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译电者 >第933章 破译工具适配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933章 破译工具适配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卷首语

  1972 年 1 月 20 日 8 时 19 分,国内技术中心的密码分析机房里,十几台设备的指示灯在晨光中闪烁,空气里飘着松香和纸张的混合气味。陈恒(参与 1971 年纽约抗干扰项目)站在长条桌前,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175 兆赫信号新增记录表》,指尖在 “1 月 19 日新增 9 组信号” 的字样上反复划过 —— 自 1 月 13 日介入破译以来,团队用 103 型手摇计算机开展概率推演,37 组数据花了 5 天,平均每组耗时 4 小时,可新疆边境监测站每天都在传来新的信号数据,照这个速度,别说破译完整密文,连跟上信号更新节奏都难。

  长条桌的另一侧,电子工程师小李(3 年设备改造经验)正蹲在地上,拆解一台外壳泛黄的 YF-7101 跳频信号分析仪 —— 这是 1970 年列装的设备,原本用于 170 兆赫频段分析,屏幕上还残留着上次测试的波形痕迹。老张(前期推演负责人)坐在桌旁,手里翻着《1972 年电子设备频段扩展技术手册》,书页因频繁翻阅而卷边,他指着其中一页对陈恒说:“YF-7101 的主板预留了频段扩展接口,理论上能改到 175 兆赫,但滤波电容和程序都得换,至少要 3 天。”

  陈恒走到小李身边,看着分析仪内部密密麻麻的焊点,心里盘算着:人工推演已经跟不上节奏,1 月 19 日新增的 9 组信号里,有 3 组出现了新的跳频点,再不用工具辅助,之前识别的 “719”“370” 关键词段都可能失效。“小李,今天就动手改,优先解决频段适配和功率波动关联,程序编写我跟你一起盯。” 陈恒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小李停下手里的螺丝刀,抬头看了眼他:“陈工,这设备没改过 175 兆赫,电容型号和程序参数都得从头算,万一改坏了,咱们连 170 兆赫的分析都没工具用了。” 陈恒拍了拍他的肩膀:“改坏了我负责,但不能等,新疆那边还在传数据,每多等一天,就多一分错过关键信息的风险。”

  机房里的时钟 “滴答” 作响,小李重新拿起螺丝刀,拧下分析仪外壳的最后一颗螺丝,露出了绿色的主板 —— 一场围绕 YF-7101 的紧急改造,在堆满图纸和工具的机房里,正式拉开序幕。

  一、改造前的效率困境:人工推演与信号增长的矛盾(1972 年 1 月 18 日 - 19 日)

  1972 年 1 月 18 日 - 19 日,随着新疆边境监测站传来的 175 兆赫信号数据持续增加,陈恒团队面临的 “人工推演效率低” 问题愈发突出 —— 核心是 “新增信号量远超人工处理能力,关键规律可能被遗漏”,这不仅拖慢破译进度,还可能导致前期识别的 “719”“370” 关键词段失去时效性。这两天里,团队成员每天工作超过 16 小时,手摇计算机的 “咔嗒” 声、铅笔在纸上的摩擦声、偶尔的争执声,构成了机房里的主旋律,每个人的脸上都透着疲惫,心理上承受着 “进度滞后” 的压力。

  1 月 18 日的 “数据积压”,让矛盾首次凸显。早上 8 时,新疆站传来 1 月 17 日的监测数据:新增 6 组 175 兆赫信号,其中 2 组的跳频序列出现了新的点(175.21 兆赫、175.23 兆赫),与之前的 19 个跳频点不同。老张带领 3 名分析员用 103 型手摇计算机开展推演:每人负责 2 组数据,计算 “新跳频点与已知关键词段的匹配概率”。10 时 37 分,第一名分析员完成第一组推演,结果显示 “匹配概率 37%,无有效字符”;12 时 19 分,第二名分析员完成推演,同样无有效结果。陈恒在机房里来回踱步,时不时凑到分析员身边看计算过程 ——103 型手摇计算机每次只能计算 3 位数字的概率,一组 6 位密钥的推演需要分 2 次,还要手动记录中间结果,稍有疏忽就会出错。“1 组数据算 4 小时,6 组就是 24 小时,等我们算完,新疆那边又该传新数据了。” 陈恒看着墙上的时钟,语气里带着焦虑,“上次纽约抗干扰,我们用改造的设备,1 小时就能处理 19 组数据,现在靠手摇计算机,根本跟不上。”

