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冰藻之契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共生晶语:星芒冰原下的冰藻之契“探索号”穿越西风带时,海面上掀起了近三米高的巨浪。船身剧烈颠簸,林夏放在桌角的星芒藻样本盒险些滑落,萧凡眼疾手快地扶住盒底,指腹蹭过盒壁凝结的薄霜——那是为了保持样本活性特意调低的舱温。“南极的冰盖比想象中更‘活跃’,科考站刚发来电报,最近冰裂频率增加了20%,我们得提前调整设备的抗冻参数。”他把样本盒放进恒温箱,转身时瞥见林夏正盯着爷爷日记里的夹页,那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年轻的陈禾站在冰原上,怀里捧着一团泛着蓝光的星芒藻,身后的冰丘上刻着模糊的晶纹。
林夏指尖抚过照片边缘:“爷爷写过,星芒藻的蓝光其实是冰晶折射的‘生命信号’,只有在温度稳定的冰缝里才会亮。现在冰盖融化,它们的栖息地都被碎冰挤占了。”话音刚落,舱外传来陈禾的喊声,两人快步赶到甲板,只见远处的海平面上浮现出一道淡蓝色的弧线——那是南极冰盖的轮廓,在夕阳下像一块镶嵌在海面的蓝宝石。老周正蹲在设备箱旁,往晶坯模具里添加北极冰水晶粉末,瓷勺碰撞金属盒的声响在海风里格外清晰:“刚测了粉末的融点,-52c,比预期的还低,就是塑形时容易脆裂,得混点火苔黏液的提取物增加韧性。”
三天后,“探索号”停靠在南极科考站的临时码头。科考站站长李默早已等候在雪地里,他裹着厚重的冲锋衣,面罩上结着白霜:“冰原深处的‘星芒谷’是星芒藻最后的栖息地,但最近冰谷边缘出现了三道大冰裂,最宽的地方能容下一辆雪地车。”萧凡弯腰检查雪地车的履带,发现上面缠着几缕透明的冰丝:“这是冰盖移动时摩擦产生的‘冰纤维’,要是把它织进防护网,能增强抗撕裂性。”林夏则跟着李默走进科考站的实验室,冷藏柜里的星芒藻样本正泛着微弱的蓝光,比照片里陈禾捧着的那团黯淡了许多。“水温每升高1c,星芒藻的繁殖率就下降15%,”李默指着检测仪上的数据,“再这样下去,不出半年,星芒谷里的星芒藻就会彻底消失。”
第二天清晨,团队带着设备向星芒谷出发。雪地车在冰原上留下两道平行的辙印,车窗外的景色单调得只剩下白——白的冰盖,白的雪花,连天空都被映成了淡白色。林夏忽然指着远处的冰丘:“你看,那里有蓝光!”萧凡立刻停车,众人下车后踩着积雪往前走,发现冰丘的裂缝里藏着几簇星芒藻,它们的叶片紧紧贴在冰壁上,蓝光透过冰层渗出来,像撒在雪地里的星星。“这就是爷爷说的‘冰晶信号’,”林夏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拨开表面的碎冰,“冰缝里的温度是-12c,刚好适合星芒藻生长,我们可以在这里搭建‘冰藻共生区’。”
萧凡从背包里取出冰钻,开始在冰丘上钻孔:“先把星芒晶坯嵌进冰缝,再用冰纤维防护网把周围的碎冰固定住。”老周则在一旁调制晶坯涂层,他把星芒藻提取物倒进装有冰水晶粉末的容器里,搅拌时泛起一层淡蓝色的泡沫:“这涂层能感应星芒藻的蓝光,温度变化超过2c就会自动调节保温层厚度,之前在火岩红泉试的温感技术刚好能用。”陈禾拿着检测仪绕着冰丘走了一圈,忽然停在一道窄冰缝前:“这里的冰层下面有水流声,可能是冰盖融化形成的暗河,要是暗河冲垮冰丘,星芒藻就危险了。”
林夏翻出爷爷的日记,快速翻阅到南极相关的章节:“爷爷写过,星芒谷的地下有‘冰脉’,能稳定冰层结构,只要找到冰脉的走向,把晶坯沿着冰脉嵌入,就能加固冰丘。”萧凡立刻拿出冰面探测仪,屏幕上很快出现了冰层下的脉络图——一道淡蓝色的线条从冰丘延伸向星芒谷深处,像一条藏在地下的蓝色丝带。“这就是冰脉!”他兴奋地指着屏幕,“我们可以顺着冰脉挖一条浅沟,把晶坯连成‘防护链’,既能加固冰层,又能给星芒藻提供栖息地。”
