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红树之卫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共生晶语:东南亚海岸的红树之卫“探索号”穿过马六甲海峡时,咸湿的海风里多了股腐烂的淤泥味。萧凡站在甲板前端,指尖捏着莉娜寄来的红树气生根样本——棕褐色的根系软塌塌的,表皮布满黏液,轻轻一扯就断成两截,断面还渗着淡褐色的汁液。林夏抱着海图匆匆走来,图上用蓝色虚线标注的海平面上升区域,正一步步吞噬着红树林的分布带:“莉娜说上个月的天文大潮,把靠近海岸的三公里红树林全淹了,现在退潮后,地面上全是枯死的幼苗,连招潮蟹都不见了踪影。”
萧凡的目光落在海图中央的“青蟹湾”上:“这是最后一片完整的红树林核心区?”“对,”林夏点了点头,调出实时卫星画面,“湾口的老红树群能挡住部分海浪,但根部已经被海水泡得发软,上周有两棵百年红树被台风刮倒,压坏了一大片幼苗。”
两天后,“探索号”在青蟹湾附近的渔村码头停靠。刚下船,一股混杂着海水与腐叶的腥气就扑面而来。莉娜穿着高筒胶鞋,踩着没过脚踝的淤泥跑来,裤腿上还沾着断落的红树气根:“再晚来一周,湾口的防护带就全没了!”她指着远处的海面,“昨天退潮时我去看过,老红树的主根已经开始发黑,有的气根直接烂在了泥里,要是再被大潮淹一次,它们就撑不住了。”
萧凡跟着莉娜往红树林走,脚下的淤泥又黏又滑,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力气。沿途的景象触目惊心:原本该密密麻麻的红树幼苗,此刻东倒西歪地陷在淤泥里,叶片早已腐烂发黑;成年红树的树干上,挂满了被海水冲来的塑料垃圾,有的气根缠绕着渔网,像被束缚的手臂;退潮后的泥滩上,看不到一只招潮蟹,只有几只垂死的小鱼在小水洼里挣扎。“以前退潮时,这片泥滩上全是螃蟹和弹涂鱼,孩子们会来这里捡贝壳,”莉娜拨开一根挂着塑料袋的树枝,语气里满是失落,“现在连贝壳都找不到了,海水的盐度太高,幼蟹根本活不下去。”
抵达青蟹湾核心区时,夕阳正把海面染成橘红色。萧凡抬头望去,湾口的老红树群像一道绿色的屏障,树干粗壮得要两人合抱,气根从枝干上垂下来,扎进淤泥里,形成一片密密麻麻的“根网”。可走近了才发现,不少气根已经枯萎,表皮剥落,露出里面灰白的木质部;树干底部的树皮被海水泡得发胀,用手一按就会凹陷下去,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腐味。
“得先修防波堤,”萧凡蹲下身,用铲子挖开根部的淤泥——淤泥里泛着不正常的灰黑色,含盐量测试纸一放进去,颜色立刻变成深褐色,“盐度已经超过30‰,远远超出红树的耐受范围。防波堤要沿着湾口修,用沙袋和防渗膜打底,再用石块砌面,挡住大潮和台风带来的巨浪,减少海水对根部的浸泡。”
老周和陈禾立刻开始搬运沙袋,林夏则跟着莉娜去测量湾口的长度和坡度,萧凡拿着卷尺,在泥滩上画出防波堤的路线:“堤要修两米高、一米宽,每隔五米留一个排水口,退潮时能把湾内的积水排出去,避免盐分堆积。”
当天下午,防波堤的修建工作就启动了。渔村的村民听说要保护红树林,也主动带着工具赶来帮忙。男人们扛着沙袋和石块,在泥滩上垒起堤基;女人们则帮忙裁剪防渗膜,把膜铺在堤基底部,用淤泥压紧边缘;孩子们也没闲着,帮着传递工具,偶尔还会捡起泥滩上的塑料垃圾,装进随身携带的袋子里。“红树林是我们的保护神,”村里的老支书拄着拐杖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把红树种子,“三十年前的台风,要是没有这片红树林,我们村早就被淹了。现在该我们保护它了。”
修建防波堤时,最麻烦的是处理缠绕在红树气根上的渔网。有的渔网已经在海里泡了好几年,和气根紧紧缠在一起,稍不注意就会扯断气根。萧凡只能用小刀,一点一点把渔网从气根上割下来,手指被渔网的细线勒出了一道道红痕,他却浑然不觉,只专注地保护着每一根气根:“这些气根是红树的‘呼吸器官’,断了就很难再长出来,必须小心处理。”
直到深夜,第一段防波堤才修建完成。萧凡坐在堤边,看着湾内平静的水面,心里松了口气——有了这道堤,下次大潮来临时,老红树就能少受点冲击。林夏递过来一碗热姜汤:“先喝点暖暖身子,今晚可能会有小雨,明天我们还要种新的红树幼苗呢。”