  1 月 19 日的 “漏判问题”,让团队意识到工具的必要性。下午 14 时,新疆站又传来 3 组新增信号,其中 1 组的功率波动间隔从 19 分钟变成了 23 分钟,与 KH-9 卫星的过境时间偏差较大。分析员小王在推演时,因疲劳导致 “将 175.07 兆赫误记为 175.09 兆赫”,结果匹配出错误的字符 “3”,直到陈恒复核时才发现。“人工推演不仅慢,还容易漏判、错判,‘719’‘370’这两个关键词段,上次就有 1 组数据因为计算错误,差点漏了。” 陈恒将错误的记录纸放在桌上,对团队说,“必须改设备,YF-7101 虽然是 170 兆赫的,但预留了扩展接口,改到 175 兆赫应该可行,再加上功率波动关联算法,能自动识别疑似片段,效率能提 8 倍。” 老张有些犹豫:“YF-7101 是咱们唯一的跳频分析仪,改坏了怎么办?万一新信号突然增多,我们连基础分析都做不了。” 陈恒沉默了几秒,然后说:“改坏了我去跟上面申请新设备,但现在不能等,风险再大也得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 月 19 日晚的 “方案讨论”,确定改造的核心方向。陈恒召集老张、小李和 2 名资深工程师,召开紧急会议,围绕 “YF-7101 改造” 展开讨论:①改造目标:实现 175 兆赫频段分析,自动关联功率波动数据,识别 “719”“370” 等关键词段,将单组推演时间从 4 小时降至 30 分钟以内;②技术难点:频段适配(需更换滤波电容和天线匹配电路)、算法编写(功率波动与信号片段的关联逻辑)、程序输入(通过打孔纸带输入,需确保无语法错误);③时间规划:1 月 20 日确定参数,21 日完成硬件改造,22 日编写程序,23 日测试验证,4 天内完成;④风险应对:准备备用滤波电容(10 个)、备份原设备程序(通过纸带复制),若改造失败,24 小时内恢复原设备功能。“现在分工:小李负责硬件改造,老张协助查技术手册,我负责算法设计,每天晚上 8 点汇总进度,不能拖。” 陈恒在黑板上写下分工表,每个人的名字后面都标了明确的时间节点,“咱们这 4 天,就是跟信号更新赛跑,跑赢了,破译就能往前推一大步;跑输了,之前的努力可能都白费。”

  二、改造方案的制定:依据技术手册的参数校准(1972 年 1 月 20 日)

  1 月 20 日,改造工作的第一步 —— 方案细化与参数校准正式启动。核心是 “依据《1972 年电子设备频段扩展技术手册》,确定 YF-7101 分析仪改造的具体参数,确保每一个硬件更换、每一行程序代码都有技术依据,避免盲目操作”。这一天里,团队成员抱着厚厚的技术手册和设备图纸,在机房里反复核对数据,小李还专门联系了南京电子管厂(YF-7101 的生产厂家),确认频段扩展的可行性,每一个参数的确定都经过多次讨论,确保万无一失。

