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译电者 >第1078章 实战经验融入训练体系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078章 实战经验融入训练体系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卷首语

  【画面:2010 年训练基地现场,张工将一份泛黄的实战故障报告投影在屏幕上,指着 “信道切换延迟导致指令丢失” 的记录,向学员讲解改进后的操作流程;李工在一旁操控 VR 模拟器,还原该实战场景,学员佩戴设备反复练习切换操作,屏幕显示 “操作准确率从 60% 提升至 92%”。字幕:“训练的价值,在于让实战的教训不再重演 —— 从‘纸上谈兵’到‘实战复刻’,每一份案例、每一次模拟,都是为了让训练与战场同频,让经验成为能力的基石。”】

  一、融合需求溯源:训练与实战脱节的历史痛点

  【历史影像:1995 年《训练效能评估报告》油印稿,红笔标注核心矛盾:“训练内容与实战脱节占比 45%”“训练方法陈旧致能力转化率低 38%”“无实战案例支撑致学员获得感差 27%”;档案柜中,1980-2000 年训练记录显示,未融入实战经验的训练中,学员实战首战失误率达 40%,远高于融合后的 12%。画外音:“2010 年《实战经验融入训练体系规范》明确:融合需实现‘经验具象化、训练场景化、能力实战化’,核心目标为‘练即战、战即练’。”】

  内容滞后实战:早期训练教材沿用十年未更新,1998 年某通信训练仍教授已淘汰的模拟通信设备操作,学员上战场后面对数字设备手足无措,凸显内容迭代紧迫性。

  方法脱离实际:以 “课堂讲授 静态操作” 为主,1999 年救援训练中,学员在模拟废墟前按流程操作熟练,但实战中因环境混乱出现操作失误,暴露方法单一缺陷。

  案例支撑缺失:训练无真实实战案例,2000 年某抗干扰训练仅用理论模型,学员遭遇实战中复杂电磁干扰时,无应对思路,凸显案例教学必要性。

  考核偏离需求:考核侧重 “操作速度”“背诵准确率”,2001 年某考核中,80% 学员理论满分,但实战中设备故障处置耗时超标准 3 倍,暴露考核导向偏差。

  反馈闭环断裂:训练效果无实战反馈,1990-2000 年累计开展 500 期训练,仅 10% 回收实战应用数据,无法针对性优化训练,形成 “训战两张皮”。

  二、融合体系构建:“四维转化 五阶训练” 的科学架构

  【场景重现:体系设计会议上,技术团队绘制 “实战经验 - 训练内容 - 训练实施 - 效果反馈” 四维转化架构图;张工用彩色便签标注 “经验提取 - 课程开发 - 场景构建 - 训练实施 - 迭代优化” 五阶流程;李工补充 “需建立‘经验库 - 课程库 - 场景库 - 题库’四库联动机制”,明确 “实战牵引、学员中心、闭环优化” 的融合原则。】

  四维转化机制:实现实战经验向训练能力的精准传导:

  经验提取:从实战报告、故障记录、技术员访谈中提炼 “操作要点、风险点、改进措施”;

  内容转化:将经验转化为课程讲义、操作手册、案例解析等训练内容;

  场景还原:按实战环境构建模拟场景,让学员在逼真环境中训练;

  效果反馈:收集学员实战表现,反向优化训练内容与方法。

  五阶训练流程:标准化推进融合落地:

  经验提取:组建专家团队,每季度梳理 100 实战案例,形成经验清单;

  课程开发:按 “基础理论 实战案例 操作实训” 结构开发课程;

  场景构建:搭建物理模拟 数字仿真结合的训练场景;

  训练实施:采用 “案例教学 实操演练 复盘研讨” 模式开展训练;

  迭代优化:结合实战反馈,每半年更新一次训练体系。

  四库联动支撑:确保融合内容持续更新:

  经验库:收录 1000 实战案例、故障处置方案、操作技巧;

  课程库:开发 50 核心课程,涵盖通信、供电、救援等领域;

  场景库:构建废墟、山区、电磁干扰等 30 模拟场景;

  题库:设计 1000 考核题目,覆盖理论、实操、案例分析;

  四库定期联动更新,保持与实战同步。

  分层训练定位:适配不同能力阶段学员:

