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集:杂粮储备
推荐阅读:
夏若雪叶辰孙怡
都市狂枭
美女总裁爱上小保安:绝世高手
桃源绝世医神
状元郎
权贵巅峰:我居然是世家子弟
重生到七零,我娶了个古代媳妇
八零日常:小辣椒一人干翻全村!
别惹他,他的三个美女师父太残暴
这名公务员来自大明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秦仓杂粮记渭水沿岸的风带着初秋的干爽,掠过雍城郊外的万亩良田时,却在田埂边的几亩豆田前停了停。老农王伯蹲在地里,指尖拂过饱满的豆荚,眉头却拧成了疙瘩——这豆子虽长得好,可往年官府只收粟米和稻子,自家留着吃不完,拿去集市换粮,又总被压价。
“王伯,今年这豆子,官府要收哩!”村头传来里正的喊声,手里还扬着一张泛黄的竹简。王伯直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土,快步迎了上去。竹简上的字是县丞亲笔写的,墨迹还带着些湿润:“今令各乡收购豆类、麦类、薯类,价同粟米,运至县仓存储。”
“真的?”王伯接过竹简,指腹反复摩挲着“价同粟米”四个字,眼眶竟有些发热。往年收粮,他总怕豆子卖不出去,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如今官府肯按主粮的价钱收,家里不仅能多换些粟米,过冬的棉衣钱也有了着落。
里正笑着点头:“县丞说了,这是廷尉府传的令,说是大王要让粮仓里多些‘耐存的粮’,往后遇上旱涝,也不怕饿着。”说话间,村口已经聚了不少农户,手里都提着装着杂粮的布袋子,脸上满是欢喜。
两日后,县仓外排起了长队。农户们推着独轮车,车上装着鼓鼓囊囊的麻袋,有褐色的豆子,有金黄的麦粒,还有裹着泥土的薯块。仓监李平站在粮仓门口,手里拿着木尺,每过一户,便让人把杂粮倒进竹筐里称量,再在竹简上记下农户的名字和数量。
“李监丞,这杂粮收来,真能和粟米一样存着?”有农户忍不住问。李平放下木尺,指了指粮仓里新搭的木架:“看见没?这木架离地面三尺高,底下铺着干草木,豆子和麦粒装在竹囤里,竹囤外涂了桐油,防潮得很。薯块要先晾晒干,切成片存进陶缸,能放大半年哩。”
农户们凑过去看,果然见粮仓里整齐地码着竹囤,竹囤上印着“豆”“麦”的字样,陶缸则贴着“薯干”的标签。李平又说:“往年粮仓只存主粮,去年陇西大旱,粟米不够赈济,不少百姓只能挖野菜度日。如今多存些杂粮,再遇上灾年,就能拿出来补主粮的缺。”
这话让农户们更安心了。王伯看着自家的豆子被倒进竹囤,心里踏实得很——他活了五十多年,还是头一回见官府这般重视杂粮,仿佛这不起眼的豆子,也成了能撑家的“宝贝”。
十日后,雍城县仓的杂粮收储数量报至咸阳。廷尉府内,李斯拿着各地上报的竹简,眉头渐渐舒展。三个月前,他随秦王去陇西巡查,见灾民捧着空空的粟米袋,啃着树皮充饥,心里很不是滋味。回来后,他便上书秦王,提议扩大粮食储备种类:“粟米、稻子虽为主要,然遇灾则易缺。豆类耐旱,麦类耐储,薯类易种,若收而储之,可补主粮之短,实乃安邦之策。”
秦王当即准了奏,还让李斯牵头,制定杂粮收储的章程。如今各地上报的数量,已远超预期——仅关中一地,就收了十万石豆子、八万石麦粒、五万石薯干。李斯拿着竹简去见秦王,刚进殿门,就见秦王正看着一幅地图,地图上用红笔圈出了北境的边境线。
“客卿来了?”秦王转过身,指了指地图上的雁门郡,“北境守军传来消息,近日匈奴频频袭扰,粮草运输多有不便。你提议的杂粮,能不能派上用场?”