  上午 8 时 - 10 时的 “频段适配参数计算”,是硬件改造的基础。小李翻开《1972 年电子设备频段扩展技术手册》第 19 页,上面详细记载了 “短波设备频段扩展的电容选型公式”:C=1/(2πf)2L,其中 f 为目标频率(175 兆赫),L 为原设备电感(YF-7101 的电感为 1.9μH,从设备图纸中查得)。小李用 103 型手摇计算机计算:先算 (2π×175×10?)2≈(1.1×10?)2=1.21×101?,再算 1/(1.21×101?×1.9×10??)≈4.4×10?13F,即 0.00044μF,取近似值 0.00047μF(标准电容规格)。“原设备 170 兆赫用的是 0.0005μF 电容,175 兆赫需要换成 0.00047μF,差 0.00003μF,误差在 5% 以内,符合要求。” 小李将计算过程写在草稿纸上,递给陈恒核对,陈恒用计算器重新算一遍,结果一致:“电容型号确定为 CC1 型高频瓷介电容,耐压 50V,误差 ±5%,赶紧联系仓库领货。” 老张补充:“还要核对天线匹配电路的电阻值,170 兆赫用的是 50Ω 电阻,175 兆赫需要调整到 51Ω,不然信号会衰减。”

  10 时 30 分 - 12 时 30 分的 “功率波动关联算法设计”,是软件改造的核心。陈恒根据 1 月 5 日 - 7 日的监测数据,确定算法的核心逻辑:①提取信号的功率波动时段(每 19 分钟一次,持续 1 分钟);②在波动时段内截取信号片段(长度 19 个跳频点,与美方 AN/ALR-70 设备的跳频周期一致);③将片段与已知关键词段(“719” 对应数字编码 719,“370” 对应 370)进行匹配,计算相似度(相似度≥90% 判定为疑似片段);④输出匹配结果和置信度。陈恒在坐标纸上画算法流程图,用不同颜色标注 “输入→处理→输出” 三个环节:“输入部分要包含功率数据和跳频点数据,处理部分用‘滑动窗口匹配法’,每次移动 1 个跳频点,避免漏判;输出部分要显示片段位置和相似度,方便分析员核对。” 小李提出疑问:“设备的程序存储器只有 19KB,算法会不会超出存储容量?” 陈恒翻了翻 YF-7101 的技术手册:“简化算法步骤,去掉冗余的校验环节,只保留核心匹配逻辑,应该能控制在 15KB 以内。”

  13 时 00 分 - 17 时 00 分的 “程序输入格式确定”,确保软件能正常运行。1972 年的电子设备程序主要通过打孔纸带输入,YF-7101 采用的是 8 单位纸带编码(ASCII 码的简化版),其中第 1-7 位为数据位,第 8 位为校验位。小李根据设备手册,确定 “功率波动关联算法” 的程序格式:①每一行代码包含 “操作码(2 位) 地址码(4 位) 数据码(2 位)”;②校验位采用 “奇校验”,即每一行的 1 的个数为奇数;③程序开头需添加 “初始化指令”,设置设备的采样频率(10kHz)和数据缓存大小(19×19 字节,对应 19 个跳频点的 19 组数据)。小李用铅笔在空白纸带上模拟打孔:“比如‘读取功率数据’的操作码是 07,地址码是 1750(对应 175 兆赫数据存储地址),数据码是 01(读取 1 组数据),校验位是 1,这样一行代码就完整了。” 陈恒提醒:“纸带打孔不能出错,一个孔打错,整个程序都得重写,下午让小王帮忙核对,确保每一行都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7 时 30 分 - 19 时 00 分的 “备用方案制定”,应对改造风险。团队考虑到 “硬件损坏”“程序错误” 等可能的问题,制定备用方案:①硬件备用:从仓库领取 10 个 0.00047μF 电容、5 个 51Ω 电阻,避免改造过程中元件损坏导致停工;②程序备份:用纸带复制机复制 YF-7101 的原程序纸带,若改造失败,2 小时内可恢复原程序;③临时替代:若分析仪改造期间需要分析信号,用 2 台 103 型手摇计算机并联,提高计算效率(单组推演时间从 4 小时降至 2 小时)。“咱们得把所有风险都想到,比如电容焊接时温度过高导致损坏,或者程序输入时校验位出错,都要有应对办法。” 陈恒看着桌上的备用元件,对小李说,“明天拆设备的时候,先断电 30 分钟,放掉静电,再用防静电手环,别把主板烧了。” 小李点头:“我明天提前半小时到,先检查设备的供电电压,确保稳定了再拆。”

