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诗词一万首 >第714章 江淹《游黄檗山》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714章 江淹《游黄檗山》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游黄檗山

  江淹

  长望竟何极,闽云连越边。

  南州饶奇怪,赤县多灵仙。

  金峰各亏日,铜石共临天。

  阳岫照鸾采,阴溪喷龙泉。

  残杌千代木,廧崒万古烟。

  禽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

  秦皇慕隐沦,汉武愿长年。

  皆负雄豪威,弃剑为名山。

  况我葵藿志,松木横眼前。

  所若同远好,临风载悠然。

  ……

  赏析:

  一、整体意境与主题

  《游黄檗山》描绘了黄檗山的壮丽景色与神秘氛围,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对归隐山林、追求高远志趣的向往。通过对黄檗山雄奇景观的细致刻画,以及对历史人物求仙访道行为的联想,深化了诗歌超脱尘世、追求自然与内心宁静的主题。

  二、艺术特色

  (一)空间营造与宏大视野

  1. 开篇的壮阔之景:“长望竟何极,闽云连越边”,诗人起笔便以极目远眺的视角,描绘出闽地之云与越地相连的浩渺景象,营造出一种广阔无垠的空间感。这种宏大的开篇,不仅为读者展现了黄檗山所处的广袤地理环境,更奠定了全诗雄浑壮阔的基调,让读者瞬间被带入到一个视野开阔、气势磅礴的情境之中。

  (二)丰富的意象与奇幻色彩

  1. 神话与自然交织:“南州饶奇怪,赤县多灵仙。金峰各亏日,铜石共临天。阳岫照鸾采,阴溪喷龙泉”,诗中运用了众多充满奇幻色彩的意象。“灵仙”“金峰”“铜石”“鸾采”“龙泉”等意象,既带有神话传说的神秘色彩,又与黄檗山的自然景观紧密融合。金色的山峰能遮蔽日光,铜石般的岩石高耸接天,向阳的山峦闪耀着如鸾鸟羽毛般的光彩,背阴的溪谷喷涌出清泉,这些奇幻的描写使黄檗山宛如仙境,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2. 古老与沧桑的意象:“残杌千代木,廧崒万古烟”,“残杌千代木”描绘了历经千年的枯树残干,象征着岁月的漫长与生命的坚韧;“廧崒万古烟”则勾勒出万古缭绕的云烟,营造出一种神秘、沧桑的氛围。这些意象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读者感受到黄檗山所承载的悠久历史与岁月沉淀。

  (三)动静结合与声色相衬

  1. 动静结合的画面:“禽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此句将飞鸟在红色峭壁上的啼鸣与猿猴在青色山崖间的长啸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动态的禽鸣猿啸打破了山林的寂静,更衬托出黄檗山的清幽深邃,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

  2. 声色相衬的效果:诗中既有色彩描写,如“丹壁”“青崖”,又有声音描写,如“禽鸣”“猿啸”。鲜艳的色彩与清脆的声音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黄檗山的独特魅力。

  (四)用典与情感表达

  1. 历史典故的运用:“秦皇慕隐沦,汉武愿长年。皆负雄豪威,弃剑为名山”,诗人引用秦始皇羡慕隐居之人、汉武帝渴望长生不老的典故。秦始皇和汉武帝作为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们都舍弃权势追求名山,这表明即便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人们依然对自然山水、长生之道有着深深的向往。诗人借此典故,一方面强调了自然山水的魅力,另一方面也为自己追求归隐山林的志趣提供了历史依据,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具深度和说服力。

  2. 自我志趣的彰显:“况我葵藿志,松木横眼前。所若同远好,临风载悠然”,诗人以“葵藿”自比,表明自己对归隐山林、追求自然的坚定志向。“松木”象征着坚韧、高洁,也是隐居生活的象征。诗人看到眼前的松木,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如果自己的追求能如同古人一样高远,那么临风而立时便能悠然自得。这几句诗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直接表达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使诗歌的主题更加明确。

  三、文化意义

  《游黄檗山》反映了南朝时期文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情趣和对归隐文化的推崇。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阶层在政治上往往受到压抑,因此他们将情感寄托于自然山水,通过游览山川、创作诗歌来表达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江淹的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黄檗山的自然之美,更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心态,为研究南朝文学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本。

  ……

  解析:

  1. 长望竟何极,闽云连越边

  - 解析:诗人开篇即极目远眺,发出“长望竟何极”的感慨,强调视野无尽头,展现出一种辽阔、苍茫之感。“闽云连越边”点明地理位置,描绘了福建地区的云彩与浙江一带相互连接的景象,营造出宏大的空间背景,为全诗定下了雄浑壮阔的基调,同时也引发读者对远方未知的遐想。

  2. 南州饶奇怪,赤县多灵仙

  - 解析:“南州”指南方地区,“饶”意为丰富、多,“奇怪”表明南方多奇异怪诞的景象。“赤县”指代中国,古人认为中国是神仙居所,故说“多灵仙”。此句从整体上概括南方及华夏大地充满奇幻色彩,为下文描写黄檗山的神秘景象埋下伏笔,也体现出诗人对这片土地神秘色彩的赞叹。

  3. 金峰各亏日,铜石共临天

  - 解析:“金峰”描绘山峰在阳光照耀下如金色般闪耀,“亏日”形象地写出山峰高耸,遮住了太阳的光辉,突出山峰之高峻。“铜石”形容岩石质地坚硬如铜,“共临天”则表明这些岩石与天相接,进一步强调黄檗山山峰与岩石的雄伟壮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4. 阳岫照鸾采,阴溪喷龙泉

