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非洲草原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共生晶语:非洲草原的猴面包之守

  “探索号”越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南部海域时,甲板上的温度计指针不断攀升。萧凡站在船舷边,手里攥着穆萨寄来的猴面包树树皮样本——深褐色的树皮布满龟裂的纹路,用指甲轻轻一刮,就有细碎的木渣脱落,凑近能闻到一股干燥的朽味。林夏拿着气象报告走来,纸上红色的干旱预警格外刺眼:“非洲稀树草原的旱季比往年提前了半个月,穆萨说草原上的河流已经断流,不少猴面包树的根系开始裸露。”

  萧凡接过报告,目光停在标注“金合欢洼地”的区域:“这是最后一片有成年猴面包树的区域?”“对,”林夏调出卫星影像,“洼地中央有三棵百年树龄的猴面包树,当地人叫它们‘三圣树’,现在其中两棵的树冠已经半枯,只有最西边那棵还勉强维持着绿意。”

  三天后,“探索号”在非洲东海岸的小港口停靠。刚下船,灼热的阳光就裹着沙尘扑面而来,远处的稀树草原像被烤成了金黄色,只有零星的金合欢树歪歪斜斜地立着。穆萨骑着骆驼赶来,身上的长袍沾满尘土,手里提着一个干瘪的水囊:“再晚来十天,‘三圣树’就撑不住了!”他掀开盖在骆驼背上的布,露出一截枯萎的猴面包树枝,“这是从北边枯死的树上折的,树干里的储水腔全空了,连一点潮气都没有。”

  萧凡接过树枝,轻轻敲了敲——声音清脆得像空心的竹筒。他用刀切开树枝,里面的木质部已经完全干枯,呈现出浅褐色的粉末状。“储水腔枯竭是致命伤,”他皱起眉头,对老周说,“把我们带来的保水凝胶和有机营养液按4:1的比例稀释,等下先给‘三圣树’做根部灌溉。”

  跟着穆萨往金合欢洼地走时,沿途的景象让人心头发沉。草原上的野草早已枯黄,风一吹就卷成一团团草屑,几只瘦得皮包骨的长颈鹿在啃食金合欢树顶端的嫩叶,看到队伍经过,只是抬起头扫了一眼,又低下头继续啃食。“以前这片草原到处都是水洼,雨季的时候能看到成群的斑马和角马,”穆萨指着远处的干涸河床,“现在河床裂开的口子能塞进拳头,连最耐渴的沙鼠都很少见了。”

  抵达洼地时,夕阳正斜斜地挂在天边。萧凡抬头望去,只见三棵猴面包树孤零零地立在洼地中央,最东边的那棵已经完全枯死,树皮剥落,露出里面灰白的木质层;中间那棵的树冠一半枯黄,只有几根枝条还挂着稀疏的绿叶;只有最西边那棵的树冠还残留着大片深绿色,却也能看到不少叶片卷曲发黄。

  他快步走到最西边的猴面包树下,蹲下身——树根已经裸露在外,粗壮的主根上布满裂纹,有的地方甚至开始腐烂。“得先挖环形储水坑,”萧凡站起身,用脚在树根周围划出一个圆圈,“坑要挖八十厘米深、一米宽,沿着主根的外围走,不能碰到根系,然后在坑底铺保水膜,防止水分渗透太快。”

  老周和陈禾立刻拿起铲子开始挖掘。草原上的土壤又干又硬,一铲子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浅坑,震得手发麻。“加点水湿润土壤!”林夏喊道,队员们立刻打开水罐,往地面上浇水。湿润后的土壤终于变得松软,挖掘速度也快了起来。穆萨则带着部落的村民,把保水膜剪成合适的尺寸,小心翼翼地铺在坑底:“这些膜要铺得严丝合缝,不然存不住水。”

  当天傍晚,第一个环形储水坑就挖好了。萧凡把稀释后的保水凝胶倒进坑里,凝胶遇水后慢慢膨胀,变成透明的胶状物质,像一层厚厚的果冻铺在坑底。“这种凝胶能缓慢释放水分,”他对围过来的村民解释,“以后下雨的时候,雨水会储存在坑里,凝胶会把水分锁住,一点点渗透到树根里,就算旱季再长,树根也能吸收到水分。”

  村民们纷纷点头,眼里露出期待的神色。一个穿着传统服饰的老人走到萧凡身边,手里拿着一个用兽皮缝制的袋子,里面装着黑色的种子:“这是猴面包树的种子,以前雨季的时候,我们会把种子撒在草原上,第二年就会长出新的树苗。现在旱季太长,种子都发不了芽了。”萧凡接过种子,放在手心——种子坚硬光滑,带着淡淡的木质香。“等我们帮‘三圣树’恢复生机,就教大家用保水凝胶培育种子,”他对老人说,“以后草原上会有更多的猴面包树。”