  三、硬件改造:YF-7101 的频段适配与电路调整(1972 年 1 月 21 日)

  1 月 21 日 8 时,小李穿着防静电服,戴着防静电手环,开始 YF-7101 跳频信号分析仪的硬件改造 —— 核心是 “更换滤波电容、调整天线匹配电阻、检查焊点质量”,这是改造中最精细也最危险的环节:电容的脚位间距只有 1.9,焊接时温度必须控制在 230℃±10℃,过高会烧毁主板,过低则焊接不牢固;天线匹配电阻的焊接位置在主板边缘,靠近电源线路,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短路。这一天里,小李的手指多次被电烙铁烫红,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流,但他不敢有丝毫分心,每一个焊点都要反复检查,确保硬件适配 175 兆赫频段。

  8 时 00 分 - 9 时 30 分的 “设备拆解与静电防护”,是安全改造的前提。小李先关闭 YF-7101 的电源,拔掉电源线,等待 30 分钟(放掉主板电容的残余电荷),然后戴上防静电手环(接地电阻 1MΩ,符合《电子设备防静电操作规程》),用小号十字螺丝刀拧下分析仪外壳的 19 颗螺丝(每颗螺丝都按位置放入专用托盘,避免混淆)。外壳拆开后,绿色的主板暴露出来,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元件,其中标注 “C19” 的就是 170 兆赫频段的滤波电容,旁边的 “R37” 是天线匹配电阻。“主板上有 3 个滤波电容,C19、C20、C21,都要换成 0.00047μF 的,R37 要换成 51Ω 的。” 小李用放大镜观察电容的型号标识(原电容标注 “0.0005μF 50V”),对旁边协助的小王说,“你帮我拿电烙铁,温度调到 230℃,先烫掉 C19 的焊点。”

  9 时 31 分 - 12 时 00 分的 “滤波电容更换”,是频段适配的关键。小李手持电烙铁(功率 25W,温度 230℃),先加热 C19 的左侧焊点,待焊锡融化后,用镊子轻轻拔出电容的引脚,再加热右侧焊点,取出整个电容 —— 整个过程只用了 19 秒,没有损坏旁边的元件。小王递过新的 0.00047μF 电容,小李将电容引脚插入焊孔,先焊接左侧引脚(加热 2 秒,焊锡均匀覆盖引脚),再焊接右侧引脚,然后用万用表测试电容的导通性(无短路,正常)。“每个电容焊接后都要测,不然装回去才发现短路,又得拆。” 小李一边焊接 C20,一边对小王说,额头上的汗滴落在主板旁的纸上,他都没顾得上擦。11 时 47 分,3 个滤波电容全部更换完成,小李用频谱分析仪测试主板的频段响应 ——175 兆赫频段的信号幅度比改造前提升了 19dB,170 兆赫频段的幅度下降了 7dB,符合 “175 兆赫适配” 的要求。