  新手层:侧重 “基础操作 典型案例”,培养规范操作习惯;

  骨干层:侧重 “复杂故障处置 协同配合”,提升综合能力;

  专家层:侧重 “创新方案设计 经验传承”,培养攻坚与教学能力;

  分层训练确保不同学员均能获得适配的实战化训练。

  质量管控体系:保障融合训练效果:

  过程管控:训练全程录像,专家实时点评纠偏;

  效果评估:采用 “理论 实操 模拟实战” 三维考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反馈收集:通过问卷、访谈、实战跟踪收集改进建议;

  闭环优化:建立问题清单,限期整改并验证效果。

  三、实战经验提取与转化:从 “零散记录” 到 “体系化课程”

  【画面:经验转化现场,技术员团队开展三步转化工作:张工带领团队梳理 2008-2010 年实战报告,用红笔标注 “无人机中继抗风操作”“低温电池保温技巧” 等 150 个关键经验点;李工将经验点转化为 “模块化课程单元”,每个单元含 “案例解析 - 操作步骤 - 风险提示” 三部分;屏幕显示,已完成 50 个课程单元开发,覆盖 80% 高频实战场景。】

  经验提取规范:确保经验真实有效:

  提取来源:实战总结报告、设备故障日志、技术员访谈记录、救援录像;

  提取标准:聚焦 “高频场景、高风险操作、高价值技巧”,经验需经 3 名专家验证;

  提取维度:按 “设备操作 - 故障处置 - 协同配合 - 环境适配” 分类提取;

  成果形式:形成《实战经验清单》,含操作要点、适用场景、注意事项。

  课程化转化方法:让经验易于传授吸收:

  结构设计:采用 “案例导入 - 问题分析 - 方法讲解 - 实操练习” 四步课程结构;

  内容呈现:用 “图文 视频 动画” 形式,直观展示实战操作细节;

  难度分级:将复杂经验拆解为 “基础 - 进阶 - 高级” 三级内容,循序渐进;

  典型课程:《废墟通信设备部署实战技巧》《30dB 电磁干扰应对方案》等。

  案例库深度建设:强化场景化教学:

  案例筛选:选取 “典型性(覆盖高频场景)、复杂性(含多重挑战)、启发性(可延伸思考)” 案例;

  案例编写:按 “背景介绍 - 问题呈现 - 处置过程 - 经验总结” 结构编写;

  案例配套:每个案例附操作视频、故障截图、决策流程图;

  案例数量:累计建成通信、供电、救援等领域案例 1000 。

  操作手册优化:将经验转化为规范动作:

  手册更新:每半年结合新实战经验修订《设备操作手册》,补充新技巧;

  内容优化:用 “步骤 图示” 替代大段文字,标注 “实战易错点”;

  便携设计:制作口袋版手册,附二维码链接教学视频;

  应用效果:学员操作规范性提升 60%,失误率下降 45%。

  知识图谱构建:实现经验关联整合:

  图谱设计:以 “设备 / 场景” 为核心,关联相关案例、课程、操作要点;

  技术支撑:采用知识图谱技术,实现 “一键查询关联经验”;

  应用场景:学员遇问题时,可快速检索相关实战经验与解决方案;

  价值体现:知识获取效率提升 70%,避免经验碎片化。

  四、训练方法创新:从 “被动接受” 到 “主动实战”

  【历史影像:2012 年训练方法对比录像显示,传统训练中(左)学员被动听讲解,实操时频繁失误;融合实战经验的新训练中(右),张工先播放实战故障视频,引导学员分组讨论解决方案,再在模拟器上验证;档案数据显示,新方法下学员参与度从 50% 提升至 95%,能力转化率从 30% 提升至 75%。】

  案例教学法深化:让学员从经验中学习:

  教学流程:案例展示→问题提出→学员讨论→专家点评→实操验证;

  互动设计:采用 “角色扮演”,学员分别扮演指挥、操作、保障角色;

  典型应用:讲解 “信道拥堵处置” 时,用 1998 年实战案例引导学员设计分流方案;

  效果:学员问题分析能力提升 60%,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更贴近实战。

  实操演练场景化:让训练贴近真实战场:

  演练设计:按 “实战任务流程” 设计演练科目,包含 “部署 - 操作 - 故障 - 处置” 全环节;

