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驯鹿之契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共生晶语:极光苔原上的驯鹿之契

  “探索号”穿越挪威海时,甲板上的温度计指针不断往下跳。林夏裹着加厚冲锋衣,手里捧着驯鹿苔样本盒,指腹能摸到盒壁凝结的冰晶——这是从极光苔原科考站提前空运来的样本,叶片已经失去了原本的银绿色,边缘泛着枯黄色。萧凡从船舱里搬来恒温箱,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瞬间散开:“刚和科考站的艾拉通完话,最近苔原的冻土层又融了一片,驯鹿群因为找不到食物,已经往更北的地方迁徙了。”

  话音未落,远处的海平面上忽然亮起一道淡绿色的光带——那是极光苔原特有的“晨极光”,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像一条流动的丝带。陈禾举着相机快步走上甲板,镜头对准光带的方向:“艾拉说只有冻土层稳定的区域才会出现晨极光,我们要找的‘驯鹿坪’就在极光最亮的地方。”老周则蹲在设备箱旁,往金属模具里倒冰水晶粉末,又加入少量星芒藻提取物,搅拌时发出细碎的“沙沙”声:“这次的‘冻土锚’得加两层冰纤维,苔原的风比南极还烈,要是被吹裂就麻烦了。”

  两天后,“探索号”停靠在苔原边缘的临时港口。艾拉早已骑着雪地摩托等候在岸边,她穿着橙红色的防寒服,头盔上还沾着未化的雪花:“驯鹿坪的冻土层已经出现了很多‘融坑’,最深的能陷进半辆雪地车。昨天我去巡查时,还看到几丛驯鹿苔被风连根吹走。”林夏跟着艾拉爬上雪地摩托,往驯鹿坪方向驶去。沿途的苔原像一块褪色的地毯,原本该铺满银绿色驯鹿苔的地面,露出大片灰褐色的冻土,偶尔能看到几株枯萎的苔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抵达驯鹿坪时,夕阳刚好落在地平线,天空中的极光渐渐变亮。林夏蹲下身,拨开地面的碎冰,发现冻土层表面有一层薄薄的融水:“这就是‘表融层’,白天温度升高时融化,晚上又结冰,反复冻融后,驯鹿苔的根系就会和冻土剥离。”萧凡拿着冰钻在旁边钻孔,钻头刚碰到冻土层就发出“咯吱”的声响:“下面的永冻层还没完全融化,我们可以把冻土锚嵌进永冻层,再用冰纤维网把表融层固定住,防止驯鹿苔被风吹走。”

  艾拉牵着两匹驯鹿走过来,驯鹿的角上还挂着干枯的苔草:“这是苔原上最老的驯鹿,叫‘银角’和‘雪蹄’,它们知道哪里的驯鹿苔长得最好。”说着,她从背包里拿出一小把新鲜的驯鹿苔,银角立刻凑过来,小心翼翼地啃食着,眼睛里闪着温和的光。林夏忽然注意到,银角啃食的地方,冻土层上有细微的裂纹,裂纹里藏着几株刚冒芽的驯鹿苔幼苗:“这里的永冻层应该很稳定,我们可以先在这里搭建‘驯鹿苔保护带’。”

  第二天清晨,团队开始搭建冻土锚。萧凡和老周负责钻孔,特制的冰钻在冻土层上钻出一个个深约半米的孔,再将裹着冰纤维的冻土锚嵌进去,用冰水晶黏液固定。林夏则和艾拉一起铺设“护苔网”——这种用吸水土衣纤维和冰纤维混合编织的网,既能挡住寒风,又能让融水渗透到冻土层,还不会影响驯鹿啃食。陈禾拿着检测仪绕着保护带走了一圈,忽然停在一个融坑旁:“这里的永冻层下面有空洞,要是冻土锚嵌在这里,很容易塌陷。”

  林夏翻出爷爷的日记,快速翻阅到苔原相关的章节:“爷爷写过,极光苔原的永冻层里有‘冰核’,是维持冻土稳定的关键。只要找到冰核的位置,把冻土锚围绕冰核排列,就能形成‘稳定圈’。”艾拉立刻从背包里拿出“冰核探测仪”,屏幕上很快出现了冻土层下的图像——一道淡蓝色的圆点在屏幕上闪烁,像一颗藏在地下的星星。“这就是冰核!”她兴奋地指着屏幕,“之前我在这附近见过驯鹿群聚集,原来它们是跟着冰核来的。”