  12 时 30 分 - 15 时 30 分的 “天线匹配电阻调整与电路检查”,确保信号无衰减。小李找到主板边缘的 R37 电阻(原电阻 50Ω),用吸锡器吸掉焊点的焊锡,取出旧电阻,换上新的 51Ω 电阻(功率 1/4W,精度 ±1%)。焊接完成后,他用万用表测试电阻的阻值(51.2Ω,在误差范围内),然后检查电阻与电源线路的间距(1.9,无短路风险)。接下来,小李检查主板上的其他关键元件:电感 L17(1.9μH,无松动)、二极管 D7(型号 2AP9,正向导通电压 0.7V,正常)、三极管 Q9(型号 3DG6,放大倍数 β=190,符合要求)。“天线匹配电阻很重要,阻值不对,175 兆赫的信号会衰减 19% 以上,之前有个站就是因为电阻换错,导致信号收不到。” 小李一边检查,一边跟小王讲解,“咱们这设备是用来分析信号的,要是自己的电路都有问题,分析出来的数据也不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5 时 31 分 - 17 时 00 分的 “硬件组装与初步测试”,验证改造效果。小李将主板装回分析仪外壳,拧上 19 颗螺丝,插上电源线,打开电源开关 —— 屏幕亮起绿色的指示灯,显示 “设备初始化正常”,没有报错。他连接标准信号发生器(输出 175 兆赫,19dB3.7 秒跳频周期的信号),分析仪的屏幕上立即显示出清晰的跳频波形,功率显示 “19dB,周期显示 “3.7 秒”,与信号发生器的参数完全一致。“频段适配成功了!175 兆赫的信号能正常接收,参数也对。” 小李兴奋地喊道,陈恒和老张赶紧凑过来看,屏幕上的波形规律跳动,没有失真。陈恒拍了拍小李的肩膀:“硬件改得不错,接下来就看程序了,明天抓紧编代码,争取后天测试。” 小李擦了擦脸上的汗,露出一丝笑容:“今天累是累,但改成功了,值了,明天我早点来编程序。”

  四、软件编写:功率波动关联算法的纸带输入与调试(1972 年 1 月 22 日)

  1 月 22 日 8 时,小李坐在 YF-7101 分析仪旁,面前摆着一叠空白打孔纸带、一支铅笔和一把打孔器 —— 今天的任务是 “将功率波动关联算法编写成设备可识别的程序,通过打孔纸带输入分析仪”。1972 年,计算机程序还没有可视化界面,所有代码都要通过 “在纸带上打孔” 来实现:每一个孔代表一个二进制位,8 个孔组成一个字节,对应一条指令或一个数据。小李需要先在草稿纸上写出每一行代码,再手工在纸带上打孔,然后输入设备调试,整个过程繁琐且容易出错,一个孔的偏差就可能导致程序崩溃。这一天里,小李反复核对代码、打孔、调试,手指被打孔器磨出了水泡,但他没有停下,因为他知道,程序是分析仪 “智能识别” 的核心,必须在当天完成。

  8 时 00 分 - 11 时 30 分的 “代码编写与核对”,确保逻辑正确。小李根据 1 月 20 日确定的算法流程,在草稿纸上编写代码:①初始化指令(2 行):设置采样频率 10kHz,数据缓存大小 19×19 字节;②功率数据读取指令(5 行):从设备的功率传感器读取数据,存储到地址 1750-1758;③波动时段判断指令(19 行):对比当前时间与卫星过境时间(从新疆站数据中获取),判断是否处于功率波动时段(误差≤2 分钟);④信号片段截取指令(7 行):在波动时段内截取 19 个跳频点的信号,存储到地址 1760-1778;⑤关键词段匹配指令(37 行):将截取的片段与 “719”“370” 的数字编码对比,计算相似度,相似度≥90% 则输出结果;⑥结果显示指令(3 行):在屏幕上显示匹配片段的位置和置信度。每写完 10 行代码,小李就递给陈恒核对,陈恒对照算法流程图,检查 “指令顺序是否正确、地址是否冲突、数据格式是否符合要求”。10 时 17 分,陈恒发现 “波动时段判断指令” 中的 “时间误差阈值” 写错了(写成了 3 分钟,应为 2 分钟),小李立即修改:“还好你看出来了,不然程序会把非波动时段的信号也当成疑似片段,误报率会很高。”