  环境设置:在训练场地模拟高温、粉尘、噪音等实战环境;

  压力训练:设置 “时间限制”“多任务并行” 等压力场景,提升抗压能力;

  效果:学员实战适应速度从 2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压力下失误率下降 50%。

  复盘研讨常态化:让经验在反思中内化:

  复盘流程:演练结束→数据回放→问题梳理→原因分析→改进建议;

  工具支撑:用录像回放、数据统计(操作时间、失误次数)辅助复盘;

  全员参与:鼓励学员主动发言,分享操作体会与改进思路;

  效果:学员自我反思能力提升,同类错误重复率下降 70%。

  数字仿真技术应用:突破物理场景限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仿真系统:开发 VR/AR 训练系统,还原废墟、山区等复杂场景;

  功能设计:支持 “设备拆解 - 故障模拟 - 操作练习 - 效果评估” 全流程;

  优势:可反复练习高风险、高成本实战科目(如防爆设备操作);

  应用:2012-2015 年累计开展仿真训练 1000 人次,节约训练成本 300 万元。

  实战带训模式推广:让经验在传承中提升:

  带训机制:安排实战经验丰富的骨干(5 年以上实战经历)担任带训导师;

  带训方式:“一对一” 指导,实战任务中 “边操作边讲解”;

  考核要求:导师需定期提交带训报告,学员实战表现与导师绩效挂钩;

  效果:新手实战首战失误率从 40% 降至 12%,经验传承效率提升 80%。

  五、训练场景构建:从 “静态模拟” 到 “动态复刻”

  【场景重现:场景构建现场,技术员团队搭建 “城市废墟 电磁干扰” 复合训练场景:张工指挥工人堆砌坍塌墙体、断裂钢筋,还原真实废墟地形;李工部署电磁干扰设备,模拟变电站周边 30dB 干扰环境;远处,无人机中继站按实战航线巡航,学员需在该场景中完成设备部署、信道调试、故障处置全流程训练,场景逼真度达 90%。】

  物理场景精准复刻:还原实战环境细节:

  场景类型:构建城市废墟、山区峡谷、矿山井下、雨林湿地等 30 典型场景;

  细节设计:按实战比例还原地形(坡度、障碍物)、环境(温度、湿度、光照);

  设备布置:放置实战中常见的破损建筑、废弃设备,增强代入感;

  代表场景:“5 级地震废墟场景”“-30℃边防山地场景”“95% 湿度雨林场景”。

  环境参数动态可调:模拟复杂多变实战条件:

  温度调节:通过空调系统实现 - 30℃~60℃温度控制;

  湿度调节:采用加湿 / 除湿设备,湿度控制范围 30%~95%;

  干扰调节:部署信号干扰仪,可产生 10-40dB 不同强度电磁干扰;

  优势:可模拟 “高温 干扰”“低温 高湿” 等复合极端环境。

  数字场景虚实融合:拓展场景覆盖范围:

  技术应用:采用 AR 技术,在物理场景中叠加虚拟故障(如设备冒烟、信号中断提示);

  场景拓展:通过 VR 技术构建 “海上救援”“核污染区” 等高危场景;

  交互设计:学员操作物理设备时,数字场景同步反馈效果(如操作正确时虚拟信号增强);

  价值:弥补物理场景无法覆盖的高危、特殊场景训练需求。

  场景任务动态生成:模拟实战任务变化:

  任务设计:按 “基础任务 - 突发任务 - 协同任务” 层级生成训练任务;

  动态调整:训练中随机触发故障(如设备断电、信道中断)、新任务(如紧急支援请求);

  难度适配:根据学员表现自动调整任务难度(如新手减少突发任务,骨干增加复合故障);

  效果:学员应变能力提升 65%,更适应实战中复杂多变的任务需求。

  多场景联动训练:提升全域协同能力:

  联动设计:将废墟、山区、城区场景通过通信网络连接,开展跨场景协同训练;

  任务设置:学员分组在不同场景执行任务,需通过协同通信、资源调度完成整体目标;

  支撑技术:部署与实战一致的协同指挥平台,实时显示各场景任务进展;

  效果:学员跨场景协同效率提升 50%,符合大规模救援全域联动需求。

  六、考核评估优化:从 “单一达标” 到 “实战能力”

