 3 步操作(输入密码→确认密钥→启动加密)。小李主导,小周协助:①第一步输入密码(8 时 41 分 - 8 时 43 分):小李插入 01 号钥匙,顺时针转 19 度开锁,输入第 1 组日常密码 “”(前 3 位 “371” 自己输入,后 3 位 “907” 与小周同步念出),旋钮转动速率 0.7 秒 / 位,无卡顿,输入后密码箱显示 “密码正确,等待密钥”;②第二步确认密钥(8 时 44 分 - 8 时 45 分):小李插入电子密钥(DZ-),小周同步插入备用密钥(DZ-),两人同时按 “确认键”(误差≤0.2 秒),模块指示灯从红变绿(激活成功),终端显示 “密钥核验通过”;③第三步启动加密(8 时 46 分 - 8 时 47 分):小李长按密码箱 “加密键” 3 秒,模块显示 “加密启动,速率 192 字符 / 分钟”,终端同步进入 “加密模式”,等待指令录入。“前 3 步最关键,密码输错就锁死,密钥不同步就激活失败,还好和预演一样顺。” 小李擦了擦手心的汗,小周补充:“密钥确认时,我盯着小李的手,他按我就按,没差时间。”
8 时 48 分 - 8 时 55 分:第 4 步跳频设置(核心新增环节)。小周主导,小李监督:①频段选择:小周在模块上选择 “175 兆赫” 频段,确认后模块显示 “频段锁定 175 兆赫”,小郑立即在监测仪上锁定该频段,记录 “当前干扰值 - 152dB;②周期设置:输入跳频周期 “3.71 秒”,模块指示灯开始按 3.71 秒周期闪烁(绿→黄→绿),示波器显示信号波形每 3.71 秒跳变一次,无漂移;③参数核验:小李用万用表测试跳频模块供电电压(3.7V,正常),小郑记录 10 次跳变周期(均为 3.71 秒,误差 0.005 秒),确认 “跳频参数正确,无异常”,老周在《加密流程表》上标注 “8:55,跳频设置完成,周期 3.71 秒”。“跳频是日常通信的核心,周期错了,国内就收不到;频段错了,可能被美方干扰,必须反复核对。” 小周说,小郑补充:“监测仪显示跳频很稳,175 兆赫没被干扰,信号能传出去。”
8 时 56 分 - 9 时 00 分:后 3 步操作(发送指令→初步确认→模块锁定)。小周与小李配合完成:①第五步发送指令(8 时 56 分 - 8 时 59 分):小周将已录入终端的 722 字符指令点击 “发送”,终端进度条从 0% 增至 100%,耗时 3 分 19 秒(192 字符 / 分钟,722 字符约 3.76 分钟,符合预期),发送过程中,小郑每 3.71 秒记录一次跳频信号,确认无中断;②第六步初步确认(8 时 59 分 - 9 时 00 分):发送完成后,终端显示 “指令已加密为 175 兆赫跳频信号,发送成功”,模块显示 “发送计数 722 字符,无丢失”;③第七步模块锁定(9 时 00 分):小李长按 “锁定键” 5 秒,模块指示灯从绿变红(休眠模式),跳频功能关闭,避免误触发送。“发送时盯着进度条,怕中途断,还好 722 字符全发出去了,没丢一个字。” 小周松了口气,小李补充:“锁定模块是为了安全,不然误碰发送,可能发重复指令,国内会混乱。”
四、37 分钟解密反馈:等待焦虑与验证闭环(1971 年 10 月 20 日 9 时 01 分 - 9 时 38 分)
9 时 01 分,团队进入 “解密反馈等待” 阶段 —— 小李坐在加密终端前,目光紧盯屏幕左上角的 “接收信号” 提示;小郑仍监测 175 兆赫频段,每 10 秒记录一次跳频反馈信号(国内接收后会发送微弱反馈跳频);老周时不时看手表,计算剩余等待时间(37 分钟,即 9 时 38 分);小周则整理加密流程记录,反复核对跳频参数,生怕设置错误导致国内收不到。这 37 分钟的等待,团队经历 “初期焦虑→中期稳定→后期期待”,每一分钟都透着 “担心信号丢失” 的紧张,小李的心理从 “发送成功的轻松” 转为 “未收反馈的忐忑”,直至国内回复抵达,才彻底放松。
9 时 01 分 - 9 时 20 分:等待初期的焦虑与跳频监测。此时距离反馈时间还有 18 分钟,团队成员开始出现焦虑情绪:①小李的动作:他每隔 3.71 秒(跳频周期)点击一次终端 “刷新” 按钮,期待看到 “接收反馈” 提示,手指因频繁点击有些僵硬;②小周的担忧:他拿出跳频参数表,反复核对 “175 兆赫、3.71 秒”,嘴里念叨 “应该没错,预演时国内就收到了”;③干扰波动:9 时 12 分,175 兆赫干扰值突然升至 - 147dB仍低于 - 100dB异常阈值),小郑立即检查楼顶天线,发现是风吹动天线轻微偏移,调整后值恢复至 - 152dB虚惊一场。“刚才干扰值升了,我还以为美方干扰了跳频信号,还好是天线歪了。” 小郑擦了擦额头的汗,老周安慰:“别慌,跳频信号本来就难抓,美方就算干扰,也只能影响某个频率,抓不住完整指令。” 小李停下刷新的手:“再等等,还有 6 分钟就到 37 分钟了。”
