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草甸之生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共生晶语:安第斯山的草甸之生

  “探索号”绕过南美洲最南端时,甲板上的风带着高原特有的凛冽。萧凡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安第斯山脉轮廓,手里攥着迭戈寄来的牧草样本——枯黄的草叶脆得像纸,一折就断,根部还沾着细碎的沙粒,凑近能闻到一股干燥的土腥味。林夏拿着气压计走来,指针在低压区反复跳动:“迭戈说高山草甸的海拔太高,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60%,你们上去的时候得带好氧气瓶,别逞能。”

  萧凡接过气压计,目光落在资料里标注“骆马谷”的区域:“这是最后一片有野生骆马活动的草甸?”“对,”林夏调出无人机影像,“谷里还剩不到五十只骆马,上个月又有三只幼骆马因为找不到牧草饿死了,草甸沙化区还在往中心扩,再这样下去,骆马就要迁移到更危险的悬崖地带了。”

  三天后,“探索号”在智利北部的小港口停靠,换乘越野车往安第斯山脉行驶。随着海拔不断升高,窗外的植被渐渐从灌木变成低矮的草本,最后只剩下零星的枯黄牧草。抵达骆马谷科考站时,迭戈正站在门口等待,他的脸颊因为高原反应泛着红,手里拿着一张草甸退化对比图:“你们看,五年前这里还是齐腰深的牧草,现在连脚踝都盖不住,沙化区的土壤保不住水,一场暴雨就能冲垮一片草坡。”

  跟着迭戈往草甸深处走,脚下的土地越来越松软,时不时会陷入没过脚背的沙土里。沿途的景象让人心头沉重:原本该连绵的绿色草甸,此刻布满了裸露的沙斑,像一块破洞的地毯;几株顽强的针茅歪歪斜斜地立着,叶片上积满尘土;远处的骆马群在沙化区边缘徘徊,瘦骨嶙峋的身影在风中显得格外单薄,幼骆马紧紧跟在母骆马身后,连抬头的力气都没有。“以前雨季的时候,草甸上能看到成群的蝴蝶,现在连蜜蜂都很少见了,”迭戈蹲下身,抓起一把沙土,“这些沙土原本是肥沃的黑土,过度放牧把草根啃光了,风一吹就变成了沙。”

  抵达草甸核心区时,夕阳正把安第斯山脉的雪峰染成金色。萧凡抬头望去,核心区的牧草虽然比边缘茂密些,但也只是稀疏的一层,不少地方已经露出黑色的底土。他用铲子挖开地面,发现土壤里的草根少得可怜,只有少数须根还残留着一点生机。“得先围封核心区,”萧凡站起身,拍掉手上的沙土,“用围栏把沙化区和核心区隔开,禁止骆马和牛羊进入,再用改良土补种牧草,同时修引水渠,把山上的冰雪融水引到草甸,改善土壤湿度。”

  老周和陈禾立刻开始搬运围栏材料,林夏则跟着迭戈去测量引水渠的路线,萧凡拿着卷尺,在地面上画出围封区域:“围栏要修两米高,每隔十米立一根水泥柱,防止骆马撞坏,围封区里按3:2:1的比例混合黑土、腐殖土和草木灰,铺在沙化区,厚度至少三十厘米,再撒上耐寒的针茅和羊草种子。”

  当天下午,围封工作就开始了。高原的紫外线格外强烈,队员们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发红,加上缺氧带来的头晕,每走一步都格外艰难。“小心点,前面有流沙!”迭戈突然喊道,只见老周脚下的地面突然塌陷,半个身子陷进了流沙里。萧凡立刻冲过去,和队员们一起拉住老周的手臂,慢慢把他拽出来:“流沙区要做标记,绕开施工,等补种牧草后再慢慢固定土壤。”

  直到傍晚,第一段围栏才搭建完成。萧凡靠在水泥柱上,大口喘着气,缺氧让他的胸口隐隐作痛,却还是强撑着检查围栏的牢固度:“围栏一定要拉紧,不能有缝隙,不然骆马会钻进去啃食新种的牧草。”林夏递过来一瓶氧气瓶:“先吸点氧吧,你脸色太难看了,高原上可不能硬扛。”萧凡接过氧气瓶,吸了几口,感觉胸口的闷痛缓解了些,又拿起工具继续工作:“等围封区完工再说,骆马已经等不起了。”

  第二天清晨,引水渠的挖掘工作启动了。队员们顶着寒风,在草坡上挖渠,铁锹碰到石头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迭戈的科考站队员也来帮忙,附近村庄的牧民听说要恢复草甸,也主动带着自家的骆马赶来,帮忙搬运材料。“我们知道过度放牧不对,可没有牧草,我们也活不下去,”牧民首领握着萧凡的手,“要是草甸能恢复,我们愿意把牛羊迁到更远的地方。”