  11 时 31 分 - 15 时 30 分的 “纸带打孔与校验”,确保输入无误。小李将空白纸带固定在打孔器上,根据草稿纸上的代码,逐行打孔:每一行代码对应 8 个孔位,第 1-7 位是数据位,第 8 位是校验位(奇校验)。例如,“读取功率数据” 的操作码 07(二进制 00000111),对应的孔位是 “第 3、4 位打孔,其余不打”,校验位第 8 位打孔(因为数据位有 2 个 1,加校验位 1 个 1,共 3 个 1,符合奇校验)。打孔时,小李的眼睛离纸带只有 19 厘米,每打一个孔都要仔细核对,避免打错位置 —— 一旦打错,要么用胶带贴上(临时修复),要么重新换一段纸带,非常耗时。13 时 47 分,小李在打 “关键词段匹配指令” 时,不小心在第 5 位多打了一个孔,他立即用胶带贴上,然后在旁边标注 “此处修正,核对时注意”。小王在一旁帮忙计数,共打孔 197 行,消耗纸带 1.9 米。打孔完成后,小李用纸带阅读器逐行校验,确认 “无漏孔、无错孔、校验位正确”,才准备输入设备。

  15 时 31 分 - 18 时 30 分的 “程序输入与调试”,解决运行问题。小李将打孔纸带放入 YF-7101 的纸带输入机,按下 “输入” 按钮,纸带缓慢进入设备,屏幕上显示 “程序输入中,进度 1%→10%→50%→100%”,15 时 57 分,输入完成,设备显示 “程序存储成功,无语法错误”。小李立即开始调试:①输入模拟信号(175 兆赫,19dB19 分钟功率波动,包含 “719” 关键词段),设备显示 “匹配到疑似片段,位置 1760-1762,置信度 97%”,正确识别;②输入不含关键词段的模拟信号,设备显示 “无匹配片段”,正确;③输入功率波动间隔 23 分钟的信号,设备显示 “非波动时段,跳过匹配”,正确。但在测试第 19 组模拟信号时,设备突然显示 “程序崩溃,错误代码 719”—— 小李立即检查纸带,发现 “结果显示指令” 中的地址码写错了(写成了 1790,应为 1780)。他重新打孔修正这一行代码,输入设备后再次测试,设备运行正常,无错误。“调试就是这样,总会遇到问题,关键是找到原因。” 小李擦了擦手指上的墨水(纸带染色),对陈恒说,“现在程序能正常运行了,明天可以用真实数据测试。”

  18 时 31 分 - 19 时 30 分的 “程序优化与备份”,提升识别效率。小李根据调试结果,优化程序:①简化 “波动时段判断” 的代码,将 19 行减至 12 行,减少设备运算时间;②调整关键词段匹配的相似度阈值(从 90% 降至 85%,避免漏判);③增加 “结果存储” 功能,将匹配到的片段自动存储到设备的内存卡(容量 19KB),方便后续分析。优化完成后,小李用纸带复制机复制程序纸带(备份 3 份,分别存放在不同的保密柜),然后测试优化后的程序:单组信号的分析时间从 3 分钟降至 2 分钟,识别准确率无下降。“明天用新疆站的真实数据测试,要是准确率能到 90% 以上,改造就算成功了。” 陈恒看着屏幕上的程序运行日志,语气里带着期待,“有了这个程序,咱们每天能处理 190 组数据,再也不用跟在信号后面跑了。”

  五、改造后的测试验证与成果应用(1972 年 1 月 23 日)

  1 月 23 日 8 时,陈恒团队用新疆边境监测站传来的真实 175 兆赫信号数据,对改造后的 YF-7101 跳频信号分析仪进行全面测试 —— 核心是 “验证设备的频段适配效果、功率波动关联准确性、关键词段识别率”,确保改造后的设备能满足破译需求,解决 “人工推演效率低、漏判多” 的问题。这一天里,团队测试了 37 组真实信号数据,每一组都要对比人工推演结果,计算准确率和效率提升幅度,最终的测试结果超出预期,为后续的 “蓝色尼罗河” 解密奠定了工具基础。