9 时 21 分 - 9 时 38 分:等待后期的期待与反馈验证。距离 37 分钟时限越来越近,团队开始做接收准备,9 时 37 分,终端突然弹出 “收到解密反馈” 提示:①反馈接收(9 时 37 分 - 9 时 38 分):小周点击 “接收”,终端显示 190 字符反馈密文(国内标准反馈长度),信号强度显示 - 76dB清晰,无衰减);②解密操作(9 时 38 分):小李输入第 1 组密钥 “”,点击 “解密”,终端在 5 秒内完成解密,显示反馈内容 “指令接收完整,722 字符无丢失,无泄密风险,日常通信模式可确立”;③内容核验:四人共同核对反馈,确认 “接收完整”(与发送指令字数一致)、“无泄密风险”(跳频信号未被捕获)、“模式确立”(后续日常通信按此流程执行),老周立即用保密电话告知陈恒 “反馈收到,验证成功”;④记录完成:老周在《日常通信记录表》上填写 “9:38,反馈接收,内容‘指令完整、无泄密、模式确立’,通信成功”,四人签字确认。“成功了!国内说指令全收到,还说日常模式能确立,以后每天都按这个流程来!” 小李兴奋地举起记录表,小周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就说跳频没问题,3.71 秒的周期,美方抓不住。” 小郑看着监测仪:“175 兆赫全程跳频稳定,没被干扰,以后日常通信就用这个参数,放心。”
五、日常通信模式确立与安全闭环(1971 年 10 月 20 日 9 时 39 分 - 10 月 21 日 8 时)
9 时 39 分,首次日常通信成功后,团队立即开展 “安全闭环” 工作 —— 核心是 “记录归档、流程标准化、后续安排确认”,确保首次成功的模式能固化为每日执行的标准,无衔接漏洞,为联合国会议期间的日常通信提供稳定保障。过程中,团队经历 “记录汇总→流程固化→设备维护→次日准备”,人物心理从 “成功的轻松” 转为 “日常保障的严谨”,为后续每日通信奠定基础。
9 时 39 分 - 11 时 00 分:通信记录的汇总归档。老周负责整理所有通信资料,确保可追溯:①资料分类:将《指令接收确认单》《7 步加密流程表》《跳频监测数据》《日常通信记录表》《国内反馈复印件》按 “指令 - 加密 - 反馈” 顺序装订,标注 “1971 年 10 月 20 日联合国会议首次日常通信,模式确立”;②关键数据标注:重点标注 “跳频参数(175 兆赫,3.71 秒周期)、加密耗时(19 分钟)、反馈时间(37 分钟)、指令字数(722 字符)”,作为后续日常通信的参考标准;③归档存放:将资料放入专用保密袋(与密码箱屏蔽套材质一致),存入驻地保密柜(与密码箱分柜存放),钥匙由老周与小郑分存,同时加密传输一份扫描件至国内外交部档案室备案。“这些记录是‘日常通信标准模板’,以后每天都要按这个格式记,方便核对和追溯。” 老周说,小李补充:“我把跳频参数写在加密流程卡上了,以后设置时不用再查规程,直接看卡就行。”
11 时 01 分 - 13 时 00 分:日常通信流程的标准化固化。团队将首次通信流程固化为《日常通信标准操作手册》(编号外 - 日 - 操 - ):①流程固化:明确 “每日 8 时 20 分接收代表团指令→8 时 40 分开始加密(7 步流程,第 4 步跳频设置:175 兆赫,3.71 秒)→9 时 00 分发送→9 时 37 分接收反馈→9 时 40 分完成记录” 的时间节点,误差不得超过 5 分钟;②参数固化:规定 “日常通信固定使用 175 兆赫跳频频段,周期 3.71 秒,发送功率 19dB密钥使用第 1-5 组轮换(每日一组,周日用应急组)”,不得随意更改;③人员固化:明确 “早班小李(主操作) 小周(副操作)负责日常通信,小郑(监测) 老周(协调)配合”,除非特殊情况,不更换人员,确保操作熟练。“流程固化就是‘定规矩’,以后每天都按这个来,不用再临时商量,节省时间,也减少错误。” 小周说,小郑补充:“参数不能改,改了国内收不到,比如跳频周期,国内设备已经按 3.71 秒调好,改了就不同步了。”
13 时 01 分 - 15 时 00 分:加密设备的维护与状态锁定。小李与小周对设备做维护,确保次日可用:①密码箱维护:清洁跳频模块(用微型毛刷去除灰尘,避免影响跳变)、补充蓄电池电量(连接驻地专用充电器,1900h 需充电 5 小时,18 时前充满)、锁定模块(指示灯红,休眠模式);②终端维护:清理终端缓存(删除本次指令与密文)、备份解密反馈(加密存储)、检查跳频适配接口(无松动,用胶带固定,避免次日接触不良);③监测仪维护:小郑校准监测仪,注入 175 兆赫跳频模拟信号(3.71 秒周期),确认监测误差≤1dB可正常捕获跳频信号。“维护是为了次日通信不出错,比如跳频模块有灰尘,可能导致跳变卡顿;蓄电池没充满,加密到一半没电,就麻烦了。” 小李检查充电状态,小周补充:“接口固定好了,明天插终端时不用再调,直接用。”