  接下来的五天,队员们和牧民们一起,不仅完成了核心区的围封,还修好了三条引水渠,把山上的冰雪融水引到草甸,在围封区里补种了五千多平方米的牧草。每天清晨,萧凡都会去检查牧草的发芽情况——看着嫩绿的芽尖从改良土里钻出来,他悬着的心也慢慢放了下来。

  第五天下午,迭戈拿着土壤检测仪跑过来,脸上带着笑容:“我们检测了围封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5%升到了4.2%,湿度也达到了牧草生长的适宜范围,种子的发芽率超过了80%!”萧凡跟着迭戈来到围封区,果然看到嫩绿的牧草芽铺满了地面,像一层薄薄的绿毯,引水渠里的融水缓缓流淌,滋润着干涸的土地。

  更让人惊喜的是,骆马群也有了变化。它们不再在沙化区边缘徘徊,而是在围封区外安静地等待,母骆马低头啃食着边缘的牧草,幼骆马则在一旁玩耍,偶尔还会抬起头,好奇地打量着围封区里的新绿。“它们知道这里在变好,”迭戈笑着说,“以前它们看到人就会跑,现在已经愿意靠近我们了。”

  离开骆马谷的前一天,萧凡在草甸核心区的引水渠旁,埋下了第二十二块“共生晶碑”。碑体正面刻着牧草和骆马的图案,背面的文字是他和迭戈、牧民首领一起写的:“围封护草,引水润土,草甸的新绿里,藏着骆马的未来。”牧民首领送给萧凡一个用骆马毛编织的小毯子,上面绣着草甸和雪山的图案:“这个毯子能抵御高原的寒风,就像我们的约定,无论以后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会一起守护这片草甸。”

  “探索号”驶离智利港口时,萧凡站在甲板上,望着那片逐渐远去的安第斯山脉。雪峰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骆马谷的草甸像一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群山之间,骆马群的身影在草甸上若隐若现,显得格外安宁。林夏走到他身边,递给她一杯热奶茶:“下一站是马达加斯加的猴面包树林,科考站的拉齐奥说那里的猴面包树因为非法砍伐和干旱,大片枯死,我们在非洲草原用的储水技术,或许能帮到它们。”

  萧凡接过热奶茶,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他翻开拉齐奥发来的资料,照片上的猴面包树林一片死寂,粗壮的树干被拦腰砍断,树桩上还留着斧头的痕迹,地面上积着厚厚的沙土,只有零星几棵小树还顽强地生长着。“马达加斯加的猴面包树是特有物种,全世界只有这里有,”他说着从背包里拿出笔,在资料上画起了设计图,“得先设立防护区,阻止非法砍伐,再在猴面包树根部挖储水坑,铺上保水膜,收集雨水和融水,同时补种幼苗,恢复树林生态。”

  林夏看着他专注的侧脸,笑着说:“你这刚从高原下来,又开始琢磨猴面包树的事了,就不能给自己放个假吗?”萧凡抬起头,眼里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马达加斯加的猴面包树已经濒临灭绝,要是不尽快行动,用不了十年,我们就再也看不到它们了。我们得快点过去,不能让这个物种消失。”

  夜晚,“探索号”在太平洋上航行,星光洒在海面,像撒了一把碎钻。萧凡坐在栏杆旁,手里拿着那个骆马毛小毯子,轻轻摩挲着上面的图案——这个毯子,承载着高原草甸的希望,也承载着他们的守护之约。林夏走过来,在他身边坐下:“你说我们还要守护多少物种,才能让自然的多样性得以延续?”

  萧凡转过头,看着她的眼睛,语气肯定:“不管要守护多少,我们都不会停下。”他顿了顿,又说:“爷爷当年在日记里写过,每一个物种都是自然的孩子,少一个孩子,自然的家庭就不完整了。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守护这些孩子,让自然的家庭永远完整。”

  萧凡低头看着手里的毯子,在笔记本最新一页画了一片茂密的猴面包树林,旁边写着:“每一次为草甸的坚守,都是对安第斯山的承诺;每一次向马达加斯加的奔赴,都是约定的延续。”

  他知道,这场与自然的共生之约,永远没有终点。下一站的马达加斯加猴面包树林里,正有一场关于生命与传承的奇迹,在等待着他们去开启。而“探索号”的汽笛声,正穿过太平洋的浪,朝着新的希望,缓缓驶去。
  http://www.bixia5.cc/book/20564/4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