  搭建到第三天时,意外发生了。萧凡在冰核附近钻孔时,冰钻突然往下陷,整个人差点掉进融坑。艾拉眼疾手快地扔过去一根绳索,陈禾和老周一起拉住绳索,才把萧凡拉上来。“融坑里全是稀泥,下面的冰核好像裂了,”萧凡拍着身上的冻土,脸色有些发白,“要是冰核碎了,周围的冻土层都会融化。”林夏立刻拿出显微镜,观察从融坑里取出的冻土样本,发现样本里有很多细小的冰晶:“冰核没有碎,只是表面融化了一层,我们可以用冰水晶粉末混合火苔黏液,在冰核外面裹一层‘保护壳’。”

  老周立刻调配保护壳材料,他把冰水晶粉末倒进装有火苔黏液的桶里,又加入少量雾林绿泉的水土衣提取物,搅拌成糊状。萧凡和艾拉则拿着特制的喷枪,将糊状材料均匀地喷在冰核表面。没过多久,一层透明的冰壳就形成了,在极光的映照下泛着淡蓝色的光。“这样冰核就不会继续融化了,”艾拉摸着冰壳,脸上露出笑容,“银角和雪蹄好像也放心了,一直在旁边打转。”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分成两组工作:萧凡和老周继续在冰核周围搭建冻土锚,扩大保护带的范围;林夏和艾拉则带着银角和雪蹄,去寻找散落在苔原上的驯鹿苔幼苗,把它们移栽到保护带里。让林夏惊喜的是,移栽后的幼苗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原本枯黄色的叶片渐渐恢复了银绿色,甚至有几株冒出了新的嫩芽。“这是因为保护带里的温度比外面稳定,融水也能及时渗透,”林夏拿着检测仪,看着屏幕上的数据,“驯鹿苔的活性已经提高了25%,再过几天,应该就能吸引驯鹿群回来了。”

  第五天傍晚,天空中的极光格外明亮,绿色的光带在头顶不断变幻形状。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叮当”声——那是驯鹿脖子上的铃铛声。艾拉立刻站起来,朝着声音的方向望去:“是驯鹿群!它们真的回来了!”林夏和萧凡也放下手里的工作,只见一群驯鹿在银角和雪蹄的带领下,慢悠悠地走进保护带,低头啃食着新鲜的驯鹿苔。阳光透过极光洒下来,照在驯鹿的角上,泛着金色的光芒,整个驯鹿坪仿佛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离开驯鹿坪的前一天,团队在冰核旁埋下了第十二块“共生晶碑”。碑体正面刻着驯鹿和驯鹿苔的图案,背面刻着林夏新写的句子:“极光的绿,是冻土的心跳;驯鹿的铃,是苔原的欢歌。”艾拉送给他们每人一个用驯鹿角雕刻的小挂坠,里面封着一小撮新鲜的驯鹿苔:“只要把挂坠放在低温环境里,驯鹿苔就能一直保持鲜活,就像我们在苔原上的约定。”

  “探索号”驶离苔原港口时,林夏站在甲板上,望着逐渐远去的极光。萧凡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杯热姜茶:“下一站是澳洲的‘红土荒原’,科考站的梅森说那里的猴面包树因为干旱,根系都快枯死了,我们在雨林用的吸水土衣技术,或许能帮到它们。”林夏接过热姜茶,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她翻开爷爷的日记,在最新一页写下:“苔原的银,是极光的诗,下一站的红,是荒原的歌。”

  航行途中,陈禾拿着刚检测完的猴面包树样本走进驾驶舱:“红土荒原的土壤保水性极差,每年的降雨量还不到200毫米,猴面包树的根系虽然深,但也吸不到足够的水分。”萧凡接过样本,仔细观察着树干的横截面:“我们可以把晶坯做成‘储水根’,埋在猴面包树根系周围,再用吸水土衣纤维连接,这样就能把雨水储存起来,慢慢供给树木。”林夏靠在窗边,看着窗外的大海,忽然觉得这场跨越四季的探索之旅,因为每一次与自然的相守,都变得更加温暖。

  夜晚,“探索号”在印度洋上航行,天空中没有极光,却有漫天繁星。萧凡和林夏一起坐在栏杆旁,望着远处的星空。“你说爷爷当年有没有见过这么美的星空?”林夏轻声说,萧凡握住她的手,温柔地说:“他肯定见过,而且他一定知道,我们会带着他的理念,把这份守护,带到更多地方。”

  林夏低头看着爷爷的日记,在最新一页画了一棵猴面包树,旁边写着:“每一次迁徙的回归,都是生命的渴望;每一次跨越的脚步,都是约定的延续。”她知道,只要团队还在一起,这场与自然的共生之约,就会穿过荒原与星空,去往每一个需要守护的角落。而下一站的红土荒原上,正有一场关于红色的奇迹,在等待着他们去开启。
  http://www.bixia5.cc/book/20564/42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