  接下来的四天,队员们和村民们一起,给另外两棵猴面包树也挖了储水坑,还在洼地周围种上了耐旱的金合欢树苗,形成一道防护带,减少风沙对猴面包树的侵蚀。白天,他们顶着四十摄氏度的高温工作,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晚上,就在部落的茅草屋里休息,穆萨的妻子会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玉米粥,大家围坐在一起,听村民们讲“三圣树”的传说——据说这三棵树是部落的守护神,百年前曾在大旱中为村民提供水源,让部落渡过难关。

  第五天清晨,一场小雨突然降临。虽然雨势不大,却让整个草原都焕发出一丝生机。萧凡立刻带着队员去检查储水坑——雨水正顺着坑沿流进坑里,保水凝胶慢慢吸收水分,变得更加饱满。他蹲在“三圣树”的树根旁,轻轻拨开土壤,惊喜地发现裸露的主根上冒出了细小的白色须根:“它们在长新根!”

  穆萨也激动地跑过来,用手抚摸着新根,眼里满是泪光:“我就知道它们不会放弃我们!去年旱季最严重的时候,我每天都来给它们浇水,可还是看着它们一点点枯萎,我还以为……”他话没说完,就被一阵欢呼声打断——村民们看到新根,都高兴地跳了起来,有的还唱起了传统的歌谣,歌声在草原上回荡。

  林夏拿着检测仪跑过来,脸上带着笑容:“我们检测了树干的储水腔,水分含量从15%升到了35%,虽然还没恢复到正常水平,但已经能维持树木的基本生长了!”更让人惊喜的是,中间那棵半枯的猴面包树,枯黄的枝条上冒出了嫩绿的芽尖,像一个个小小的翡翠,镶嵌在褐色的枝条上。

  离开金合欢洼地的前一天,萧凡在“三圣树”中间的空地上,埋下了第十九块“共生晶碑”。碑体正面刻着猴面包树和储水坑的图案,背面的文字是他和穆萨、部落老人一起写的:“凝胶锁水,新根破土,猴面包树的年轮里,藏着草原的新生。”老人送给萧凡一个用猴面包树木雕刻的水囊,水囊上刻着复杂的花纹,里面还装着“三圣树”树干里的清水:“这个水囊能保存水源,就像我们的约定,无论以后遇到多大的干旱,我们都会和猴面包树一起坚守。”

  “探索号”驶离非洲东海岸时,萧凡站在甲板上,望着那片逐渐远去的稀树草原。阳光洒在草原上,金色的草浪随风起伏,三棵猴面包树像三个坚定的哨兵,守护着这片土地。林夏走到他身边,递给她一杯冰镇果汁:“下一站是东南亚的红树林,科考站的莉娜说那里的红树林因为海平面上升,大片被淹没,我们在云杉林用的防渗膜技术,或许能帮到它们。”

  萧凡接过果汁,指尖传来清凉的触感。他翻开莉娜发来的资料,照片上的红树林一片狼藉,高大的红树被海水淹没,只剩下树冠露出水面,地面上积着厚厚的淤泥,不少幼苗已经腐烂。“红树林是‘海岸卫士’,能抵御海啸和台风,还能为鱼虾提供栖息地,”他说着从背包里拿出笔,在资料上画起了设计图,“得在红树林边缘修防波堤,用防渗膜和沙袋加固,再种植耐盐碱的红树幼苗,形成新的防护带。”

  林夏看着他专注的侧脸,笑着说:“你这刚从草原的烈日里出来,又开始琢磨红树林的事了,就不能歇一歇吗?”萧凡抬起头,眼里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越来越快,要是不尽快加固红树林,今年的台风季,附近的村庄会受到很大影响。我们得快点过去,不能让‘海岸卫士’消失。”

  夜晚,“探索号”在印度洋上航行,星光洒在海面,像撒了一把碎钻。萧凡坐在栏杆旁,手里拿着那个猴面包树木水囊,轻轻摩挲着上面的花纹——这个水囊,承载着草原的希望,也承载着他们的守护之约。林夏走过来,在他身边坐下:“你说我们还要走多少路,才能让所有的自然之地都远离危险?”

  萧凡转过头,看着她的眼睛,语气肯定:“不管要走多少路,我们都不会停下。”他顿了顿,又说:“爷爷当年在日记里写过,守护自然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每多一个人加入,希望就多一分。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用行动告诉更多人,自然需要我们的守护,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一定能创造奇迹。”

  萧凡低头看着手里的水囊,在笔记本最新一页画了一片茂密的红树林,旁边写着:“每一次为猴面包树的坚守,都是对非洲草原的承诺;每一次向红树林的奔赴,都是约定的延续。”

  他知道,这场与自然的共生之约,永远没有终点。下一站的东南亚红树林里,正有一场关于生命与守护的奇迹,在等待着他们去开启。而“探索号”的汽笛声,正穿过印度洋的浪,朝着新的使命,缓缓驶去。
  http://www.bixia5.cc/book/20564/43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