搭建“冰藻共生区”的第五天,意外发生了。林夏在冰丘顶部安装晶坯时,脚下的冰层突然裂开一道缝,她下意识地抓住身旁的防护网,身体悬在半空。萧凡听到声响后立刻冲过来,趴在冰面上伸手抓住她的手腕,掌心的温度透过手套传过来,和在火岩红泉的碎岩坡上一样安稳。“别慌,慢慢往上爬,我拉着你。”他的声音在寒风里有些发颤,却格外坚定。林夏踩着冰缝边缘的凸起,一点点往上挪,直到萧凡把她拉回冰面,两人都瘫坐在雪地里,大口喘着气。“冰盖下面的暗河流速变快了,”萧凡检查着冰缝,发现里面有水流过的痕迹,“我们得加快进度,在暗河冲垮冰丘前完成防护链。”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分成两组工作:萧凡和李默带着雪地车去星芒谷深处采集冰脉样本,用来调整晶坯的嵌入角度;林夏和老周则留在冰丘,将星芒藻幼苗种在晶坯周围,再用混了冰水晶粉末的黏液固定。阿木特意从东非寄来的火苔种子也派上了用场——林夏把种子撒在晶坯的缝隙里,火苔的根须很快就扎进冰层,像一层红色的网,把松动的碎冰牢牢粘住。“火苔畏涝,但南极的干燥环境刚好适合它生长,”林夏看着刚冒芽的火苔,笑着对老周说,“爷爷说的‘万物共生’,原来真的能实现。”
实验进行到第十天,星芒谷里的“冰藻共生区”终于完工。嵌在冰脉里的星芒晶坯泛着淡蓝色的光,与星芒藻的蓝光交织在一起,像一条蓝色的项链环绕着冰丘。陈禾拿着检测仪检测后,兴奋地喊道:“冰层的稳定性提高了50%,暗河的流速也慢了下来,星芒藻的活性比之前高了30%!”林夏蹲在冰缝旁,看着星芒藻的叶片轻轻摆动,忽然发现冰层上有一道熟悉的纹路——和爷爷照片里冰丘上的晶纹一模一样。“爷爷当年肯定也在这里搭建过共生系统,”她轻声说,萧凡走过来,握住她的手,“他没有完成的约定,我们替他完成了。”
离开星芒谷的前一天,团队在冰丘上埋下了第十块“共生晶碑”。碑体正面刻着星芒藻与冰脉的图案,背面则刻着林夏新写的句子:“星芒的蓝,是冰原的信,火岩的红,是大地的诺。”李默送给他们每人一个用冰水晶雕刻的小摆件,里面封着一簇星芒藻:“这是南极的‘永恒冰雕’,只要温度不超过-5c,星芒藻就能一直保持活性,就像你们的共生之约。”
“探索号”驶离南极时,林夏站在甲板上,望着逐渐远去的冰盖。萧凡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杯热可可:“下一站是亚马逊的‘雾雨森林’,科考站的人说那里的雨林兰最近因为水土流失,根系都暴露在地表,我们之前在火岩红泉用的固根技术,或许能帮到它们。”林夏接过热可可,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她翻开爷爷的日记,在最新一页写下:“冰原的蓝,是天空的诗,下一站的绿,是雨林的歌。”
航行途中,陈禾拿着刚检测完的雨林兰样本走进驾驶舱:“雨林的湿度能达到90%,土壤里的腐殖质含量高,我们得为雨林晶坯设计防腐蚀的涂层。”萧凡接过样本,仔细观察着雨林兰的根系:“根系上有一层绒毛,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要是把雾林绿泉的苔藓提取物混进晶坯的涂层里,既能防腐蚀,又能帮雨林兰锁住水分。”林夏靠在窗边,看着窗外的大海,忽然觉得这场跨越海陆的探索之旅,因为有团队的陪伴,再遥远的雨林也变得近在眼前。
夜晚,“探索号”在平静的太平洋上航行,甲板上洒满了星光。萧凡和林夏一起坐在栏杆旁,望着远处的海平面。“你说爷爷当年在雨林的时候,会不会也像我们这样,看着星星想下一站去哪里?”林夏轻声说,萧凡握住她的手,温柔地说:“肯定会的,而且他一定没想到,他的约定,会让我们带着这么多伙伴的祝福,走得这么远。”
林夏低头看着爷爷的日记,在最新一页画了一朵雨林兰,旁边写着:“每一块共生晶碑,都是与自然的约定;每一次探索,都是对生命的守护。”她知道,只要有萧凡在身边,有团队的陪伴,这场与自然的共生之约,就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把爷爷的足迹,连成一片守护地球的永恒星光。而下一站的雾雨森林里,正有一场关于绿色的奇迹,在等待着他们去开启。
http://www.bixia5.cc/book/20564/42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