李斯躬身道:“臣正有此意。杂粮可磨成粉,制成干粮,便于携带。臣已让工匠在雍城试做,今日便有样品送来。”话音刚落,内侍便捧着一个木盘进来,木盘里放着几块黄褐色的饼子,还有几串晒干的薯干。
秦王拿起一块饼子,掰了掰,饼子质地紧实,还带着淡淡的麦香。“这是用什么做的?”“回大王,是用麦粉和豆粉混合制成,加水揉成团,蒸熟后再烘干,能存放两个月。”李斯说着,又拿起一串薯干,“这薯干晒得干透,士兵揣在怀里,饿了就能吃,不用生火做饭。”
秦王咬了一口饼子,口感虽不如粟米糕细腻,却很顶饿。他点点头:“好!速令各郡将杂粮磨成粉,制成干粮,运往北境军营。另外,粮卒护运粮食时,也让他们带些干粮,路上节省时间。”
李斯领了旨,即刻派人去各郡传令。雍城县仓接到命令时,李平正忙着清点新收的薯块。他立刻召集工匠,在仓外搭起了灶台,又让人把麦粒和豆子倒进石磨里,磨成细细的粉末。
磨粉的活计累人,石磨要两个人推着转,磨了半日,才磨出两石粉。李平怕耽误时间,又从村里雇了十几个壮丁,分三班轮流推磨。夜里,仓外的火把亮如白昼,石磨转动的“吱呀”声伴着工匠们的吆喝声,传到了半里地外。
三日后,第一批干粮制成了。麦豆饼装在粗布袋子里,一袋能装五十块;薯干则用麻绳串起来,一串十根。粮卒张武奉命将干粮运往雁门郡,出发前,李平塞给他一袋麦豆饼:“张卒长,这饼子耐饿,路上别饿着自己。”
张武接过袋子,拍了拍:“多谢李监丞,俺们这就出发!”他领着二十个粮卒,推着五辆独轮车,车上装着干粮和一些粟米,沿着驿道向北行去。
北境的路不好走,尤其是过横山的时候,山路崎岖,车轮时不时会陷进石子缝里。粮卒们推着车,额头上的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浸湿了麻布短衫。走到午后,众人都饿了,张武便让大家停下来,每人拿了一块麦豆饼。
“这饼子真顶饿!”一个年轻粮卒咬了一大口,含糊地说。张武笑着点头:“往年咱们运粮,中午得生火煮粟米粥,耽误时辰不说,遇上雨天还煮不成。如今有了这干粮,掰一块就能吃,省了不少事。”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张武立刻警觉起来,让粮卒们握紧腰间的剑。待马蹄声近了,才看清是一队秦国骑兵,为首的校尉翻身下马,对着张武抱拳道:“可是运干粮的粮卒?俺们是雁门郡的守军,奉将军之命来接你们。”
张武松了口气,连忙点头。骑兵们帮着把干粮搬上战马,一行人很快抵达了雁门郡军营。军营里,士兵们正围着灶台等饭吃,见粮卒运来干粮,都凑了过来。
“这是什么?”一个士兵拿起一块麦豆饼,好奇地问。张武递给他一块:“尝尝,麦粉和豆粉做的,耐存得很。”士兵咬了一口,眼睛一亮:“好吃!比粟米糕有嚼头,还顶饿。”
将军赵佗走过来,拿起一串薯干,放进嘴里嚼了嚼:“这薯干也不错,往后行军打仗,带上这个,不用埋锅造饭,能省不少时间。”他当即下令,让军需官把干粮分发给各营,每卒每日发两块麦豆饼、两根薯干,作为行军时的口粮。
几日后,匈奴又来袭扰。赵佗率领士兵出战,这次士兵们都揣着干粮,不用像往常那样带着铁锅和粟米。两军在草原上对峙,秦国士兵借着干粮补充体力,士气高涨;匈奴骑兵则因携带的肉干不多,渐渐没了力气。最终,秦国士兵大胜,不仅击退了匈奴,还缴获了不少牛羊。
捷报传到咸阳,秦王大喜,当即下旨:“令各郡扩大杂粮种植,明年收购量再增三成;各地驿站、商旅客栈,皆可储备干粮,供往来商旅食用。”
消息传到雍城,王伯正在地里种冬麦。里正拿着官府发的麦种,挨家挨户分发:“这是县丞给的麦种,说是改良过的,耐旱得很,明年收了麦子,官府还按主粮价收。”
王伯接过麦种,看着颗粒饱满的麦粒,心里乐开了花。他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还在为豆子卖不出去发愁;如今不仅豆子能卖上好价钱,麦子也成了官府重视的“宝”,往后的日子,怕是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转过年来,秦国各地的田野里,多了不少豆类和麦类的作物。到了秋收时节,县仓里的杂粮堆得像小山一样,竹囤和陶缸不够用,官府又新造了一批,还在粮仓外搭了遮阳棚,防止杂粮受潮。
李平忙着清点杂粮,忽然见仓外来了一群商旅,为首的商人穿着绸缎衣裳,对着李平拱手道:“在下是从邯郸来的,听说贵地有便于携带的干粮,特来采购,不知可否?”
李平笑着点头:“当然可以。这干粮有麦豆饼和薯干两种,麦豆饼一块能顶半顿饭,薯干甜糯,都能存放两个月。”商人让随从搬了几袋干粮,当场尝了尝,满意地说:“甚好!我等走商路,常遇荒山野岭,有了这干粮,再也不用怕路上没饭吃了。”
此后,越来越多的商旅来县仓采购干粮,甚至有南方的商人专程赶来,把干粮运往楚国和韩国。李平又让人在仓外开了个小铺子,专门售卖干粮,每日都有不少人来买,连村里的农户,也会买些存着,农忙时带到地里吃。
这年冬天,关中下了场大雪,道路被封,不少村落的粮道断了。县丞让人打开粮仓,把储存的杂粮和干粮运到各村,分给百姓。王伯家分到了一袋豆子和两串薯干,他把豆子煮成豆汤,薯干蒸软了给孙子吃,孙子捧着薯干,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爷爷,这薯干真甜!”
王伯摸了摸孙子的头,看着窗外的雪景,心里暖烘烘的。他想起李平说过的话,这杂粮虽是不起眼的东西,却能在关键时候救急。如今秦国的粮仓里,既有粟米稻子,又有杂粮干粮,就算再遇上灾年,百姓也能有饭吃,有粮存。
春去秋来,几年过去,秦国的杂粮储备越来越多,干粮也成了士兵、粮卒和商旅不可或缺的食物。有一次,李斯随秦王去边境巡查,见士兵们背着干粮行军,商旅们带着干粮赶路,农户们的地里种着杂粮,不由得感叹:“当初提议收储杂粮,只想着补主粮之短,却没想到,这小小的杂粮,竟能惠及如此多人。”
秦王望着远方的田野,田野里的豆子和麦子随风摇曳,泛起金色的波浪。他轻声道:“民以食为天,无论是粟米还是杂粮,只要能让百姓有饭吃,让国家有粮存,便是好粮。”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粮仓上,粮仓里的竹囤和陶缸整齐排列,装满了各色杂粮。风掠过粮仓,仿佛带着杂粮的清香,飘向远方——那香气里,藏着秦国百姓的安稳日子,藏着士兵们的士气,更藏着一个国家的底气。
http://www.bixia5.cc/book/18746/49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