  【画面:考核现场,学员正在参与 “实战化综合考核”:张工在指挥中心下发 “废墟通信恢复” 任务,学员需在 2 小时内完成设备部署、抗干扰调试、故障处置;李工通过监控系统记录学员操作时间、失误次数、方案合理性;考核结束后,系统自动生成 “能力评估报告”,标注 “抗干扰调试优秀、故障处置待提升” 等具体建议,考核不再是 “合格 / 不合格” 的简单判定。】

  考核内容实战化:聚焦真实任务需求:

  考核科目:设置 “废墟通信保障”“山区供电续航”“复杂干扰应对” 等实战任务;

  内容设计:包含 “设备部署 - 日常操作 - 突发故障 - 协同配合” 全流程;

  避免形式:取消 “背诵操作步骤”“默写参数” 等脱离实战的考核内容;

  典型考核:“72 小时野外应急通信综合考核”,模拟长时间实战任务。

  考核方式场景化:在逼真环境中检验能力:

  考核环境:全部考核在模拟实战场景中进行,设置噪音、干扰、时间压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考核形式:采用 “盲考”,学员不知具体考核内容,随机触发任务与故障;

  过程记录:全程录像,考核后学员需结合录像进行复盘答辩;

  效果:考核结果与实战能力匹配度从 50% 提升至 90%。

  考核指标多元化:全面评价实战素养:

  核心指标:操作规范性、故障处置速度、方案合理性、协同配合度、抗压能力;

  量化评分:每项指标按 10 分制评分,如 “故障处置速度” 按 “≤5 分钟 10 分、5-10 分钟 6 分、>10 分钟 0 分”;

  综合评估:按 “核心能力(60%) 综合素质(40%)” 计算总分;

  优势:避免 “唯速度论”“唯准确率论”,全面反映实战能力。

  考核反馈精准化:指导后续能力提升:

  反馈内容:明确指出 “操作薄弱环节”“知识盲区”“改进建议”,附具体案例对比;

  反馈方式:“一对一” 面谈 书面报告,结合考核录像逐环节分析;

  跟踪改进:建立学员 “能力提升档案”,记录改进情况并定期复查;

  效果:学员针对性改进效率提升 70%,二次考核优秀率提升 50%。

  考核结果应用化:实现训战闭环:

  资格认证:考核合格者获《实战操作资格证》,无证不得参与实战任务;

  绩效挂钩:学员考核结果与评优、晋升直接关联;

  训练优化:统计分析考核数据,找出共性薄弱环节,针对性更新训练内容;

  价值:形成 “考核 - 认证 - 晋升 - 训练优化” 的良性循环。

  七、师资队伍建设:从 “理论教师” 到 “实战导师”

  【历史影像:2013 年师资培训对比录像显示,传统师资培训(左)以理论授课为主;新师资培训(右)中,张工带领学员深入实战现场,讲解 “废墟设备部署技巧”,李工组织师资开展 “模拟故障处置” 竞赛,考核实战教学能力;档案数据显示,经过实战化培训的师资,学员满意度从 60% 提升至 95%,教学效果显着提升。】

  师资选拔标准优化:突出实战经验要求:

  基本条件:5 年以上一线实战经历,参与过 10 重大任务,无重大操作失误;

  能力要求:具备 “实战操作 - 理论讲解 - 问题指导” 综合能力,通过实战技能考核;

  选拔流程:个人申报→实战业绩审核→技能考核→专家评审→聘任上岗;

  效果:师资队伍实战经历占比从 30% 提升至 100%,教学针对性显着增强。

  师资培训体系完善:提升实战教学能力:

  培训内容:实战案例分析、场景化教学方法、学员心理辅导、新技术操作;

  培训方式:“实战带训 教学研讨 技能竞赛”,每年开展 2 期集中培训;

  实战锻炼:师资需每年参与 2 实战任务,更新实战经验;

  典型培训:“VR 场景教学能力培训”“实战案例开发培训”。

  师资考核机制严格:确保教学质量:

  考核内容:教学效果(学员评价、考核通过率)、实战能力(年度实战表现)、经验贡献(案例开发数量);

  考核周期:每半年考核 1 次,年度综合评定;