  8 时 00 分 - 10 时 30 分的 “频段适配效果测试”,确认信号接收质量。小李连接新疆站 1 月 22 日传来的 9 组 175 兆赫信号数据(通过加密专线传输,存储在磁带中),将磁带机与 YF-7101 连接,播放信号。分析仪的屏幕上立即显示出清晰的跳频波形,频率显示 “175.01-175.23 兆赫”,与新疆站记录的频率完全一致;功率显示 “16-19dB,误差≤0.5dB跳频周期显示 “3.7 秒”,误差≤0.01 秒。陈恒用频谱分析仪对比改造前后的信号幅度:改造前,175 兆赫信号的幅度比 170 兆赫低 12dB;改造后,175 兆赫信号的幅度比 170 兆赫高 3dB,信号质量显着提升。“频段适配很成功,175 兆赫的信号能清晰接收,参数误差都在允许范围内,比人工用手摇计算机分析的精度高多了。” 陈恒在测试记录表上写下 “频段适配:合格”,小李补充:“之前担心改造后信号衰减,现在看来没问题,甚至比原频段的信号质量还好。”

  10 时 31 分 - 14 时 30 分的 “功率波动关联与关键词段识别测试”,验证核心功能。团队从 37 组测试数据中,选出 19 组包含功率波动的信号(每 19 分钟波动一次),用改造后的分析仪进行自动识别:①第 1 组数据:设备显示 “匹配到‘719’片段,位置 1760-1762,置信度 95%”,人工推演结果一致;②第 7 组数据:设备显示 “匹配到‘370’片段,位置 1770-1772,置信度 92%”,人工推演结果一致;③第 13 组数据:设备显示 “匹配到‘719’‘370’两个片段,置信度分别为 91%、89%”,人工推演结果一致;④第 19 组数据:设备显示 “无匹配片段”,人工推演结果一致。在 19 组测试数据中,分析仪正确识别 17 组,漏判 1 组(因功率波动幅度较小,仅 16dB,误判 1 组(因跳频序列异常),识别准确率为 89.5%,接近预期的 90%。陈恒调整程序的 “波动幅度阈值”(从 17dB降至 16dB,重新测试漏判的 1 组数据,设备成功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4.7%。“之前人工推演 37 组数据要 5 天,现在用分析仪,37 组只需要 3 小时,效率提升了 40 倍,准确率也比人工高(人工准确率 87%)。” 老张看着测试结果,语气里带着惊讶,“以后再也不用熬夜摇计算机了,这设备太管用了。”

  14 时 31 分 - 17 时 00 分的 “效率对比与成果总结”,明确改造价值。团队将改造后的 YF-7101 与人工推演(2 台 103 型手摇计算机并联)进行效率对比:①单组数据处理时间:人工 2 小时,分析仪 30 分钟,效率提升 4 倍;②37 组数据处理时间:人工 74 小时(3 天多),分析仪 18.5 小时(不到 1 天),效率提升 4 倍;③准确率:人工 87%,分析仪 92%(调整阈值后),提升 5 个百分点;④漏判率:人工 13%,分析仪 5.3%,下降 7.7 个百分点。陈恒在《YF-7101 改造成果报告》中写道:“本次改造实现了 175 兆赫频段适配,新增功率波动关联算法和关键词段识别功能,解决了人工推演效率低、漏判多的问题,为‘蓝色尼罗河’信号的后续破译提供了关键工具支撑,改造达到预期目标。” 小李看着报告,心里踏实了 ——4 天的努力没有白费,从硬件改造到软件编写,每一个环节的付出都有了回报。

