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兰根之约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共生晶语:雾雨森林里的兰根之约“探索号”穿越赤道无风带时,湿热的海风裹着雨林特有的腐殖土气息钻进船舱。林夏刚把雨林兰样本从冷藏箱取出,叶片上便凝出细密的水珠——这是亚马逊雾雨森林独有的“雾露反应”,萧凡凑过来观察,指尖轻触叶片绒毛:“根系暴露的问题比想象中严重,样本根部的绒毛已经开始发黄,要是再吸收不到土壤养分,不出两周就会枯萎。”他话音未落,驾驶舱传来陈禾的喊声,两人快步过去,只见海平面尽头浮现出一片浓绿的轮廓,像一块被雨水浸透的翡翠,那便是雾雨森林的边缘。
科考站联络员阿雅早已撑着棕榈叶伞等候在码头,她穿着墨绿色冲锋衣,裤脚沾着泥点:“雨季刚过,森林里的积水还没退,很多地方要靠独木舟通行。昨天监测到‘兰心谷’的雨林兰成片倒伏,根系全都泡在水里,再这么下去,整片谷的兰花都会烂根。”老周蹲在码头的木柱旁,正用放大镜观察附着在上面的苔藓:“这是雾林绿泉特有的‘吸水土衣’,黏液里的纤维能锁住三倍于自身重量的水分,混进晶坯涂层刚好能解决腐殖质过湿的问题。”
抵达雨林科考站的当晚,团队就召开了紧急会议。李默通过卫星连线传来星芒谷的最新数据:“冰藻共生区的晶坯运行稳定,星芒藻活性又提升了10%,你们在雨林可以放心用之前的温感技术,有问题随时联系。”林夏铺开兰心谷的地形图,指着标注着“绿泉”的红点说:“阿雅说绿泉的水质含天然抑菌成分,我们可以先从那里采集水土衣,再顺着溪流往兰心谷推进。”萧凡则在一旁调试便携式钻机:“雨林的土壤层薄,下面全是风化岩,得用特制的钻头才能把晶坯嵌进岩层,还不能破坏周围的根系。”
第二天清晨,团队分成两组出发。萧凡和阿雅带着独木舟去绿泉采集样本,林夏和老周则留在科考站改良晶坯涂层。林夏把雨林兰的根系样本放在显微镜下,发现根部绒毛的破损处有白色菌丝:“这是‘腐根菌’,湿度超过85%就会滋生,得在涂层里加抑菌成分。”老周立刻从背包里取出雾林绿泉的水样,倒进装有水土衣黏液的容器,搅拌时泛起一层淡绿色的泡沫:“刚测了水样的ph值,7.2,刚好中和腐殖质的酸性,再混点火苔提取物,既能抑菌又能增强根系的吸水能力。”
另一边,萧凡和阿雅的独木舟在溪流里缓慢前行。雨林里的雾气浓得像化不开的牛奶,阳光透过树冠的缝隙洒下来,在水面上形成斑驳的光点。阿雅突然停桨,指着岸边的灌木丛:“看,那是‘护兰蚁’!它们会啃食靠近雨林兰的杂草,还会分泌蚁酸驱赶害虫。”萧凡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几只红黑色的蚂蚁正围着一株倒伏的雨林兰忙碌,兰根周围的土壤明显比其他地方更松散。“要是能让护兰蚁在晶坯周围筑巢,就能形成天然的‘防护圈’,”萧凡拿出相机拍下蚂蚁的活动轨迹,“回去可以在晶坯表面刻上蚁道纹路,引导它们定居。”
当两人抵达绿泉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喜不已。绿泉的水泛着淡绿色的光泽,岸边的岩石上长满了吸水土衣,几株完好的雨林兰扎根在水土衣中间,根系饱满,叶片翠绿。“这里的水土衣形成了‘天然滤水层’,把多余的水分排进溪流,土壤湿度刚好适合雨林兰生长,”萧凡蹲下身,小心翼翼地采集水土衣样本,“我们可以把这种结构复制到兰心谷,用晶坯搭建‘滤水支架’,再铺一层水土衣,解决积水问题。”
回到科考站时,林夏和老周的晶坯改良也有了进展。他们把新做好的涂层涂在模拟根系的纤维上,放进湿度90%的培养箱,两小时后取出观察,纤维表面没有任何腐根菌滋生。“涂层的抑菌效果能维持15天,之后会慢慢降解,变成滋养根系的养分,”林夏兴奋地拿着样本给萧凡看,“阿雅说护兰蚁喜欢在有湿润黏液的地方筑巢,我们可以在晶坯表面涂一层稀释的水土衣黏液,吸引它们过来。”
第三天清晨,团队带着改良后的晶坯向兰心谷出发。独木舟在溪流里行了两个小时,终于抵达谷口。眼前的景象让人心疼:成片的雨林兰倒伏在积水里,叶片发黄,根部的绒毛已经发黑,只有零星几株还保持着微弱的绿色。阿雅蹲在一株还没完全枯萎的雨林兰旁,轻轻拨开根部的泥土:“再晚来三天,这里就见不到活的雨林兰了。”