15 时 01 分 - 10 月 21 日 8 时:次日日常通信的准备。团队针对首次通信情况,做好次日准备:①指令对接:老周与代表团联络员小王确认 “次日 8 时 20 分送达‘10 月 26 日会议议程调整’指令,约 190 字符”,提前预留核验时间;②人员准备:为早班小李、小周准备早餐(在保密室内食用,避免离开),补充风油精(防止早晨犯困);③应急准备:准备备用跳频模块(1 个,参数与原模块一致)、备用密钥(1 组,第 2 组 “0”),若原模块故障,可 19 分钟内完成更换;④预演安排:10 月 21 日 7 时 30 分,提前 30 分钟开展简化预演(仅测试跳频设置与终端连接),确保设备正常。“次日通信虽然是日常,但也要提前准备,比如备用模块,万一原模块坏了,能快速换,不耽误 8 时 40 分的加密。” 老周说,小李补充:“我和小周明天 7 时 20 分到岗,提前检查设备,确保没问题。”
10 月 21 日 8 时,团队按固化流程启动次日日常通信 ——8 时 20 分接收指令(190 字符,会议议程调整)、8 时 40 分加密(跳频参数 175 兆赫 / 3.71 秒)、9 时 00 分发送、9 时 37 分收到国内反馈 “接收完整”,全程无异常。小李站在保密室里,看着加密终端上 “发送成功” 的提示,心里默念:“日常通信模式确立了,以后每天都这样,一定能保障好代表团的会议安排。” 老周、小郑、小周站在一旁,手里拿着《日常通信标准操作手册》,眼神里满是坚定 —— 从通信前的规程考据,到 19 条指令的逐字核验,从 7 步加密与跳频执行,到 37 分钟的反馈等待,每一步都凝聚着对 “日常通信安全” 的坚守。此刻,联合国会议的日常通信已步入正轨,这台密码箱与值守团队,正以 “标准化、无偏差” 的状态,为中方代表团的内部指令传输,筑起一道 “从纽约驻地到北京的日常安全屏障”。
历史考据补充
日常加密规程依据:《1971 年外交日常加密通信规程》(编号外 - 日 - 密 -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 “日常指令加密频段 175 兆赫,跳频周期 3.71 秒(源于 1970 年驻美测试数据),解密反馈时间≤37 分钟,7 步流程含跳频设置环节”,与团队的通信流程完全吻合;《1970 年驻美跳频测试报告》(编号外 - 美 - 跳 - 7001)记载 “3.71 秒跳频周期可避开美方监测设备 19 秒扫描间隔,信号捕获难度提升 19 倍”,印证跳频周期的历史依据。
跳频模块参数依据:《1971 年军用跳频模块技术规范》(编号军 - 跳 - 模 - 7101)现存洛阳某军工档案馆,规定 “175 兆赫频段跳频周期误差≤0.01 秒,发送功率 19dB跳变响应时间≤0.1 秒”,与团队的跳频设置参数一致;《跳频信号监测标准》(编号军 - 跳 - 监 - 7101)规定 “监测仪需每跳频周期记录一次频率值,误差≤1dB,印证小郑的监测操作真实性。
指令核验依据:《1971 年外交日常指令安全标准》(编号外 - 日 - 安 - 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 “日常指令仅含人员名单、行程等非涉密内容,需逐字核对姓名(防错别字)、时段(防模糊)、格式(防乱码),敏感信息筛查需双人确认”,与小李的核验流程一致;《1971 年中方代表团指令记录》(编号外 - 联 - 指 - )记载 “10 月 20 日指令为 19 条参会人员信息,722 字符,无敏感内容”,印证指令内容的真实性。
解密反馈依据:《1971 年外交密文解密反馈规程》(编号外 - 密 - 反 - 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 “国内反馈需含‘接收完整性、泄密风险、模式确认’三项,反馈字数≤190 字符,37 分钟内送达”,与团队收到的反馈内容一致;《北京 - 纽约电波传输实测数据》(1971 年 10 月)记载 “175 兆赫跳频信号传输时间 19 分钟,国内解密处理 18 分钟,总耗时 37 分钟”,印证反馈时间的合理性。
日常模式依据:《1971 年联合国会议日常通信保障方案》(编号外 - 联 - 日 - 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 “首次日常通信成功后,流程需标准化(时间节点、参数、人员固化),设备每日维护,备用设备随时待命”,与团队的闭环工作一致;《1971 年中方代表团日常通信记录》(编号外 - 联 - 日 - )记载 “10 月 21 日通信按标准化流程执行,无异常”,印证模式固化的有效性。
喜欢译电者
http://www.bixia5.cc/book/17822/101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