  激励约束:考核优秀者优先晋升、增加津贴;不合格者暂停教学资格,限期整改;

  效果:师资教学积极性提升,年度案例开发数量从 50 个增至 200 个。

  师资交流机制常态化:促进经验共享:

  内部交流:每月开展 “教学经验研讨会”,分享优秀教学方法与案例;

  外部交流:与其他训练基地、实战单位开展师资互派,学习先进经验;

  线上平台:搭建师资交流群,实时分享教学难点与解决方案;

  效果:师资教学方法更新速度加快,跨领域教学能力提升 40%。

  专家智库支撑强化:提升教学深度:

  智库组建:聘请通信、供电、救援等领域专家(10 年以上经验)组成智库;

  支撑方式:参与课程开发、师资培训、考核评审,提供技术指导;

  定期研讨:每季度召开智库会议,分析训练与实战融合的难点问题;

  价值:解决师资在复杂技术、前沿领域的教学瓶颈,提升训练专业度。

  八、训练效果验证:从 “训后评估” 到 “实战跟踪”

  【场景重现:效果验证现场,技术团队开展 “训战对比” 分析:张工调取 2015-2017 年训练学员的实战记录,统计 “设备操作失误率”“故障处置时间”“任务完成率”;李工对比训练前后的数据,制作 “能力提升曲线”;结果显示,学员训练后实战失误率下降 65%,任务完成率提升 40%,训练效果显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训后即时评估:快速检验训练成效:

  评估内容:理论测试(实战案例分析)、实操考核(模拟场景任务)、复盘答辩;

  评估方式:训练结束后立即开展,采用 “百分制 等级评定(优秀 / 合格 / 不合格)”;

  数据记录:建立学员训后评估档案,记录各项得分与薄弱环节;

  应用:不合格学员需补训,确保基础能力达标。

  实战跟踪评估:长期验证能力转化:

  跟踪周期:学员训后 1 年内,每 3 个月收集 1 次实战表现数据;

  跟踪内容:实战任务中的操作规范性、故障处置速度、协同配合度、任务完成质量;

  跟踪方式:通过实战单位反馈、任务录像分析、学员自评相结合;

  数据示例:某批学员训后实战设备故障处置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

  训战对比分析:量化评估融合价值:

  对比维度:训练前后学员的 “失误率、效率、方案合理性、应急应变能力”;

  对比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训练与实战能力的相关性;

  典型数据:2015-2017 年,训练后学员实战失误率平均下降 65%,任务完成率提升 40%;

  价值:为训练体系优化提供数据支撑,明确改进方向。

  用户满意度调查:收集多方反馈建议:

  调查对象:参训学员、实战单位负责人、师资团队;

  调查内容:训练内容实用性、方法有效性、场景逼真度、师资专业性;

  调查方式:匿名问卷 面对面访谈,每季度开展 1 次;

  结果应用:满意度低于 80% 的训练科目立即整改,持续优化训练体验。

  行业对标评估:提升训练体系水平:

  对标对象:国内外先进训练基地、同行业训练体系;

  对标维度:训练内容更新速度、场景构建水平、师资能力、效果转化效率;

  改进措施:针对差距制定改进方案,如引入国外先进仿真训练技术;

  效果:训练体系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

  九、融合成果固化:从 “经验传承” 到 “标准体系”

  【画面:2018 年标准化编制现场,技术团队将融合成果整理为《实战化训练系列标准》,张工逐页核对 “课程开发标准、场景构建标准、考核评估标准”;训练基地内,学员按标准课程训练,师资按标准流程教学,考核按标准指标评定;全国 100 训练基地采用该标准,实现实战化训练的规范化、统一化。】

  标准体系构建:形成实战化训练全流程标准:

  基础标准:《实战经验提取规范》《训练术语》,统一概念与流程;

  内容标准:《课程开发标准》《案例编写标准》,规范训练内容;

  实施标准:《场景构建标准》《教学实施规程》,指导训练开展;

  评估标准:《考核评估标准》《效果验证规范》,明确评价要求;

  覆盖 “经验 - 课程 - 场景 - 教学 - 考核” 全环节,填补行业空白。

  教材体系完善:固化融合训练内容:

  教材系列:编写《实战化训练核心课程》《设备操作实战手册》《典型案例解析》等 10 教材;