  - 解析:“阳岫”指向阳的山峦,“照鸾采”说山峦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如鸾鸟羽毛般五彩斑斓的光彩,展现出山峦的明媚与绚丽。“阴溪”即背阴的溪谷,“喷龙泉”描绘溪谷中喷涌出清泉,如龙泉般清澈、灵动。此句通过阴阳对比,一明一暗,一静一动,描绘出黄檗山景色的多样与奇幻,富有画面感。

  5. 残杌千代木,廧崒万古烟

  - 解析:“残杌千代木”中,“残杌”指历经岁月后残留的枯树树干,“千代”强调时间之久远,表明这些树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给人以岁月沧桑之感。“廧崒万古烟”里,“廧崒”形容山势高峻,“万古烟”描绘了山间常年缭绕的云烟,营造出神秘、悠远的氛围,使黄檗山更具历史厚重感。

  6. 禽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

  - 解析:“禽鸣丹壁上”描绘鸟儿在红色的峭壁上啼鸣,“丹壁”的鲜艳色彩与禽鸟的鸣声相结合,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猿啸青崖间”则写猿猴在青色的山崖间长啸,进一步增添了山林的生机与活力。禽鸣猿啸打破了山林的寂静,同时以动衬静,更显黄檗山的清幽深邃。

  7. 秦皇慕隐沦,汉武愿长年

  - 解析:这里运用典故,“秦皇”即秦始皇,“慕隐沦”指他羡慕那些隐居山林的人,曾派人四处寻访仙人、隐士。“汉武”是汉武帝,“愿长年”表明他渴望长生不老,为此举行各种祭祀、寻求仙药等活动。诗人引用这两位帝王的事迹,表明即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人们依然对自然、长生等有着强烈的向往,暗示自然山水的魅力无穷。

  8. 皆负雄豪威,弃剑为名山

  - 解析:承接上句,强调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拥有雄豪的威严,“负”体现他们的权势地位。然而,他们却“弃剑为名山”,即舍弃手中象征权力的宝剑,转而追寻名山,追求自然与长生。这进一步说明自然山水对人的吸引力,连帝王都甘愿放弃权势,为下文诗人表达自己的志趣做铺垫。

  9. 况我葵藿志,松木横眼前

  - 解析:“葵藿”常被用来比喻人向往光明、追求美好,这里诗人以“葵藿志”表明自己对归隐山林、追求自然的坚定志向。“松木”象征着坚韧、高洁,是隐居生活的象征,“横眼前”表示松木就在眼前,触手可及,仿佛隐居生活近在咫尺,更加坚定了诗人的信念。

  10. 所若同远好,临风载悠然

  - 解析:“所若同远好”表示如果自己所追求的与古人(如秦皇、汉武对自然的追求)一样是高远的爱好。“临风载悠然”描绘诗人想象自己临风而立,悠然自得的情景。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只要追求高远,便能在自然中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悠然,点明诗歌主题。

  ……

  句译:

  1. 长望竟何极,闽云连越边:极目远望,哪里才是尽头呢?只见闽地的云彩与越地的天空相连。

  2. 南州饶奇怪,赤县多灵仙:南方之地充满了奇异怪诞的景象,华夏大地向来有许多神仙出没。

  3. 金峰各亏日,铜石共临天:金色的山峰一座挨着一座,高耸得遮蔽了太阳;铜铸般的岩石与天相接。

  4. 阳岫照鸾采,阴溪喷龙泉:向阳的山峦闪耀着如鸾鸟羽毛般的光彩,背阴的溪谷喷涌出如龙泉般的清泉。

  5. 残杌千代木,廧崒万古烟:留存着历经千代的枯树残余,高峻的山间缭绕着万古的云烟。

  6. 禽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鸟儿在红色的峭壁上啼鸣,猿猴在青色的山崖间长啸。

  7. 秦皇慕隐沦,汉武愿长年:秦始皇羡慕那些隐居山林的人,汉武帝渴望能够长生不老。

  8. 皆负雄豪威,弃剑为名山:他们都曾拥有雄豪的威严,却舍弃权势来追寻名山。

  9. 况我葵藿志,松木横眼前:何况我有着如葵藿向阳般的志向,松木就横在我的眼前。

  10. 所若同远好,临风载悠然:如果我所追求的与古人一样是高远的爱好,那么临风而立便悠然自得。

  ……

  全译:

  极目远眺,茫茫视野哪有尽头?闽地的云朵与越地的天际绵延相连。

  南方之地多有奇妙怪异的景致,华夏大地向来不乏神仙灵迹。

  金色的山峰座座高耸,将太阳的光辉遮蔽;铜铸般的岩石与天并肩。

  向阳的山峦闪耀着鸾羽般的绚烂光彩,背阴的溪谷喷涌出如龙泉般的清冽泉水。

  千年古树的枯干残株留存至今,高峻的山间万古云烟缭绕。

  鸟儿在丹红的峭壁上婉转啼鸣,猿猴在青苍的山崖间声声长啸。

  秦始皇羡慕隐居遁世的生活,汉武帝渴望长生不老。

  他们都曾身负雄豪威严的权势,却弃下宝剑追寻名山的灵奇。

  何况我怀着如葵藿向阳般的志向,松木就横亘在眼前。

  若我追求的与古人一样是高远的志趣,临风而立,自会悠然惬意。
  http://www.bixia5.cc/book/20100/7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