第二天清晨,小雨果然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萧凡和队员们带着培育好的耐盐碱红树幼苗,来到湾内的泥滩上。这些幼苗是他们在“探索号”的实验室里培育的,经过了耐盐性训练,能在盐度较高的环境里生长。萧凡小心翼翼地把幼苗种进泥里,再用淤泥把根部压实:“每棵幼苗之间要留一米间距,让它们的气根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接下来的五天,队员们和村民们一起,不仅完成了湾口防波堤的修建,还在湾内补种了两千多棵红树幼苗,在幼苗周围铺了一层保水保肥的椰糠,帮助幼苗扎根生长。每天退潮时,萧凡都会去检查幼苗的生长情况——看着幼苗的叶片一天天舒展,颜色从浅绿变成深绿,他悬着的心也慢慢放了下来。
第五天下午,莉娜拿着盐度检测仪跑过来,脸上带着笑容:“湾内的海水盐度已经降到了20‰以下,刚好适合红树生长!我们还在泥滩上发现了几只小招潮蟹,它们已经开始在幼苗周围打洞了!”萧凡跟着莉娜来到泥滩上,果然看到几只小小的招潮蟹,举着一只大大的螯,在淤泥里钻来钻去,偶尔还会爬到红树幼苗的根部,像是在检查这片新的家园。
更让人惊喜的是,湾口的老红树也有了变化。原本枯萎的气根上,冒出了细小的新芽;树干底部的树皮,颜色也慢慢恢复了正常,不再像之前那样发胀。“它们活过来了!”莉娜激动地抱住萧凡,“我还以为这些老红树再也撑不下去了,没想到你们真的做到了!”
离开青蟹湾的前一天,萧凡在湾口的老红树旁,埋下了第二十块“共生晶碑”。碑体正面刻着红树和气根的图案,背面的文字是他和莉娜、老支书一起写的:“防波固堤,幼苗新生,红树林的涛声里,藏着海岸的安宁。”老支书送给萧凡一个用红树木雕刻的小船模型,船上刻着青蟹湾的地图:“这个小船能保佑你平安,就像我们的约定,不管以后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一起守护这片红树林。”
“探索号”驶离青蟹湾时,萧凡站在甲板上,望着那片逐渐远去的红树林。小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水打在红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像一首温柔的歌谣。林夏走到他身边,递给她一杯热咖啡:“下一站是北欧的冰川边缘,科考站的奥拉夫说那里的苔原因为全球变暖,大片退化,我们在草原用的保水技术,或许能帮到它们。”
萧凡接过热咖啡,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他翻开奥拉夫发来的资料,照片上的苔原一片枯黄,原本该覆盖着绿色苔藓的地面,此刻露出了裸露的冻土,几只北极狐在枯黄的草丛里艰难地寻找食物,眼神里满是疲惫。“苔原是北极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是苔原退化,冻土融化,会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他说着从背包里拿出笔,在资料上画起了设计图,“得在苔原边缘种植耐寒的苔藓和地衣,再铺一层保水保温的基质,防止冻土过快融化,为苔原恢复争取时间。”
林夏看着他专注的侧脸,笑着说:“你这刚从海岸的淤泥里出来,又开始琢磨苔原的事了,就不能给自己放个假吗?”萧凡抬起头,眼里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北极的变暖速度是全球的两倍,要是不尽快行动,用不了几年,这片苔原就会永远消失。我们得快点过去,不能让北极的生态平衡被打破。”
夜晚,“探索号”在印度洋上航行,月光洒在海面,像铺了一层碎银。萧凡坐在栏杆旁,手里拿着那个红树木小船模型,轻轻摩挲着船上的地图——这个小船,承载着海岸的希望,也承载着他们的守护之约。林夏走过来,在他身边坐下:“你说我们还要守护多少片土地,才能让自然真正恢复往日的生机?”
萧凡转过头,看着她的眼睛,语气肯定:“不管要守护多少片,我们都不会停下。”他顿了顿,又说:“爷爷当年在日记里写过,自然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就要用生命去守护它。每一片土地、每一棵树木、每一只动物,都是自然的馈赠,我们不能让这些馈赠消失。”
萧凡低头看着手里的小船模型,在笔记本最新一页画了一片翠绿的苔原,旁边写着:“每一次为红树林的坚守,都是对东南亚海岸的承诺;每一次向北极苔原的奔赴,都是约定的延续。”
他知道,这场与自然的共生之约,永远没有终点。下一站的北极苔原上,正有一场关于生命与坚守的奇迹,在等待着他们去开启。而“探索号”的汽笛声,正穿过印度洋的浪,朝着新的希望,缓缓驶去。
http://www.bixia5.cc/book/20564/43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