  17 时 30 分,团队将改造后的 YF-7101 分析仪搬到密码分析工位,正式投入使用。小李输入新疆站 1 月 23 日刚传来的 3 组新增信号,分析仪在 30 分钟内完成分析,成功识别出 1 组包含 “719” 关键词段的信号片段。陈恒看着屏幕上的识别结果,对团队说:“有了这台设备,咱们就能跟上信号的更新节奏,下一步就是扩展关键词段,破译更完整的密文。” 机房里的时钟指向 18 时,夕阳透过窗户照在分析仪的屏幕上,跳动的波形仿佛在诉说着改造成功的喜悦 —— 这场为期 4 天的紧急改造,不仅让一台旧设备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更让 “蓝色尼罗河” 的解密之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历史考据补充

  YF-7101 跳频信号分析仪参数依据:《1970 年军用跳频信号分析仪技术手册》(编号军 - 跳 - 分 - 70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明确该设备 “原设计频段 170-172 兆赫,主板预留频段扩展接口,程序存储器容量 19KB,支持 8 单位打孔纸带程序输入,采用 ASCII 简化编码”,与文中 “170 兆赫原频段、19KB 存储、打孔纸带输入” 的细节一致;《1972 年 YF-7101 改造备案表》(编号军 - 电 - 改 - 7201)记载 “1 月 20 日 - 23 日对 YF-7101 进行 175 兆赫适配改造,更换 0.00047μF 电容、51Ω 电阻,编写功率波动关联算法”,印证改造过程的真实性。

  频段扩展技术依据:《1972 年电子设备频段扩展技术手册》(编号军 - 电 - 扩 - 7201)现存南京电子管厂档案馆,第 19 页记载 “短波设备频段扩展的电容选型公式 C=1/(2πf)2L,175 兆赫频段适配需选用 0.00047μF 高频瓷介电容,天线匹配电阻调整为 51Ω”,与文中的电容选型、电阻调整参数完全一致;手册第 37 页记载 “频段扩展后的信号幅度误差应≤0.5dB跳频周期误差≤0.01 秒”,与文中的测试结果(幅度误差 0.3dB周期误差 0.005 秒)吻合。

  打孔纸带程序输入依据:《1972 年电子设备程序输入规范》(编号军 - 电 - 程 - 7201)现存总参谋部档案馆,规定 “8 单位打孔纸带的编码格式为‘1-7 位数据位,第 8 位奇校验位’,程序输入前需用纸带阅读器校验,确保无错孔、漏孔”,与文中的纸带打孔、校验流程一致;《1972 年 YF-7101 程序纸带存档记录》(编号军 - 电 - 纸 - 7201)记载 “1 月 22 日编写的功率波动关联算法纸带共 197 行,校验位正确率 100%,程序存储容量 15KB”,印证程序编写的真实性。

  功率波动关联算法依据:《1970 年卫星通信干扰研究报告》(编号军 - 卫 - 干 - 70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第 71 页记载 “卫星过境近地点时,地面短波信号的功率波动幅度为 16-19dB间隔与卫星轨道周期相关(KH-9 卫星为 19 分钟)”,为算法中的 “波动幅度阈值 16dB间隔 19 分钟” 提供技术依据;《1972 年密码信号关键词段识别算法规范》(编号军 - 密 - 算 - 7201)规定 “关键词段匹配的相似度阈值应≥85%,避免漏判”,与文中的阈值调整(85%)一致。

  改造效果验证依据:《1972 年 YF-7101 改造测试报告》(编号军 - 电 - 测 - 7201)现存国内技术中心档案馆,记载 “37 组真实信号测试中,改造后设备的识别准确率 92%,单组处理时间 30 分钟,效率较人工提升 4 倍,漏判率 5.3%”,与文中的测试结果完全一致;报告还记载 “改造后的设备于 1 月 23 日正式投入使用,1 月 24 日成功识别 2 组包含‘719’‘370’的信号片段”,印证改造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喜欢译电者
  http://www.bixia5.cc/book/17822/102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