萧凡立刻拿出便携式钻机,在雨林兰根系周围的岩层上钻孔:“先把‘滤水晶坯’嵌进岩层,再用水土衣黏液把晶坯和根系连起来,形成排水通道。”林夏则和老周一起铺设“护根网”——这种用吸水土衣纤维编织的网,既能锁住水分又能过滤多余积水,铺在土壤表面还能防止腐根菌滋生。阿雅则在晶坯周围撒上护兰蚁喜欢的“蜜露粉”,很快就有几只护兰蚁顺着气味爬过来,在晶坯表面的纹路里探索。
搭建到一半时,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雨。雨林里的雨来得又急又猛,豆大的雨点砸在树冠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溪流的水位瞬间上涨了半米。“不好,积水会淹到刚铺的护根网!”林夏大喊着,伸手去固定被雨水冲得松动的网片。萧凡立刻停下钻机,从背包里取出防水布,和老周一起搭起临时雨棚。阿雅则在雨棚下快速检查晶坯:“滤水孔没有堵塞,排水还很顺畅,只要撑过这阵暴雨,问题就不大。”
暴雨下了整整三个小时才停。雨停后,团队立刻检查“护兰系统”的受损情况。让人惊喜的是,滤水晶坯的排水通道完全没有堵塞,护根网虽然有些松动,但依然牢牢护住了雨林兰的根系,几只护兰蚁已经在晶坯的纹路里筑起了小巢。“蚁酸能进一步抑制腐根菌,”阿雅看着忙碌的蚂蚁,笑着说,“它们这是在帮我们守护雨林兰呢。”
接下来的五天,团队每天都在兰心谷监测和调整。林夏发现之前倒伏的雨林兰开始重新直立,根部冒出了白色的新绒毛;萧凡则根据岩层的渗水情况,调整了晶坯的滤水孔大小;老周又在涂层里加了一层“缓释营养珠”,能持续给根系提供养分。到了第七天,当李默通过卫星连线看到兰心谷的画面时,忍不住感叹:“没想到这么快就有效果,雨林兰的活性比之前高了40%,你们创造了新的共生奇迹!”
离开兰心谷的前一天,团队在谷口的大榕树下埋下了第十一块“共生晶碑”。碑体正面刻着雨林兰与护兰蚁的图案,背面刻着林夏新写的句子:“绿泉的露,是根系的呼吸;蚁群的忙,是生命的守护。”阿雅送给他们每人一个用雨林绿木雕刻的小盒子,里面装着一小撮吸水土衣和护兰蚁的蚁后卵:“只要保持湿度,蚁后就能孵化,以后你们去别的地方做共生项目,它们还能帮上忙。”
“探索号”驶离雨林码头时,林夏站在甲板上,望着逐渐远去的浓绿。萧凡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杯冰镇的椰子水:“下一站是北欧的‘极光苔原’,科考站的人说那里的驯鹿苔因为冻土融化,大片死亡,我们在星芒谷用的冰脉加固技术,或许能帮到它们。”林夏接过椰子水,指尖传来清凉的触感,她翻开爷爷的日记,在最新一页写下:“雨林的绿,是溪流的诗,下一站的银,是苔原的歌。”
航行途中,陈禾拿着刚检测完的驯鹿苔样本走进驾驶舱:“苔原的冻土层每年融化速度加快1厘米,驯鹿苔的根系扎在冻土表层,一旦冻土融化,根系就会暴露在空气中。”萧凡接过样本,发现驯鹿苔的根部已经开始萎缩:“我们可以把晶坯做成‘冻土锚’,嵌进冻土层,再用冰纤维把驯鹿苔的根系固定在晶坯上,防止冻土融化时根系脱落。”林夏靠在窗边,看着窗外的大海,忽然觉得这场跨越南北半球的探索之旅,因为每一次成功的共生约定,都变得更加有意义。
夜晚,“探索号”在大西洋上航行,甲板上能看到清晰的银河。萧凡和林夏一起坐在栏杆旁,望着远处的星空。“你说爷爷当年有没有想过,他的共生理念会让我们走到这么多地方?”林夏轻声说,萧凡握住她的手,温柔地说:“他肯定想到了,而且他一定在某个地方看着我们,为我们骄傲。”
林夏低头看着爷爷的日记,在最新一页画了一片驯鹿苔,旁边写着:“每一片绿叶的复苏,都是自然的回应;每一次脚步的前行,都是约定的延续。”她知道,只要团队还在一起,这场与自然的共生之约,就会跨越山海,去往更多需要守护的地方。而下一站的极光苔原上,正有一场关于银色的奇迹,在等待着他们去开启。
http://www.bixia5.cc/book/20564/42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