  教材特色:以实战案例为核心,图文并茂,附教学视频二维码;

  更新机制:每 2 年结合新实战经验与技术发展修订一次;

  推广应用:全国 100 训练基地采用该教材,学员使用率 100%。

  认证体系建立:规范实战化训练资质:

  认证类型:学员《实战操作资格证》、师资《实战化教学资格证》、基地《实战化训练资质证》;

  认证流程:申请→审核→考核→发证→定期复核;

  认证效力:资格证与实战任务、职称晋升挂钩,资质证作为基地评级依据;

  价值:从制度层面保障实战化训练质量,避免形式化。

  平台系统开发:支撑融合训练数字化管理:

  系统功能:学员管理、课程管理、场景管理、考核管理、效果分析;

  技术特点:云端部署,支持多基地数据共享,手机端可访问;

  应用效果:训练管理效率提升 80%,数据统计分析时间从 1 周缩短至 1 天;

  推广范围:已在全国 50 训练基地上线使用,计划 2025 年实现全覆盖。

  成果推广机制:扩大融合训练影响力:

  内部推广:通过 “训练基地互访”“经验交流会” 推广优秀做法;

  外部推广:在行业展会、学术会议上展示融合成果,开展技术培训;

  国际交流:与 3 个国家的训练机构分享融合经验,输出标准与教材;

  效果:实战化训练理念与方法在行业内广泛普及,带动整体训练水平提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十、历史意义与未来展望:从 “训战脱节” 到 “训战一体”

  【历史影像:2020 年全国应急训练成果展上,实战化融合训练体系作为核心成果展出,展板对比 1980-2020 年训练发展:从 “理论为主” 到 “实战为王”,从 “分散训练” 到 “体系化训练”;模拟训练区,VR 设备前学员正在复刻 2018 年某实战场景,操作准确率达 95%;《中国应急训练》期刊评价:“该体系实现了训练与实战的深度融合,标志着我国应急训练进入‘训战一体’的新时代。”】

  训练范式历史性革新:打破 “训战两张皮” 的传统模式,构建 “实战牵引 - 训练转化 - 实战验证” 的闭环体系,确立 “实战化、场景化、体系化” 的现代训练新范式,被纳入《国家应急能力建设 “十三五” 规划》。

  应急能力全面跃升:2010-2020 年,经过融合训练的学员,实战任务完成率从 60% 提升至 92%,设备故障处置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因操作失误导致的应急事故下降 85%,为重大应急任务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行业发展深度赋能:融合训练体系带动应急装备、训练器材、数字仿真等产业链发展,培育 20 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年产值 10 亿元的训练产业集群,推动应急训练从 “人力密集型” 向 “技术密集型” 转型。

  标准引领国际影响:制定的《实战化训练系列标准》成为行业强制标准,被国际应急训练协会列为 “发展中国家示范标准”,相关经验与教材向 5 个国家输出,提升我国在应急训练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未来发展方向展望:向 “智能化、全域化、个性化” 深度发展:

  智能化:引入 AI 个性化训练系统,根据学员薄弱环节自动生成训练方案;

  全域化:构建 “陆 - 海 - 空 - 天” 一体化训练场景,适配多领域应急需求;

  个性化:基于学员能力画像,提供 “一人一策” 的定制化训练;

  最终实现 “训练即实战、实战即训练” 的终极目标,全面提升国家应急能力。

  历史补充与证据

  融合规范依据:2010 年《实战经验融入训练体系规范》(应急管理部〔2010〕应急字第 77 号),明确体系架构与标准要求,现存于国家档案馆;

  训练档案资料:2010-2020 年《实战化训练全集》收录 1000 期训练的课程资料、场景设计、考核数据,现存于国家应急训练中心档案库;

  效果验证记录:2015-2020 年《训战效果对比报告》含学员训练前后实战表现数据、能力提升分析,现存于应急管理部档案库;

  标准文件:2018 年《实战化训练系列标准》(GB/T -2018)及配套教材,现存于中国标准研究院档案库;

  国际合作证明:2018-2020 年与 5 个国家签订的训练经验合作协议及标准输出报告,现存于中国应急管理协会档案库。

  喜欢译电者
  http://www.bixia5.cc/book/17822/117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